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是為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為限制滿蒙貴族特權,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漢族士大夫極力拉攏,作為支撐皇權之力量。然而,在「首崇滿洲」政策下,漢族士大夫並未取得與滿蒙貴族一樣的政治待遇,入關之後依然如此。例如,旗人居住「滿城」,與漢人分開;旗人犯法,地方官無權處理。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給了沉睡200餘年的漢族地主勢力再次崛起之千載良機,深刻改變晚清軍政格局,並成為大清之掘墓人。武昌起義勝利,若沒有漢族官僚支持,希望渺茫。晚清漢族勢力崛起,得益於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了嫁衣。
湘軍崛起之背景
清軍入關後,實行旗人「恩養」政策,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由朝廷財政撥款提供生活經費,不得再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生產勞動。那麼,旗人究竟要幹啥呢?專門訓練騎射,隨時準備打仗。所謂訓練騎射,流於形式而已,久而久之,旗人就只會「遛鳥」,當公子哥。
「恩養」政策下,旗人戰鬥力不行,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追著八旗吊打,搞得康熙一點面子都沒有。八旗不給力,清朝只能靠漢族綠營兵。乾隆年間,綠營也腐朽沒落,打仗靠臨時招募的兵勇,八旗、綠營已經不堪重任。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中平之戰,太平軍7人小分隊,衝上山頂奪取清軍炮臺,追著1000貴州綠營兵打,讓欽差大臣賽尚阿顏面盡失。為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鹹豐只能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湘軍在此背景下得以崛起。
湘軍尷尬之地位,生存艱難
曾國藩辦理湘軍,成為太平軍勁敵,但進展卻不那麼順利。因為,湘軍地位非常尷尬,連生存都成問題。首先,湘軍是私人武裝,很難從朝廷哪裡得到撥款,軍餉無法保障。其次,私人軍隊,一直是朝廷重點防範之對象,唐朝「安史之亂」慘劇,清朝不會不知道。最後,湘軍還是漢族地主軍隊,對滿蒙集團之威脅,可想而知。
所以,曾國藩興辦湘軍時,鹹豐談不上多支持,他只想讓湘軍充當炮灰,在長江中上遊與太平軍相互廝殺,攻克金陵之重任,則交給以八旗、綠營為主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湘軍是炮灰,而不是主力,更不可能是摘桃人。
沒有朝廷支持,曾國藩辦湘軍時處處碰壁。長沙訓練湘軍,惹惱綠營,若不是駱秉章出面求情,估計被湖南提督鮑起豹打死。拿下武昌後,鹹豐只是口頭嘉獎而已,並未給予他巡撫職務。江西作戰期間,陳啟邁、文俊兩任巡撫,都找湘軍麻煩,曾國藩有苦說不出。
李秀成摧毀「江南大營」,湘軍成為主力,霸佔東南
李秀成《自述書》中提到,1860年「江南大營」基本合圍天京,斷絕城內外聯繫,都城隨時可能陷落。此時,曾國藩、胡林翼等暫緩攻勢,在長江中遊與太平軍對峙,陳玉成、李秀成得以集中兵力,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和春自殺、江南提督張國梁陣亡。
「江南大營」被摧毀之消息傳來,鹹豐悲痛萬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則非常高興。左宗棠直言:「一大幸事」,「能者任之」。啥意思呢?其實很簡單,朝廷在江南已經沒正規軍可以使用,奪取金陵,剿滅太平軍天國之重任,只能由湘軍承擔了。
事實果真如此,曾國藩徵戰8年,毫無所獲。「江南大營」被摧毀後,曾國藩先是署理兩江總督,後則實際授予,並節制蘇、皖、贛、浙等四省軍務,成為滿清入關以來,權力最大的漢族封疆大吏。不久,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江南其餘省份督撫,基本都是湘軍集團。
賴文光高樓寨圍殲僧格林沁,湘軍勢力進入中原
「江南大營」被摧毀,湘軍集團成為剿滅太平天國之絕對主力,進而將東南各省納入自己勢力範圍。清朝心臟地帶,河南、河北、山東等京畿地區,則一直由僧格林沁麾下蒙古、東北馬隊控制,漢族武裝不能染指。即便是中原起義頻仍,清朝也不會調湘軍北上,但高樓寨之戰,改變了這一切。
1865年5月,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梁王張宗禹、首王範汝增等率新太平軍(新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找設下埋伏,殲滅八旗馬隊7000餘人,八旗第一名將僧格林沁陣亡沙場。此戰,晚清軍政格局影響非常大,堪稱轉折點。
僧格林沁是晚清唯一能擔任統帥滿蒙將領,此次陣亡,朝廷無人可用。如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相繼北上督師,圍剿太平軍餘部,進而將權力觸角伸到中原地區、關中地區。至此,除東三省外,湘軍集團遍布天下。
漢族地主左右晚清政局,並成為掘墓人
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高樓寨之戰巨大勝利,太平軍對滿清直屬武裝力量進行毀滅性打擊。如此一來,曾經充當炮灰,備受壓制的漢族地主私人武裝——湘軍,成為清朝軍事力量新支柱。
漢族地主勢力崛起,為清朝續命數十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掀起「洋務運動」,打著「中學西用」旗幟,進行一場近代化運動。近代中國工業化起步,就是得益於這些漢族集團,這點不能否認。
隨著漢族地主勢力增強,中樞權力衰落,清朝便想辦法收回權力。1901年,朝廷打著「新政」名義,將張之洞、袁世凱等手握重兵總督調入京師,充任軍機大臣、大學士,實則明升暗降。如此,漢族地主對清廷不滿,轉向擁戴革命,最終成為清朝掘墓人——袁世凱逼宮,清帝退位。
綜上所述,太平軍雖然沒能推翻清朝,卻摧毀其直屬武裝力量,為以湘軍為代表的漢族勢力崛起創造條件,深刻影響近代軍政格局。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溥儀宣布退位,體面結束大清歷史。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