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著力讓廣大居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文明滋養城市,構建和美家園。高雋 攝
今年,中山迎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第六次「大考」,東區積極履行主戰場職責,把創文工作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創建為民、為民創建」,從黑點、痛點、難點問題著手,從小事、細節著手。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東區人居環境更加整潔、農貿市場規範有序、道路交通更為暢順、佔道經營難覓蹤影,市民參加志願活動蔚然成風,連續六個月,東區在我市月度城市文明指數測評中排名中心城區第一。
一城之美,始於顏值,源自管理。一城之文明,需要持之以恆地培育涵養,更要靠每位市民參與其中。東區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著力讓廣大居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精神風貌,讓「顏值」和「內涵」雙提升,以文明滋養城市,讓創建惠澤民生,構建和美家園。
融入日常
以網格化管理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在全市月度城市文明指數測評中,東區連續六個月排名中心城區第一的秘訣是什麼?源自於東區黨工委把創文工作作為頭等大事,認真落實創文「一把手」責任,在創建過程中完善機制,建立主題活動、分析研判、工作通報、督查督辦、考核、問責等六大機制,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形成齊抓共管的創建格局。
文明城市創建指標多、內容廣,涵蓋城市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東區以創文為抓手,對城市硬體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仔細梳理,把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與鄉村振興、城市管理、愛國衛生、黑臭水體整治等工作結合起來,集中開展市容環境、農貿市場、交通秩序、垃圾管理、人居環境、文明素質提升等六大專項整治行動,確保創文工作全覆蓋、無死角,推動創文工作提質增效。
東區黨工委以網格化管理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實行分片包幹、責任到人,對創文進行拉網式排查整治;對曝光的「黑點、痛點、難點」進行分片督查、現場辦公;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增加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在社區、經聯社年度績效考核中的比重。
同時,建立市區兩級高效處理機制,加大對短板弱項的整改力度。如針對中心城區主體不清、權責不清的問題,主動邀請市文明辦、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工作協調會,共同探討文明城市創建中「老大難」問題的解決辦法,理清職權關係、明確目標分工,搭建市區兩級良好的溝通聯動平臺,增強相關問題的處理效能。
委託第三方進行一日三巡,查找問題短板。針對白沙灣片區等城鄉結合部環境衛生髒亂差、佔道經營嚴重、車輛停放無序、空置地管養不足等問題,制定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成立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力量、重拳出擊、抓好整治,確保短期內取得了顯著成效。
城市升級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刷新城市顏值
文明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力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僅僅是為了「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耀稱號,更是為了讓廣大居民能夠共享城市發展成果,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精神風貌,豐富城市發展內涵。
東區聚焦市民關注的切身利益以及市容環境突出問題,針對城鄉接合部、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重點難點領域,投入超過1500萬元,集中開展市容環境、農貿市場、交通秩序、垃圾管理、人居環境、文明素質六大專項整治行動。
家住起灣社區的居民這幾個月來明顯感到,社區變樣了。原來雜草叢生、堆滿磚塊瓦礫的閒置地變身停車場、小公園;路邊停車畫線後明顯更有秩序了;佔道擺賣現象少了,交通堵塞也少了。人居環境衛生整潔,是城市文明的最基本要求。今年以來,東區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投入280萬元,全力落實三清一改。一組數據可以說明人居環境整治的力度之大:
累計參與人數超過3.6萬人次,清理巷道垃圾雜物超過5000處,拆除亂搭亂建、違章建築等1615平方米,整治「三線」亂接亂搭724處,拆除違規廣告牌1685處……此外,還對全區公廁進行摸底,11個公廁按照一類標準進行升級改造,進行新一輪「廁所革命」,從8月底開始進場施工,目前已基本完成。
在維持市容乾淨整潔有序上,東區組建「城管+公安+交警」機動巡查隊,建立「三班兩運轉」工作模式,採取日間集中整治、中午錯時巡查、晚間鐵腕清理的方式,有效整治了六大農貿市場周邊、博愛醫院、康華路、沙崗墟御灣街等多個「老大難」問題,規範亂擺亂賣2600餘處,清理佔道及破舊廣告牌280餘塊,破舊橫幅230餘處,清理石墩、路障、水墩等雜物共1000餘件,清理違規亂搭雨篷傘120餘處,清理存量共享電動車8000餘輛,切實解決佔道經營、堵塞人行道等突出問題。
農貿市場及周邊往往是城市中煙火氣最旺的地方,但也隨之帶來的是髒亂差、交通擁堵、佔道經營等問題,且這些問題常有反覆,成為城市管理的老大難。東區在農貿市場專項整治行動中,實行一市場一對策,精準施策,對症下藥,以庫充市場、槎橋市場為突破口,加強市場內外日常保潔和巡查管理,全區各市場環境衛生狀況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做優做強萬谷菜籃子市場,強化科學管理、星級評選、亮證經營等措施,軟硬兼施,著力打造文明城市創建的樣板工程。
在交通秩序上,針對停車難、停車亂的問題,東區採取疏堵結合,按照宣傳、勸導、執法三板斧開展常態化管理,同時拓寬停車空間,開展停車畫線工作,對背街小巷、商業大街等停車需求進行摸底統計,按照應劃盡劃的原則,利用閒置用地改造,共改建5450平方米停車場,增設了1200多個車位,極大緩解停車難問題。同時還合理增設臨時停車區域和電子抓拍,交通引導等,規範停車秩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清理垃圾雜物,保持居住環境乾淨整潔衛生。
志願精神
黨建引領志願服務品牌化常態化
在東區,常常看到一群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走上街頭,開展「三隨」志願服務——「隨手拍、隨手扶、隨手撿」,在主次幹道、背街小巷、市場公園、工地荒地旁,隨手擺好單車、電動車;隨手撿走垃圾雜物;隨手拍下不文明行為、路面及公共設施破損、衛生死角等問題,達到全民參與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鞏固保持的目的。志願者們的行為也感染著更多的普通市民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參與創文。
東區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著眼志願服務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在各個領域廣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湧現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響的志願服務品牌。
在創建過程中,東區突出志願服務體系化建設,東區志願者協會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組建志願團隊,並指導志願服務專業化、項目化、陣地化;創建過程中,突出志願服務常態化,東區發揮黨建引領,利用每周二和周六開展創文主題駐點日和「創文在路上、黨員當先鋒」創文志願服務日,通過三級聯動,引領志願者、居民群眾參與投身創文實踐中,形成齊抓共管的創建格局,從今年5月份開始,截至9月底,累計組織周末志願活動18次,帶動參與群眾94465人次。
同時,突出志願服務品牌化和特色化,組建法律、醫療、禁毒、消防、文化等專業志願服務隊,開展拾荒淨跑、文明騎行、交通引導、垃圾兌換銀行等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結合金鐘湖公園、紫馬嶺公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人流密集地區特點,建立了紅心益站,及時便捷地為市民解決問題。
截至2020年9月,東區註冊志願者44783人,註冊志願服務組織1073個,志願活動30409場,志願服務時長922338.19小時。
搭建平臺
「敲門行動」把文明宣講送到居民家中
近期,東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評選出8戶「星級文明戶」、192戶「文明戶」。花苑社區的殷素珊家庭因為家風良好,尊老愛幼,在鄰裡關係上互幫互助,獲評「星際文明戶」的和諧睦鄰之家。同樣,新鰲嶺社區的鄭建韶家庭一起合力照顧年過九旬的奶奶,儘可能帶奶奶多出去走走,一起見證城市的發展和變化。一家人寬容謙讓,家風和諧,獲評尊老熱心之家。
這是東區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內容之一,通過樹立榜樣,引導「戶戶爭先進,家家講美德」。此外還通過開展新時代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窗口、文明戶等創建活動,激發文明細胞活力,推薦評選身邊好人、東區榜樣、新時代好少年、最美家庭,通過單位帶動、群體帶動提高創文活力,掀起文明創建高潮。
東區目前已建成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省級試點1個,10個實踐所,20餘個實踐站,組建「8+N」志願服務隊和文明實踐宣講團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理論宣講、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等活動,如「學雷鋒志願服務月」、致敬抗疫逆行者、交通文明引導助力復工復產、文明實踐「雲課堂」等活動,同時在居民家門口舉辦文明實踐公益服務集市,打造政策宣傳流動站,把便民服務送到家,跑出文明實踐「加速度」。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還聯動所、站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各類創文主題活動,如持續開展「敲門行動」, 推進創文宣傳進商圈、進公園、進學校、進市場、進小區,廣泛開展「文明城市大家談」活動,凝聚文明共識。
今年以來共印製創文宣傳單張6萬份,海報3萬張,小禮品7萬份,舉辦區級創文大型宣傳主題活動23場,文明大家談活動30場,其中李克被評為第一季度廣東好人,吳炎輝、勞穎炫、蕭水玲3人被評選為2020年第一季度中山好人,劉少歡被評選為2020年第二季度中山好人。朗晴小學榮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竹苑社區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花苑社區、松苑中學被推薦參選新一屆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文明校園,桃苑社區和中航美麗城鄉環衛集團有限公司被推薦參選新一屆省級文明單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會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東區通過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新時代好少年」等評選活動,將文明校園創建與校園文化、書香校園建設融為一體,讓文明成為每一位師生的好習慣,形成政府統籌、部門聯動、家校社攜手的合力育人模式。目前,東區的12所公民辦中校園100%成功創建「中山市文明校園」。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無論是牆體彩繪活動,還是走入商圈、商鋪宣傳「光碟行動」活動,以及開展創文入戶宣傳,都少不了小小志願者的身影,東區注重發揮「大手拉小手」的作用,一顆顆文明的種子,隨著他們的腳步撒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用實際行動帶動著家人和更多市民,共同參與到文明創建中來。
文明城市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東區仍將毫不鬆懈,以更大格局提升城市品質,以更高標準提升市民素質,以更實舉措創新城市治理,以更活機制確保常態長效。
接下來東區將深化新時代文明單位創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向基層拓展、向樓宇延伸、向群眾靠近;持續推進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整治佔道經營、亂擺亂賣、亂堆亂放、亂停亂放等現象,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常態化推進創文宣傳、專項整治、督查檢查、考核獎懲等工作,推動創建任務落實落地,全面提升東區各項工作水平,真正讓群眾感受到創建文明城市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東區典型創文經驗案例:
引導居民「唱主角」「當主力」 共同參與電箱和牆體彩繪 城市「頑疾」變身街頭文明風景線
漫步東區主次幹道的街頭,留心一下會發現,原來電線裸露在外、布滿「牛皮癬」的配電箱上「長」出了一幅幅色彩鮮豔、活潑生動的文明宣傳畫,成為街頭的一道文明風景線,美化市容環境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在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東區針對原來配電箱老化、箱體破損、牛皮癬滋生,且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轉變觀念,因地制宜,精心設計畫風,融入周邊環境,如貼合地面草地或地磚的顏色設計圖案、在起灣村內融合金龍傳統文化元素等,讓一個個殘舊的電箱、一塊塊被遺棄的殘牆變成了文明新風景。
配電箱和牆體「變身」的過程,也是東區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生動體現,以及堅持依靠群眾,群策群力、共同參與創文的體現。
前期,東區對轄區興中道、中山路、博愛路、起灣道等11條主次幹道沿線的強電、弱電電箱進行逐一踩點登記,摸清了共計有12個類型的電箱308個,涉及私人、集體、國有權屬物業的牆體85塊,經過多次溝通,徵求權利人和周邊居民意見,召開協調會的方式,達成共識,順利推進彩繪工作。
同時,彩繪的過程成為群眾共建共享的過程。東區聯合轄區藝術家、文化志願者、文藝愛好者、藝術專業師生參與彩繪創作和設計,發動親子家庭、志願者,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帶動更多居民、村民、群眾參與粉刷、勾勒和塗色,一起扮靚街景。在活動中拉近距離,促進溝通,提高市民對創文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和參與度。
彩繪主題在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還將講文明樹新風、市民公約、鄉風文化等內容,從紙上搬到街頭,讓公民道德、傳統文化「活」起來,做到一牆一文化,一箱一風景。
本次活動共為11條主次幹道308個電箱,85塊閒置圍牆(3040平方米)進行創文主題彩繪。通過創文彩繪工作,東區也從中總結出經驗,如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好前期調研;堅持整合區域內的文藝人才資源參與和創作;堅持以群眾喜聞樂見、看得懂的方式弘揚文明新風;堅持依靠群眾,特別是發動親子家庭、志願者參與,讓居民「唱主角」「當主力」。
文/李瑋瑋 禹媚
文章來源:中山日報
責任編輯: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