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遼瀋戰役期間,我軍第四野戰軍還被稱為「東北野戰軍」,下轄各軍使用「縱隊」這一編制。當時的東北野戰軍共有12支主力縱隊,另有獨立師、炮兵、工兵、鐵道兵及地方部隊合計100餘萬人。在12個縱隊裡面,公認實力最強的縱隊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縱隊。
這4支東野王牌縱隊,放在當時的全國解放軍部隊中,戰鬥力也是頂級的。東野一縱即為後來的四野38軍(萬歲軍),二縱為39軍,三縱為40軍,四縱為43軍。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四支王牌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放戰爭時期,38軍在李天佑任軍長帶領下攻克四平,攻破天津城,衡寶戰役屢屢立功,尤其是下轄的112和113師,在我軍的師一級部隊中也屬於一等王牌師;39軍前身為抗戰時的新四軍第3師,1945年黃克誠大將最早帶去東北的基幹部隊,遼瀋戰役重中之重攻打錦州城的主力,並在天津戰役中第一個打進市區,解放戰爭時期表現甚至強於38軍,為四野攻堅戰中的首選部隊;40軍同樣是四野王牌,在遼西平原圍殲廖耀湘第九兵團時表現最佳,並且1950年解放海南的關鍵戰役中立下頭功。
以上3支四野主力軍,作為戰鬥力最強的軍級部隊,隨後都加入志願軍13兵團,在抗美援朝初期就奔赴前線作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第38軍在1950年第二次戰役時,長途奔襲攔截美軍,立下奇功被志司點名嘉獎為「萬歲軍」,這在我軍軍史上絕無僅有。奇怪的是,跟這三個軍齊名的四野第43軍(六縱),怎麼沒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呢?
43軍被譽為「攻堅老虎」,可見其強大實力。最早這個稱呼來源於六縱第17師(四野時期的128師),作為一個師級作戰單位,經常被野司直接調度作為攻堅的戰術單位。解放戰爭初期我軍處於整體守勢,不擅攻城;由守轉攻時的主力攻堅部隊尤為珍貴,四平錦州天津三座堅城,17師都是野司的攻堅總預備隊,極為信賴,其攻城手段和戰法在全軍作為典範推廣學習。三大戰役後,43軍又在與桂系王牌第三兵團的決戰中發揮關鍵作用,活捉其兵團司令官張淦中將,瓦解了強悍的白崇禧軍事集團。43軍在解放戰爭後期達到63000人規模,也是四支王牌軍中編制最龐大的。
之所以沒有參加抗美援朝,主要原因是1950年43軍在廣東、海南一帶活動。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43軍是登島主力,此時距離韓戰爆發僅剩一個多月,43軍距離東北邊境十分遙遠,且部隊需要休整。更重要的是,大陸南端及海南雖然解放,但仍有繁重的剿匪任務,需要有幾支強勁部隊留守,軍委和四野選擇了43軍。
因此抗美援朝前在東北組建東北邊防軍,就沒有考慮遠在南方的43軍。1951年43軍更是直接承擔了粵西軍區的職責,第二年又與海南軍區合併,該軍自始至終沒有像幾支兄弟部隊那樣成建制前往朝鮮前線。儘管如此,仍無損43軍歷史的傳奇和偉大,解放後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