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天文一》:張平子既作銅渾天儀,於密室中以漏水轉之,令伺之者閉戶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靈臺之觀天者曰:「璇璣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今沒」,皆如合符也。
我國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不用一鐵一釘的榫卯,我國獨特的承重結構鬥拱等。當然說到古人的智慧,最先想到的便是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候風地動儀,《張衡傳》中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曾經有一次地動儀測出了方位,但是卻沒有地震的任何報告,京師所有人都很奇怪,但是過了三天,有信送到,說距京城遙遙千裡的隴西發生地震,於是本來懷疑候風地動儀正確性的京中學者都對這個東西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皇帝還專門讓史官記載地動儀指向的方位。
古代的工藝之高,很多都是值得現代人借鑑學習的,不僅是美觀作用,實用性也很大,這才造就了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古建築古文物。就像是故宮博物館內的地下排水系統,北高南低形成高差,同時宮中各處設有明溝,暗渠,通過水渠排入護城河內,土地夯實但是卻排水通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前衛的設計,那時候的古人,聰明簡直不能及。
如此一來,現代的很多藉助現代工具進行建築工作的工匠們都會自愧不如。黑龍江就有一個大橋,耗資18億,僅僅建成一年就坍塌,造成較大量的人員傷亡,而宋朝洛陽橋卻屹立千年,依然是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宋朝距今一千多年,那時並沒有鋼筋水泥,也沒有現代精確的測量技術,更沒有方便施工的各類機械輔助機器,修建完成的建築還能保存這麼長時間,事實證明古人的技藝之高。這座橋保留了千年,直至今天都還沒損壞。
但是黑龍江哈爾濱的陽明灘大橋,耗資18億,耗時兩年時間,動用了無數人力物力才建成的大橋,僅僅通車一年時間就發生了坍塌事故。遙想當初建成之時,何等恢弘氣派,當地人看了都連連稱讚建築師,卻不想僅一年時間便毀於一旦。
當時具體情況是四輛超載大貨車駛入大橋,在橋尾處發生坍塌,由於大橋建設沒有考慮到同時有四輛超載車輛通行的情況,致使匝道發生斷裂,不僅讓18億巨款白白浪費,還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後,哈爾濱市長火速趕往現場指揮救援,相關部門也到達現場進行現場勘察,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當地有關部門很快就重視起來。
發生事故首要考慮的橋體的質量問題,據調查,大橋建設過程中審批手續正常,用料也沒有偷工減料,各方面指標都符合國際要求,調查結果顯示大橋並不是外界傳言的豆腐渣工程,大橋的質量沒有任何問題。
事故的發生原因主要在於同時進入路段的四輛超載貨車,還有監管部門沒能及時的阻攔貨車,這都是釀成慘劇的原因。雖然官方給出了調查結果,但是耗資巨大而且耗時耗力的這樣一項艱難的工程就這樣毀於一旦,很多市民還是難以接受。
這也引起了許多橋梁愛好者和橋梁專家的質疑,橋梁建設時採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組合大梁,雖然採用這樣的方案確實能加快工程進度,實現早日通車,但是鋼混結構並不如混凝土結構有穩定性,耐腐蝕性也遠遠落後。所以經專家指出,才能明白陽明灘大橋當初的設計就有問題,為了追求修建速度而忽略了橋梁安全,這與當初設計陽明灘大橋的設計師脫不了干係。
但不是所有的橋都讓人失望,杭州有一洛陽橋,從宋朝一直保留到現在,飽經千年的風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劉克莊有詩云:「周時宮室漢時城,廢址遺基劃已平。乍見橋名驚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說的就是洛陽橋。
當初主持修建此橋的是泉州太守蔡襄,為滿足福建洛陽水道兩岸的居民正常往來生活和行商方便,急需的就是橫跨兩岸的一座橋。當初建設之時,由於選址位於江海之間,橋建成之後肯定會受到江海的雙重衝刷,便要思考如何使橋身更加耐腐蝕。
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修建這樣一座橋花費長達7年的時間,經過多次的測量,得出精確的數值,再結合多方考慮和設計,最終選擇充分發揮工匠智慧的筏形設計作為洛陽橋的建橋基礎,再輔以46座橋墩鎮壓,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裝飾,最終才完成這一曠世巨作。集思廣益,歷經7年歲月才建成的洛陽橋果然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一直屹立在泉州江海之間。
由此可見我國老祖宗的智慧之處,遺留給我們的洛陽橋是向全世界證明我國橋梁技術高超的證據,也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告訴我們國人要像洛陽橋一樣堅強,屹立不倒,東方雄獅絕不會倒下。國人也要積極地向古人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資料:
《晉書·天文一》
《洛陽橋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