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2020-12-24 央廣網

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

當人們想像相似類型的事件時,每個人都會做不同的事情,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可解碼與人腦相關的複雜信息並確定每個人記憶中所特有的神經「指紋」。

研究人員讓26名受試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例如開車、參加婚禮或在餐廳吃飯。這些場景足夠廣泛,因此每個參與者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構想它們。參與者的口頭描述被映射到計算語言模型,該模型近似於單詞的含義並創建描述上下文的數字表示。他們還被要求對記憶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分,例如與聲音、色彩、運動和不同情感的關聯程度。然後,將受試者置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設備(fMRI)中,並要求他們重新想像經歷,研究人員則觀測大腦的哪些區域被激活。

利用fMRI數據以及受試者的言語描述和評分等級,就能分離出與該人的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例如,如果受試者想像場景中闖了紅燈,則與回憶運動和顏色相關的大腦區域被激活。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受試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

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出大腦的多個區域,這些區域是處理整個大腦網絡信息的樞紐,這些信息有助於回憶有關人、物體、位置、情感和感覺。他們還能夠觀察到這些網絡中的激活模式在各個等級上有何不同,具體取決於每個人的回憶和想像力的細節。

研究人員表示,認知科學的目標之一是了解人腦是如何表示和操縱記憶的。這項研究表明,fMRI可通過足夠的信號來觀測大腦活動,從而識別出反映每個人獨特經歷的神經表徵中有意義的人際差異。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確定的許多關鍵區域趨向於功能下降,並且很容易遭受因疾病而引起的退化,如像阿爾茨海默症。這些發現有望帶來診斷和研究記憶缺陷相關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的新方法,甚至採用個性化治療並預測哪種療法會更有效。(記者馮衛東)

相關焦點

  • 腦活動可被翻譯成句子,美科學家用腦機接口高效解碼神經活動
    原標題:腦機接口技術誕生「腦活動翻譯機」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月30日發表的一項腦機接口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能夠以較高準確率解碼神經活動,並將其翻譯為句子的機器翻譯算法。當人類思考時,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小的電流,不同的思考活動,激活的神經元也不同——這就是腦機接口技術所依靠的原理。但一直以來,腦機接口在解碼神經活動方面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其準確率依然遠遠低於解碼自然言語——過去的腦機接口只能解碼口頭詞語的片段或口頭詞組中不到40%的詞語。
  • 美國一學校發表一篇機器翻譯算法論文報告 顯示可解碼神經活動並將...
    打開APP 美國一學校發表一篇機器翻譯算法論文報告 顯示可解碼神經活動並將其翻譯為句子 城池 發表於 2020-03-31 14:01:28
  • 人類為啥會有指紋?祖先又不用指紋解鎖,為何會進化出指紋?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人類為何會有指紋呢?指紋和指尖汗腺我們知道,生物各個器官的出現和演化,都是為了提高生存率才完成的。某個器官可以幫助生物在自然界更好地生存下去,於是生存率就高,有更多的機會繁衍後代,將這個性徵遺傳下去。
  • 自動化所提出基於類腦脈衝神經網絡的音樂記憶與激活模型
    ——雨果 音樂貫穿了人類文明的歷史,與每一種文化息息相關,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人類如此為音樂著迷,那麼人類的大腦是如何感受與存儲音樂的?計算機如何能像人類大腦一樣感知與記憶音樂呢?
  • 區塊鏈首創神經記憶網絡技術NMN研發啟動
    (Neural memory network)神經記憶網絡是一個分布式數據分類、傳遞和存儲解決方案。神經記憶網絡(NMN),它是一個分布式數據分類、傳遞和存儲解決方案。系統通過器官(organ)感知數據,通過神經系統(Neural memory network)分類、傳遞信息,通過海馬體(Hippocampus)記錄數據,產生神經系統確權。
  • 讓筆下文創指紋解鎖筆記本,鎖住獨家記憶
    筆者最近種草了筆下文創的一些產品,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款最新入手的指紋解鎖筆記本。記憶中最早關於筆記本的回憶,還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哥哥送給我的第一本密碼鎖筆記本。後來,記日記就成為了我的一種習慣,寫好後密碼鎖住。而筆下文創的這款筆記本採用了當下主流的指紋解鎖,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好的保護好個人隱私。▼▼ 因為之前就入手過筆下文創的山水鋼筆,簡直愛不釋手。
  • 將科幻變成現實,谷歌百度用神經機器翻譯踐行人類的「巴別塔之夢」
    而隨著眾多公司對神經機器翻譯的研究,我們已經階段性的解決了機器翻譯問題。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技術成為人工智慧翻譯主流。該技術通過「端到端」的方法將翻譯平行語料進行映射,以「編碼器—注意力機制—解碼器」的結構來解決翻譯問題。 神經機器翻譯有兩個關鍵技術,一個是 gating,另外還有一個是 attention,這兩個特別適合處理語言中長距離調序,生成的譯文要比傳統的方式生成的譯文流利很多。
  • 薛貴教授「記憶的神經激活模式再現假說」10周年,後續成果彙編
    在心理學長期的研究中,雖然有諸多理論和計算模型試圖解釋該效應,但始終缺乏針對性的神經數據對不同的模型進行檢驗。薛貴實驗室早期的工作發現,分散學習可以促進記憶,同時也能夠降低重複學習時神經重複抑制效應,說明分散學習可以增加學習過程的大腦工作強度,從而提升記憶(Xue et al., 2011; Zhao et al., 2015)。
  • 實驗室培育出有人類神經的腸道組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使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在實驗室成功培育出擁有人類神經的腸道組織,合成出來的腸道組織可被用來研究和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症。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  多能幹細胞是身體內其他細胞的前體細胞。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Sci Adv:新型動態Fas信號網絡調節神經幹細胞增殖及記憶
    哺乳動物齒狀回未成熟神經元中的Fas活化引發哺乳動物帕雷黴素靶點mTOR激活及隨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持久的Fas活化誘導神經幹細胞外的信號調節酶Erk磷酸化。這種信號網絡的重複激活導致小鼠神經幹細胞增殖並短暫增加空間工作記憶。該研究證實了一種齒狀回新型Fas信號網絡,並闡明了該信號網絡對成年神經發生和記憶增強的影響。
  • 記憶一連串單詞是使人類大腦獨一無二的關鍵嗎?
    對如今的許多美國人來說,有一組單詞已經深深印在他們的記憶裡,那就是「person,woman,man,camera,TV」(人、女人、男人、相機、電視)。有這麼一項認知測試,其中一道關於記憶力的題便是按順序複述這5個單詞。我們可以將個人經歷與獲得的信息結合起來,比如川普的這一行為,由此形成相互關聯的記憶,一經提示就可以回憶起來。
  • 指紋鎖開不了門怎麼辦 指紋鎖有哪些常見的選購標準
    指紋鎖是非常常見的防盜產品,而且已經非常普遍,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家庭環境,大家如果也想要安裝這些門鎖,可以看看各種優質的品牌。當然也有一些人遇到開不了鎖的情況,這時要分析指紋鎖開不了門怎麼辦,找到優質的品牌,了解清楚指紋鎖有哪些常見的選購標準,重新進行更換。
  • 急速指紋與最強音質 vivo X6 Plus全面評測
    我們此前評測過的vivo X6就在指紋識別以及快充這兩方面表現優秀,那麼vivo X6 Plus在這兩方面又表現如何呢?從日間的樣張來看,其日間的成像的白平衡比較準,其解析力能夠達到主流1300萬像素的水平,由於日間光線充足,在自動模式下,其ISO基本也都維持在100左右,日間成像噪點不多,在樣張的純色部分有塗抹算法優化過的痕跡。  夜景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二、搭配類腦作業系統,已實現多機器人協同、聽歌識曲和意念打字據項目研究骨幹金孝飛介紹,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模塊。據項目研究骨幹唐華錦教授介紹,這是類腦計算機通過模擬海馬體記憶機制,實現對大腦內部記憶信息的存取,與我們常用的檢索功能不同。
  • 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6 18:25:41 西班牙IDIBAPS研究所Albert Compte團隊發現,前額葉皮層中持續活動與活動沉默動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工作記憶中序列偏好的基礎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一種是用螢光標籤標記神經分子,使其能通過腦組織釋放光線,使成像技術能夠捕捉到腦細胞中的分子軌跡;另一種是將光纖裝置植入腦組織,觀察產生記憶的海馬神經元。帕克和其他人使用前一種技術。然而,有許多記憶物質或分子。例如,先前的研究發現兩種分子(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激酶PKA)與多種記憶形式和突觸形狀(神經細胞之間的接觸點)的變化有關。
  • 以下哪種動物擁有和人類相似的指紋? 螞蟻莊園7月20日答案大放送
    以下哪種動物擁有和人類相似的指紋? 螞蟻莊園7月20日答案大放送今天是7月20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再次更新問題,你回答了嗎?
  • 記憶簡史:記憶的探索與科學基礎
    文/卞同學本文主要圍繞「記憶的傳承」、「人類對記憶的探索」和「記憶的科學基礎」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通過回眸歷史,初窺人類記憶簡史;直面記憶困境,準備出發,迎難而上,向「記不住」發起挑戰!1 記憶傳承記憶是人類存在的基礎。那麼人類的記憶從古至今都是以什麼方式存儲和傳承的呢?
  • 專欄| 神經符號系統:讓機器善解人意
    這三個層面上的並列和對應可以有多種方式,下面僅舉兩例。我們在 2017 年提出的神經-符號雙通路的問題解析模型 [11](見圖 3-a):對一個問題(如「北京奧運會是哪一年舉行的?」),系統會有包含解析和運算的神經通路,也會有一個近乎對稱的符號通路。兩條通路殊途同歸,同時會有密集的信息交換。神經通路可以高效地利用後向傳播算法學習,而符號通路則通過符號化的總結而具有高執行效率和很好的泛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