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的勸誡,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好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願意堅持「小善」的人不多,慣常做「小惡」的人倒是不少,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惡。
帶著孩子逃票進地鐵的人,公共廁所順手牽羊拿走廁紙的人,撿到財物私吞的人,酒後駕駛的人,在網上隨意謾罵攻擊別人的人 …… 只要留意一下,生活中這樣的行為如此常見。
01
小惡小善最能體現教養
不久前就有中國遊客在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宮殿地板上為孩子把尿的新聞,新聞爆出時不少評論都在辱罵,大聊「素質」。
可就在超市門口、飯店門口、大馬路上、花園小區,孩子隨地大小便的現象很少發生嗎?為什麼會覺得在那些地方大小便就是小事?因為孩子小,就可以讓他隨地大小便嗎?孩子憋不住,為什麼不帶尿不溼出門?憋不住就如此教導孩子解決嗎?讓孩子當街大小便,家長沒有羞恥心,是否也要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小區電梯都粘貼著「請正確引導孩子不要隨處大小便」的公告,看著就心寒。
小時候隨地大小便,雖不意味著長大後會傷天害理,隨地吐的一口痰對吐痰的人來說也不算什麼,但是它就是影響了你的形象,體現出你的素質。彎腰撿起一張紙片,不會對你造成多麼大的損失,但會給別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說到底就是教養。
02
對於善惡分明的堅持是信念
我們能舉出很多例子來論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正確,但很不幸,不以為然的人還是一堆堆,為什麼?因為小惡小善大多時候是沒有回報的。
一個叫瑪麗·班尼的小女孩,給《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的主編庫斯特寫信,她很疑惑,上帝是不是真的公平,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搗蛋的弟弟卻得到一個甜餅。
其實類似於「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和懲罰壞人」的問題也困擾了庫斯特多年,他感到很沉重,不知道怎樣來回答。
一次偶然讓他得到了答案,庫斯特去參加朋友的婚禮,新娘和新郎互贈時戒指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於是牧師幽默地說: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這戒指來裝扮左手吧。
庫斯特立馬有了頓悟,馬上給瑪麗·班尼回了信「上帝讓你成為一個好孩子,就是對你最高的獎賞」。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 捷克前總統哈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