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劉備在彌留之際,給劉禪等人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什麼意思呢?
勸勉這位後來的安樂公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因為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從而敗身亡家失國,賢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不幸而言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知子莫若父這句俗語的準確,劉禪的所作所為,在諸葛亮西歸之後,又哪裡是什麼小惡、小善所可以概括的呢?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教育子女之時,也經常會要求孩子們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但也常常是模稜兩可,認為小惡小善無關緊要、無傷大雅,有時候又不明確告知小惡小善的邊界在哪裡,而使人無所適從。
那麼,怎樣才能將小惡之事徹底的杜絕而使人朝進德修業的君子之道前進呢?在《易經》艮卦初六爻的智慧之中,聖人為我們找到了答案:遏人慾於將萌,存天理於未著,能圖之於始,自然心地光明而存浩然之氣於胸中。
艮卦初六爻: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六爻以陰爻而居於陽位,居身不正,非中,處在全卦的起始之地,上又沒有相應之爻,地位卑下而失位,以陰居於陽,有陰柔者躁動欲行之像。
艮卦綜震,震為足,本卦向下而觀,所以初六爻才有足趾之像,陰柔無力,本無可為之才,處本卦之初,正如人體在趾之位,所以古人才會有「艮其趾」之語。
但凡人慾有所動止,首先必須從足趾而始,所以想要停止心中之欲,必須要先止住其身之行為,想要制止身體的行為,便必須要停止足趾的動作,趾止則不會妄動,不妄動,自然也就止得其所而無有所失,結果無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打個比方來說,人們想要去做一件不合常理的小惡之事,比如偷個針什麼的,那麼人們首先便必須要先停止自己心中偷針的那個欲望,然後停止身體的行為,而停止自己身體的行為,就必須要從停止自己的足趾開始,這樣從萌發惡念之始便停止自己的行為開始,日積月累之後,見理之當止而於初基之時不為,心地自然日趨貞正之道而合德。
能在小惡之初便止動不行,是「遏人慾於將萌,存天理於未著」,圖之於始,自然如初六爻一般位雖失正,卻止其所止,而初基正矣,以此自勵,進德修業而成惕勵之君子,以此教育孩子,自得童蒙之正而成他日之棟梁,此乃《道德經》「其安易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見微知著之意,能知此者,可知艮止之道已經入門了。
在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制止了自己前進的腳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行動之初便停止自己的腳步,是有知己之明,將不好的事情扼殺在萌芽狀態,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去做最恰除其分的事情,不違背正道,以貞固自守,自然沒有咎錯,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