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圖之於始的大智慧,你能做到嗎?

2020-12-22 梅山易學

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劉備在彌留之際,給劉禪等人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什麼意思呢?

網圖

勸勉這位後來的安樂公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因為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從而敗身亡家失國,賢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不幸而言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知子莫若父這句俗語的準確,劉禪的所作所為,在諸葛亮西歸之後,又哪裡是什麼小惡、小善所可以概括的呢?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教育子女之時,也經常會要求孩子們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但也常常是模稜兩可,認為小惡小善無關緊要、無傷大雅,有時候又不明確告知小惡小善的邊界在哪裡,而使人無所適從。

網圖

那麼,怎樣才能將小惡之事徹底的杜絕而使人朝進德修業的君子之道前進呢?在《易經》艮卦初六爻的智慧之中,聖人為我們找到了答案:遏人慾於將萌,存天理於未著,能圖之於始,自然心地光明而存浩然之氣於胸中。

艮卦初六爻: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六爻以陰爻而居於陽位,居身不正,非中,處在全卦的起始之地,上又沒有相應之爻,地位卑下而失位,以陰居於陽,有陰柔者躁動欲行之像。

網圖

艮卦綜震,震為足,本卦向下而觀,所以初六爻才有足趾之像,陰柔無力,本無可為之才,處本卦之初,正如人體在趾之位,所以古人才會有「艮其趾」之語。

但凡人慾有所動止,首先必須從足趾而始,所以想要停止心中之欲,必須要先止住其身之行為,想要制止身體的行為,便必須要停止足趾的動作,趾止則不會妄動,不妄動,自然也就止得其所而無有所失,結果無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網圖

打個比方來說,人們想要去做一件不合常理的小惡之事,比如偷個針什麼的,那麼人們首先便必須要先停止自己心中偷針的那個欲望,然後停止身體的行為,而停止自己身體的行為,就必須要從停止自己的足趾開始,這樣從萌發惡念之始便停止自己的行為開始,日積月累之後,見理之當止而於初基之時不為,心地自然日趨貞正之道而合德。

能在小惡之初便止動不行,是「遏人慾於將萌,存天理於未著」,圖之於始,自然如初六爻一般位雖失正,卻止其所止,而初基正矣,以此自勵,進德修業而成惕勵之君子,以此教育孩子,自得童蒙之正而成他日之棟梁,此乃《道德經》「其安易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見微知著之意,能知此者,可知艮止之道已經入門了。

網圖

在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制止了自己前進的腳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行動之初便停止自己的腳步,是有知己之明,將不好的事情扼殺在萌芽狀態,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去做最恰除其分的事情,不違背正道,以貞固自守,自然沒有咎錯,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相關焦點

  • 《菜根譚》修身之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一念之差做了錯事,總感覺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了避免出錯,就像藉以渡海的浮囊,不允許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孔洞;真對待
  • 教育重細節,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的勸誡,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好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願意堅持「小善」的人不多,慣常做「小惡」的人倒是不少,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惡。帶著孩子逃票進地鐵的人,公共廁所順手牽羊拿走廁紙的人,撿到財物私吞的人,酒後駕駛的人,在網上隨意謾罵攻擊別人的人 …… 只要留意一下,生活中這樣的行為如此常見。
  • 《菜根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要想敦品勵行,必須從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因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可於細微處見精神。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做事者的認知能力。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只要有益於工作,有益於事業的事都是應該做的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源於《易經》的八個成語,提升人生境界的大智慧!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藪,它包羅萬象,被譽為「群經之首」。出自《易經》的成語,據統計有二百餘條,它們是對易經智慧的高度概括,微言大義,內涵豐富。下面介紹其中最經典的八條成語,值得珍藏一生!
  • 《夷堅志》:勿以惡小而思之
    你知道善和惡有重量嗎?古時候,翰林院有一個官員,名叫衛仲達,字達可。一天陰司派小鬼把它的魂魄索到了陰間,讓手下把記錄衛仲達陽間所做善惡之事的檔案拿出來給他看。等到冊子送來,嚇了衛仲達一跳。只見記錄他作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他做善事的檔案只有一小卷。老衛心想自己平日為人老實,哪兒做出過這麼多惡事呢?陰司又命小鬼拿秤來,稱量做惡事和善事的卷宗。令老衛意外的是,那一大堆做惡事的卷宗竟比那一冊善事的還要輕。老衛感到大惑不解,問陰司官員:「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裡會有那麼多罪過呢?」
  • 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認識和思考
    就是因為沒有一張廢紙,就使全世界為之震驚。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人如何評判善惡?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句話,頗具代表性。「有心為善,雖善不賞」,若為名利刻意用「慈善」包裝自己,即便是做好事,也不值得誇獎。做善事都有這樣「嚴格」的條件,更何況有心為惡,則更會鑄成大錯。行善是從我們日常的行為去做,從小事去做,不要帶著功利心。
  • 二年級傳統文化第1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2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一單元「尚德修身」第二課,出處是晉朝陳壽的《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自己的看結合生活,說說生活中的小事作業熟練背誦「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板書設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易經》智慧: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經》上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意思是說,人的善行如果不積累,就不能成就一生的名聲;人的惡行如果不積累,就不會遭到殺身之禍。這句話中的「積」字非常關鍵。如果我們的好名聲足夠大,大到可以影響國際社會,影響到全世界,那就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光了。但這樣的人生價值,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從小到大,從每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善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三國時代的劉備,曾經給孩子說過這麼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份毒雞湯喝得有點上頭!
    對於雞湯式的灌輸自古有之,只是有些時候,有些雞湯喝起來感覺味道還可以,但是回味起來,總覺得有點上頭。比如份毒雞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出自:《三國志》,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 話說「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何為小事?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也挺複雜,有時好區分,有時就不好區分。小事與大事是相對而言的,就像高與低,快與慢一樣,沒有參照物便無法比較。單純就大與小進行比較毫無意義,關鍵要看其在事物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人生在世,誰都想幹一番大事業。
  • 易經智慧:你的忍耐力越大,承載力越大,能成就的事也會越大
    有時候,你根本沒去招惹別人,可別人就是要來找你麻煩。要忍呢?還是跟他爭?我從《易經》訟卦的規律,告訴大家:一個人能忍別人不能忍,就可以成別人不能成之事。你的忍耐力越大,承載力越大,能成就的事也會越大。1、所有的爭訟,都是勢能的消耗。
  • 《易經》:無耳能聽,無目能視,鼎卦中的長久傳承之智慧
    在世人之心思,凡是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財富還是精神上的名譽,都無不希望可以長久的傳承下去,代代相傳而無有窮盡,就像秦始皇在一統天下之時所希望的那樣:「吾今為帝之始,而後世易之以二世、三世乃至萬世」,願望雖好,但是結果怎麼樣,大家都清楚得很。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應當做到:要求老師打卡,校長老老實實打卡,且要提前到校打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有事兒請假,甭管是公是私事兒,只要有事兒你請假。按照規章制度來!這位老師質疑的正確!老師打卡有時遲到,可能家中有事,或路上遇到了問題等些意外情況……如果扣掉老師績效、生活補貼,沒有道理!有悖於教師法,勞動法!校長為何不能扣工資?沒這個權利!
  • 易經:恩裡生恨,不要低估人性的惡,對三個親近之人要「薄情」些
    在古代,《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的確稱得上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我們學易,千萬不能迷信,更不要有「命是天註定的」這種消極的想法。
  • 《易經》智慧,在一「變」字——惟變不變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內涵無數的智慧。但事實上,這無數的智慧都凝結在一個字中——變。看其名也可窺見端倪:易者,變也。整部《易經》,其實都是在講一「變」字,它以前人長年的經驗知識,講事物變化的規律和法則,所以才叫《易經》。《易經》中的八大卦,其實是代表八種自然現象,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震卦為雷,巽卦為風,坎卦為水,離卦為火,艮卦為山,兌卦為澤。
  • 《易經》智慧提示:所謂的「智商」之說就是驚天大騙局
    以此為標誌,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便被炮製了出來:智商,即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巧得很,那一年中國人的曆法紀年是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了科舉制度,從國家層面確認了傳統文化是引進民主和科學的障礙,經學教育從此中斷,《易經》開始被掃地出門,《易經》智慧當然也被視為了「落後」或「不合時宜」的同義詞……從此,東西方兩大智慧門派的力量對比的差距越來越大,傾向於西方斷章取義式的極端片面思維的群體越來越普遍,而認同東方綜合權衡式的中庸整體思維的人越來越少
  • 《易經》的啟示:荊州之禍的起始點在哪裡?
    有人說小說中始終是虛構的情節,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但是我們在這裡,只按小說中的情節來分析,所以請不要對號入座,因為我們在此所想要表達的,其實是用這個情節來分享《易經》姤卦中的九四爻的智慧啟示,而不是歷史。關羽失荊州不假,那麼就有一個問題:荊州之禍的起始點在哪裡呢?
  • 易經中的生存之道,做到這4點,人生無咎,沒有災害
    所謂無咎,就是沒有過錯和災害,沒有後遺症,不是不犯錯,而是知錯能改,並且能最大程度上減少犯錯的損害。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易經中的以下4點,人生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災禍。無咎者,善補過者也點評:《左傳》有云: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易經》中孚卦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誠信之道
    中國人歷來便有一諾勝過千金的美德,在現在商業社會,雖然彼此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之事不勝枚舉,但是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對那些能做到誠信經營的公司格外垂青的,為什麼?因為可以使人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用的放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