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這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2020-12-15 青瞳視角

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京韻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那麼這一非遺項目現在發展現狀怎樣?在傳承過程中,有哪些特色和優勢需要保持?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

對此,北京青年報記者於12月6日採訪了少白派傳承人白慧謙、陳秀敏以及申遺傳承單位石景山區文化館,雖然少白派的輝煌時代早已經過去了,但是他們的努力,讓觀眾知道現在還有人在傳唱少白派。

教學:手把手教學生捆指甲定弦彈挑基本功

今年17歲的蘇帥文是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鼓曲專業學生。他最近在白慧謙老師指導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燈》。

「這個曲目我已經學了前兩唱段,講得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求壽的故事。《七星燈》有少白派的特色,音樂優美,伴奏要掌握京韻大鼓的基本伴奏與隨腔伴奏。所以在具體操作中節奏速度不好掌握,需要有豐富的伴奏經驗才可以駕馭。」蘇帥文說道。

他還告訴北青報記者,正因為京韻大鼓少白派這門技藝不太好掌握,所以早在四年前就跟著白慧謙苦練基本功。白老師從最基礎的單弦樂理知識講起,如何捆指甲,定弦,彈挑基本功等等。直到他上手後,白慧謙又教他單弦、京韻、梅花大鼓等多曲種的伴奏。

資料圖 白慧林供圖

「這其中就有白老師叫我的京韻大鼓《大過門》,還有單弦的一個曲牌《南城調》。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和不解,我就隨時在微信中向白老師發信息提問,他總是很耐心地給予解答。」

有時候在白慧謙家下了課,已是夜幕降臨掌燈時分,白慧謙的愛人支文英就給他做點飯菜,走的時候還給他手裡塞個蘋果。蘇帥文稱,白慧謙老師真是拿他當自家孩子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著他。

除了給像蘇帥文一樣的戲曲學院的學生傳授技藝,白慧謙還到石景山文化館、回龍觀的一些小學裡給鼓曲愛好者授課。他還在家裡輔導外孫張鼎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我要讓他腦子裡有這些東西,他將來不一定幹這行,但是必須要懂這些技藝,這才不枉做少白派後人。」

追憶:三弦琴軸上掛裝滿沙土的罐頭盒來鍛鍊臂力

在給學生傳授技藝的同時,白慧謙也講京韻大鼓少白派的發展史。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京韻大鼓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區至少有200多年歷史。

民國時期,京韻大鼓有劉(劉寶全)、白(白雲鵬)、張(張小軒)三派。1917年,白慧謙的大伯父白鳳巖為當年正在鼎盛時期的劉寶全演唱的京韻大鼓用三弦伴奏;三伯父白鳳鳴則先跟著劉寶全的弦師韓永祿學會運用氣口和板身,十四歲正式拜劉寶全為師。接著又向兄長白鳳巖學習掌握聲韻和唱腔。就這樣,兄弟倆潛心鑽研,改革創新京韻大鼓,在劉寶全傳授給他們的20多段鼓曲的基礎上,兩人又創造了十多段新的京韻大鼓,如《擊鼓罵曹》、《紅梅閣》、《七星燈》、《狸貓換太子》、《建文帝出家》、《馬失前蹄》等等,為區別白(白雲鵬)派,而稱「少白派京韻大鼓」。

白慧謙的父親白奉霖是「少白派」家族第五胞弟,也是少白派的第二代傳人。解放後他參軍,打破了京韻大鼓「少白派」傳統的家族式傳承規矩,在部隊開辦起了培訓班,培養京韻大鼓學員,徒弟有王玉蘭、陳秀敏、劉建雲、劉希川、關鍵、志書嬿、李巖等人。

「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從小就對少白派京韻大鼓耳濡目染。1960年8月份,13歲的我進入中國廣播說唱團。那時團長正是我的三伯父白鳳鳴,藝術指導是我的大伯父、著名的三弦聖手白鳳巖,他給我開蒙,教我彈奏三弦,非常嚴格地在三個琴軸上各掛一個裝滿沙土的罐頭盒,就這樣增加琴頭的重量來鍛鍊我的臂力。如此重負下,我託著三弦不到五六分鐘,胳膊就酸困的難受,伯父卻讓我咬牙繼續堅持下去。」白慧謙坦言道。

三弦聖手白鳳巖 圖源/網絡

基本功是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沒有一定的基礎,將表現不出任何東西來。白慧謙的臂力得到鍛鍊,他託三弦的姿勢越來越穩重,這終於讓他體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著,白慧謙登堂入室,跟父親白奉霖學了《七星燈》《馬失前蹄》《狸貓換太子》等少白派京韻大鼓伴奏,父親還教會了他新梅花大鼓的彈法。

申遺:少白派為京韻大鼓聲腔拓寬了道路 獲市區兩級非遺項目

談到京韻大鼓(少白派)的一些特點,白慧謙表示,它在旋律上是很難掌握的,有說有唱,所以在傳承過程中受到局限性;再有一個問題,它的伴奏上又和其他曲種不同,曲調蒼涼悲壯,低回婉轉,用的半音比較多,即行內人所說的凡字腔,這個得需要很紮實的基本功訓練。

在石景山區文化館負責非遺項目的王春梅看來,正是京韻大鼓(少白派)的上述風格特點,為京韻大鼓聲腔拓寬了道路,給鼓壇上留下了一批新風格的精品曲目,易於傳世,於是在2009年將其申報為石景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年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北京市級非遺項目。

「現在曲藝行業整體的環境都不太景氣,很多時候,想學的人,跟我們想教的人對不上口。所以從我們保護單位來說,要做一個總體的規劃和安排,包括項目經費和人才培養等,真正落實起來也是很困難的。」王春梅說道。

在臺灣演出時與張學良合影白慧林供圖

對於京韻大鼓少白派被北京市文旅局評定為非遺項目,白慧謙認為這既是對這一傳統曲藝的弘揚和肯定,也說明了傳承迫在眉睫,好在石景山非遺中心領導非常的重視,在魯谷社區設置了京韻大鼓少白派傳承基地,將這一非遺項目宣傳推廣,在該社區培訓了眾多的曲藝愛好者。  

傳承:讓觀眾知道現在還有人在唱少白派 一點點培養曲藝迷興趣

眼下,退休在家的他也還在不遺餘力地整理京韻大鼓(少白派)曲目,由他所編寫的少白派新書將在明年初問世,向讀者講述少白派的過往歷史。

採訪中,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隨著少白派第二代傳人白奉霖在2015年去世,白家後人有的從事其他職業,有的年齡尚小,仍在舞臺上堅持表演少白派京韻大鼓的也就只有白奉霖的兩個女弟子陳秀敏和關鍵了。

白慧林供圖

「我在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服役時,跟師父白奉霖學過少白派京韻大鼓《鬧江州》《子期聽琴》《七星燈》。我現在登臺演出也是根據場合來演的,只有在少白派專場演出中,我才完整的去展示這個體系,其他的綜合性演出中,只能給觀眾唱一小段,讓他們知道現在還有人在唱少白派。」陳秀敏說道。

她還表示,少白派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能做的也就是讓觀眾慢慢熟悉,一點點培養曲藝迷對少白派的興趣。除此之外,她還通過傳統藝術進校園,向小學生傳授少白派京韻大鼓的樂理知識,而跟她學習的成人學員則有30多人,在去年年底做了匯報演出,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成為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京韻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
  • 樂器趣聞丨張雲雷4歲開始唱的大鼓,究竟是種什麼曲藝?
    姐表姐王惠便是一名京韻大鼓演奏家。在進入德雲社之前,四歲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這時有人可能又問了,京韻大鼓又是什麼曲藝?這就不得不區分一下中國大鼓。村頭巷尾逢年過節敲打的大鼓,是有種叫大鼓的樂器,而張雲雷學習的則是一種叫大鼓的曲藝曲藝。曲藝大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鄉鎮。分派分地的種類繁多。下邊小編就帶大家匯總一下:京韻大鼓京韻大鼓誕生於清末的京津地區,在建國之後發揚光大。
  • 評彈、京韻大鼓、數來寶……人人都當「藝術家」,齊心為抗疫出力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疫情當前,醫務工作者們可以奮鬥在一線,更多人則只能在後方為他們加油鼓勁,或詠詩作畫,或歌或舞,或打起竹板,或彈起三弦、敲起大鼓……這其中不僅有專業的藝術家,也有許多愛好者,民間創造力在這萬眾一心的時刻被大大激發
  • ...向奮鬥在抗擊病毒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致敬(附:京韻大鼓、蘇州評彈...
    曲兿界曲藝界出品京韻大鼓《重讀華章》作詞:楊妤婕編曲:鄭力文 合成:李瑞演唱:楊傑三弦:鄭力文 四胡:張翔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救人的天使濟世的英雄,這就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為歲月靜好,替我們負重前行!沒有人比醫護人員更了解病毒的兇狠,沒有人比醫護人員更懂得傳染病的擴散途徑。
  • 「西河大鼓」中「西河」指的是哪條河?
    鼓曲類別極為豐富,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滑稽大鼓等等類別(滑稽大鼓為京韻大鼓之分支,放在此處為給不熟悉的讀者提醒),其中有一類別叫「西河大鼓」,曾有人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西河」是不是條河?是哪條河呢?
  • 國家級非遺項目開封盤鼓參加專題片拍攝活動
    舞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片應央視三套《舞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片》攝製組邀請,開封市文化館組織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開封盤鼓參加專題片的拍攝。攝製組在拍攝開封盤鼓開封盤鼓在進行排練開封盤鼓,原名「大鼓」,是開封市特有的一種民間廣場鼓舞。表演者或擊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或擊打大鑔、馬鑼等銅器,在「令旗手」指揮下,邊擊邊舞,行進在節日的街頭或在廣場進行表演。
  • 蔚縣打樹花、定州緙絲、樂亭大鼓……河北省15個項目入選第五批...
    資料片(新華社)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12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予以公示。記者從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河北省有15個非遺項目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5個,擴展項目10個。
  • 人物|張旭武:大鼓伴弦音 40載傳承情
    近日,歷時一個月的樂亭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落下帷幕,作為該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樂亭大鼓,讓觀眾過足了癮。近些年,樂亭大鼓的傳播推廣呈現強勁勢頭,而這離不開該項目省級非遺傳承人、三弦師張旭武的努力。「樂亭大鼓無論唱、彈,都得有真功夫。」
  • 「大鼓狀元」變身「網紅主播」
    「我幾年前就在『快手』上用藝名開了『蘇北大鼓演員牛崇光』這個帳號。」牛崇祥回憶試水直播的過程,「2016年,我的徒侄王長生提議說:『叔,您上網直播蘇北大鼓吧,肯定能火!』」一開始,牛崇祥沒把這事放心上。2017年末,王長生再次遇到牛崇祥,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快手」直播APP。當晚牛崇祥就開通帳號權限試水直播。
  • 天津舉辦第二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
    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8月18日在天津市寶坻區開幕。在開幕式當晚的專場文藝演出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曲藝演員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依次亮相,親切的鄉風鼓韻充分展示了京東大鼓、西河大鼓、蘇州評彈等傳統曲藝的藝術魅力。
  • 古曲新韻:「90」後山東大鼓傳承人祝天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山東大鼓因文詞的雅化、音樂的僵化逐漸遠離了基層群眾,加之新興曲種的衝擊,從而逐漸衰落。2015年,山東藝術研究院開辦非遺傳承班,憑藉良好的嗓音條件和不錯的形象,有著十餘年戲曲功底的祝天月被選入傳承班,就此與山東大鼓結緣。
  • 張雲雷天津辦商演,自帶大鼓演傳統節目,終於知道他為啥這麼火了
    張雲雷非常重視在天津的商演,他表示天津是曲藝之鄉,所以一定要自己帶著大鼓來為觀眾演唱。從現場粉絲拍攝的照片我們能夠看到,大鼓上清清楚楚寫著「張雲雷」三個字。據說這個大鼓已經伴隨了張雲雷十多年了,上邊的名字還是他自己刻上去的。這個時候,德雲女孩們開始羨慕這個大鼓了,畢竟它(大鼓)陪伴了張雲雷那麼多年。由此也能看出如今張雲雷的人氣,竟然連身邊的一面鼓都會受到粉絲羨慕。
  • 鄭州計劃新設立一批非遺小鎮非遺街區
    新設立一批非遺小鎮、非遺街區按照部署, 到2025年,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將更加健全,保護名錄體系更加完備,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市級和區縣(市)級項目存續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結構更加合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 2020 大連非遺的鮮活印跡_第A10版:文化卡片_2020年12月18日_大連...
    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名片,其內核就是蘊含其中的意識形態,而非遺傳承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範式。    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非遺活化」也成為非遺關鍵詞之一。如何篩選出非遺活化資源?如何為非遺活化打造「最世界」「最中國」「最地方」「最特色」的文化體驗業態?
  • 海綿寶寶:比奇堡大反擊,章魚哥支撐最後,洗白派大星或成為救星
    《海綿寶寶》作為一部益智的兒童動漫,受到大小朋友的歡迎,無論是簡短幽默的劇情設定,還是豐富多彩的語言劇本,成為了很多朋友的童年必看的作品。不過有國外大神製作一部同人作品恐怖的比奇堡海灘,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
  • 旅遊發展大會樂陵上演「非遺大餐」
    非物質文化遺產驚豔亮相德州市旅遊發展大會 9月21日至23日,首屆德州市旅遊發展大會在齊河縣舉行,本屆活動主題為「黃河之旅·德州有約」,大會期間舉辦了德州市非遺購物美食節活動,樂陵的西段古琴製作技藝、農民畫、火棗技藝、鄭店馬蹄燒餅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參加會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 非遺賦彩旅遊 走進東營市 賞當地特色非遺文化
    9月3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東營市文化和旅遊局協辦的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一十百千萬」文旅嘉年華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採風團——走近黃河入海口考察活動參觀了東營市部分非遺項目。包括國家級非遺東營區呂劇、省級非遺廣饒齊筆製作技藝、劉氏布偶等,並參觀了孫子文化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