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2020-12-24 澎湃新聞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今日封面】

8月24日,一場以「建證幸福、喜迎大運」為主題的中式傳統集體婚禮在成都高新區體育中心項目建設現場舉行,22對中建四局西南分局一線建設者喜結良緣。據悉,由於眾多建設者常年忙碌在施工一線,不少領取結婚證的夫婦沒有時間舉辦婚禮。在七夕節來臨之際,中建四局西南分局特意為他們舉辦集體婚禮。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消息站

耿駿宇 攝

●據《科學美國人》網站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最新計算數據表明,截至七月底,2020年溫度已高居史上第二位,以0.07華氏度的差距僅次於2016年,來自不同團隊的研究人員也給出高概率結果,2020年或將超越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份。(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最近為一種超微藻麥可屬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這種藻類廣泛分布在長江中下遊的巢湖、鄱陽湖等淡水湖泊中,不僅承擔著製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重任」,還能產生豐富的油脂。解開其「基因密碼」,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其生態功能,並發揮其能源價值。(來源:新華網)

新發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癌症學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了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的一種新關聯。他們在人體血液中首次發現了促腫瘤代謝物,這意味著,與年齡相關的代謝失調在人類癌症發生和死亡風險增加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新關聯的出現,為未來新型癌症療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一項由澳大利亞伊迪斯考恩大學主導的研究發現,經常食用花菜、捲心菜和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老年婦女主動脈上鈣大量積累的可能性更低,這也意味著她們患上中風、心臟病的風險更低。(來源:新華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前研究中已知細胞因子的蛋白質的大量釋放,可能導致一些最嚴重的新冠肺炎(COVID-19)症狀,甚至引發細胞因子風暴。近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細胞因子可能也會阻止感染者發展出長期免疫,據觀察,患者只能產生很少的B細胞,而這類細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應所必需的。(來源:中國科學報)

純科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據悉,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使用這一心臟類器官研究先天性心臟病的起源並找到阻止其惡化的方法。(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期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對之前地球內核年齡預測數據進行了更正,研究通過在實驗室內模擬創造地球中心的環境,並測量鐵在該環境下的導電性和導熱性,估算出地球固體內核的年齡約為10~13億歲,大於先前研究得出的5.65億年。(來源:環球科學)

看天下

圖片來源:環球網

●據美國海軍研究學會網站近日報導,美海軍已悄然啟動近20年來第一款新型艦載戰鬥機的開發工作,以取代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和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美國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克拉克表示,美國軍方可能會借鑑F-35C戰機技術,全新設計一款第六代戰鬥機。(來源:央視軍事)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23日發布一項緊急使用授權,允許美國醫療機構使用康復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血漿來治療新冠住院患者。(來源:新華網)

●2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連續任職天數達到2799天,超過了其外叔祖父佐藤榮作的2798天。據報導,日本歷任首相中,僅有10人連續任職時間超1000天。(來源:中新網)

原標題:《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3D生物列印全尺寸人體心臟的模型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3D生物列印方法,該方法可以生成逼真的全尺寸人類心臟模型。 科學家的懸浮水凝膠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技術(FRESH)涉及將環保型藻酸鹽聚合物擠出到定製的明膠容器中。利用他們新穎的過程,該團隊旨在與外科醫生合作,為手術訓練和預計劃應用創建針對患者的臨床模型。
  • 百科| 大腦、血液、五臟六腑,人體器官都能人工製造?
    血源的缺乏、血液運輸和保存的困難,迫使科學家們去尋求有效的血液代用品,人造血液技術應運而生。所謂「人工血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限於種種條件,只能從人血中提取紅細胞,進行脫氧、冷凍和乾燥,製成血紅素粉保存起來;臨用前,再用生理鹽水配成血紅素液,作為血液代用品。嚴格來說,它不能稱之為人造血,而只是人血的提取物。
  • 科技日曆 | 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機械心臟,一位41歲的鋼鐵工人靠它...
    它對1932年德貝基博士研製的泵式心臟進行了改進,主要是通過一個內置渦輪,將人體血液從左心室通過動力泵輸送到主動脈,之後憑藉安裝在腹部的電源提供的動力,向身體各個部位不間斷供血,持續不斷的血流不會產生脈動。機械心臟內部的磁場,使得渦輪在懸浮的狀態下運轉,因而不會產生任何摩擦,也不會有任何零件磨損。
  • 【VOA慢速 12.25】科學家3D列印人類心臟的全尺寸模型
    美國研究人員稱自己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第一個全尺寸的人類心臟模型。 膠原質是主要的結構蛋白質,存在於人體各個組織中。 來製作一個全尺寸的真實人類心臟模型。
  • 人類走不出太陽系?科學家進行雙胞胎實驗,地球在「控制」人類?
    因此有人認為從本質上來說,以人類的能力是沒有辦法離開地球的。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我們創造出那個火箭和太空衣,不僅可以帶太空人離開地球,而且厚重的太空衣還能夠阻礙大部分的輻射,這樣可以使得太空人在外太空停留,並且開展太空任務。只不過人類仍然有兩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宇宙的輻射問題和微重力環境,太空衣和太空飛行器也只能是人類在宇宙中停留短暫的時間。
  • 為什麼科學家要在太空中培育人體器官?
    實驗室培育人體器官和組織為了在實驗室培育器官組織,科學家使用支架提供一個細胞表層,附加在預先確定的剛硬結構上。例如:一個人造腎臟需要特定結構或者支架來供給腎臟細胞生長。的確,這種策略有助於人體組織在早期階段形成,但長期來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工合成支架或者錯誤的結構會產生終極免疫反應。
  • 這是最完美的人體?英國科學家修復人類的十大缺陷,但是長相……
    原標題:這是最完美的人體?英國科學家修復人類的十大缺陷,但是長相……但是,人體從來不是完美的,在深入了解人體的各處細節後,就能發現一些演化中留下的缺陷。然後她與各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深入溝通,在大自然中獲取靈感,從眼睛、耳朵、心臟到脊柱、腿部和皮膚,Alice對身體的10個部位進行了精確的修改,一個嶄新的Alice 2.0模型被塑造出來,以下就是她對人體的重造,看起來解決了我們的很多困擾,但是這個外形……你喜歡嗎?
  • 人類腫瘤中發現大量細菌,人類攻克癌症不遠了?
    但近來,就有一項關於癌症方面研究的突破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被公布出來:人類的腫瘤中有細菌的存在,而且不同的腫瘤中,細菌的種類也不一樣。100多年前就曾在腫瘤內發現細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腫瘤的信息,才能更進一步進行特定的分析治療,所以在腫瘤中出現細菌也許就意味著一個治療方向。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科學家在腫瘤內發現了細菌,但我們都知道如果將腫瘤取出再進行研究,外界的細菌明顯是很多的,所以腫瘤內有細菌也不能判斷到底細菌源自哪裡。更何況以100多年前的科學技術,也沒有手段能夠證明。
  • 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機械心臟,一位41歲的鋼鐵工人靠它活了下來
    據悉,那個機械心臟成為了手術中的一大關鍵,它的功能就是取代左心室——將大量的含氧的血注入全身的腔室。它對1932年德貝基博士研製的泵式心臟進行了改進,主要是通過一個內置渦輪,將人體血液從左心室通過動力泵輸送到主動脈,之後憑藉安裝在腹部的電源提供的動力,向身體各個部位不間斷供血,持續不斷的血流不會產生脈動。
  • 實驗室培育出有人類神經的腸道組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使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在實驗室成功培育出擁有人類神經的腸道組織,合成出來的腸道組織可被用來研究和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症。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  多能幹細胞是身體內其他細胞的前體細胞。
  • 不再破壞DNA證據 新技術能區分動物與人類血液
    來源:央視網 英國《通訊·化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最新的血液分析技術,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傅立葉變換衰減全反射紅外光譜法(ATR FT-IR)與統計分析相結合,建立了一種全新模型,進而報告了一種能從11種動物血液中區分人類血液的非破壞性技術。
  • 回答500年前達文西的疑問,揭示人類心臟未知的秘密
    對人類來說,心臟是第一個發育的功能性器官,在受孕後僅四周就開始自發跳動。在心臟發育的早期,心臟會生長出複雜的肌肉纖維網絡——稱為小梁——在心臟的內表面形成幾何圖形。這些結構被認為有助於心臟發育,但它們在成人中的功能自 16 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我們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心肌小梁重要性的認識。」
  • 火星移民新挑戰,科學家發現太空人身體變化,類似腫瘤發生過程
    馬斯克還做腦機接口,還做特斯拉,無一不是改變世界的科技進步。 今年1月,馬斯克披露計劃在2050年之前用火箭把100萬人送上火星,並且要在火星建立人類的第二根據地,甚至就在不久之前,網上已經曝光了馬斯克為火星殖民所制定的火星法律底層框架,這是多麼地瘋狂?
  • 人死後身體裡的血液都到哪裡去了?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正常的成年人身體大概含有4000毫升血液,按照現在一瓶普通礦泉水300毫升來計算,人體內的血液大概可以裝下13個礦泉水瓶,那麼問題來了,在人死後這麼多的血液最終會流向哪裡呢?心臟是血液流動源動力在這裡不說火化那種情況,因為如果是火化,身體內的血液肯定會被像水一樣被燃燒然後蒸發掉,所以不討論這種情況,在這裡討論的應該是自然降解的情況,如果是自然降解人體內的血液最終會流向哪裡呢?
  • 首個功能正常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誕生,可用於研究心血管疾病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中創建了微型人體心臟模型,該模型具有所有主要心肌細胞、腔室和血管組織的心臟正常運轉所需結構。圖|在限定條件下模擬人類早期心臟發育的心臟類器官的產生(來源:bioRxiv)在美國,心臟病是第一大死亡原因。
  • 關於PDX模型,有一個很長的故事要講……
    為了了解腫瘤的起源,早期科學家們通過「Cancer Genesis」法誘導形成自發性腫瘤。他們應用各種方法誘導正常細胞癌變,以期在健康組織中形成腫瘤,然而當時都以失敗告終。接下來,科學家們試圖通過直接將人類腫瘤移植到動物體內的方法再現人類腫瘤。
  • 人類不是地球「原住民」?科學家在人體中發現的37,代表了什麼?
    然而這一觀點的提出終究也只是一個假說而已,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證明達爾文進化論當中所說的都是正確的,尤其是在類人猿進化階段,科學家截止到目前為止,並未找到任何關鍵性的化石,進化論當中很多的疑點也並未找到合理的解釋。因此時至今日,人類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樣的,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 新型小鼠與人類胚胎嵌合體中 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新冠肺炎與血液循環有關嗎?大片帶你走進人體血液循環
    但我們不必慌張,聰明的人類一定會找到解決辦法,對付狡猾的病毒;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血液循環對於生命的重要性,或許能從中探索到人體與病毒細菌大戰的蛛絲馬跡。人體通過呼吸將氧氣吸入肺部,在肺泡與毛細血管的氣體交換過程中,肺泡中的氧氣進入到血液中的紅細胞內,暗紅的血液由此變成鮮紅色,富含氧氣的紅細胞隨著血流匯入到心臟;然後由心臟送入動脈血管,再運送到全身各處;在毛細血管與身體組織細胞的物質交換過程中,紅細胞中的氧氣進入到組織細胞,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進入到紅細胞,鮮紅的血液由此變成暗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