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清朝的喪鐘——太平軍來了

2021-01-13 中國臺灣網

  第三章 從團練開始的戎馬生涯

  第一節 清朝的喪鐘——太平軍來了

  三件大事——新帝登基、穆彰阿落馬、太平天國起義

  時間一轉,到了道光三十年,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正月道光帝駕崩了,他的兒子鹹豐帝登基了。應該說道光帝是曾國藩人生中一個重要的人物,沒有他的一再提拔,曾國藩也不會坐到高位。道光帝一死,這下曾國藩要調整思路了,新領導的套路和老領導的肯定不同,所以如何跟上潮流是博得新領導歡心的關鍵。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上臺了,能不折騰一下嗎?二月,鹹豐帝下詔徵集下屬的好建議、好意見。不管鹹豐帝願不願意聽,至少他要擺出明君的樣子來。一聽皇帝要徵言了,曾國藩來了精神。抒發自己的想法也好,在新領導面前顯示一下能力也罷,總之曾國藩把這個機會當做了機會,他要大膽說話了。

  三月,曾國藩連著上了兩道重量級的奏摺——《應詔陳言疏》、《條陳日講事宜疏》,針對用人方面的弊病來了一個大總結,還不忘提出自己的觀點。為了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明確些,曾國藩還不忘配上圖,讓皇帝看個明白。但他的繪畫能力實在是一般,上面配的圖跟漫畫似的,惹得大家大笑不止,這成為曾國藩人生四大憾事之一。不過,不管畫得怎麼樣,至少讓皇帝看到了自己的水平,可鹹豐帝並不是很感冒,不過還是給了曾國藩一個新頭銜—兼工部左侍郎。

  就在曾國藩上疏不久,第二件大事接踵而來,有一個人倒黴了,這人就是曾國藩的伯樂穆彰阿。別看穆彰阿在道光帝時是風雲人物,可到了鹹豐帝時,情形就不同了。鹹豐帝早就看著穆彰阿不順眼,看不順眼不為別的,就是因為籤訂《南京條約》。一提到《南京條約》,估計絕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中國對外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而它的起因要追溯到道光二十二年.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1842年,道光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查辦鴉片,這下把英國人惹毛了,雙方開打,落後的中國面對先進的熱兵器很快就敗下陣來。當時六神無主的道光帝被穆彰阿說服,將林則徐等大臣發配伊犁,並採取妥協政策,屈辱地籤訂了《南京條約》。穆彰阿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遭到世人唾罵。但有道光帝為他撐腰,穆彰阿毫髮無損,繼續把持大權。

  等到鹹豐帝上臺,想有所作為,就拿穆彰阿開刀,一邊懲治賣國賊,一邊重新起用林則徐等人。所以在這種背景下,穆彰阿被一擼到底,罷官革職。這事對於曾國藩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古代的黨禍之災總是株連很多,曾國藩身為「穆黨」分子,很可能被列入清算的名單。如果是這樣的話,曾國藩別說是仕途到頭了,可能小命都保不了。後來事情的發展,倒是沒有想像的這麼可怕,曾國藩沒有受到牽連,還是做著二品大員。不過相信此時的曾國藩一定心有餘悸,他還摸不清新主子的脾氣。

  而就在曾國藩挖空心思考慮怎麼能在鹹豐帝這屆站穩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太平天國起義了。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件大事,而這件大事的嚴重性比起道光帝去世、穆彰阿被黜都要嚴重得多。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是洪秀全大家都知道,這位是個落魄的落榜者。

  他一生從十六歲到三十多歲一直沉浸在金榜題名的美夢中,最後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是道光二十三年,他又失敗了,別說是進士了,連秀才都沒考上,而反觀這時曾國藩正是翰詹大考通過、提官得意的時候,而李鴻章那時也好歹被選為優貢,和他們兩人比起來,洪秀全還真屬於「差學生」。

  不過,洪秀全比曾國藩、李鴻章都要猛,不是不讓我當秀才嗎?不是不讓我當官嗎?那我就自己辦科舉、封別人當官。於是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帶著他的窮苦弟兄們造反了。就是這次造反,差點兒就讓清朝玩完了。放下太平天國不說,我們再回到紫禁城。

  在得知廣西造反的消息後,鹹豐帝立即派人鎮壓,可鎮壓的效果那叫一個糟糕,氣得這位新皇帝夠嗆,怎麼這種爛事讓我給攤上了呢?曾國藩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情況,急於在鹹豐帝面前表現的他,立即又開始了「匯報」。

  鹹豐元年三月,曾國藩又上了第三道重量級的奏摺——《議汰兵疏》,說的是解決財政危機以及軍隊建設的事情,希望國家能夠建立有作戰能力的部隊。鹹豐帝看後,嘉勉了幾句,沒了後文。其實鹹豐帝的政治才能並不出色,讓大臣們進言,主要是籠絡人心。而對搖搖欲墜的清朝,鹹豐是看在眼裡,曾國藩卻是急在心上。說實話,曾國藩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除了想博取鹹豐的歡心外,他憂國憂民的思想還是有所體現的。看到鹹豐帝對自己的請示總是不疼不癢,曾國藩下定了決心,他準備來劑「猛藥」。

  四月,一道《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擺在了鹹豐的面前。鹹豐一看頓時勃然大怒,將奏章扔在地上,要懲治曾國藩。到底這份奏章上寫了些什麼,惹得鹹豐帝這麼生氣?「去歲求言之詔,本以『用人』與『行政』並舉,乃近來兩次諭詔皆曰:『黜陡大權,朕自持之』……初非自執已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這是奏章裡的一句,大體意思就是你不是讓我們提意見嗎?我們提了,你又說你自己說了算,那我們提意見還有什麼用?這直接指向了皇權專制,皇帝一言堂的詬病不是不能說而是真的就不能說。曾國藩敢冒著觸犯皇威來上這個摺子可以說是做好了被懲罰的準備。

  其實這個奏章除了對專制的不滿,更多地指責皇帝在人事安排上的弊病,所以鹹豐帝會發這麼大的火。就在鹹豐帝想懲治曾國藩的時候,幸好有軍機大臣祁雋藻幫著說好話,才讓鹹豐帝消了氣。消了氣的皇帝並沒有懲罰曾國藩,反而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下旨讓他兼任了刑部左侍郎,到目前為止,曾國藩當了禮、兵、工、刑四個部的侍郎。在清朝一共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門,曾國藩一個人就兼任了四個,這還沒完。

  當上刑部侍郎後,曾國藩更加接觸到了基層的民情。鹹豐元年十二月,曾國藩又連續上奏《備陳民間疾苦疏》和《平銀價疏》兩份摺子,對那時的民間苦情和財政困難談了自己的看法。但鹹豐已經被太平天國弄得焦頭爛額,奏章也石沉大海。不過到了鹹豐二年正月,曾國藩又被加上了新官職—吏部左侍郎。六部幹了五部的領導,還都是兼任,是說明曾國藩能力強呢,還是說清朝已經無人可用了呢?但曾國藩的心情卻高興不起來了,再多的官職對於他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救國救民的志向不能實現才是他的心病。

  一邊丁憂一邊團練——國藩得名「曾剃頭」

  就在曾國藩這個侍郎那個侍郎忙著工作的時候,李鴻章在幹什麼呢?這時的李鴻章還在「進修研究生」呢。鹹豐元年,李鴻章的身份從翰林院編修變成了武英殿纂修,就是國史館的協修,幫忙整理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不過他借著這個機會惡補了一下各方面的知識,學識也大大地增加了。李鴻章和曾國藩雖然同在北京,但時局動蕩,兩人各忙各的,交流的機會少了一些。李鴻章不一定看得清老師的心思,他現在只是個低等官員,對於老師的想法並不能全部理解,但他還是敬仰老師的人格魅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地從曾國藩那裡學習為官、為人的道理。

  可太平天國起義越鬧越大,朝廷上下一片雞飛狗跳,忙活著剿滅起義軍。曾國藩、李鴻章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但兩人卻也無可奈何。特別是曾國藩,作為高層領導對於朝廷的無能只能是干著急。就在曾國藩鬱鬱寡歡的時候,正好來了一個機會。

  鹹豐二年(1852年),他被任命為江西的鄉試正考官,可以暫時離開北京。正好他也想換換環境,舒暢一下心情,再加上他已經十四年沒有回到湖南老家看望家人了,借這個機會回家看看。他向鹹豐帝請了假,皇帝同意了,曾國藩收拾好行李,準備回家稍歇,躲一躲陰霾。六月,曾國藩準備妥當起程了,李鴻章專門為老師送行。李鴻章也感到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去南方可能會有不測,他一直送曾國藩到了盧溝橋。兩人說了些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定少不了老師對學生的叮囑和學生對老師的祝福,但兩個人誰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數年。

  七月,曾國藩走到安徽,突然噩耗傳來,他的母親去世了。這對曾國藩無疑是當頭一棒,他趕緊給皇帝寫了「請假條」,日夜兼程地往家趕。但當時太平天國起義軍已經打到了湖南長沙,他只好繞道回到了家鄉楊家坪。回到家裡,曾國藩自然傷心欲絕,披麻戴孝,痛哭失聲,喪母之哀無法言表。

  按照古代的規矩,母親去世可以在家丁憂,而丁憂的時間可以是三年。曾國藩是孝子,他想為母親守孝三年。可形勢卻不允許他這樣做,因為太平天國越鬧越兇了,長沙被圍,身在湖南的曾國藩也感到了危機。比曾國藩更著急的是鹹豐帝,看到起義軍從南打到北,這架勢真有點兒不到北京非好漢的味道,鹹豐帝急了。也難怪這位當家的人著急,他的那些軍隊實在太差勁了。

  清朝的「正牌國軍」是八旗軍,由滿族人組成,清朝開國就靠他們了。但和平時間太長了,滿族人也學會了享樂,在康熙年間,八旗軍就衰敗得難堪大任了,更別說這時候還能對他們有啥指望。另一個常備軍是綠營兵,以漢族人為主的軍隊,戰鬥力比八旗軍強一些。可精銳最終也倒在了吃喝玩樂上,在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的時候,綠營兵已經大不如前。國防軍不行了,那就只好想別的辦法,嘉慶帝推行了團練制度,就是讓地方自行建立保衛家園的武裝。這招兒倒是效果不錯,白蓮教起義被鎮壓了。

  等到了鹹豐帝的時候,他也想到了這個辦法。其實朝廷對團練還是心存顧忌,因為團練就和地方割據軍隊性質差不多,歷朝歷代對於武將擁有自己的軍隊都是防著,生怕做大了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政府也不想讓地方勢力膨脹。

  但顧忌歸顧忌,畢竟現在火燒眉毛了,除了發展地方武裝,好像還真沒有別的好辦法。鹹豐二年,皇帝下旨兩湖地區發展團練,目的直指太平軍。而組織團練的人都是在籍或者丁憂在家的官員,就是讓他們在自己家鄉利用各種關係組織起武裝力量,曾國藩勢必在這個範圍內。鹹豐二年十一月,鹹豐帝給湖南巡撫張亮基頒了一道聖諭,要求在家丁憂的曾國藩出任湖南團練大臣,幫助湖南政府剿滅太平軍,這是鹹豐帝任命的第二位團練大臣。當時冊封的團練大臣除了曾國藩,前前後後一共任命了四十五個大臣,山東、江蘇等地都有。張亮基立即將上級的命令傳達給了曾國藩本人。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曾國藩心中充滿了矛盾。形勢對於朝廷極為不利,作為國家的高級官員,曾國藩應當擔負起拯救國家於危難的責任。但憑藉曾國藩一個人的力量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心中沒有底,更別說幾成把握了。他在猶豫,但有人著急讓他出山,好友吳敏樹寫信給曾國藩力勸他馬上行動。郭嵩燾還親自到他家裡勸說。

  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曾國藩還是選擇勇敢地站出來,做了一回墨絰從戎,就是守孝未結束就帶兵打仗。對於這位理學大師來說還有什麼比盡忠二字更重要的嗎?曾國藩給鹹豐帝寫了謝恩折,並闡述了自己對於團練的想法:「臣擬現在訓練章程宜參訪前明戚繼光,近人傳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濟,不求速效,誠能實力操練,於土匪足資繳捕,即於省城防守亦不無裨益。「曾國藩準備仿效戚繼光的練兵之法,打造一支精銳的部隊。摺子送到鹹豐帝那裡,鹹豐帝一如既往地籤了三個字:「知道了。」但不管皇帝是怎麼想的,曾國藩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鹹豐二年年底,曾國藩風塵僕僕地趕到了長沙。當時張亮基已經招募了部分湘勇,而且湖南各地自行招募的湘勇也陸續集中到長沙。這些地方武裝中有一個人帶領的隊伍不得不提,這人就是羅澤南。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和曾國藩是同鄉。此人是當時湖南屈指可數的人物,是一位理學大家。他和曾國藩是兒女親家,曾中藩的弟弟曾國華、曾國荃都是羅澤南的學生,羅澤南的學生遍布湖南,他的威望使不少學生投入曾國藩門下成為湘軍的骨幹,如李續賓、李續宜等人。而羅澤南的作用既是為湘軍打下了良好的前期組建的基礎,又為後來湘軍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建設湘軍的最初階段,羅澤南帶來的千餘名湘勇成為湘軍最早的班底,也是曾國藩最為倚仗的「嫡系」。怎麼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是擺在曾國藩面前的一個難題。對此曾國藩早就胸有成竹,別忘了他在兵部幹過侍郎,對於八旗、綠營的種種弊端十分清楚。對挑選士兵他有自己的標準,就是那些在深山裡的農民兄弟們。

  這些人樸實本分,說得難聽一些就是有點兒傻,但就是這種「傻」,對血親的認同感很強,為了自己的同鄉可以犧牲生命。這就把曾國藩認為軍隊最大的弊病—「敗不相救」解決了。而有三類人,曾國藩是絕不會用的。一是逃兵,二是街頭的小混混,三是曾經為官府做事的人。曾國藩認為這三類人油滑有餘、誠實不足。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湘軍成立之初就嚴格抓住了士兵成分這個關鍵,奠定了以親情、友情、鄉情為核心的軍隊基礎,得以成為戰鬥力驚人的湘軍。

  在組建部隊的同時,曾國藩對整個湖南的形勢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太平軍此時已通過湖南向長江下遊挺進,湖南暫時還是安全的,去主動找太平軍的事兒,那是不可能的,辦團練的主要目的是自保。湖南是個多會黨的地方,因為山多河密,所以造成了反清勢力遍布湖南,比如說天地會、串子會、紅黑會等。在太平軍襲擊湖南期間,很大一部分的會黨人員加入了太平軍,跟隨他們東進。曾國藩現在的想法就是先穩定湖南的局面,想穩定局面就要從解決這些不安分的人下手,可這些人並不好對付,如果好對付早就解決了。

  在解決會黨問題上,曾國藩提出了「亂世用重典」的論調。在他寫給鹹豐帝的奏章裡明確寫著:「臣之愚見,欲純用重典,以鋤強暴。但願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對於曾國藩這麼一個文人來說,讓他去打仗,本就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曾國藩又是理學大師,理學和殺戮是格格不入的,但在這種非常時期,曾國藩只好心一橫手一狠,向著他認為的歹徒們舉起了屠刀。而對於曾國藩的請示,鹹豐帝也表示了認可,並表示「辦理土匪,必須從嚴,務期根株淨盡。」

  有了皇帝撐腰,曾國藩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他在長沙建立了一個叫「審案局」的臨時機構,委派候補知州劉建德等人具體負責。對於有證據證明行為不端的人,抓入審案局,就地正法或者杖刑、鞭刑。一時間,湖南境內風聲鶴唳,審案局就像中統、軍統一樣,四處抓人,在4個月裡,正法104人、杖斃2人、死在獄中31人,這還沒加上各地自行處理的人犯。與此同時,曾國藩對湖南境內的起義也不放鬆,鎮壓各地會黨起義6次。

  從曾國藩上任,僅鹹豐二年底到鹹豐三年三月,短短的3個月時間裡,湖南整個局勢被曾國藩的血腥政策給控制住了,從這一點來說曾國藩 「亂世用重典「的思路還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打擊敵人震懾百姓,確實很高明。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殘忍的手段,為曾國藩帶來了「曾剃頭」的外號,畢竟殺人不是好事,但曾國藩對於這樣的外號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從上面他寫給鹹豐帝的奏章就可以看出來,他寧可被世人所唾罵,也要保住清朝的江山。

  憂國憂鄉上奏摺——李鴻章第一次團練

  曾國藩在湖南開始團練的時候,李鴻章也沒閒著。當時李鴻章還在北京當著國家圖書館的職員,還參加了翰詹大考,取得了二等一個不是很理想的成績。可外面已經鬧翻了天,他也沒心思讀聖賢書了,對於國家大事的關心,他不比曾國藩差,只是現在他的位置決定他還沒有能力像老師一樣,為國分憂,但他並不想置身事外。

  鹹豐三年初,太平軍打到了李鴻章的老家安徽,這對於李鴻章是一個很壞的消息。自己的家人都在安徽,誰不掛念在家的親屬。而後更壞的消息傳來,安徽省府安慶被太平軍佔領,連那裡的撫臺都已經斃命。

  安慶距離李鴻章的老家合肥不遠,聽聞這個消息,李鴻章更加著急,他立即去找自己原來的上司呂賢基。呂賢基,字鶴田,也是安徽人,他原來也供職翰林院,後升為工部右侍郎,兼任刑部左侍郎。李鴻章找到了他,給他訴說了自己對家鄉前景的憂慮,並懇請他儘快上書朝廷向安徽發兵。呂賢基好像並沒有放在心上,隨口讓李鴻章替自己寫奏章。原來李鴻章就替呂賢基寫過摺子,這次他倒是沒犯愁,回家連夜寫了摺子給鹹豐帝遞了上去。鹹豐帝一看摺子那叫一個感動啊,多麼好的臣子啊!能在關鍵時刻為皇帝分憂,那就派你去安徽當團練大臣吧。

  當然,這個你指的是呂賢基,而不是李鴻章,誰叫這摺子是以呂賢基的名義上奏的呢。呂賢基得知了讓自己去安徽前線的消息,鬱悶之極,沒想到讓李鴻章寫的倒成了自己去了。想想安徽那邊兵荒馬亂的,自己去了估計可能老命不保,你李鴻章也別當沒事兒人。呂賢基把李鴻章叫來,都是你上奏惹的禍,既然這樣那你就要跟我一起去安徽。當時李鴻章的心情我們不知道,可能是興奮,也可能是害怕,總之去安徽是躲不過去了。呂賢基上奏讓李鴻章跟隨自己去往安徽,朝廷同意了。

  鹹豐三年三月,呂賢基、李鴻章動身前往安徽,等待他們的究竟是什麼呢?得知李鴻章去往安徽搞團練,曾國藩立即致信給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詢問他是否知曉。可見雖然在湖南,曾國藩還是對學生很關心,特別是對李鴻章,他更希望李鴻章能在安徽有所作為。

  等李鴻章跟隨呂賢基到了安徽,情景與他們想像的大相逕庭。安徽不光有太平軍,還有捻軍。捻軍也叫做捻黨,他們的出現要比太平軍早得多,主要是淮河兩岸的老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武裝。以農民、饑民為主,抗糧、吃大戶、劫富濟貧是他們的目的。數十人或者數百人為一捻,所以稱為捻黨。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興起,捻黨也隨風而動,勢力大增,成為清政府另一個頭疼的來源。

  在李鴻章來到安徽之前,各地的團練已經開展起來,只是比較分散,還未形成合力。在這種情況下,安徽境內的形勢一點兒也不樂觀。李鴻章這次從「翰林變綠林」,本想一展身手,但真的到了戰場上,還是有些找不到北。這也很正常,他就是一個文人,以前就是讀書寫字,最多是跟著老師曾國藩談論一下政事,對於軍事簡直就是門外漢。再說他是團練大臣的跟班,沒權沒錢,想成就一番事業談何容易。但無論如何,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道路,那就要做出些成績來。

  李鴻章初到安徽首先投到也是奉旨在皖搞團練的兵部侍郎周天爵門下。鹹豐三年四月,安徽發生了捻軍起義,周天爵帶上李鴻章去平定起義,而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在家鄉招募了百餘名鄉勇,也加入了這次軍事活動。起義很快被撲滅了,周天爵奏請朝廷加封李鶴章六品銜,李鴻章並沒有得到封賞。隨後安徽巡撫李嘉端也來鎮壓捻軍,他向周天爵要來李鴻章加入自己的團練隊伍,這樣李鴻章轉而跟了李嘉端。禍不單行,捻軍還沒消滅,太平軍卻開始了北伐,矛頭直指安徽。幸好北伐軍在安徽境內沒有待多長時間就北上了,李嘉端、李鴻章沒有和太平軍交上手,要不說不定就會提前結束戎馬生涯。

  到了鹹豐三年的年中,李嘉端逐漸給了李鴻章一些自主權,讓他獨立帶兵打仗。李鴻章經過前期的軍事活動,多少有了一些經驗,這階段算是從「小學生」變成了「初中生」。李鴻章也因為戰功被賞了六品頂戴、戴藍翎,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八月,在安徽巢縣,李鴻章終於和太平軍交上了火。估計這股太平軍不是精銳,李鴻章贏了,這增加了他的自信,也為他贏來了小小的名氣。李嘉端隨即向朝廷報奏為李鴻章請功。

  九月,江忠源被任命為安徽巡撫,總攬省內一切對敵事務。江忠源是誰啊,是湘軍的創辦者之一,是曾國藩的學生加好友,在自己人前面更不需要掩飾什麼了,曾國藩致信給江忠源不忘稱讚自己學生:「李少荃(曾常叫李鴻章為少荃,非少荃)編修,大有用之才,閣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攜之同往。「從這裡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李鴻章一直心存掛念,很希望他能有所作為。

  後來,江忠源寫信向曾國藩請教軍事和用人方面的事情,曾國藩再次推舉自己的學生,「此外聞呂鶴翁、李少荃當不差謬。」曾國藩在向江忠源極力推薦的同時,還不忘向呂賢基說李鴻章的好話,「聞閣下與少荃編修練勇剿匪,屢次奏績……早修同舟之誼,共圖宏濟之艱。至要至要「。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鴻章在曾國藩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他眼中李鴻章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既然是這樣,曾國藩當然會盡力推薦李鴻章。不光在推薦方面曾國藩下了心血,對於李鴻章本人,他更是悉心培養。

  但由於戰亂的原因,兩人之間的聯繫很少,但曾國藩在這個時期還是給李鴻章寫過一封親筆信。信中除了表達了自己對於李鴻章的看重,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練兵思想毫無保留地全部告訴了他。「今日之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於『敗不相救』四字。今募新勇,不雜一兵……聞足下所帶之勇,精悍而有紀律,務望更加訓練,束以戚氏之法」,把如何選兵、如何練兵概括地講授給了李鴻章。所以說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影響,從他踏上徵戰的第一步就開始了。上陣父子兵,曾國藩和李鴻章多少有些這樣的味道。

  可好景不長,石達開帶領太平軍的主力向安徽殺來。當時呂賢基困守舒城,前景非常的不妙,李鴻章趕忙帶領了幾百兵勇到舒城幫忙。但這些對於殂擊太平軍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形勢越來越不樂觀了。怎麼辦?太平軍馬上就打過來了,硬抗的結果估計是以身殉國,呂賢基想這麼做,可李鴻章不這麼想。自己還年輕啊,就這麼報銷了,真是太不值得了,自己還有崇高的理想呢,還沒實現就成了人名了。但是逃跑就會落得個臨陣脫逃的罵名,怎麼辦?李鴻章很矛盾。最終在別人的勸說下,李鴻章還是決定溜之大吉。就在他逃離舒城後的第二天,太平軍攻佔了舒城,呂賢基投水而死,幸好李鴻章跑得快,要不真可能小命不保。而整個安徽的形勢急轉直下,到了鹹豐四年一月,巡撫江忠源也戰死了,廬州被佔。李鴻章頓時感到前途的迷茫,面對強大的太平軍,他心有餘而力不足。

  等到新的安徽巡撫福濟上任後,他立即將李鴻章招入麾下。福濟也算和李鴻章有師生之情,李鴻章考進士的時候,福濟是副考官。福濟對軍事一竅不通,他便想到了李鴻章,至少李鴻章還帶過兵打過仗,有些經驗,福濟讓他做自己的左右手。李鴻章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他盡心為福濟出謀劃策,制定作戰方案。但終究勢力差距太大,整個安徽境內的形勢沒有大的改觀。與此同時,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奉命回皖辦理團練,這下父子兩人同在一地作戰,而卻又無法見面。到了鹹豐四年十二月,李鴻章在含山打敗了太平軍,這讓他聲名鵲起,榮加知府銜、換花翎。

  轉過年來,到了鹹豐五年春,李鴻章隨同副都統忠泰去攻打巢縣,而父親李文安也來協助。可沒想,到了五月,李文安竟然積勞成疾死在軍中。噩耗傳來,李鴻章痛不欲生,立即動身去處理後事。可能是上天讓李鴻章繼續活下去,在李鴻章離開部隊不久,太平軍猛攻導致整個部隊只有忠泰一人逃了出來。如果李鴻章當時沒有離開,後果可想而知。

  這樣來看,父親的去世對於李鴻章來說成了一件幸事,他又一次逃離了死神的召喚。但此大敗後,福濟命令李鴻章迅速歸隊。李鴻章只好像老師曾國藩一樣,放棄了丁憂在家守孝,而義無反顧地重新回到了與太平軍作戰的隊伍裡。他要為父親報仇,在他心中父親的死是太平軍造成的,他要血債血還。當時,湖北戰事趨緊,石達開揮師西進,離開了安徽。這可是一個好機會,十月,福濟會同李鴻章等人向廬州發起了攻勢,並一舉奪了下來。李鴻章為此被授予道臺,交軍機處記名。鹹豐六年九月,趁著天京事變的機會,李鴻章又在攻克巢縣時獲取了戰功,被賞賜按察使銜。

  眼看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不好的事情也接踵而來。李鴻章有了些名氣,也就招致了別人的羨慕嫉妒恨,對他的非議聲漸強,官場的傾軋也發生在李鴻章身上。這讓李鴻章非常鬱悶,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以求心靈上的解脫。

  從鹹豐五年底到鹹豐七年,李鴻章過得很窩心,作為一名漢人文官,沒少受到排擠。雖然在短短五年裡,他從七品升到了四品,上升的勢頭還不錯,但和老師曾國藩比起來,那就相形見絀了,更重要的是這樣被擠兌下去,可能就會原地踏步走,這是李鴻章不想看到的。怎麼辦呢?鹹豐七年太平天國有了陳玉成、李秀成,安徽的局勢更加緊張了。李鴻章厭煩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正好以給父親守孝為名,在九月報請回家丁憂。

  朝廷倒是沒攔著,估計在他們眼裡李鴻章還屬於可有可無的人,於是留給他道臺的候補,讓他回家了。至此,李鴻章第一次團練經歷就此結束,不算成功,也不算失敗,算是練了練手。這時的太平軍漫山遍野地殺來了,缺少了李鴻章的福濟更不可能打敗太平軍。

  鹹豐八年七月,廬州再次被太平軍佔領,福濟被罷免。情況更加惡化下去,合肥也在太平軍的攻擊範圍內。李鴻章的祖宅毀於戰火,自己的妻子和幼子也在戰爭中死亡,這一定讓李鴻章感到了自己的無能,連妻兒都保護不了,何況國家呢?在李鴻章疲於逃命的時候,老師曾國藩的部隊出現在了安徽,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悍將李續賓帶著湘軍六千精銳來到了廬州三河鎮準備和太平軍掰掰手腕。

相關焦點

  • 太平軍的線人有多厲害?花錢讓書生入朝做官,差點動搖清朝根基
    清朝末年,後金滿清走過努爾哈赤踏過山海關時的威風,走過康乾盛世的巔峰時期,走過雍正王朝的刻苦勤政。來到由慈禧太后當家的時代,清朝開始迎來盛極必衰的命運,迅速走向衰落的下坡路,不可避免地由衰敗跌入滅亡的深淵。鹹豐皇帝登基以後,清朝也不再是聖主輩出的封建王朝,在他的愛妃慈谿的指導下,大清的江山已經是風雨欲來城欲摧。
  • 太平軍,為什麼又叫做「長毛鬼」?
    歷史隨筆:嗨,大家好,這裡是百家號:歷史觀景臺,用通俗的語言敘說歷史,本期,我們百家號:歷史觀景臺將繼續和大家來聊聊太平天國時期的那些往事!話說在近代的許多正史,比如《清史稿》,以及現代的影視作品中,清朝官員都喜歡管太平天國的太平軍叫「長毛」或者「長毛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探究!
  • 天京陷落後,有哪些太平軍將領堅持抗清,他們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湘軍訓練成軍,水軍、陸軍,總計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勁敵。1864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隨後在江西被俘虜。攻克天京,湘軍功不可沒,曾國藩居功第一,號稱「中興名臣」之首。
  • 沉睡200年漢族勢力崛起: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嫁衣
    八旗不給力,清朝只能靠漢族綠營兵。乾隆年間,綠營也腐朽沒落,打仗靠臨時招募的兵勇,八旗、綠營已經不堪重任。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中平之戰,太平軍7人小分隊,衝上山頂奪取清軍炮臺,追著1000貴州綠營兵打,讓欽差大臣賽尚阿顏面盡失。為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鹹豐只能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湘軍在此背景下得以崛起。
  • 太平軍攻入南京城,城內旗人連婦女都上城牆與敵戰鬥
    在攻入南京城之時,太平軍無論是在人數還是在火力上,都是有著相當的優勢的,尤其是新加入太平軍的大炮,更是使太平軍在聲勢上更加的強盛,因此對於南京城外圍的戰爭,雖然也很激烈,但是太平軍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懸念的拿了下來。
  • 迪坑村之戰:太平軍下鄉徵糧,主帥被小兵一刀殺死
    太平天國運動14年,縱橫全國十餘省,前後相繼攻佔500餘座城市,若不是漢族地主曾國藩出山,清朝只能退回關外,繼續過著漁獵生活。14年中,雙方進行無數次戰鬥,經典會戰的有:長沙之戰、靖港之戰、湘潭之戰、嶽州之戰、田家鎮之戰、安慶會戰、寶慶會戰、三河之戰、雨花臺之戰,等等。
  • 天京陷落後,那些仍然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現在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訓練的湘軍、水軍、陸軍共有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的勁敵。一八六四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走,又在江西被俘。攻天京,湘軍大獲全勝,曾國藩居第一,號稱「中興名臣」。
  • 太平軍北伐一路酣暢淋漓 為什麼在天津的臨門一腳打歪了?
    作者將整個清朝分為清前期的短暫氣候寒冷期、清中前期的氣候相對溫暖期和清中後期的漫長氣候寒冷期三個階段。文中認為「1780年以後直至清末,中國氣候較為寒冷,特別是1870年,中國東中部地區冬季溫度較1951-1980年平均低1.4攝氏度,為清朝最冷的十年。」「1800-1849年的冷冬發生次數較20世紀後半葉多50%」。
  • 太平軍戰神石達開,曾打的曾國藩投水自盡,卻被世人誤解百年
    太平軍前後奮戰十四年,最鼎盛時兵鋒直指京城,差點將清朝推翻。而在這場壯麗的農民起義當中,有一位儒將,最為人稱道,甚至有史學家稱讚他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這位得到世人讚譽的太平軍將領,就是翼王石達開。
  • 太平軍北伐清朝勢如破竹,逼近北京後,為何不戰自退?
    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後,內部對太平天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分歧。洪秀全、楊秀清信心滿滿,主張直接出兵北伐,攻佔清朝的首都北京。羅大綱表示反對,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先定河南,穩紮實打,徐圖北京;中策是先定東南九省,然後出兵北伐,三路出擊,會兵北京;下策是先加強南京的軍事防守,再向外發展。
  • 金田起義,太平軍戰鬥力為何強悍?4萬清軍為何不敵7000太平軍?
    清軍總兵力一直超過太平軍,但在戰鬥中太平軍的戰鬥力卻讓清軍心驚膽寒。清軍統帥周天爵評價道: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撲敵」打得清軍官兵「大半心寒」,如「見鷹之雀」。 金田起義初期的太平軍,為何戰鬥力如此強悍,打得清廷的正規軍丟盔棄甲?從清軍檔案記載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支持慈禧上臺的清軍將領,將太平軍英王凌遲,卻被清廷勒令自盡
    康乾盛世之後,清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其中原因很多,但最重要一點就是人才匱乏。清廷不信任漢人,而滿人特別是八旗子弟沉溺於享樂,毫無進取之心,這個馬背上起家的民族,到後來甚至找不到能騎馬打仗的滿人。所以,當道光二十年,鑲白旗蘇完瓜爾佳勝保考上舉人時,便被清廷寄予厚望。
  • 清朝時,一美國人為中國立下戰功,被美國審判時從容拿出中國國籍
    他們的天京保衛戰打得可歌可泣,全體太平軍堅持巷戰並打到了最後1兵1卒的地步。在這次鎮壓起義的戰役裡,清廷官方已無力擺平太平軍了,於是清允許如湘、淮這樣的地方組裝組團去平事,而上海更請來了「外援」——洋槍隊幫忙。洋槍隊的頭兒是1831年出生的美國人華爾。1857年,他到了中國,還在清海軍做大副,認識不少清朝官員。
  • DC漫畫推出限制級反派英雄僱傭兵喪鐘動畫電影《喪鐘:騎士與龍》
    Hey,小夥伴們,本貓苘又來寫啦!超級英雄,強大,擁有主角光環,光彩奪目,無論面對多大強大的敵人,都會保障每個城市、國家、甚至世界。作為一個超級英雄的漫畫愛好者,但本貓苘今天就來說說:騎士與龍》第一集第一集的內容
  • DC漫畫推出限制級反派英雄僱傭兵喪鐘動畫電影《喪鐘:騎士與龍》
    Hey,小夥伴們,本貓苘又來寫啦!超級英雄,強大,擁有主角光環,光彩奪目,無論面對多大強大的敵人,都會保障每個城市、國家、甚至世界。本貓苘作為一個超級英雄的漫畫愛好者,但本貓苘今天就來說說DC漫畫公司新出反英雄動漫僱傭兵「喪鐘」,共有12集,由曾出演美劇《哥譚》、《盾牌》、《美國恐怖故事》的演員麥可·切克利斯為喪鐘Slade Wilson配音。
  • 太平軍悍將梁成富:3次遠徵西北,後遭清朝凌遲處死
    此時此刻,關中沒有什麼清兵,太平軍圍攻西安,城內驚慌失措。遺憾的是,悍將多隆阿圍攻廬州,陳玉成連夜告急,讓陳得才、梁成富率軍回援,太平軍只能退守,南下增援英王。因此,首次西北遠徵失敗。陳得才、梁成富南下營救,可英王陳玉成等不及,他跑到壽州找苗沛霖,結果被誘捕,凌遲處死。
  • 喪鐘:漫威死侍的原型,你的喪鐘為誰而鳴?
    死侍的原型就是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喪鐘。1980年12月,喪鐘首次在《新少年泰坦》中登場以反派的身份,成為少年泰坦的頭號死敵並受到廣大的讀者的喜愛。死侍的很多設定都和喪鐘相似,只是能力的來源不同而已。而且他們兩連姓氏都是一樣的喪鐘的本名是斯萊德·約瑟夫·威爾遜;死侍的本名是韋德·溫斯頓·威爾遜。
  • 張宗禹很有作戰天賦,清朝軍隊盡出才剿滅,最後戰死
    大家對於張宗禹這個人可能不算了解,那僧格林沁這個人大家可能會有一些印象,他是以前清朝的鐵帽子王。其實那個時候在清朝僧格林沁這個人是完全沒有資格做鐵帽子王的,不過因為他這個人在玩圈的時候立下了很多的功勞,所以被封為了柱石親王,而且這個王位是可以世襲罔替的。
  • 太平軍究竟縱橫全國多少省(國家命運太平天國連載7)
    開始這個話題之前,得先說說清朝中前期的行政區劃。清前期疆域羅爾綱先生在《太平天國史》第一部份卷一中說:「太平天國革命,時間經十九年,勢力遍及全國內部十八省,其規模的宏偉,影響的深遠,是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所無可比擬的。」
  • 【懶知識】30秒清朝簡史
    【懶知識】30秒清朝簡史 年多爾袞墜馬不治 1651年承天門改天安門 1652年南明軍攻克桂林 1653年鄭成功拒清封號 1654年康熙帝玄燁出生 1655年詞人納蘭性德生 1656年永曆帝護至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