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橋梁眾多的國家,最為有名的就是趙州橋。從古至今,我國一代代橋梁設計者推陳出新,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使得橋梁能夠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力圖將橋梁的價值最大化。
想要有創新的精神是好的,但在建造橋梁的過程中,必定要使用合格的建築材料,還要有精確的計算,一座好的橋梁才能建成。
話雖如此,但在哈爾濱有一座橋,斥資18億,使用1年就發生了坍塌,這其中緣由究竟是什麼,相比之下,為何宋朝一座橋梁至今仍舊能夠正常使用?
陽明灘大橋
陽明灘大橋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座名橋,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為哈爾濱市首座懸索橋,當初在建造這座橋的時候,黑龍江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就高度重視,為了讓大橋儘快建成投入使用,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座大橋,始建於2009年底,2011年底正式竣工投入使用,耗時將近2年,其中花銷更是足足有18億之多。
據官方介紹,陽明灘大橋全長7133米,每小時車流量可達9800輛,完全能夠滿足當地的交通運輸需要。在地理位置上,陽明灘大橋橫跨哈爾濱的4個地區,同時也位於松花江之上,大橋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如何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建成之後橋下通航淨高不小於10米,滿足松花江三級航道通航要求。
這樣一座綜合性大橋建成之後,橋梁周邊的交通壓力必定也會激增。
於是橋梁周邊的疏解工程在2011年2月開始,就與橋梁建設工程同步進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陽明灘大橋儘快投入使用,在經過當地政府的不斷努力,橋梁的建設速度的確很快,在1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試運行。
在橋梁的試運行階段一切都安好,施工工作看起來也是有條不紊的推進。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陽明灘大橋在正式投入使用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竟然發生了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的慘劇。
官方回應坍塌事故
當時橋梁之上行駛的一共有4輛卡車,這4輛卡車全部行駛在橋梁的同一側,正當它們要通過橋梁的時候,橋面突然發生了坍塌。
當時的貨車司機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跟著坍塌的橋面一同墜入滔滔江水之中。
斥巨資建造的大橋,本應該是當地人驕傲的象徵,誰都沒有想到使用不到1年就出現這樣的事情,於是民眾十分重視這件事,紛紛要求政府部門給出一個說法。對於民眾的質疑,有關部門也是積極調查,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給當地民眾一個合理的解釋。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有關部門稱事發當時,有3卡車嚴重超載,每輛卡車的載重量保守估計在120-150噸,唯有影響最小的那輛卡車載重量正常,為30噸左右。
也就是說官方回應將這件事事故的全責推給了貨車司機,認為是貨車司機嚴重超載導致的橋梁坍塌。
但是有些民眾對於這一解釋並不買帳,他們認為橋梁經過2年的修建就完成,極有可能是設計和施工環節存在問題。
於是,這些民眾要求相關部門重新調查陽明灘大橋坍塌事故。不僅是普通民眾認為這個調查結果不合理,甚至多位路橋專家對哈市政府發布的調查結果表示不認同。
坍塌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專家指出,坍塌橋段的建築材料中,雖然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但是鋼筋卻並沒有綑紮起來,這樣使得橋梁的穩固性必然會大打折扣。
而且在垮塌的橋段照片中可以看出,填充物中充斥著許多的鵝卵石,木頭棍子和編織袋的混合物,這些應該是在建造過程中,急於求成的緣故。面對這樣的結果,施工單位難逃其責。
還有專家指出,橋梁在設計方面也存在缺陷。橋梁在支撐方面採用的是獨柱支撐,這種支撐設計使得橋梁的平衡性能不好,同時,在2個帶有懸臂的橋墩之間,有2個沒有帶懸臂的柱式小橋墩。
但是這2個小橋墩在橋面受力過大、不均衡的時候,只能起到支撐作用,並不能起到平衡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民眾指出,坍塌橋段距離機場高速出口的哈爾濱西三環處不遠,而哈爾濱市內不允許大貨車行駛,於是許多大貨車被逼無奈只好走這裡。
或許也是因為前兩個原因,4輛卡車全部行駛在同一側的時候,橋面就發生了坍塌也未可知。但是第三個原因著實是令人費解,城市之中不允許形式大貨車,並不能成為貨車違規改裝並且超重裝載的理由,雖然橋梁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存在著問題,但是貨車司機也難逃其責。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現代工業催生出快節奏的生活生產方式,導致了一些工程在設計和施工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安全隱患。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國古時候的諸多橋梁建築,比如宋代建造、現如今依舊完好可以使用的洛陽橋,陽明灘大橋真的要鑽到地縫裡面去了,畢竟在古時候使用的建築材料必定是沒有現在先進的。
宋代的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他的建造最初可以追溯到宋慶曆年間,那個時候洛陽江上的浮橋常常被風浪衝垮,為了保護過往的商隊,皇帝下令修建洛陽橋,並且要將它建成一座跨江接海的橋。
洛陽橋前後歷經6年,才最終竣工。這座橋當時共耗資1400萬兩白銀,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從投入使用至今,一共被修繕過17次。但是這17次修繕均是由於天災和戰亂,在正常使用的過程中,從未出現過陽明灘大橋這樣的坍塌事件。
而且根據橋梁專家研究發現,洛陽橋的設計,首創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
在那個物質資源匱乏的時代,仍舊能夠建造出如此經久耐用的橋梁建築,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讚嘆。
反觀斥巨資18億修建的陽明灘大橋,投入使用不到1年就發生坍塌事故,著實引人深思。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究竟在追逐著什麼在奔跑?我們以為跑過了時間就是勝利,殊不知有些事情是快不得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