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美國首位訪華總統,中美友好創造者,唯一遺願是去中國

2020-12-22 導師家族

概述

中美冷戰期間,反共主義者尼克森當選總統,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機遇,尼克森主動示好,並且訪問中國,他用自己的真誠和友好,讓中美關係正式破冰,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和創造者。

敵人卻成中美關係破冰者

1968年,尼克森第三次參選總統,並且成功當選,成為了美國總統。

對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對中國人來說,這是改變歷史的時刻。

尼克森一直以來都是某主義的門徒,同時也是一個堅定的反華者,他的很多理論和中國堅定的社會主義道路完全相悖。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能在歷史的需求下,為了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兩個國家的發展,而不惜放棄自己的信仰,成為了中美關係的破冰者。

中美關係破冰背景

中美破冰前夕是中國與蘇聯關係極度緊張的時刻。

中蘇兩國結束了在中國建國初期的甜蜜期,又一次因為領土爭端,在珍寶島開戰。

後來蘇聯軍方又多次在邊境地區惡意挑釁,造成了流血傷亡事件,中蘇關係急速惡化。

蘇聯把援助中國的武器、專家等紛紛撤回蘇聯,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此時尼克森看到了中美關係改善的轉折點。

他多次以溫和的口吻,在媒體發表演講,稱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並尋求新的機遇。此後他派遣多名政要來訪中國,為中美破冰之旅,埋下了伏筆。

中美關係破冰時刻

訪問前夕,尼克森邀請了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來白宮做客,向他打探他對於中國領導人的印象。

馬爾羅侃侃而談中國各位政要的溫和、謙遜,尼克森也在他的講解下,逐漸放鬆,馬爾羅肯定地說尼克森一定將是歷史的創造者。

尼克森抵達中國時正值正午時分,此時也是美國電視播出的黃金時間,尼克森想讓無數美國人來共同見證這一歷史的時刻。

考慮到曾有美國政要,在會見總理時的不尊重行為,尼克森在相隔幾米的地方,便伸出了手,走向總理,兩雙遠隔千萬裡的手,經歷重重阻礙終於握在了一起。

中美和平使者尼克森

作為一個見證歷史也創造歷史的人,尼克森無疑是一個有著遠大格局的人,相比於其他總統的傲慢、甚至蔑視的態度,尼克森把尊重做到了極致。

在來訪中國之前,尼克森閱讀了大量有關於中國風俗的書籍,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入鄉隨俗,同時他還一改西方做派,學習使用筷子。

在會見總理時,看到總理因為曾經受過傷,而不方便脫下衣服時,還主動為他脫下厚重的大衣,這一切都讓人看在眼中,也暖在心中。

也是從此時起,中國人民放下了成見,開始相信,這位來訪中國的美國總統,是把中國人民當作朋友的,也是來和中國交朋友的。

尼克森的謙遜、溫暖,來自於他的性格,不同於很多美國總統擁有良好的家境或是高貴的身份,出身平民的他,是靠著自己的才華,從一個普通家庭,逐漸走到美國總統的位置。

即使在後來曾遭受誤解,他也不傲不惱的耐心解釋,最終贏得了無數人的敬重和愛戴。

小結

在國家的發展面前,美國總統尼克森能夠放下自己的信仰,用真誠來對待中國,並且以平等的姿態展現出大國風範,不僅為中美兩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讓自己成為了中美良好關係的開創者,也成為了在中國人心中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

相關焦點

  • 開啟中美友好之旅的尼克森總統,為何會鬧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醜聞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甘迺迪被人暗殺後,接任的詹森為了趕緊解決越南戰爭這個爛攤子,於是派了一大堆美國大兵去越南,結果沒想到出師不利,反而弄得讓自己的聲望大幅下跌,也讓尼克森撿到一把大槍,因為尼克森參選主打口號就是——反越戰。
  • 尼克森多受歡迎?毛主席深情握著朱莉直言:歡迎你父親再來中國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森乘坐的專機抵達北京首都機場,開始了對中國的第1次訪問,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1個總統對中國的訪問,打破了中美長期以來的敵對勢力,也化解了中國和美國的矛盾,為以後中美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奠定了基礎。
  • 杜魯門要用核威懾,毛澤東: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尼克森主動訪華
    韓戰結束後,中美之間在外交上,持續了幾十年的冰凍期。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之旅,也標誌著中美關係徹底破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尼克森總統在訪華前,毛主席就曾與他有過精彩過招。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時,美國方面就傳遞來一個消息:美國總統沒有到一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訪問的先例。意思很明顯,你們中國領導人訪美吧!我們總統訪華不方便。而毛主席的回答是:我可沒請他來,我得實事求是,不好意思可以不來嘛!
  • 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為何時隔7年才建交?這7年世界發生了什麼?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正式訪華,成為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中美兩個大國,跨越太平洋,衝破重重阻礙,開始接觸了解。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中美關係實現「破冰」,改變了世界戰略格局,自此中美兩國開始為著兩國的正式建交做起準備與努力。
  • 尼克森和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何都爭先幫總理脫大衣?
    與此同時,在與蘇聯經過長期的冷戰後,美國也急於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都為雙方的進一步發展作了嘗試,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971年,應中國政府邀請,美國桌球代表團和一群記者抵達北京,這支球隊成為了1949年後首批抵達中國的美國人,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
  • 鋼鐵俠原型,美國第一個億萬富翁,個人傳風頭蓋過尼克森訪華事件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事件,不僅關係到中美關係,更影響到世界格局的改變。但這件影響至大的事情卻沒在美國的報紙頭條上刊登,因為與此同時,美國著名的出版公司,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宣布以百萬美元的時價獲得《霍華德·休斯自傳》一書的發行版權。
  • 中美《聯合公報》最後的波折,根源竟然是面子
    1972年2月下旬,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最有價值的是,籤署了一份《聯合公報》。因為長期敵對、隔閡太深,在臺灣問題等方面有許多無法消除的對立,因此,這份《聯合公報》形成非常之難。自基辛格第一次公開訪華開始,直到尼克森訪華,談判歷時四個多月,多次幾乎放棄。好在雙方談判隊伍費盡心機、終於達成一致,並且雙方最高領導都同意了,只等尼克森結束訪華前對外公布了。但是,就是這麼一份東西,公布之前又出波折。
  • 70年代的中國:滿大街看不到肥胖人,圖9美國總統夫人在北京餵豬
    (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70年代中國社會民生百態老照片。)【尼克森一行參觀故宮】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正式宣布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當時中國對於接待尼克森確確定的規格是,「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待之以禮,不強加於人。」尼克森訪華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外交「活化石」亨利·基辛格,「我們的工作不應當是去馴服中國」
    中國已經成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朋友對我而言意義非凡。」從1971年作為尼克森總統的特使秘密訪華至今,基辛格出訪中國近百次之多,在中美關係的若干關鍵節點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跨越兩個世紀,最富影響力的戰略家之一,基辛格見證了近百年的風雲變遷,堪稱一部外交「活歷史」。
  • 中美蜜月期歷史,「和平珍珠」計劃,中國購買F16戰機僅一步之遙
    美國政府也逐漸意識到孤立中國外交政策的失敗,並且當時美蘇爭霸,美國已經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係。1966年7月,美國總統詹森在一個題為《亞洲和平的要素》的講話中, 呼籲在亞洲的敵對國家相互和解, 重申他對進行雙邊接觸的興趣。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美國總統對新中國做出的最為和解的姿態。
  • 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光明日報-光明網
    然而,由於美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拒絕承認的錯誤政策,致使中美陷入長期相互隔絕、彼此敵對狀態。歷史總是要前進,時代總是要進步,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美兩國人民對彼此始終懷有友好的感情,雙方尋求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努力從未停息。1970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美國記者斯諾時表示:「中美兩國總要建交的。中國和美國難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
  • 終於來了,中國反制打破美國節奏!蓬佩奧狂妄演講接踵而來
    蓬佩奧極具攻擊性演講,讓我們看到了很多,「鐵幕演講2.0版」已經傳到東方……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以「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為題,於加州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對中國政策演說。這是令人遺憾的演講,其內容胡編亂造,極具攻擊性,面對美國當局肆意破壞中美關係,促進局勢升級,我們當如何?中國別無選擇!
  • 尼克森:我訪華之後,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1972年2月,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上海籤署《上海公報》,這是中美之間籤署的第一個聯合公報,標誌著中美兩國政府經過20多年的對抗,開始向關係正常化方向發展,為兩國建交奠定了基礎。 這段歷史,尼克森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有詳細記錄。重溫這段歷史,也許會對今天的中美關係有新的啟發。】 1972年2月17日10點35分,我們離開安德魯斯空軍基地,飛往北京。
  • 共同社:解密文件顯示日本曾試圖阻止中美建交
    據《參考消息》報導,日本共同社稱,10月30日解密的外交文件顯示,時任日本首相三木武夫曾在時任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1975年底計劃訪華前一個月進行的日美會晤中,對美國要與中國發展更親密的關係表示憂慮。
  • 影響美國冷戰走向的二人組:尼克森與基辛格當年的權勢有多強大?
    這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工作,主要負責國家的戰略諮詢方面的工作,這份戰略諮詢的工作基辛格做了一輩子,如果是放在中國的古代,這份工作的名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就是「國師」,對於美國總統而言,國家安全顧問是自己的高級別秘書,基辛格擔任的正是這份工作。
  • 一位美國音樂家的46年中國「琴緣」
    這位69歲的費城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最近正緊鑼密鼓地排練,希望能在即將到來的中國巡演中為觀眾帶去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  創立於1900年的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是世界頂級交響樂團之一。1973年,該樂團作為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文化使者」前往中國演出,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訪華的美國樂團。
  • 尼克森:我大概是美國的頭號赤色分子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8月21日報導】題:尼克森最後的錄音帶披露了這位前總統的另一面(記者  克里斯多福·戈法爾  帕洛馬·埃斯基韋爾)一個是公開反共的美國總統,一個是全世界勢力最大的共產黨員——他們是冷戰中的死對頭。然而,當理察·尼克森1973年6月迎接到訪的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時,他們私下的交談就像老朋友一樣輕鬆友好。
  • 20年援助上百億,越南統一後就和中國翻臉,誰給了「白眼狼」底氣
    越南戰爭最開始的時候,美國並未直接參與,而是選擇了給南越提供軍事、資金幫助。但眼看著北越政府在中國和蘇聯的幫扶下將南越打得落花流水,自己投入的錢財和物力一場空,美國徹底坐不住了。 恰逢當時美國新任總統上任,想著憑藉美國的實力能在越南戰爭中速戰速決,迅速取得勝利。
  • 印巴戰爭中美國找中國聯手,尼克森:沒中國合作美國什麼也做不了
    顯然,此次會面正是基辛格奉總統尼克森之命對中國進行暗示:中國如果出兵印度,美國將全力保障。 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戰爭正式爆發,印度直接武力幹涉東巴(今孟加拉國)的獨立運動,巴基斯坦奮起反擊,但由於印度始終掌控著絕對的海空優勢,單靠巴基斯坦的實力根本無法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