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要堅持從娃娃抓起,著眼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突出思想內涵,強化思想引領,做到潤物無聲,把基本要求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全面覆蓋和突出重點結合起來,遵循規律、創新發展,注重落細落小落實、日常經常平常,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是集合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意圖、教育成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論統一體系,其基本內涵是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內容,通過啟發引導的方式,幫助教育對象形成由內及外的高度自覺,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從思想、課堂、環境、實踐四個方面下功夫,將灌輸理論運用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能增強教育針對性、實效性,教育引導大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追夢徵程,使其自覺成長為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一,開展思想「灌輸」。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著行動的方向,教育引導大學生躬身「報國行」的前提是要樹立牢不可破的「報國志」。大學生是最富有朝氣、富有夢想的群體,他們正處於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就需要我們對其思想信念、價值觀念、行為取向等進行思想「澆灌」。這種「澆灌」不是機械式的「硬塞」,而是遵循整體規劃、由淺入深、久久為功的原則,圍繞文化素養、道德修養、法治意識、家國情懷等突出重點,切實加強理論教育與科學闡釋,通過全程的、系統的、精準的思想「滴灌」,厚植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教育引導廣大學子與新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激發青年大學生蘊藏於心的愛國情懷和奮鬥力量,將愛國基因植根於青年學生的腦中、心中,使其自覺地將個人理想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成長為堅強的人、大寫的人。做好愛國主義思想灌輸,既要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向青年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又要引導他們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歷程,深刻認識愛國主義的本質是愛國和愛黨、愛社會相統一,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理論認同。
第二,開展課堂「灌輸」。「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意識形態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具有「灌輸」的必要性。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須在引進接受灌輸理論相關內容的基礎上,跳出「唯教師」「唯書本」「唯講授」等傳統單向「灌輸」模式理念的束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教材、進課堂。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課堂灌輸中要結合高等教育的特點,深入推進課程和教材內容體現愛國內涵,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課堂教學重要內容,用愛國主義故事、先進典型事跡等鮮活素材充實教學案例,推動各級各類英雄模範進校園,激發青年學生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濃厚興趣,引導青年學生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裡來的、新中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把愛國主義內化為堅定信念和精神力量。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國是人世間最持久的情感,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灌輸過程中注重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元素,增強理論知識傳授的道德教化功能,推進教育形式革新,從內心深處觸發青年學生愛國情感的強烈共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實效,關鍵要突出其時代性與感召力」。這意味著課堂灌輸要在時代性和感召力上謀求突破,各門課程要結合時事政治,適當引入國情教育,挖掘課程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引導幫助當代大學生強化使命擔當,主動投身到祖國需要的地方貢獻青春力量,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
第三,開展環境「灌輸」。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不僅限於課堂內,同時應堅持環境灌輸,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結合社會實踐、網絡文化、校園文化等載體,充分發揮教學實踐及校園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多層次、全維度加強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永州擁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如李達故居、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陶鑄故居和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長徵途中經過了永州11個縣區,要把這些鼓舞人、激勵人、感染人的動人事跡引入教育活動中,把愛國基因植入青年學生的思想血脈,在潛移默化中充分激發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大學的精神文化與個性氣質融貫於校園文化中,對大學生的價值塑造和習慣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加強愛國主義灌輸教育,可以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化文明校園創建活動,主動運用新媒介、新形式助推革命文化進校園,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廣泛宣傳國旗升掛、國徽佩戴、國歌奏唱禮儀,認真組織升國旗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鼓勵大學生積極創作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原創校園文化精品佳作,培育「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激勵「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的奮鬥精神。
第四,開展實踐「灌輸」。實踐育人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豐富和發展自身知識水平,實現全面發展。愛國從來都是現實而具體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實踐灌輸,廣泛動員青年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區、深入基層開展調研考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志願服務和公益活動,將愛國主義融入各類實踐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堅定報國志向,將個人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青年學生主動參與社區防控宣傳工作,為一線戰「疫」捐款捐物,發揮專業優勢,為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逆行者加油助力。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長大了,也可以撐起一片天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最生動的課堂,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提升能力水平,為奉獻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社會服務力是新時期大學生融入社會、服務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新時代青年回鄉創業,爭當鄉村振興火車頭,成為決勝脫貧攻堅的新生力量;「90後」黨員參與一線戰「疫」,用生命守護使命,讓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絢麗綻放等,都為愛國主義注入了實踐的生動注釋。此外,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還應注重「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用身邊的人、典型的事與時俱進地「灌輸」跟進,綿綿用力,不斷激勵青年學子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把對國家之愛融入日常、做在經常,持久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研究」(19A18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