...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記者專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

2021-01-10 青海新聞網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是野生水生物種重要的資源庫。作為長江生態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些野生水生物種的存在是長江生態改善的「晴雨表」。保護這些野生水生物種與保護長江有何關聯?長江源頭良好的水質對這些水生物種生存有何意義?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專訪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

長江中下遊地區

野生水生物種種群變化

記者: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在長達6300餘公裡的河流上分布著長江鱘、中華鱘、白鱀豚、長江江豚、揚子鱷等珍稀野生水生物種,這些水生物種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生存現狀如何?

郝玉江:白鱀豚、長江江豚等是長江中下遊一帶重要的水生物種。其中,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幹流和洞庭湖的小型鯨類動物,是長江獨有的一種水生物種,現在世界上只有少數河流裡有鯨類動物,一條是長江,另一條是亞馬孫河。

在長江裡還生活著另外一種鯨類動物,即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鱀豚,非常獨有。遺憾的是,在2006年考察的時候沒有發現,後來宣布該物種功能性滅絕。包括在長江生活的最大魚類白鱘瀕臨滅絕,記錄的最後一個標本是2003年收集的,之後再也未發現活體,跟白鱀豚的命運差不多。野生鰣魚已從長江裡消失。

長江江豚受到嚴重威脅,種群數量下降比較快,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第一次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長江幹流一帶長江江豚數量共有2700多頭。2006年考察的時候,數量已經下降到1800頭,下降速度非常快。到2012年進一步下降,只剩下1045頭,整體是加速下降的趨勢。

陳列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裡的長江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鱀豚標本。

長江江豚。

各種原因

導致長江野生水生物種數量下滑

記者:什麼威脅因素導致這些野生水生物種數量急速下滑?

郝玉江: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承擔著重要的航運任務,航運對長江江豚的影響比較大,因為鯨類動物通行主要靠聲音,它通過發出超聲波判斷周圍的環境,聲音之間的探測對它的生命活動非常重要,包括捕魚、尋找同伴、探測周圍的地形都需要聲音。航運的發展對它的聲音探測造成很大的幹擾,造成長江江豚類似視盲一樣,就像我們晚上開車,對面強光影響視線一樣。同樣,對白鱀豚的影響也很大,從早期收集的數據來看,在長江中遊,收集的標本裡面20%左右的都是被螺旋槳打死的,在下遊地區超過了30%。從收集的標本裡看,長江江豚被螺旋槳打死的比例並不是特別高,但這種影響也是有的。

早期長江汙水排放管理不嚴格,大量的汙染物排入長江,對漁業資源的危害比較大。有少量汙染物是持久性的,如農藥、重金屬等在水裡分解不了,這些汙染物通過小魚小蝦,最後進入長江江豚的食物圈裡。

漁業活動頻繁,會對長江江豚等物種的生存構成極大威脅。漁民採取不合理的捕撈方式,以及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減少。捕撈活動也造成對水生物種致命的傷害。另外,碼頭、橋梁的建設等,導致長江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對長江江豚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的破壞。

建立保護區

減緩長江水生物種種群衰退

記者:如何保護長江流域的瀕危野生水生物種?

郝玉江:把長江江豚、白鱀豚主要分布區域保護起來,就地保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人工飼養繁殖也是一種保護措施,野外只能看見它們活動的影子,缺乏系統的生物學了解,通過人工飼養可以更深入了解和保護。

目前,長江中下遊已經建立了8個長江江豚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長江江豚重要的棲息地,減緩了種群衰退的過程。隨著保護區的建立,以及遷地保護的實施,長江江豚種群不斷發展起來。2017年重新調查,在長江幹流的長江江豚數量沒有明顯減少,種群數量與2012年基本接近。

從現在報導的數據看,經常能看到長江江豚的影子,這與社會的關注度有很大關係,也表明長江江豚數量處於逐步恢復的狀態。這與國家層面的保護長江政策有很大關係,與當地農業、林業、環保等部門的重視程度有很大關係。現在長江沿線的非法碼頭都被取締了,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面貌。沿線非法捕魚也明文禁止,從整個趨勢來看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漁業資源恢復了,長江江豚等野生水生物種的生存有了食物保障。

保護長江水生物種具有很高的

生態價值和生物學價值

記者:保護這些瀕危野生水生物種的意義是什麼?

郝玉江:白鱀豚、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野生水生物種,尤其是長江江豚是國內唯一在長江生活的鯨類動物。這些特有物種本身有生物學意義,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和生物學價值。它們生存數量的多少,直接反映出長江生態的好壞。

分析研究發現,白鱘、白鱀豚和鰣魚3種長江特有的物種,從分類、體型上差距很大,消失的時間卻基本相似,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長江是它們共同生活的家園,長江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同的類群呈現出相似的種群衰退和功能性滅絕,面臨威脅的物種還有娃娃魚、揚子鱷、胭脂魚、長江鱘等,長江本身的健康狀況是很重要的。因此,全社會應該參與保護,要加強通力合作,其中,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關鍵作用。

追根溯源

保護長江源尤為重要

記者:長江源頭良好的水質對這些水生物種生存有何意義?

郝玉江:長江源頭水質的好壞,對中下遊地區水生物種的生存有很大關聯,也是直接的因素。長江源作為國家重要水源地,生態環境脆弱,生態保護極為重要,不容忽視。目前,長江水質總體處於比較好的狀態,長江中下遊一帶由於水汙染導致水生物種死亡的現象極少,這與源頭優良水質分不開。

追根溯源,源不清了,難以從根本上改善長江中下遊一帶的水質。因此,保護好長江源對整個長江生態的改善意義重大。長江生態環境好了,很多物種生存的家園都會得到改善,包括我們自己的家園。從大的範圍來講,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我們要意識到保護長江的重要性。長江沿線居民都是一家人,共飲長江水,這條生命之河一定要保護好。

相關焦點

  • 我們是WWF科學專家團,關於長江生態修復及水生生物保護,問吧!
    WWF科學專家團,關於長江生態修復及水生生物保護,問吧! 大家好,我是任文偉,WWF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作為淡水生態系統的捍衛者,在過去的20年,我和我的夥伴們在長江流域開展了100多個保護項目,推動建立溼地保護網絡,積極倡導流域綜合管理,恢復河湖生態,確保飲水安全和環境流,以此,守護養育超過三分之一中國人口的長江母親的健康與活力
  • 2020廣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時間+活動安排
    2020廣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  活動時間:10月23日-11月22日  活動地點:廣州動物園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是農業農村部從2010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活動,今年是第11屆。
  • 「鱘豚,同一條長江,同一個家」 上海攜手南京啟動長江水生生物保護...
    新民晚報訊(記者馬亞寧)日前,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指導、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等單位主辦的「鱘豚,同一條長江,同一個家」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公益活動,在位於崇明的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基地正式啟動。
  • 翼方健數與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籤署...
    11月16日,翼方健數(BaseBit.ai)與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療健康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左為: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 鄭廣勇博士 右為:翼方健數副總裁 張鶯耀得益於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信息科學技術已與健康醫療服務全面融合發展。
  • ...合作——訪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和生物保護研究所主管蒙福特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2日電專訪:研究和保護大熊貓離不開國際合作——訪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和生物保護研究所主管蒙福特新華社記者孫丁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和生物保護研究所主管史蒂文·蒙福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舉辦,12個...
    11月20日,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中科院武漢分院主辦,湖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中科產業育成(湖北)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在武昌區洪山賓館成功舉辦。
  • 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十年評估現場評估工作完成
    12月5日至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十年評估現場評估工作順利完成。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許智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桂建芳等專家組一行先後到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怒江管護局進行實地考察,並與社區代表進行座談,了解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保護情況、科研監測和自然教育開展情況及周邊社區發展情況。
  • 高校推薦——盤點中科院的那些研究所「們」,性價比超高!
    最近幾年,中科院下設研究院所在研考中的熱度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考生在研考中選擇了報考中科院各研究所。在之前統計的一份數據中,對於廣大考生的報考意願調查顯示高校(尤其是34所自劃線高校和強勢211院校)是報考意願人數最多的,其次則是中科院下屬的各類研究所和中科院研究所與高校間的聯合培養,再者就是大型央企下屬的研究所(例如機械研究總院),最後就是私企的研究所了。那麼中科院各研究所對於研考的我們到底有多少好處與弊端呢?下面讓我們從報考難度、研究所工作與福利、就業升學情況三個方面討論。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
    為推動江西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創新研究,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1月8日,由省科學院和省生態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我院順利召開。會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員、王克雄研究員,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省科學院研究員、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年華作了「長江豚類和鄱陽湖江豚保護的教訓、進展及展望」、「鄱陽湖江豚智慧保護體系框架」、「中國大鯢保護研究進展」、「鄱陽湖流域瀕危溼地動物保護」學術報告。
  • 揭陽市農業農村局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
    揭陽市農業農村局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2020年11月20日,揭陽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空港經濟區農業農村局在風門古徑風景區舉辦以「關愛水生生物·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活動。
  •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我所畢業生黃燕玲非零號病人 也未曾回過武漢
    我們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衷心感謝社會各界對我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繼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官方闢謠後,2月16日下午,記者聯繫上黃燕玲所在的工作單位邁克生物(300463,SZ)。邁克生物研發總監龍騰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員工黃燕玲是網傳的武漢病毒研究所畢業生黃燕玲,但其個人信息應該是被擅自使用,其本人身體健康,未感染新冠肺炎,目前處於正常的上班狀態」。
  •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三個研究所解散!數百人離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經歷了什麼?
    7月1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層幹部證實,近期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此次辭職的90餘名科研人員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在中科院系統內和社會均引起了廣泛關注。
  • 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武漢分院主場活動來啦!歷時7天在12個分院同時...
    舉報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武漢分院主場活動在水果湖第一小學隆重舉行,為中科院建院
  • 中科院哲學研究所今天上午揭牌
    記者了解到,哲學所將致力於探討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和當代科技前沿中的哲學問題,開展研究和人才培養。除了正常招收研究生外,還將考慮面向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提供第二學位教育。在上午的揭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
  • 考研進入中科院研究所是什麼水平?
    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中科院研究所是一個總稱,實際上中科院一共有12個分院,下面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同,中科院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但不同研究所的科研實力相差巨大,最好的和最差的比二本和清華之間的差距還要大。
  • 【聚焦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生物如此多嬌
    在玉溪市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人們可以通過一片片封存於寒武紀地層的化石中,找到生命起源的最初形態,人類的祖先竟然是一條魚;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中,一粒玉米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種子,通過一條小丑魚,便能觀測到珊瑚礁的生存與毀滅;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望天樹為了爭奪陽光和雨露,不惜長高40米,昂首望天,藤蔓植物以「先寄人籬下,再出人頭地」的生存方式,形成絞殺奇景……
  • 美國記者獲準進入武漢病毒研究所參觀P4實驗室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0日報導,上周五,該媒體的記者獲準進入武漢病毒研究所,並與正在查明新冠病毒起源的高級科學家進行交談。在大約5小時的訪問中,記者參觀了P4實驗室。「不幸的是,我們被當作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她說,「任何人在進行與病毒作鬥爭的研究和相關工作時,如果受到無端或惡意的指控,必然會感到非常憤怒或被誤解。」【相關新聞】「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正式發聲「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這是石正麗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