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旭武:大鼓伴弦音 40載傳承情

2021-01-19 河北新聞網

近日,歷時一個月的樂亭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落下帷幕,作為該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樂亭大鼓,讓觀眾過足了癮。近些年,樂亭大鼓的傳播推廣呈現強勁勢頭,而這離不開該項目省級非遺傳承人、三弦師張旭武的努力。

「樂亭大鼓無論唱、彈,都得有真功夫。」衣著簡樸,聲音厚實,臉上始終洋溢著和善的笑容,這是張旭武給人的第一印象。

樂亭大鼓於1850年前後由溫榮創立於樂亭縣,是中國北方地區流傳廣泛、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回憶起與樂亭大鼓的淵源,張旭武打開了話匣子。

1960年,張旭武出生在樂亭縣後葛莊村一個樂亭大鼓世家,其父張學圃是樂亭大鼓韓派創始人韓香圃的親傳弟子,在當地頗具名氣。自幼耳濡目染,張旭武對這門傳統藝術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和興致。就讀高中之後,張旭武參加了學校文藝隊,開始學習三弦演奏。三弦是樂亭大鼓的伴奏樂器,一個優秀的弦師直接決定著演出的成功與否。在學校文藝隊的學習,讓張旭武對樂亭大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977年高中畢業後,張旭武對樂亭大鼓的痴迷日盛一日,後來他加入了樂亭縣曲藝隊,成為一名專職樂亭大鼓藝人。對樂亭大鼓痴迷的張旭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除了睡覺、吃飯就是練習技藝。

2006年,樂亭大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樂亭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張旭武傳承樂亭大鼓技藝並未局限於傳統的師徒傳承,而是通過巡演、進校園、免費辦培訓班等形式,在校園和社會上推廣樂亭大鼓,培養觀眾群體,挖掘適宜人才。張旭武開設了樂亭大鼓書場,定期演出傳統曲目,並對慕名而來的愛好者給予指點和教導。2013年,張旭武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我總共創作了近200個新曲目。」 張旭武成為樂亭大鼓新創曲目的先行者之一,從1990年自主創作第一個樂亭大鼓曲目開始,他緊扣時代脈搏,將時代特色融入到作品之中,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

張旭武在創作中,大膽對唱腔排列組合,按照演員的音域、音質特色「訂製」唱法,並引入歌曲、評劇等藝術形式的風格因素,讓作品韻味更足。樂亭許多大鼓藝人外出參賽、表演中,都使用了張旭武創作的作品,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

「樂亭大鼓源自於樂亭地域文化,而要將這門傳統藝術推而廣之,則需要讓更多觀眾欣賞並愛上其作品。」張旭武認為,傳統曲藝必須以傳承傳播為基礎,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記者田恬 通訊員王巖軍)

相關焦點

  • 天天演出日日精彩 樂亭大鼓傳承基地深受群眾歡迎
    長城網唐山9月26日訊(曾麗 肖宏鵬 記者 金宗明)「《小八義》、《呼家將》……樂亭大鼓長書每晚上演,我是早早來聽戲,真想場場都不落!」60歲的張淑霞是位樂亭大鼓迷,有了樂亭大鼓傳承基地這個聽大鼓的好去處,能過足戲癮真是心裡樂開花。
  • 古曲新韻:「90」後山東大鼓傳承人祝天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山東大鼓因文詞的雅化、音樂的僵化逐漸遠離了基層群眾,加之新興曲種的衝擊,從而逐漸衰落。2015年,山東藝術研究院開辦非遺傳承班,憑藉良好的嗓音條件和不錯的形象,有著十餘年戲曲功底的祝天月被選入傳承班,就此與山東大鼓結緣。
  • 百餘名鼓友齊聚河間「以鼓會友」傳承大鼓文化
    參加此次活動的鼓友全部來自「鼓友一家親」大鼓交流會。交流會自2013年成立,現有各縣市鼓友100餘人,平時大家通過微信群交流感情、切磋技藝,每年舉辦兩次線下交流活動,共同弘揚傳承大鼓文化。活動至今已舉辦了7年。據了解,河間大鼓是全民性的民間藝術,曾多次進京表演。1996年7月,河間市龍華店鄉北皇親莊和時村兩支大鼓隊,曾登上央視國際頻道《歡聚一堂》欄目。
  • 樂器趣聞丨張雲雷4歲開始唱的大鼓,究竟是種什麼曲藝?
    四歲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這時有人可能又問了,京韻大鼓又是什麼曲藝?這就不得不區分一下中國大鼓。村頭巷尾逢年過節敲打的大鼓,是有種叫大鼓的樂器,而張雲雷學習的則是一種叫大鼓的曲藝曲藝。曲藝大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鄉鎮。分派分地的種類繁多。下邊小編就帶大家匯總一下:京韻大鼓京韻大鼓誕生於清末的京津地區,在建國之後發揚光大。
  • 「大鼓狀元」變身「網紅主播」
    他就是宿遷市57歲的蘇北大鼓第八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牛崇祥。最初有40人在線觀看他的表演,一個多月後,在線觀看的人數就漲到300多人,最多時達500人。短短兩年多時間,「主播」牛崇祥的「粉絲」,從200人漲到現在的3萬人。  為了提高直播的質量,牛崇祥添置各種設備。買音效卡時,店員問他:「您買這個幹啥?」牛崇祥回答說:「直播用!」對方一愣:「您這個年紀還搞直播?」回憶起這段小插曲,牛崇祥笑了起來。
  • 【明星璀璨】靳派樂亭大鼓創始人——靳文然
    戚用武,字宗周,灤南縣戚莊人,是冀東大鼓書主要創始人之一「馮鐵板」馮福昌的弟子。他說書嗓好、口脆,能突破死板死眼,獨闢蹊徑,曾將京劇唱腔移植入大鼓唱腔,首創「西皮尾子」新曲調,善演三國書段。某年,同號稱灤縣「三珍」的名藝人鄭珍、張珍、徐珍一地演出,藝高一籌,遂被人稱「壓三珍」。戚用武是靳巨瑞磕頭弟兄,一向喜歡成彬天資聰慧,成彬拜師,他欣然收於門下,留在身邊悉心點教。
  • 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武式太極拳創始之初,名稱並沒有固定,曾用過綿拳、粘拳、柔拳、十三勢、小捋、郝架、李郝派、李氏太極拳、郝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武派太極拳等名稱。直到1963年郝少如出版專著時,採納顧留馨建議,定名為《武式太極拳》,才有了一個各支脈統一認可的名字:武式太極拳。
  • 顏真卿跟隨張旭兩年,卻沒有多大長進,張旭是小氣嗎
    在中國書法史上,張旭曾經向顏真卿傳授筆法,而顏真卿又以「十二筆意」傳授給懷素,成為了薪盡火傳的佳話。然而,很多人則認為,顏真卿兩次向張旭求教書法,第一次還認真跟隨了兩年,卻並沒有什麼進步,這說明張旭實在太小氣了。真是這樣嗎?
  •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大鼓和小鼓》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大鼓和小鼓》,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歌詞不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還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形象的幫助學生學習「音的高低」這一知識。   (2)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聆聽各種聲音,培養初步探索聲音奧秘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通過模仿熟悉的聲音,培養對聲音的感受能力。   知識與技能:學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夠分辨音的高低。
  • 成為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在傳承過程中,有哪些特色和優勢需要保持?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少白派傳承人白慧謙、陳秀敏以及申遺傳承單位石景山區文化館。新中國成立後他參軍,打破了京韻大鼓「少白派」傳統的家族式傳承規矩,在部隊開辦起了培訓班,培養京韻大鼓學員,徒弟有王玉蘭、陳秀敏、劉建雲等人。   「我從小就受少白派京韻大鼓耳濡目染。1960年8月份,13歲的我進入中國廣播說唱團。那時團長正是我的三伯父白鳳鳴,藝術指導是我的大伯父、著名的三弦聖手白鳳巖,他給我開蒙,教我彈奏三弦。
  • 天津舉辦第二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
    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8月18日在天津市寶坻區開幕。在開幕式當晚的專場文藝演出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曲藝演員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依次亮相,親切的鄉風鼓韻充分展示了京東大鼓、西河大鼓、蘇州評彈等傳統曲藝的藝術魅力。
  • 曹縣倪集鎮省派村支書張旭:鄉村振興中的「領路人」
    近日,曹縣倪集街道信訪接待大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舉報信」,原來這是倪集街道劉橋村村民邢來德寫給街道辦的感謝信,信中表達了他對山東省政府辦公廳派駐倪集街道辦事處劉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旭的感激之情,感謝他駐村兩年多來,為村裡辦的件件實事、好事。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這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京韻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那麼這一非遺項目現在發展現狀怎樣?在傳承過程中,有哪些特色和優勢需要保持?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五回:崆峒山道家元聖地,陳兆坤傳承武醫術
    第二十五回 崆峒山道家元聖地 陳兆坤傳承武醫術上回書說到董亞生為將稀有武術蛇鶴太極拳傳承發揚,打破世代單傳門規,廣收弟子。這一回,來說一說崆峒山道家隱蹤門傳人陳兆坤。這廣成子乃是傳說中上古黃帝時之道家人物,《莊子·在宥》云: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 李家四代傳承太極拳,延續武式太極拳香火!
    李家太極拳傳承武式太極拳,自李亦畲起歷經四世,傳承研究太極,名師輩出。李氏歷代相承,用哲學觀點解釋太極,用體用態度驗證太極拳。李家二世傳人:李寶相、李寶極、李寶琛、李寶恆、李寶廉、李寶讓兄弟六人均堅持不懈練拳,繼承李亦畲意願,傳承延續武式太極拳。三世:李福蔭、李召蔭、李槐蔭、李棠蔭堂兄弟四人著書立說,教徒授藝,將武式太極推向社會。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今天是張雲雷系列第二天,昨天更新的是張雲雷和三弦兒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事兒吧。明天會是什麼樣的故事呢?關注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驚喜哦!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
  • 武者音弦《侍魂:朧月傳說》公測CG預告震撼曝光
    和風武者3D動作手遊《侍魂:朧月傳說》終於將要在12月3日(周一)正式上線,在這讓人心癢難耐的等待時刻,官方放出了全新的CG預告,以五線譜的形式演繹出三位侍魂經典人物的風採,為玩家們帶來了一場音弦與水墨的盛宴!
  • 赫山記憶·非遺②|熊氏皮鼓:匠心守望 鼓音傳百年
    守望·制鼓技藝傳百年熊新年是熊氏牛皮鼓第五代傳承人,熊氏牛皮鼓發祥於赫山區龍光橋街道(原益陽縣石筍鄉)馬頭村,有據可考的傳承歷史已有100多年。據熊氏家譜記載,在清同治年間,熊新年的曾祖熊時哲便是依靠制鼓這門技藝養家餬口,這門手藝由此代代傳承。
  • 優秀武術文化挖掘與傳承之「武在山西」
    優秀的武術文化貴在薪火相傳武,起源於古代狩獵和衝突,伴隨著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不斷發展完善並走向頂峰。一、「武」在古老山西的歷史人文背景(一)五千年文化在山西。山西確實是一個很古老獨特的地方。中華手搏術,是我國載入文字最早的徒手搏擊武術,它傳承悠遠,歷史悠久。其基本元素由踢、打、摔、拿、撞等各種搏擊技能融合而成,後世拳術多由此發展為多個流派。手搏術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流傳於世,史有「楚王好手搏」之記載,《漢書·哀帝紀》又載「孝哀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先秦古籍中「田獵搏獸也」等,均反映了早期的徒手搏擊技術。
  • 「開弓冇得回頭箭,反腐沒有休止符」,湖北大鼓響起 9個故事串成一...
    廉政不分那個大小官,有貪必肅,有腐必反……」9月16日晚,「湖北大鼓話勤廉」演出結尾處,著名湖北大鼓表演藝術家張明智的一段唱段,將觀眾情緒推向高潮,觀眾連連拍手叫好。16日晚,「湖北大鼓話勤廉」在武漢中南劇場舉行專場演出。 記者史偉 攝當晚的中南劇場吹來楚韻清風,好戲「廉」連,鼓板聲伴著湖北方言,韻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