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深圳紅頭文件流出,叫停商務公寓新審批,鼓勵將其轉為可售人才房。
按照慣例,先給大家劃出重點:
1、對於已批規劃尚未籤訂合同(不含招拍掛出讓情形)的商務公寓項目,在滿足學校等公共配套要求、開發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鼓勵轉為可售型人才住房。
2、減少商業用地比例,增加居住及配套用地比例。
很明顯,這是繼深圳早前715新政後的,又一補充,樓市調控又一次升級。
這意味著,深圳的政策更加嚴格了,深圳樓市進入到空前嚴厲期。
至於原因,這是因為以前,深圳公寓管理較為寬鬆,市場太熱。
深圳是由外地人建立起來的,「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曾經是深圳一貫的執政思想,限購這種政策在以前被排斥。
因為深圳住房供應不足,公寓總價低、精裝修,適合剛需,近兩年,深圳商務公寓市場很興旺,成交佔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量的40%。
也就是說,如果有十套新房成交,其中六套住宅,四套公寓,這個量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去搶住宅、搶公寓,搶高了房價。
今年以來,深圳成為全國最近一輪樓市上漲的領頭羊,樓市炒作氛圍濃鬱。
2007年,深圳的房價基本在1萬元/平米左右,買房不難。
2015年,深圳的房價基本在3萬元/平米左右,咬咬牙也能買房。
2020年,深圳的房價在7萬元/平米左右,八九萬的房源比比皆是,十幾二十萬的也不罕見。
八萬一平的房子,在其他城市賣的是土豪,現在深圳賣的是剛需。
一個碼農在網上貼出了自己的購房經歷,他買了深圳梅林一村一套98平米的小戶型,售價800萬,單價8.1萬/平。
首付260萬元,自己和老婆工作5年攢了一半,剩下的借50萬,靠家裡支援80萬,勉強湊夠了首付,還算好。
但貸款540萬,月供近2.5萬,壓力非常大,這還只是一個案例。
其實,深圳大部分人的工資,是支撐不起這麼高的房價。
在當前房住不炒的形勢下,自然出臺調控政策。預計深圳這波樓市熱潮,至少整個下半年裡,要老老實實了。
筆者看來,深圳本來房價本來就在全國前列,當下即使有錢都買不了房了。
深圳住宅、公寓全面收緊,特別是深圳還首次用積分規則篩選購房人群,買房需要搖號,這說明在深圳買房越來越難。
未來不排除北上廣推出類似政策,從趨勢看未來定居大城市將越來越難。深圳等一線城市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王漫妮似的人設,無法買房,多年後只能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