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200年漢族勢力崛起: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嫁衣

2020-12-22 巖巖說史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是為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為限制滿蒙貴族特權,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漢族士大夫極力拉攏,作為支撐皇權之力量。然而,在「首崇滿洲」政策下,漢族士大夫並未取得與滿蒙貴族一樣的政治待遇,入關之後依然如此。例如,旗人居住「滿城」,與漢人分開;旗人犯法,地方官無權處理。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給了沉睡200餘年的漢族地主勢力再次崛起之千載良機,深刻改變晚清軍政格局,並成為大清之掘墓人。武昌起義勝利,若沒有漢族官僚支持,希望渺茫。晚清漢族勢力崛起,得益於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了嫁衣。

湘軍崛起之背景

清軍入關後,實行旗人「恩養」政策,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由朝廷財政撥款提供生活經費,不得再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生產勞動。那麼,旗人究竟要幹啥呢?專門訓練騎射,隨時準備打仗。所謂訓練騎射,流於形式而已,久而久之,旗人就只會「遛鳥」,當公子哥。

「恩養」政策下,旗人戰鬥力不行,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追著八旗吊打,搞得康熙一點面子都沒有。八旗不給力,清朝只能靠漢族綠營兵。乾隆年間,綠營也腐朽沒落,打仗靠臨時招募的兵勇,八旗、綠營已經不堪重任。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中平之戰,太平軍7人小分隊,衝上山頂奪取清軍炮臺,追著1000貴州綠營兵打,讓欽差大臣賽尚阿顏面盡失。為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鹹豐只能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湘軍在此背景下得以崛起。

湘軍尷尬之地位,生存艱難

曾國藩辦理湘軍,成為太平軍勁敵,但進展卻不那麼順利。因為,湘軍地位非常尷尬,連生存都成問題。首先,湘軍是私人武裝,很難從朝廷哪裡得到撥款,軍餉無法保障。其次,私人軍隊,一直是朝廷重點防範之對象,唐朝「安史之亂」慘劇,清朝不會不知道。最後,湘軍還是漢族地主軍隊,對滿蒙集團之威脅,可想而知。

所以,曾國藩興辦湘軍時,鹹豐談不上多支持,他只想讓湘軍充當炮灰,在長江中上遊與太平軍相互廝殺,攻克金陵之重任,則交給以八旗、綠營為主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湘軍是炮灰,而不是主力,更不可能是摘桃人。

沒有朝廷支持,曾國藩辦湘軍時處處碰壁。長沙訓練湘軍,惹惱綠營,若不是駱秉章出面求情,估計被湖南提督鮑起豹打死。拿下武昌後,鹹豐只是口頭嘉獎而已,並未給予他巡撫職務。江西作戰期間,陳啟邁、文俊兩任巡撫,都找湘軍麻煩,曾國藩有苦說不出。

李秀成摧毀「江南大營」,湘軍成為主力,霸佔東南

李秀成《自述書》中提到,1860年「江南大營」基本合圍天京,斷絕城內外聯繫,都城隨時可能陷落。此時,曾國藩、胡林翼等暫緩攻勢,在長江中遊與太平軍對峙,陳玉成、李秀成得以集中兵力,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和春自殺、江南提督張國梁陣亡。

「江南大營」被摧毀之消息傳來,鹹豐悲痛萬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則非常高興。左宗棠直言:「一大幸事」,「能者任之」。啥意思呢?其實很簡單,朝廷在江南已經沒正規軍可以使用,奪取金陵,剿滅太平軍天國之重任,只能由湘軍承擔了。

事實果真如此,曾國藩徵戰8年,毫無所獲。「江南大營」被摧毀後,曾國藩先是署理兩江總督,後則實際授予,並節制蘇、皖、贛、浙等四省軍務,成為滿清入關以來,權力最大的漢族封疆大吏。不久,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江南其餘省份督撫,基本都是湘軍集團。

賴文光高樓寨圍殲僧格林沁,湘軍勢力進入中原

「江南大營」被摧毀,湘軍集團成為剿滅太平天國之絕對主力,進而將東南各省納入自己勢力範圍。清朝心臟地帶,河南、河北、山東等京畿地區,則一直由僧格林沁麾下蒙古、東北馬隊控制,漢族武裝不能染指。即便是中原起義頻仍,清朝也不會調湘軍北上,但高樓寨之戰,改變了這一切。

1865年5月,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梁王張宗禹、首王範汝增等率新太平軍(新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找設下埋伏,殲滅八旗馬隊7000餘人,八旗第一名將僧格林沁陣亡沙場。此戰,晚清軍政格局影響非常大,堪稱轉折點。

僧格林沁是晚清唯一能擔任統帥滿蒙將領,此次陣亡,朝廷無人可用。如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相繼北上督師,圍剿太平軍餘部,進而將權力觸角伸到中原地區、關中地區。至此,除東三省外,湘軍集團遍布天下。

漢族地主左右晚清政局,並成為掘墓人

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高樓寨之戰巨大勝利,太平軍對滿清直屬武裝力量進行毀滅性打擊。如此一來,曾經充當炮灰,備受壓制的漢族地主私人武裝——湘軍,成為清朝軍事力量新支柱。

漢族地主勢力崛起,為清朝續命數十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掀起「洋務運動」,打著「中學西用」旗幟,進行一場近代化運動。近代中國工業化起步,就是得益於這些漢族集團,這點不能否認。

隨著漢族地主勢力增強,中樞權力衰落,清朝便想辦法收回權力。1901年,朝廷打著「新政」名義,將張之洞、袁世凱等手握重兵總督調入京師,充任軍機大臣、大學士,實則明升暗降。如此,漢族地主對清廷不滿,轉向擁戴革命,最終成為清朝掘墓人——袁世凱逼宮,清帝退位。

綜上所述,太平軍雖然沒能推翻清朝,卻摧毀其直屬武裝力量,為以湘軍為代表的漢族勢力崛起創造條件,深刻影響近代軍政格局。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溥儀宣布退位,體面結束大清歷史。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史》

相關焦點

  • 石達開獲得湖口大捷,卻不是最大贏家,而是替他人做嫁衣
    1855年1月,翼王石達開督師湖口,與曾國藩展開決戰。此戰,石達開採取誘敵深入之計,成功將湘軍水師分割在湖口、長江,而後夜襲湘軍水師大營,焚毀大型戰船數十座,殲滅湘軍數千。為避免遭受俘虜,曾國藩「假裝」投水自盡,卻被老朋友羅澤南拉著回來。
  • 石達開獲得湖口大捷,卻只是替他人做嫁衣,並不是「最大」贏家
    這場戰爭,石達開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成功地把湘軍水師分在湖口、長江一帶,然後夜襲湘軍水師營房,燒毀大船數十艘,殲滅了湘軍數千人。為了避免被俘,曾國藩「假裝」投水自盡,卻被他的老朋友羅澤南拉回來。經過這一戰,太平軍扭轉了西徵的頹勢,反攻湖北,第三次攻佔了武昌,石達開也因此聲名大噪,一戰成名。這時,石達開年僅24歲,曾國藩44歲,比翼王20歲。
  • 洪秀全沒能滅清朝,卻讓一支消沉200年勢力復活,大清欲哭無淚
    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率吉字營攻入天京,宣告歷時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大清再續命半個世紀。洪天王雖然沒能滅掉大清,卻讓一支消沉近200年的勢力再次復活,大清對此欲哭無淚。此後,晚清政局幾乎都由此勢力操控,這便是本文此次要講述的地方漢族勢力。
  • 他是湘軍名將 曾解救湘軍勇將王鑫和鮑超 多次率軍力敵太平軍
    【湘軍故事系列2,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太平天國興起後,清朝原有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沒能在早期將太平天國起義鎮壓,後來曾國藩等人在皇帝的允應下開始興辦地方團練,團練中的佼佼者便有曾國藩的湘軍、江忠源的楚勇和李鴻章的淮軍,今天小佛就給大家講一個湘軍的名將。
  • 天京陷落後,有哪些太平軍將領堅持抗清,他們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湘軍訓練成軍,水軍、陸軍,總計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勁敵。1864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隨後在江西被俘虜。攻克天京,湘軍功不可沒,曾國藩居功第一,號稱「中興名臣」之首。
  • 天京陷落後,那些仍然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現在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訓練的湘軍、水軍、陸軍共有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的勁敵。一八六四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走,又在江西被俘。攻天京,湘軍大獲全勝,曾國藩居第一,號稱「中興名臣」。
  • 太平軍頭號猛將:22歲封王,全殲湘軍精銳,為天國續命數年
    年底西徵軍遇到了阻撓,湖北巡撫青麟堅守武昌讓太平軍吃了很大的苦頭。陳玉成看到了這一情況,便放棄了即將到手的軍功向湖北挺進。到達武昌後,他組織了敢死隊準備對武昌城發動奇襲。在戰役中,陳玉成親自率領五百精銳偷襲武昌城東。在得手之後,陳玉成發動了心理攻勢讓士兵高喊「天兵登城」。守城的將士以為武昌失守紛紛逃散,就這樣,陳玉成與外圍部隊裡應外合輕鬆的拿下了武昌城。
  • 清朝滅亡三部曲:漢人勢力崛起,壯大,清廷無法駕馭,江山易手
    幸虧有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大臣的力挽狂瀾,才將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凡事皆有利弊,福禍相依。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清朝的統治是保住了。但是漢族士大夫的權力不斷做大,尤其是地方督撫大員、封疆大吏,漢族大臣已經佔據優勢地位。清朝前期靠著漢人最後徵服了全中國,但是對於漢人大臣始終不是絕對信任。
  • 漢人「曾國藩」創立湘軍,傭兵40萬,為何沒有起兵造反呢?
    曾國藩晚清名臣四大名臣之首,曾擔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又轄蘇皖贛浙四省之兵力,其組建的湘軍驍勇善戰,屢敗太平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曾國藩傭兵40萬,但是作為一個漢人的他為什麼卻沒有起兵造反呢?
  • 清末湘軍十大名將,此人戰術很差,為何能名列第一
    但是,清末時期有一支部隊是由湖南人組建的,當時稱之為湘軍。湘軍在清末年間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它替清朝消滅了當時太平天國的勢力,讓清王朝避免遭到滅國的危險,可以再次延續。可以說,湘軍是功不可沒,因此當時民間也流傳一句話;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夠消滅太平天國的勢力,除了驍勇善戰外,湘軍中十位優秀將也是功不可沒,他們都是湘軍中的頂梁柱,後人稱他們是清末湘軍十大名將。
  • 太平軍血戰潯陽城:主將被開膛破肚,1萬7千精兵全部戰死
    1853年10月,韋俊、石祥貞、林啟榮等率領西徵軍攻佔九江,並修築防禦工事,將其打造成堅固堡壘。1855年1月,林啟榮奮力反擊,在九江城下擊敗湘軍陸師主力,差點陣斬塔齊布;不久,塔齊布因屢攻九江不下,急火攻心,吐血而亡。1856年12月,天京事變後的韋俊,因哥哥韋昌輝之緣故,成為洪秀全、陳玉成之眼中釘,他們不再增援武昌,韋俊內外交困,只能撤出武昌。
  • 第一節 清朝的喪鐘——太平軍來了
    其實朝廷對團練還是心存顧忌,因為團練就和地方割據軍隊性質差不多,歷朝歷代對於武將擁有自己的軍隊都是防著,生怕做大了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政府也不想讓地方勢力膨脹。   但顧忌歸顧忌,畢竟現在火燒眉毛了,除了發展地方武裝,好像還真沒有別的好辦法。鹹豐二年,皇帝下旨兩湖地區發展團練,目的直指太平軍。
  • 太平軍四王西徵,陝西局勢糜爛,叛亂呈燎原之勢
    再把時間倒回半年前:太平軍四王西徵扶王陳德才爆發於1862年5月的陝西-民叛亂,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總爆發,另一方面是太平軍扶王陳德才部入陝作戰的推動和支持有關。陳德才,太平天國將領,是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之叔,金田起義後參加太平軍,後隸陳玉成部,轉戰各地。鹹豐十年(1860年)積功封公天福,駐守廬州(今合肥)。當時皖北一帶捻軍勢力甚盛,其首領張洛行也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與廬州地區的太平軍成犄角之勢,互相應援。
  • 安慶保衛戰:陳玉成兵團遭毀滅性打擊,湘軍一戰定乾坤!
    天京事變之前,楊秀清、秦日綱等先後摧毀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而石達開西徵,在江西和湖北將湘軍打的節節敗退,太平天國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然而,1856年天京事變之後,天平天國的的這一戰略優勢不復存在。東線戰場,清軍乘機重建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西線戰場,湘軍乘機攻佔了武昌。1858年5月19日,湘軍悍將李續賓攻克了軍事重鎮九江,九江守將林啟榮以下17000餘太平軍全部戰死。
  • 安慶保衛戰:湘軍以一種極端慘烈的方式,載入了中國戰爭史冊
    1861年的8月初一,安徽安慶城在這一天的早上陷落。一年多以前,城內就已經斷糧,城裡的太平軍已經失去了戰鬥力。諾大一座城市淪為了人間地獄。有史書記載,當時人肉是50文一兩,而剛死的人被割下的肉,是40文一兩。城內景象,慘不忍睹。1861年9月5日,守衛安慶城池的16000名太平軍將士,全部被殺。
  • 湘軍名將之孫開華:鮑超手下的頭號戰將,中法戰爭的抗法英雄
    孫開華生於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湖南人,出身湖南慈利縣(今屬張家界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父母去世得早,他年少時就外出謀生,在長年累月的貧苦生活中,他養成了堅毅剛強的性格,同時練就了一雙強勁臂力,擅長騎馬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