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部分內容來自環球網
作者:鄭青亭
編輯:和佳
隨著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入主白宮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世界對中美關係能否破冰給予了高度關注。11月16日至17日,在「2020年創新經濟論壇」前兩天的討論中,拜登政府外交策略、中美關係走向、大國關係平衡成為會議焦點。
本屆創新經濟論壇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美國彭博有限合夥企業、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南非曼德拉研究院等機構以視頻會議方式聯合舉辦。
基辛格警告美國下任總統
現年97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16日在彭博新經濟論壇上呼籲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應迅速採取行動恢復美中溝通渠道,他警告說,否則「世界將陷入一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因為現在的技術比當時的技術更難以控制」。
在基辛格看來,中美兩國正逐漸朝著「對抗的方向發展」,在外交上採取了一種相互對抗的方式,「危險在於,某些危機將會發生,會從言語衝突升級為一場實際的軍事衝突」,而當今的軍事技術將使得危機「更難控制」。基辛格認為,今年中美關係迅速惡化,「正滑向一場新冷戰」,因此雙方需就「無論發生任何衝突,雙方都不會訴諸於軍事衝突」達成一致。他表示,為此,中美兩國應共同建立一種「制度體系」,讓雙方領導人指定其信任的代表保持聯繫。報導稱,基辛格希望,新冠疫情是中美所面臨的「共同威脅」,希望拜登在明年1月20日正式就職後,能夠將其作為兩國之間開展政治對話的機會。「如果你把新冠疫情視作一個預警,某種程度上,各國在現實中大多是各自為戰。但長遠解決方案應該基於一定的全球基礎(國際共識)。」此外,基辛格表示,中美要了解對方的關切所在,中美雙方領導人需要認識到,他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大不相同,而這會使得雙方的對話方式更加豐富。美國和中國從未與跟對方同等體量的國家打交道,「這是初次經歷,我們必須阻止其(危機)轉變成衝突,希望會有某些合作上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基辛格上月就曾呼籲美中為衝突設界限。他當時表示,美國和中國必須為日趨激烈的衝突設置界限,否則有可能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全球政治的不確定性局面。他還表示,美國必須意識到,它無法再在經濟和戰略上取得「單邊優勢」。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這樣說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希望拜登能集中精力同中國建立一個全面的建設性關係框架,以明確一些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同時管控好可能出現分歧的領域。「這意味著你要確定在哪裡競爭,在哪裡可能會出問題,但兩國不應該出現硬碰。」
李顯龍用「相當震蕩」來描述過去四年的中美關係。對於中美可以如何改善關係,李顯龍認為,兩國領導人的親自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兩國必須了解是否有可能在某些領域攜手合作。「這並不總是容易的,但卻是有可能的。」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這樣說
對於當前中美關係困難的根源,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美國對中國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大概在四五年前,美國突然發現中國已成為規模龐大的經濟體,而且還在非常迅速地增長,於是就琢磨著要重新調整一下同中國的經濟關係。」
更糟的是,方星海指出,他感覺美方談判人員要求迅速從中國得到結果,希望中國迅速改變,這種迫不及待的心態導致了兩國後來出現了各種麻煩。
方星海稱,中國非常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但美國應該更有耐心。「中國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經濟體,雖然有時候改革的步伐有些緩慢,但卻是非常穩定的。未來四年,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會在進一步改革開放方面取得巨大進展。我真誠地希望,在拜登四年任期結束的時候,中美關係能夠比現在好得多。」
拜登應該從川普那裡吸取什麼教訓?
以史為鑑,基辛格認為,雙方可以學到的是,如果長期不斷地發生小的衝突,最終會導致兩個社會滑向大的衝突,直到突然全面爆發,引發巨大的災難,就像是世界大戰。「我們需要為避免戰爭而努力。當然,每一方都會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這一點大家都是理解的……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雙方就可以共存。」
對於川普政府的對華策略,基辛格評價道,「川普採取了一種遠遠超出適用範圍的對抗性策略」。「在這個過程的最開始階段,他強調美國人對世界經濟不平衡有深切關注,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而且我確實認為應該強調。但從那以後,我更希望採取一種具有差異化的做法。」
對於中美可以如何為緊張局勢降溫,基辛格指出,「對雙方來講,重要的是要理解對方的敏感點在哪,不一定非要解決這個問題,但要把這個問題緩和到有可能取得進一步進展的程度」。
美國全國經濟委員會前主席、前川普經濟政策顧問加裡·科恩表示,他對於拜登政府改善中美關係的前景感到樂觀,因為拜登懂得中美是相互需要的,中美關係對兩國人民的福祉和經濟成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基於對彼此的了解和重視,科恩說,兩國可以逐步改善雙方關係,比如,讓更多的美國公司進入中國,讓更多中國產品進入美國。他強調,雙方都必須做出讓步,這才能夠讓雙方關係得到改善。
圖:新華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這樣說
談及對改善中美關係的建議,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指出,雙方需要在比較容易合作的領域取得一些小的勝利,比如抗擊疫情、應對氣候變化、農業解決方案等,通過這樣的進展來證明中國是可信的夥伴和競爭者。
「中美兩國是可以優勢互補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完善的製造業,而且是最大的市場,美國有世界上最強的研發能力和最好的大學,兩國在很多領域可以互補。」李開復說,「想像一下,中國的數據和市場,加上美國的知識,雙方可以取得怎樣的成績。」
未來四年噪音將減少,中美關係前景可期
至於川普的政策是否會對中美關係造成持續的傷痕,李顯龍認為,「特朗普政府中確實有一些人想採取一些行動,讓下一屆政府難以扭轉局面,以便為未來的長期關係定下基調。」以懲罰性關稅為例,他指出,「一旦實施,不管有沒有好處,後來的政府也不會輕易地說這事做錯了,要把它取消。」
另外,在技術領域,李顯龍指出,川普政府針對中國的尖銳言論將帶來後果。「在技術方面,你如何定義你的對手,是把他看作競爭對手、挑戰者、戰略威脅,還是一個正面的敵人?我想,在這方面發出的聲明是會有後果的。」
李顯龍認為,很多美國總統在競選期間發表過對華激烈的言論,但是在上臺之後卻同中國開展了大量合作,「我希望下一屆美國政府也能這樣做」。
但李顯龍也承認,這可能會更難,「因為把中國視作戰略威脅的看法基本上已在華盛頓成為共識」。「不管是拜登,還是川普,美國任何一屆政府都將難以忽視這一點,假裝過去幾年什麼都沒有發生,繼續前進,這個是很難的。」
美國前貿易代表、威凱平和而德律師事務所資深國際合伙人查琳·巴爾舍夫斯基也同意拜登執政下的中美關係前景可期。「拜登不會火上澆油,也不會大幅刪減政策。」
但與此同時,巴爾舍夫斯基也強調,中國也必須有所行動才能緩和緊張局勢。「我會想知道中國可以在經濟領域做什麼,以展現回應美國國內和其他經濟體關切的誠意。」
「中美關係過去是偶爾敵對的合作關係,現在變成了偶爾平靜的敵對關係。」 巴爾舍夫斯基說,「我希望未來四年兩國關係中的平靜期可以延長。兩國之間的競爭條件正在被設定。我覺得這種競爭不會減少。我希望並且相信,不必要的惡言惡語將從兩國關係中移除,更加積極的一面將會體現出來。」
方星海表示,希望拜登上臺是一個重建中美關係的機會,中國已經做好準備同美國合作。他指出,中美可以在很多領域開展合作,比如,中國企業可以為美國製造業增加更多就業機會,可以為美國基礎設施建設做出貢獻。另外,兩國在技術、金融、服務等領域也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
「我現在唯一擔心的事情就是美國新一屆政府太急於做這件事,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因為美國每一屆政府只有四年時間,總是希望在這四年中一下做成很多事情。」方星海警告稱,「如果急於求成的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建立反華聯盟不明智,沒有國家會加入
對於拜登政府將修補同盟友的關係以形成針對中國的聯盟的可能性,基辛格認為,民主國家應該在由共同信念決定的情況下進行合作,「但如果是為了針對某個國家而形成國家聯盟,是不明智的」。他指出,跨大西洋關係對於美國有著歷史性的利益,在執行外交政策時應牢記這一點。
至於歐洲會不會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基辛格指出,歐洲的問題是,它們在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的演變中,是會試圖扮演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角色,還是會看重共同的大西洋立場的重要性。「換句話說,歐洲是把自己看成是亞洲邊緣的一個半島,還是說基於歷史淵源和共同利益與美國聯繫在一起?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其對這些挑戰的應對方法。」他說,「我覺得這兩個方向都有可能。」
而對於新加坡是否會加入一個針對中國的聯盟,李顯龍明確表示,現在已經不是冷戰時代,沒有國家會加入一個反對中國的聯盟。
「我們都希望與美國合作,我們都希望與其他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合作,我們希望在本地區進行合作。但我想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聯盟來反對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國家,而中國將會是這些國家的領頭羊。」
李顯龍說,不僅新加坡不會加入,歐洲國家也不會加入這樣的聯盟。「有很多國家願意和中國做生意,比如,歐盟正試圖同中國達成一項投資協議,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們希望每個國家都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努力對世界秩序做出一些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國家會形成聯盟互相合作,找到共同的目標和事業,但是形成一種冷戰風格的對峙陣營,我覺得這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