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造出:金屬中氫納米孔相互作用的預測模型!

2021-01-11 博科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

科學家創造出金屬中氫納米孔相互作用的預測模型!中國和加拿大科學家進行了為期五年的合作研究,通過計算機模擬,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來預測金屬中氫納米氣泡的性質。國際團隊由合肥物理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中國科學家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合作夥伴組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自然材料》上。研究人員認為,研究可能有助於定量理解和評估富氫環境(如聚變反應堆堆芯)中氫引起的損害。

氫是已知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是聚變反應一種備受期待的燃料,因此也是研究的一個重要焦點。在某些富氫環境中,例如核聚變反應堆核心的鎢防護層,金屬材料可能因長期接觸氫而受到嚴重和不可修復的損傷。氫是最輕的元素,很容易通過金屬原子間的間隙穿透金屬表面。這些氫原子很容易被困在金屬的納米級空隙(「納米空隙」)中,這些空隙要麼是在製造過程中產生,要麼是在聚變反應堆中通過中子輻照產生。

這些納米氣泡在內部氫氣壓力下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導致金屬失效。不出意料,氫和納米孔之間的相互作用促使了氣泡的形成和生長,這被認為是這種失敗的關鍵。然而,氫納米氣泡的基本性質,如數量和被包裹在氣泡中氫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此外,現有實驗技術使得直接觀察納米級氫氣泡幾乎不可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小組建議使用基於基本量子力學的計算機模擬。

然而,氫納米氣泡的結構複雜性使得數值模擬極其複雜。因此,研究人員需要五年時間來製作足夠的計算機模擬來回答這個問題。然而,最終發現,納米空隙中的氫捕獲行為(儘管看起來很複雜)實際上遵循著簡單的規則。首先,單個氫原子以相互排斥的方式被具有不同能級納米空隙的內表面吸附。其次,經過一段時間的表面吸附後,由於空間有限,氫被推到納米空隙的核心,在那裡分子氫氣聚集。

根據這些規則,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模型,該模型能夠準確預測氫納米氣泡的性質,並與實驗觀察結果吻合良好。正如氫在金屬中填充納米氣泡一樣,這項研究填補了長期以來在理解金屬中納米氣泡是如何形成方面的空白。該模型為核聚變反應堆氫致損傷的評估提供了有力工具,為未來獲取核聚變能量鋪平了道路。

博科園|研究/來自:中國科學院參考期刊《自然材料》DOI: 10.1038/s41563-019-0422-4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粒子標準模型有錯?科學家急切想要找出其中的漏洞!
    眾所周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佔據了粒子界的主導地位,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它成功地通過了來自世界各地實驗的挑戰。這一理論將我們對宇宙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的理解統一在一個量子理論下。總而言之,這是所有科學中最久經考驗的理論,能夠解釋大量的基本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在更小距離上強核力的轉變,預測中子星核心更簡單了
    在原子核中,大多數質子和中子相距足夠遠,以至於物理學家可以準確地預測它們的相互作用。但是,當亞原子粒子非常接近以至於彼此重疊時,這些預測就會受到挑戰。儘管這樣的超短距離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大多數物質中都是罕見的,但它們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極稠密的天文學物體的核心。
  • 85年前預言的金屬氫,被創造出來了?
    早在1935年,理論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就曾作出預測,在極端的高壓(超過地球表面大氣壓的400萬倍)下,固態氫應該可以表現出導體的性質,這意味著這種狀態下的氫可以導電。 自這一預測被提出以來,一場拉鋸戰式的搜尋競賽便由此展開了。
  • 美科學家成功建立動態3D地球表面模型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經過數十年努力,日前終於成功建立出一個動態的3D地球表面模型。它覆蓋地球97%的表面,可動態顯示地球25個活動地殼版塊的運動,可以用來預測板塊運動的情況和地球表面的移動變形。
  • bioRxiv:科學家構建出了首個COVID-19開源全原子模型
    2020年6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SARS-CoV-2是誘發COVID-19的主要原因,刺突蛋白或S蛋白會促進病毒進入到宿主細胞內;日前,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首個全長S蛋白的開源全原子模型,相關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扮演著關鍵角色
  • 科學家警告!比模型高出100倍,美國加州或發生特大地震
    科學家警告說,去年美國南加州的奇克萊斯特(Ridgecrest)地震增加了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大地震的風險。地震模型公司Temblor警告說,地震給連接山脊斷層和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的Garlock斷層帶來了壓力。
  • 北京大學王亞沙:新冠肺炎傳播預測模型
    新冠肺炎傳播預測模型王教授首先介紹了研發預測模型的意義與作用。第一,模型針對未來不同時段可以揭示疫情的總體發展狀況(惡化還是緩解)、到達拐點的時刻,以及未來的感染人數、潛伏期人數、發病期人數、地區疫情走勢等關鍵信息。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盧瑟福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箔、硬紙片、玻璃等並能通過黑紙感光的射線,由於本質不清楚故命名為X射線,而且不同金屬有自己的特徵射線天然放射性物質放射出幾種不同的射線,都是原子核自發裂變產生的。由此可見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說法已存在問題。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其理論模型最初於1996年提出。為了要賦予單層石墨烯某種電性,會按照特定樣式切割石墨烯,形成石墨烯納米帶(Graphene nanoribbon)。切開的邊緣形狀可以分為鋸齒形和扶手椅形。採用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預測鋸齒形具有金屬鍵性質,又預測扶手椅形具有金屬鍵性質或半導體性質;到底是哪種性質,要依寬度而定。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學家開發出第一個開放原始碼的新冠病毒'S'蛋白全原子模型
    由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理海(Lehigh)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建立了首個全長S蛋白的開源全原子模型。研究人員說,這特別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細胞中起著核心作用,使其成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主要靶標,如圖所示S蛋白模型。
  • 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Connor Feng • 2020-03-02 14:30:26 來源:前瞻網
  • 海王星的發現:一次英法科學家的競賽,一次數學預測中的最高巔峰
    而海王星的發現,在數學歷史上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它的發現可以說是數學預測史上的一次巔峰成就,因為海王星是一顆並沒有經過任何天文觀察而被預測到的行星。其實要說起人類觀察海王星的歷史,早在1612年,伽利略就已經觀測到了它,不過當時伽利略與以為它是一顆恆星,所以並沒有多加注重,直到19世紀,來自於英國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約翰·庫奇·亞當斯通過自己的推算計算出了天王星軌道的質量和位置,並且根據星體和星體之間的關係,推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在推算出之後,他將自己的研究送給了皇家天文臺的喬治·
  • 經過80年的探索,科學家終於發現了金屬氫
    最新公布的結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氫是一種處於極高壓力下的金屬。但是,這項研究足以說服整個領域嗎?金屬氫存在嗎?理論學家早就預言,在非常高的壓力下(超過地球表面大氣壓力的400萬倍),氫就應該成為金屬,作為一種導電的物質存在。
  • 卷積神經網絡預測模型:提前24個月預測ENSO
    但目前業務部門一般的ENSO 預測時效只有6~9個月,最長為1年左右,這樣的預報時效無法滿足現實需求。較長時間的ENSO預測也是國際上的難點,如何延長ENSO的預測時效,成為眾多科學家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羅京佳及其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攻克這個難題。2016年3月,羅京佳被一個新聞熱點所吸引——「人工智慧擊敗世界圍棋冠軍」。
  • 金屬拼裝模型 手工拼裝全新體驗
    【中外玩具網12月30日訊】筆者最近接觸到了一個新奇的拼裝模型類別--金屬拼裝模型,與常見的紙模、塑膠模型、木質模型不同,金屬模型稜角鮮明,立體感十足,整體非常有質感,細節表現也十分到位,拼裝過程有些不太一樣,無需使用膠水黏貼,直接採用金屬扣點、水口位拼接。
  • 「高壓物理的聖杯」我國科學家成功合成流體金屬氫
    這是固體物理研究所量子中心研究團隊繼成功合成流體金屬氮之後,在輕質元素高壓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2015年和2018年,美國兩實驗室觀察到過這種氫和氘的流體金屬態,分別發表在當年的《科學》期刊上,但兩者報導的溫度與壓力曲線差異很大,無法準確確定流體金屬氫的存在區域。
  • 機器學習揭示食品-藥品和輔料-藥品相互作用
    他們的模型可以預測常見食用化學物質的生物學效應,並闡明了其對食品-藥品和輔料-藥品相互作用以及功能性藥物製劑的開發產生的影響。2.2 機器學習預測IIG和GRAS化合物的生物關聯作者將877種已知GRAS / IIG化合物以及對應的1334128條陽性和陰性測量值,構建了1776個機器學習模型。其中,隨機森林模型表現最優,MAE值為0.95。
  • 厲害,中國發現僅有30噸的金屬,卻讓科學家們為之沸騰!
    厲害,中國發現僅有30噸的金屬,卻讓科學家們為之沸騰!多年來,由於我們國家在各方面不斷努力和探索的毅力,我們早就能從許多領域依賴其他國家提供的情況出發,慢慢地自己掌握其資源和技術。但是,它並沒有達到完美的水平, 因為在一些領域,比如在航空領域的研究和發展,我們依然不完全自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在長期的專業研究中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技術,其中最大的限制其實是因為所有的核心資源都不足,我們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特別是太空梭發動機,多年來,我國一直從歐美各國高價購買,與此同時,我們也以擁有自己的技術為目標,但在許多科學家不斷探索中
  • 科學家給出預測,或成為半機械體
    關於生命的起源這個話題,科學家們眾說紛紜;這是人類一直試圖弄清楚的問題,但至今依然沒能有一個定論。在古時候,由於科學技技術較為落後,一些神學論者認為生命的出現是有神創造的;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人認為人類都是女媧通過捏泥人並賦予了生命,而西方人則認為是人類是有上帝創造的,並且上帝賦予了人類思想和創造能力。到了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神學論逐漸的被否定,但關於人類誕生的的問題卻依然沒被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