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總理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也是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他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踐行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還是我國卓越的軍事家,外交家。
總理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將一生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從未計較過自己的得失。
他的一生,是與新中國命運牢牢捆綁在一起的一生,他的一生始終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他為了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總理。雖然已經離世多年,但他始終活在所有中國人心裡,他是人民永遠的總理。
不僅在國人心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總理對於世界政壇的影響力,同樣深遠。在當時,多個國家的領導人以能見識總理的風採為榮。
為了能親近總理同志,多位國家元首不惜放下身段,為總理服務,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並非是為了巴結中國的領導人,而發自肺腑的敬重總理同志。
歷史上,就有兩位大國領導人,親自為總理脫下大衣,這樣的舉動,是對總理人品的最大讚譽,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更進一步發展。
影響世界格局的外交家
關於總理為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歷史書上已經記錄在案,中國人也已經銘記於心,在此不再贅述。
今天要說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總理同志為中國外交所做的貢獻,為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
整個二十世紀,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在二十世紀的上半頁,充滿戰火與硝煙。二十世紀的下半葉,則是各族人民走向和解的時期。
二次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曾經飽受壓迫的國家都爭相走向了民族獨立自主的道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何樹立新時代國與國關係的典範?
是擺在全球主要國家面前頗為棘手的問題。即使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之間,對此也沒有較好的辦法。
當時,這兩個國家正在經歷冷戰,雙方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但他們其實非常害怕戰爭的到來。他們雙邊儘可能地採取一切手段維繫著雙邊的平衡,更不希望第三世界發生動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高度重視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作為國家總理的總理同志,不僅創立了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也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基於各個民族與國家獨立自主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和平外交。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中國不僅與周邊的鄰國打好了關係,也化解了與周邊鄰國如印度等國的矛盾,為兩國贏得了和平的機會。
後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了全球外交領域最重要的原則,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經提出,經歷幾十年全球的風雲變幻,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
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化解全球矛盾與開創外交新格局的重要思想,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讓總理的風範延伸到了全球領域,讓全球人類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到了這位中國革命者的偉大胸懷與智慧。
中美雙方開啟邦交正常化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中國與美國長期處於敵對關係,這不符合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也不利於全球和平事業的發展。中蘇交惡後,中國得以跳出蘇聯劃定的活動範圍,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外交道路。
與此同時,在與蘇聯經過長期的冷戰後,美國也急於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都為雙方的進一步發展作了嘗試,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971年,應中國政府邀請,美國桌球代表團和一群記者抵達北京,這支球隊成為了1949年後首批抵達中國的美國人,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
表面看,這只是一次運動層面的交流活動,但事實上,這是中美雙方為改善兩國關係而作出的努力,意義重大,此舉推動了中美兩國邦交正常化的進程。
很快,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基辛格的秘密訪問,是為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做好鋪墊。
通過以上兩次事件,中美雙方領導人得以間接就國際形勢交換了意見,也為美國領導人訪問中國敲定了相關事宜,兩國領導人見面的條件成熟了,美國總統尼克森開始正式開啟了訪問中國的行程。
1972年的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乘坐專機抵達北京,機場上,美國的星條旗時隔多年後首次飄揚在中國上空,這意示了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美國總統的來訪,而迎接尼克森的中方代表,正是總理同志。
對美國總統一行的歡迎儀式地點設定在首都機場的南機坪,當飛機的艙門緩緩打開,尼克森夫婦走下舷梯,總理同志早已經在舷梯下方等候了多時。
距離舷梯結束還有幾個臺階的時候,尼克森緊走幾步,走到總理面前,向總理同志伸出了手。兩個國家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兩位領導人一邊握手,一邊交談。尼克森說:"我非常高興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
總理同志回應道: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往了!"
總理在中國的地位,僅次於主席,由他來到機場迎接尼克森,除了顯示了中國政府對尼克森訪華的重視程度,還有其它深意。
原來,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和談會議上,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拒絕與總理握手。峰迴路轉,今天,尼克森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手與總理握在了一起,就是在為當年的錯誤舉動作出的彌補動作。
這次握手來之不易,多年前,雙方還在朝鮮戰場上兵戎相見,而後是長達幾十年的排斥與敵視。局勢讓兩國領導人盡棄前嫌,走到了一起。
尼克森親自為總理同志脫衣
中美雙方領導人的會面,是中美雙方開啟邦交化的開端,這是中美雙方幕後團隊做足了功課的一次會面,不僅是幕後團隊,尼克森本人也私下做足了準備。
在訪問中國半年前,尼克森夫婦就開始學習使用筷子,他還讓人準備了有關中國風俗習慣和中國主要領導人的資料。
可以說,尼克森為此次會面做足了功課,也正是這個原因,他了解到,總理同志的一隻手臂曾經受過傷,行動不便。
當總理再次來到釣魚臺拜會尼克森時,尼克森笑容滿面地站在門口迎接,甚至主動伸手為總理同志脫掉了呢子大衣。
我們都知道,總理戎馬一生,經常風餐露宿,為了遮風擋雨,大衣是他的標配。其實,不僅是總理同志。
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都有這個習慣,一件大衣,可以抵禦寒冷的侵襲,但會導致行動不方便,所以在進入室內時,第一件事就是要脫掉身上的大衣。
作為一國元首,親自為另外一國元首脫掉大衣,不僅不無不妥,也顯示了對對方的尊敬。兩人會面時,尼克森59歲,總理同志74歲,總理算得上是尼克森的長輩。
尊老愛幼本就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因此,尼克森親手為總理同志脫掉大衣,也算是情理之中的正常舉動,這個舉動,也同時顯示了尼克森想要推動兩國正常化交流的決心,在當時傳為美談。從此後,中美兩國都致力於消除分歧,攜手並進,共同推動世界進入新格局。
日本首相為總理脫衣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曾長期受到美國的軍事管制,管制結束後,日本徹底倒向了美國的懷抱,成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最忠實的盟友。
中美雙方開啟正常交流後,緊跟美國步伐的日本人當然不能落後於人,就在尼克森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開啟了訪問中國的旅程。
1972年9月25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率領團隊訪問中國,到機場迎接田中角榮一行人的,還是已經蒼老的總理同志。歡迎儀式結束後,總理同志親自將日本訪問團送到當時最好的釣魚臺賓館18號樓休息。
到達賓館後,依照慣例,總理是要脫掉大衣的。沒想到田中角榮主動走上前來,要為總理脫掉大衣。總理以對方遠來是客,想要拒絕,田中角榮語氣誠懇地請求為總理脫衣,總理只好滿足了他的要求。
總理的一件大衣,見證了革命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總理為中國的外交事業而付出的努力。
脫衣服的舉動雖然微不足道,但這個動作,註定成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一面旗幟,意味著中國在積極融入全球環境的同時,也被世界所接納的光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