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36:06 英國牛津大學Alison Simmons、HashemKoohy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
新加坡宣布批准出售在實驗室的培育肉
#錢途挑戰#玩懂手機資訊,對於吃肉,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飲食習慣,有的人是無肉不歡,有的人則是只吃素食,還有一些人認為,人類對肉類的消費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增加,Beyond Meat和Impact Foods等公司目前已經可以製造出植物性替代品,來代替肉。
-
海南海藥與上海藥物所擬合作建設「神經精神疾病藥物聯合實驗室」
海南海藥(000566)(000566.SZ)公告,公司(簡稱「甲方」)近期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簡稱「上海藥物所」、「乙方」)籤署《神經精神疾病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 經友好協商,決定共同建設「神經精神疾病藥物聯合實驗室」。協議期間,由公司設立專項資金,提供運營、研發經費。
-
攝入糞便改變性格,腸道菌群控制你的大腦
腸道菌群作為目前人類醫學還不太了解的神秘領域,甚至比我們的大腦還要神秘,越來越多的人將我們的腸道稱為"第二大腦"。樸實無華的糞便移植,有時卻也會表現出像移植大腦一樣的神秘現象。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把焦慮母鼠陰道裡的細菌餵給剖腹產小鼠,這些小鼠也表現出焦慮的狀態。2013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azmania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PaulPatterson和同事們發現:在一些有自閉症症狀的小鼠腸道內,脆弱擬桿菌比正常小鼠低很多,這些小鼠表現得更為緊張、反社交性並且有腸道疾病症狀。
-
紐衛舒: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請關注腸道健康!
紐衛舒專家指出:腸道與排便腸道不只是糞便通過的臟器,事實上,腸道擁有僅次於大腦數量的神經細胞,那就是我們的腸道,它被稱為「第二個大腦」。 紐衛舒告知: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
-
科技英語:新加坡批准實驗室培育的雞肉
這一決定為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初創公司Eat僅僅銷售實驗室培育的雞肉鋪平了道路。 The meat will initially be used in nuggets, but the company hasn’t said when they will become available.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法國美女博士研究神奇的腸道:人類如何科學排便?
圖源:TEDTED視頻上有一期叫《居然有研究人類是如何排便的學科,神奇的腸道科學》,講者是在法蘭克福微生物研究院做醫學博士的茱莉亞·恩德斯,專門研究腸道和消化系統的工作內、外括約肌的和諧工作我們的腸道管腔壁不僅有外闊約肌,還有內闊約肌。我們可以控制外闊約肌,但對內闊約肌,卻所知甚少。
-
京津神經免疫中心創新轉化實驗室成立
在中國,神經免疫疾病治療藥物逐步豐富,但神經免疫病的實驗室診斷基礎依舊比較薄弱。為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坐落於天津高新區的企業天津金域與京津神經免疫中心攜手成立「京津神經免疫中心創新轉化實驗室」,致力於搭建神經免疫病生物標誌物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應對中國神經免疫病疾病診治的挑戰。
-
新研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新研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2:16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Jason R. Spence小組研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
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
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期診斷老年痴呆症》剛剛,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團隊關於阿爾茨海默病(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腸道菌群演化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病學專業領域權威醫學雜誌《Alzheimer’s&Dementia》上發表,該篇論文由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李彬寅醫師和博士研究生何一茜為共同第一作者,陳生弟和湯薈冬教授為通訊作者,雜誌影響因子為14.423。
-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2年1月由國家計委正式批准籌建, 同時對外開放,1994年底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批准成立。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教授,現任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馬蘭教授。
-
港大團隊構建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證實新冠能夠感染腸道
此前的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SARS-CoV-2與在中華菊頭蝠中鑑定出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然而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目前遇到了一個局限:缺少可用於研究蝙蝠病毒的實驗室模型。最新研究顯示,港大團隊已經構建了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填補了這一空白。
-
科學家首次成功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造精子,人造人有望成為現實
據《未來派》報導,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了精原幹細胞(SSCs),這種細胞最終會發育成成熟的精子。這種細胞目前用於臨床還為時過早,但這項研究為生育醫學的革命性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在隨著精原幹細胞的培育成功,一些不育症治療也有可能在以後某一天成為可能。「我們認為我們的方法——得到好幾項技術的支持,包括單細胞RNA序列分析——是將SSCs治療方法引入診所的重要一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生殖科學研究員英裡·威爾金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
為什麼科學家要在太空中培育人體器官?
重力通過影響蛋白質和基因在細胞內的相互作用,從而幹擾細胞行為,產生極化組織,這是自然器官發育的一個基本步驟。然而,當我們試圖在實驗室為醫學移植複製複雜三維組織時,重力對發育進程進行了幹擾。實驗室培育人體器官和組織為了在實驗室培育器官組織,科學家使用支架提供一個細胞表層,附加在預先確定的剛硬結構上。例如:一個人造腎臟需要特定結構或者支架來供給腎臟細胞生長。的確,這種策略有助於人體組織在早期階段形成,但長期來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工合成支架或者錯誤的結構會產生終極免疫反應。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 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浙江、上海牽手攻堅腦疾 成立臨床神經影像聯合實驗室
浙江、上海牽手攻堅腦疾 成立臨床神經影像聯合實驗室 2019-04-20 20:41:0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