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01.
當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升級成為了一個工業大國,我們又重新走到了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之下,全世界都做好了和我們進行交往的準備,這種國家利益的驅動力往往是可以超越舊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抗的。在當時,我們和蘇聯的決裂,也給予了西方,尤其是歐洲陣營的極大希望,因為我們的崛起為他們提供了擺脫在美國或者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做選擇,站隊的第三種選擇,這無疑在冷戰的高壓高對抗烈度的世界大環境下是令人振奮的。
美國當然不會感受不到這種大氣候的變化,尤其是尼克森這樣極其敏銳的政治高手和戰略構想高手,在尼克森的眼裡,我國和蘇聯的決裂是他可以做文章的關鍵點,給了他操作的空間,尼克森深知德國古典的外交戰略,「當三個強大的國家產生對峙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拉攏一個,打擊另一個」,尼克森重新規劃了我國在美國視角下的戰略地位,認為改善和我國的關係,就可以壓制住勃列日涅夫統治之下全副武裝的鋼鐵般的蘇聯帝國。
「均勢體系雖不能避免危機或戰爭,但如果作妥善安排,其作用則在於是一國控制他國的能力及發生衝突的規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穩定緩和,甚於和平。(亨利·基辛格)」
尼克森和基辛格長時間地探討世界格局的變化,他們重新安排了一種「均勢戰略」,這個戰略也是基辛格一生指導他外交實踐的核心思想,尼克森和基辛格在美國的視角之下為全世界重新安排了一種新的「均勢」格局,他們把整個世界劃分成了五大力量,他們分別是美國、蘇聯、中國、西歐以及日本,在尼克森和基辛格的推演和構想當中,在未來,世界的政治格局將出現這五種力量的不停角力的錯綜複雜的格局,這種「均勢戰略」無疑是對傳統冷戰按照意識形態陣營劃分範圍的一次突破,一次改變了傳統冷戰話語體系的嘗試。在這個戰略中,尼克森決定要給中美關係破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減輕美國的壓力,增加世界的平衡力量」,說得直白一些就是美國要體面地進行一次戰略收縮,但是體面的戰略收縮就勢必要和我國搞好關係。
02.
尼克森的戰略其實一開始也讓出身於哲學博士的基辛格大吃一驚,沒有想到外表看上去嚴肅一絲不苟,靠著極端反共形象上臺的總統竟然有如此廣大的戰略目光,而且這種戰略構想和自己在哲學上所追求的「多極化,均勢化」不謀而合,可是直到這個時候,這個宏大的構想還是僅僅只有尼克森和基辛格他們兩個人知道,他們倆決定憑藉個人能力來把美國的逆風棋走活。
「中國擁有巨大的潛力,中美的相逢一笑將會衝擊全世界,我們將會掀起一場革命。(亨利·基辛格)」
一個大戰略提出很簡單,可是如果不能落到實處,那麼勢必就會變成紙上談兵的空談,可是付諸於實踐,這其中的艱難程度和複雜局勢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派出國務卿來洽談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就會上升到官方的外交級別,那麼到時候想要談判,那就是一場擴日持久的拉鋸戰,剩下的就是中美雙方的外交官在談判桌上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到時候想要談判也是極其困難的,而且當時白宮內的氣氛也是這個戰略的一個大挑戰。
當時的美國可以說是籠罩在極端右翼的氛圍下,經歷了一輪麥卡錫主義的洗禮,美國形成了思維上的高度統一,那就是極端反共,就連「共產主義的同情者」都會被逮捕起來,然後由專人全天候進行看管,所有和我國可以溝通的外交官通通被華盛頓的政客們掃地出門,基本上整個官僚機構變成了一架運轉精密的反共機器,在這樣的氣氛下,尼克森和基辛格的戰略構想無疑是極其危險的,如果要是聲張出去,不知道華盛頓內部會掀起怎樣的風暴,再加上在尼克森的眼中,整個官僚體系除了拖後腿以外都是一無是處的。
「是巴基斯坦的前總統介紹了尼克森總統給我們認識,當時我國駐巴基斯坦大使曾經反對我們和你們接觸,他說應該把你和詹森總統做個對比,看看孰優孰劣,但是巴基斯坦總統雅亞說,這兩個人不好對比,詹森像一個戰爭瘋子,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不過我們這邊也認為詹森在國際問題上外強中乾,你們的前幾任總統,從杜魯門到詹森,我都不太滿意,覺得他們的能力很一般。(毛澤東與尼克森會晤時的談話)」
而且在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臺灣的因素,在我們和美國的問題上,蔣介石是非常焦慮的,甚至還花了大價錢,在美國做了一次「院外遊說」,希望可以花錢請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大公司進行煽動和遊說,希望可以讓這些美國議員們也都參與到反共和反對新中國的活動當中,從事實上看,蔣介石的這一筆錢確確實實沒有白花,在當時的美國整體的政治氣氛當中,誰如果敢說一句應該緩和和新中國關係的言論,立刻就會引來媒體和議員們的口誅筆伐,所以在那個時候,從美國的官僚體系到媒體世界,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出不同的意見。
03.
就在這個條件下,尼克森徹底拋棄了國務院的官僚體系,他決定另闢蹊徑,兵行險著,一定要把這個戰略構想做成,尼克森決定要使用自己身邊的親信作為總統全權特使,直接和我國進行溝通,一旦要是成功了,就直接先斬後奏,直接宣布結果,把生米做成熟飯,到了那個時候,即使是美國的官僚和媒體再有什麼意見和反對聲音也沒有用了,尼克森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基辛格,而且基辛格等待這一刻已經等待得太久了,他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做一件改變世界歷史走向的大事件了。
基辛格就這樣作為尼克森總統的全權代表,完全跳過了所有規定的程序,繞過了原本應該負責美國外交活動的國務院,以一個秘書的身份開始了自己改變整個冷戰格局的旅程。基辛格有著猶太血統賦予的獨有的敏感和機敏,他一開始在巴黎找到了秘密的途徑,洽談好了這次旅程的時間和地點,基辛格就這樣出發了。
04.
為了掩人耳目,基辛格一開始先是裝作訪問巴基斯坦,到了巴基斯坦,基辛格用了一個非常老套的藉口,那就是身體不適,他用這個理由消失在巴基斯坦消失了媒體們的鎂光燈下,然後偷偷上了飛機,這架飛機在出發前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一次飛行將改變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基辛格上了飛機之後,他和尼克森的雙簧好戲正式開始了,基辛格一上飛機,遠在白宮內焦急等待的尼克森立刻就得知了消息,尼克森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他裝作突然接到了消息,非常猝不及防地找到了國務卿,對國務卿說自己剛剛接到消息,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的途中,突然接到了中國的訪問邀請,所以基辛格直接飛到中國了,事發突然,你們要理解。當時的國務卿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也是在白宮內摸爬滾打的聰明人,自然不會不知道尼克森的小把戲,可是木已成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了。
「我到了中國,他們帶我去了紫禁城遊覽,我可不會不知道他們的意思,當我看到紫禁城裡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階,我就想到在歷史上中國作為世界的中心之國,他們的君王就是在這長階的頂點接見外國的來使,震懾番邦的使節。(亨利·基辛格)」
基辛格的中國之旅非常順利,葉劍英親自到機場迎接了他,,雙方的會談也非常順利,為尼克森震驚世界的中國之旅做好了鋪墊,因為當時的美國希望藉助中國的影響力來讓自己體面地實現戰略收縮,也能夠讓尼克森實現自己的競選承諾,那就是結束這一場噩夢一般的越南戰爭。而且我們也需要藉助美國的影響力來對抗勃列日涅夫的紅色帝國,蘇聯在邊境上陳兵百萬逼迫著我們做出了最壞的打算,當年在越南戰爭開始之前,毛主席的警告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美國的主動示好埋下了伏筆,美國和我們在1972年達到了相互需要的狀態。
「所以,我說如果尼克森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當作旅行者來談也行,當作總統來談也。總而言之,都行。我看我不會跟他吵架,批評是要批評他的。我們也要作自我批評,就是要講我們的錯誤、缺點了,比如,我們的生產水平比美國低,別的我們不作自我批評。(毛澤東與斯諾的談話)」
和美國緩和關係,是毛主席在國際戰略上的最後一步大棋,這一次破冰,讓我們打破了美蘇兩大陣營的控制,也徹底斷絕了美蘇聯合遏制我國的可能性,為我國的未來發展贏得了巨大的戰略彈性空間,在當時毛主席在國內乃至國際左翼陣營中擁有如日中天的威望,如果當時這件事情毛主席沒有做,未來的破冰就會異常艱難,而且如果美蘇聯手扼制我們,對我們的建設和發展就會產生巨大的威脅。基辛格來到北京並沒有急於求見毛主席,而用基辛格的話來說「尼克森是我們的總統,我不能夠搶奪本應該屬於總統的鎂光燈」,由此可見基辛格的心細如髮,和對尼克森的了解,以及基辛格為人處世之能力,能夠縱橫白宮數十年不是沒有原因的。
尼克森就這樣,在基辛格做好了一切鋪墊之後來到了我國,中間最精彩的與毛主席在菊香書屋之內那一場改變了整個冷戰走向的會晤我們在這裡不做詳細的描述,在未來我們會詳細地分析那一次暮年毛澤東與風頭正勁的尼克森的世紀會談。不過尼克森千算萬算都沒有算到一點,那就是尼克森創造了美國的歷史,可是他的宏圖偉業他自己卻沒有走完,因為自己的助手惹的麻煩,「水門事件」讓尼克森被迫下臺,本來在實現了有尊嚴的戰略收縮之後,尼克森還有更多關於美國未來的規劃,和對於國際政治格局發展的方案,可是美國就這樣因為政治鬥爭而失去了這一次窗口期,也失去了一種可能。
「我走到尼克森的辦公室,我看到他非常焦慮,他知道我是個無神論者,可是他還是問了我一句信不信上帝的存在,說完他便跪在了辦公室的地毯上,他第一次邀請我和他一起祈禱,這是尼克森第一次在我面前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他的雙手合十,嘴裡說著「希望歷史我對我溫柔一些」。(亨利·基辛格)」
在尼克森倉皇辭去了總統的位置之後,基辛格繼續這自己在白宮內的植物,在尼克森任期的後半段,基辛格已經成了國務卿,可是基辛格是美國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國務卿,這一點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時候,基辛格意識到自己在臺前的生涯就快要結束了,功成身退才是最好的選擇,就這樣基辛格離開了白宮,關於基辛格在白宮之外的生活我們在以後會單獨介紹。
參考資料:《白宮往事》《基辛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