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美冷戰期間,反共主義者尼克森當選總統,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機遇,尼克森主動示好,並且訪問中國,他用自己的真誠和友好,讓中美關係正式破冰,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和創造者。
敵人卻成中美關係破冰者
1968年,尼克森第三次參選總統,並且成功當選,成為了美國總統。
對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對中國人來說,這是改變歷史的時刻。
尼克森一直以來都是某主義的門徒,同時也是一個堅定的反華者,他的很多理論和中國堅定的社會主義道路完全相悖。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能在歷史的需求下,為了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兩個國家的發展,而不惜放棄自己的信仰,成為了中美關係的破冰者。
中美關係破冰背景
中美破冰前夕是中國與蘇聯關係極度緊張的時刻。
中蘇兩國結束了在中國建國初期的甜蜜期,又一次因為領土爭端,在珍寶島開戰。
後來蘇聯軍方又多次在邊境地區惡意挑釁,造成了流血傷亡事件,中蘇關係急速惡化。
蘇聯把援助中國的武器、專家等紛紛撤回蘇聯,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此時尼克森看到了中美關係改善的轉折點。
他多次以溫和的口吻,在媒體發表演講,稱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並尋求新的機遇。此後他派遣多名政要來訪中國,為中美破冰之旅,埋下了伏筆。
中美關係破冰時刻
訪問前夕,尼克森邀請了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來白宮做客,向他打探他對於中國領導人的印象。
馬爾羅侃侃而談中國各位政要的溫和、謙遜,尼克森也在他的講解下,逐漸放鬆,馬爾羅肯定地說尼克森一定將是歷史的創造者。
尼克森抵達中國時正值正午時分,此時也是美國電視播出的黃金時間,尼克森想讓無數美國人來共同見證這一歷史的時刻。
考慮到曾有美國政要,在會見總理時的不尊重行為,尼克森在相隔幾米的地方,便伸出了手,走向總理,兩雙遠隔千萬裡的手,經歷重重阻礙終於握在了一起。
中美和平使者尼克森
作為一個見證歷史也創造歷史的人,尼克森無疑是一個有著遠大格局的人,相比於其他總統的傲慢、甚至蔑視的態度,尼克森把尊重做到了極致。
在來訪中國之前,尼克森閱讀了大量有關於中國風俗的書籍,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入鄉隨俗,同時他還一改西方做派,學習使用筷子。
在會見總理時,看到總理因為曾經受過傷,而不方便脫下衣服時,還主動為他脫下厚重的大衣,這一切都讓人看在眼中,也暖在心中。
也是從此時起,中國人民放下了成見,開始相信,這位來訪中國的美國總統,是把中國人民當作朋友的,也是來和中國交朋友的。
尼克森的謙遜、溫暖,來自於他的性格,不同於很多美國總統擁有良好的家境或是高貴的身份,出身平民的他,是靠著自己的才華,從一個普通家庭,逐漸走到美國總統的位置。
即使在後來曾遭受誤解,他也不傲不惱的耐心解釋,最終贏得了無數人的敬重和愛戴。
小結
在國家的發展面前,美國總統尼克森能夠放下自己的信仰,用真誠來對待中國,並且以平等的姿態展現出大國風範,不僅為中美兩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讓自己成為了中美良好關係的開創者,也成為了在中國人心中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