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恢復開館,新展「雲裳花容——館藏清代女性形象外銷畫展」也揭開了神秘面紗,與觀眾見面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據悉,在18、19世紀的中國,外銷畫的生產集中在廣州十三行,有布本油畫、象牙畫、玻璃畫、通草水彩畫、紙本水粉畫、線描畫等,種類多樣,而且所描繪的題材極為廣泛,反映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可謂當年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態的全景圖。
其中,不同身份的中國女性是外銷畫家非常熱衷描繪的對象,十分暢銷。
女性題材繪畫在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留存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而清代外銷女性題材畫是專為出口而作的商業繪畫,和中國傳統的宮廷仕女畫、文人仕女畫風格迥異,既有東方情趣,也吸收了西方人的審美和繪畫技法。
非常難得的是,外銷畫裡的女性形象不僅有官宦、富貴人家的女眷或美人畫,呈現著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東方麗人形象,也有普通的手工藝人和勞動女性及從事曲藝雜耍行業的女性形象,受到西方人的歡迎,大量繪製並外銷,堪稱西洋鏡裡的中國女性圖鑑。
精彩展品一覽
皇宮、官宦家庭中的女眷形象
19世紀 通草水彩官員女眷圖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19世紀末 菩提葉水彩官員女眷圖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19世紀外銷畫中的皇宮、官宦家庭中的女眷形象及生活,有著精緻的東方面孔,柳眉櫻唇,衣著和配飾華麗,住在精緻的庭院裡,家居考究,充滿了濃濃的異國情調,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上層社會女性及其生活的好奇,延續了馬可波羅時代起西方人對中國具有的神秘、富庶印象。
清末 象牙板仕女掛畫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優雅動人的女樂師
19世紀 通草水彩女樂師圖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曾以「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詩句來形容因十三行貿易繁榮而帶來的富庶,由此在十三行商館周邊出現了大量滿足商人生活需求的店鋪和娛樂場所,在19世紀的廣州街頭到處都可以見到各種戲曲、雜技表演。
此外,廣州十三行行商時常設宴款待外商、大班等,每有外使訪華,往往也安排中國的戲曲表演。更有女子家班,供家中女眷消遣。這些從事曲藝表演的女樂師,精通各種中國樂器,曲藝精湛,姿容姣好,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情調,因此也成為外銷畫師的描繪對象。
養蠶、紡織、種茶的勞動女性
19世紀 通草水彩女性制絲工序圖(牽經)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18、19世紀,茶葉、絲綢、瓷器是中西方貿易大宗商品,經廣州十三行大量輸出海外。以茶葉、絲綢、瓷器製作為主題的外銷畫數量非常多,從中可見女性除了參與傳統的農耕稻作勞動之外,還參與了茶葉採摘、加工、銷售,採桑、養蠶、織絲等一系列工序,間接地參與了廣州十三行貿易。
19世紀中後期 通草水彩圖冊之女性挑柴圖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中國戲曲文學中的女性形象
19世紀 通草水彩湘雲醉酒圖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在外銷畫中也出現了中國戲曲文學中廣為人知的女性形象。如《紅樓夢》裡的金陵十二釵。最早在1842 年5 月,《中國叢報》上就發表了德國傳教士郭實拉介紹《紅樓夢》的文章。《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是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於1832年在廣州創辦的英文期刊,是當時西方中國觀的重要來源。廣州是這一時期東學西傳、西學東漸的前沿地。
展覽信息:
雲裳花容——館藏清代女性形象外銷畫展
展期:2020年5月26日至7月12日(逢周一閉館)
地點: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三樓展廳
溫馨提示:
1、展覽實行門票預約,所有進館觀眾均需通過微信號「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覽服務」菜單中的「預約參觀」登記或撥打服務電話020-81265300,進行實名登記預約門票。
2、預約成功後,觀眾需到博物館兌票處出示有效證件兌換門票。
3、進館前須出示「粵康碼」或「穗康碼」,依現場指引有序入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李巧蓉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李巧蓉
圖片來源: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