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和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何都爭先幫總理脫大衣?

2021-01-12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總理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也是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他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踐行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還是我國卓越的軍事家,外交家。

總理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將一生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從未計較過自己的得失。

他的一生,是與新中國命運牢牢捆綁在一起的一生,他的一生始終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他為了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總理。雖然已經離世多年,但他始終活在所有中國人心裡,他是人民永遠的總理。

不僅在國人心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總理對於世界政壇的影響力,同樣深遠。在當時,多個國家的領導人以能見識總理的風採為榮。

為了能親近總理同志,多位國家元首不惜放下身段,為總理服務,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並非是為了巴結中國的領導人,而發自肺腑的敬重總理同志。

歷史上,就有兩位大國領導人,親自為總理脫下大衣,這樣的舉動,是對總理人品的最大讚譽,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更進一步發展。

影響世界格局的外交家

關於總理為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歷史書上已經記錄在案,中國人也已經銘記於心,在此不再贅述。

今天要說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總理同志為中國外交所做的貢獻,為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

整個二十世紀,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在二十世紀的上半頁,充滿戰火與硝煙。二十世紀的下半葉,則是各族人民走向和解的時期。

二次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曾經飽受壓迫的國家都爭相走向了民族獨立自主的道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何樹立新時代國與國關係的典範?

是擺在全球主要國家面前頗為棘手的問題。即使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之間,對此也沒有較好的辦法。

當時,這兩個國家正在經歷冷戰,雙方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但他們其實非常害怕戰爭的到來。他們雙邊儘可能地採取一切手段維繫著雙邊的平衡,更不希望第三世界發生動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高度重視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作為國家總理的總理同志,不僅創立了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也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基於各個民族與國家獨立自主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和平外交。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中國不僅與周邊的鄰國打好了關係,也化解了與周邊鄰國如印度等國的矛盾,為兩國贏得了和平的機會。

後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了全球外交領域最重要的原則,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經提出,經歷幾十年全球的風雲變幻,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

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化解全球矛盾與開創外交新格局的重要思想,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讓總理的風範延伸到了全球領域,讓全球人類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到了這位中國革命者的偉大胸懷與智慧。

中美雙方開啟邦交正常化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中國與美國長期處於敵對關係,這不符合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也不利於全球和平事業的發展。中蘇交惡後,中國得以跳出蘇聯劃定的活動範圍,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外交道路。

與此同時,在與蘇聯經過長期的冷戰後,美國也急於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都為雙方的進一步發展作了嘗試,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971年,應中國政府邀請,美國桌球代表團和一群記者抵達北京,這支球隊成為了1949年後首批抵達中國的美國人,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

表面看,這只是一次運動層面的交流活動,但事實上,這是中美雙方為改善兩國關係而作出的努力,意義重大,此舉推動了中美兩國邦交正常化的進程。

很快,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基辛格的秘密訪問,是為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做好鋪墊。

通過以上兩次事件,中美雙方領導人得以間接就國際形勢交換了意見,也為美國領導人訪問中國敲定了相關事宜,兩國領導人見面的條件成熟了,美國總統尼克森開始正式開啟了訪問中國的行程。

1972年的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乘坐專機抵達北京,機場上,美國的星條旗時隔多年後首次飄揚在中國上空,這意示了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美國總統的來訪,而迎接尼克森的中方代表,正是總理同志。

對美國總統一行的歡迎儀式地點設定在首都機場的南機坪,當飛機的艙門緩緩打開,尼克森夫婦走下舷梯,總理同志早已經在舷梯下方等候了多時。

距離舷梯結束還有幾個臺階的時候,尼克森緊走幾步,走到總理面前,向總理同志伸出了手。兩個國家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兩位領導人一邊握手,一邊交談。尼克森說:"我非常高興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

總理同志回應道: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往了!"

總理在中國的地位,僅次於主席,由他來到機場迎接尼克森,除了顯示了中國政府對尼克森訪華的重視程度,還有其它深意。

原來,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和談會議上,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拒絕與總理握手。峰迴路轉,今天,尼克森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手與總理握在了一起,就是在為當年的錯誤舉動作出的彌補動作。

這次握手來之不易,多年前,雙方還在朝鮮戰場上兵戎相見,而後是長達幾十年的排斥與敵視。局勢讓兩國領導人盡棄前嫌,走到了一起。

尼克森親自為總理同志脫衣

中美雙方領導人的會面,是中美雙方開啟邦交化的開端,這是中美雙方幕後團隊做足了功課的一次會面,不僅是幕後團隊,尼克森本人也私下做足了準備。

在訪問中國半年前,尼克森夫婦就開始學習使用筷子,他還讓人準備了有關中國風俗習慣和中國主要領導人的資料。

可以說,尼克森為此次會面做足了功課,也正是這個原因,他了解到,總理同志的一隻手臂曾經受過傷,行動不便。

當總理再次來到釣魚臺拜會尼克森時,尼克森笑容滿面地站在門口迎接,甚至主動伸手為總理同志脫掉了呢子大衣。

我們都知道,總理戎馬一生,經常風餐露宿,為了遮風擋雨,大衣是他的標配。其實,不僅是總理同志。

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都有這個習慣,一件大衣,可以抵禦寒冷的侵襲,但會導致行動不方便,所以在進入室內時,第一件事就是要脫掉身上的大衣。

作為一國元首,親自為另外一國元首脫掉大衣,不僅不無不妥,也顯示了對對方的尊敬。兩人會面時,尼克森59歲,總理同志74歲,總理算得上是尼克森的長輩。

尊老愛幼本就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因此,尼克森親手為總理同志脫掉大衣,也算是情理之中的正常舉動,這個舉動,也同時顯示了尼克森想要推動兩國正常化交流的決心,在當時傳為美談。從此後,中美兩國都致力於消除分歧,攜手並進,共同推動世界進入新格局。

日本首相為總理脫衣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曾長期受到美國的軍事管制,管制結束後,日本徹底倒向了美國的懷抱,成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最忠實的盟友。

中美雙方開啟正常交流後,緊跟美國步伐的日本人當然不能落後於人,就在尼克森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開啟了訪問中國的旅程。

1972年9月25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率領團隊訪問中國,到機場迎接田中角榮一行人的,還是已經蒼老的總理同志。歡迎儀式結束後,總理同志親自將日本訪問團送到當時最好的釣魚臺賓館18號樓休息。

到達賓館後,依照慣例,總理是要脫掉大衣的。沒想到田中角榮主動走上前來,要為總理脫掉大衣。總理以對方遠來是客,想要拒絕,田中角榮語氣誠懇地請求為總理脫衣,總理只好滿足了他的要求。

總理的一件大衣,見證了革命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總理為中國的外交事業而付出的努力。

脫衣服的舉動雖然微不足道,但這個動作,註定成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一面旗幟,意味著中國在積極融入全球環境的同時,也被世界所接納的光輝歷程。

相關焦點

  • 從田中角榮到安倍晉三 日本首相的16次訪華足跡
    1.時間: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足跡:北京、上海主要活動:與毛澤東主席會見;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在京籤署《中日聯合聲明》;訪問上海等田中角榮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到訪中國的日本首相。訪問期間,兩國政府發表《中日聯合聲明》,開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進程。毛澤東將《楚辭集注》送與田中角榮做禮物。
  •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7幅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功力深厚筆筆入骨
    田中角榮田中角榮是日本比較有名的首相,是他促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首相。日本是一個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雖然日本在自近代以來一直在學習西方文化,曾經日本也發生過過去漢字化,最終的發展結果就是一些漢字被日本強行簡化,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日文,就是漢字和日本簡化字的結合。日本的書法裡面有很多筆畫,在中國書法都是「病筆」。不過現代日本人樂於寫這種病筆,並用它們來進行創作罷了。
  • 為何日本想要以「辛追夫人」的頭髮作為國禮,哪怕一寸也行?
    前言:中國古墓出土保存完好的「千年東方睡美人」,日本首相「正好」訪華。日本首相明明可以要大熊貓作為國禮,但卻一直想要「睡美人的頭髮」,被拒絕後依舊不死心。從最初要幾根頭髮,到最後只要一寸?為了「頭髮」一直和中國討價還價,但最後還是沒有拿到頭髮,為何日本首相如此執著於這千年睡美人的頭髮?
  • 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為何時隔7年才建交?這7年世界發生了什麼?
    尼克森總統訪華,中美兩國建交在即,然而中美真正實現建交卻是時隔7年之後的1979年1月1日,這7年時間世界發生了什麼?為何要時隔7年時間才正式建交?中日建交公報,在日本首相訪華之時便已發表,為何中美建交公報的發布拖這麼長時間?
  • 田中角榮的付出!
    田中角榮把字典撕下來一頁一頁背誦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有著非常驚人的記憶力。他在出任大藏大臣時,不管在預算委員會裡,在野黨提出什麼樣異議的質疑,田中角榮都可以自行的隨口答出具體是數字,很少有出錯的時候。田中角榮十分清楚,只有讀書,才能讓自己走出困境。期間,他白天上班,晚上到私立中央工學校學習,憑著堅韌的毅和,他終於拿到了土木科的畢業文憑。之所以是土木科而不是其他學科,與他在工地上當小工有關係,因為當時的他不知道還可以去學什麼,知識太少,眼界有限,選擇就少。但是,田中角榮沒有就此滿足,他想當一名海軍。
  • 第四章 被美國人打倒的傳奇首相田中角榮——洛克希德公司跨國行賄案
    長期以來,一方面,為壯大支持自己的力量,田中角榮採取了擴大派閥的政策,不僅在選舉中支持新議員,就連其他派的議員和無派議員也都籠絡到自己身邊,甚至「安排」他們擔任政府中的要職。 竹下登等人的「反叛」,對田中角榮的打擊很大。特別是被自己當作兒子一樣對待的小澤一郎也參與其中,更讓田中角榮感受到了從政的「殘酷」和人情的「冷暖」。田中角榮曾經十分賞識小澤一郎,不僅在政治上對他多方關照,在生活方面也不例外。小澤的妻子和子是日本著名建築企業福田組的社長,在政商兩界擁有不可小覷的人脈資源。小澤之所以能將這樣一個妻子娶回家,很大程度上就有賴于田中角榮的「大力撮合」。
  • 農戶出身的日本新首相:「影子總理」是怎麼被推到政治前臺的?
    農戶出身,從「影子市長」、「影子總理」,到72歲當上首相,這位「令和大叔」是怎麼登上人生巔峰的?2020年9月14日,自民黨第26任總裁選舉中,「無血緣、無地緣、無派閥」的菅義偉不出所料,高票當選新一任自民黨總裁。
  • 這張特製的沙發,助晚年毛主席會見了尼克森和田中角榮
    他馬上想到了老戰友周恩來,特意吩咐工作人員:「總理現在生病,給總理送一個過去。」工作人員隨即做了張一模一樣的給周恩來送去。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就是坐在這張沙發上會見了美國總統尼克森。毛澤東晚年極為重視外交工作,他曾說:我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同外國的同志、朋友談談。連敵對的人,我也見見談談。
  • 田中角榮:剛上臺就訪華的日本「平民宰相」,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田中角榮:剛上臺就訪華的日本「平民宰相」,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1918年5月4日出生於日本新潟的一個農民家庭,是家中七個子女中唯一的男孩。(七七事變)1940年(22歲),田中因患病被送回日本醫治,以傷病軍人退役。在東京,他遇到33歲的寡婦花子,兩人的結合成為田中人生重要的轉折點。1943年(25歲),田中接手嶽父家的建築和木材公司,改名為「田中土木建築股份公司」,自任總經理。
  • 日本歷任首相明知輿論滔天,為何拜鬼不停?
    1972年7月8日,首相田中角榮在擔任首相第二天進行了第一次參拜(以首相身份參拜共五次)。1975年4月22日,首相三木武夫第一次參拜(以首相身份參拜共三次)。1977年4月21日,首相福田赳夫第一次參拜(以首相身份參拜共四次)。
  • 135年日本首相史:長任期之後伴隨著短命混亂時代
    日本首相是日本內閣的最高首長,日本政府的首腦,全稱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日本總理。在日本135年有首相的歷史當中,一共出現了63位首相,平均每位首相在職時間僅2年。縱觀日本首相史,就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當一個長任期的日本首相下臺之後,日本就將陷入頻繁的首相更替年代。
  •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逝世:與中國領導人交好,反思戰爭力挺修憲
    1980年代末泡沫經濟破裂之後,日本經濟迎來二十餘年的持續低迷,至今未能走出泥潭。 作為最直接的責任人,無論是中曾根還是時任大藏省大臣竹下登,都極少公開評論此事。他們各自的回憶錄裡也完全迴避了這一部分。倒是後來依次擔任過大藏省大臣和首相的宮澤喜一,因為趕上了日本經濟的泥沼困境,對《廣場協議》抱怨不迭。
  • 朱鎔基和夫人為何流下眼淚?
    原標題:朱鎔基和夫人為何流下眼淚?撰文&攝影| 孟亞旭「幾年來你們對我伯母的照顧與關懷,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療期間,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療,的確給你們增添了不少的麻煩,今特向你們表示謝意。我伯母家現還有陶華等人,今後她的生活費用均由我這兒接濟,請當地政府對她勿再予照顧。」
  • 就對華關係,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應對中國,澳應該向日本學習
    據觀察者網報導,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南華早報》舉辦會議上,公開聲稱政府在應對中國問題上,應該同其搞好外交關係,不能因為一些問題就同中國發生矛盾。中澳矛盾中國同澳大利亞自從建立外交關係以來,兩國之間合作非常和諧。
  • 那些由尼克森「76精神」號專機引發的台州童年小回憶,有詩
    有關「76精神」號在夏威夷、關島和安克雷奇的停留,我是很久以後才了解到的。同時了解到的還有「76精神」號名字的由來,只因美國的獨立日是1776年7月4日。此外我還得知,因為周恩來的堅持,從北京飛杭州客人們乘坐的是總理專機。那是一架蘇制伊爾18螺旋槳飛機,今天大多數中國乘客都不敢乘坐。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日前,《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戰後75周年報導組採訪了一位一年365天、天天24時開診營業的牙科醫生。他深沉地告訴報導組記者,「看起來戰爭是在1945年8月15日結束的,實際上並不是。那以後,蘇聯紅軍把大批日本軍人從中國帶到寒冷的西伯利亞,讓他們每天除了睡覺和吃飯以外的時間都要參加重體力勞動,許多人因此而死亡。
  • 日本不乏對中國友好的前首相,石橋湛山不該被遺忘|吉田茂|石橋湛山...
    日本不乏對中國友好的前首相,石橋湛山不該被遺忘20世紀上半葉,日本以「大日本帝國」為國號,對四鄰虎視眈眈,但有一人卻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一個相反的概念:「小日本主義」。他希望用這種理念來反對日本的對外擴張路線,與亞洲近鄰和平相處。
  • 尼克森:美國首位訪華總統,中美友好創造者,唯一遺願是去中國
    概述中美冷戰期間,反共主義者尼克森當選總統,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機遇,尼克森主動示好,並且訪問中國,他用自己的真誠和友好,讓中美關係正式破冰,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和創造者。尼克森一直以來都是某主義的門徒,同時也是一個堅定的反華者,他的很多理論和中國堅定的社會主義道路完全相悖。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能在歷史的需求下,為了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兩個國家的發展,而不惜放棄自己的信仰,成為了中美關係的破冰者。
  • 尼克森:我訪華之後,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1972年2月,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上海籤署《上海公報》,這是中美之間籤署的第一個聯合公報,標誌著中美兩國政府經過20多年的對抗,開始向關係正常化方向發展,為兩國建交奠定了基礎。 這段歷史,尼克森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有詳細記錄。重溫這段歷史,也許會對今天的中美關係有新的啟發。】 1972年2月17日10點35分,我們離開安德魯斯空軍基地,飛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