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文明的科學思想陷入了死胡同
古希臘文明重點關注的是理論思想,而在實踐應用上則存在著諸多缺陷。
隨著古希臘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自然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特別是開始形成了一系列成體系的科學和哲學思想,這使得整個古希臘文明的思想層級,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和發展。
不過隨著這種理論思想的大量出現,古希臘人也開始出現了思想上的迷惑,因為在愈發複雜和難懂的思想交織下,由於缺乏現實社會實踐的證明和解答,使得這些思想方面的創新,始終難以得到進一步貫徹。
這也就出現了一種思想,無法有效指導實踐發展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按照今天的辯證法來講的話,是非常不正常的。
即便再科學、再先進的思想,一旦缺乏了實踐的論證話,其必然亦會變得空洞和無理。
這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所在,思想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醞釀出時代思想,又可以論證思想的正誤,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
可是古希臘文明思想,缺乏這種必要的辯證關係,最終使得諸多思想無法在社會上實踐,最終也只能走向了死胡同。
而古羅馬的學者們恰恰也是認識到了,古希臘文明思想存在的這種弊端,在那個條件極為有限的時代,他們自然也不可能會有足夠的精力和心思,去進行這種虛無縹緲思想的求證。
最終古希臘文明思想最終陷入到了停滯現象,古羅馬文明體系中也就逐漸遠離了,原有的那一點古希臘文明內涵。
民族性格上導致了文明隔閡的出現
羅馬人與希臘人其實在民族性格,以及整體社會價值的取向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後起的羅馬人在逐漸成為歐洲地區的霸主之後,已經開始瞧不起希臘人的種種生活習慣。
具體來說,希臘人在民主政治的推動和薰陶下,生活比較放鬆,他們熱愛藝術、體育、哲學等等。
而這些愛好沒有一定的整體社會價值取向和環境支撐的話,根本不可能實現,而古羅馬人在逐漸崛起之後,其整體社會就一直存在著非常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平民與貴族、奴隸主與奴隸,這都是當時羅馬統治者,不得不重點關注的對象和事件。
也就是說,古羅馬和古希臘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以及當時 的時代任務,直接導致了民族性格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差異。
古羅馬人從其根本的生活習慣來說,他們是屬於耕戰民族的,也就說農耕和徵戰是他們非常重要的民族特性。
但是這種民族特性卻與古希臘人非常不同,古希臘人在民主政治逐漸確立之後,便開始重點轉向了思想文化領域。
因此在羅馬人眼裡,他們對於古希臘人這種貪圖享樂、"不務正業"的生活作風和民族性格,一直都非常嗤之以鼻。
而羅馬的一些有名學者也在一直強調,羅馬人應該保持傳統強悍的耕戰作風,而不要走向墮落,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護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安全,其中著名的大小加圖就是這種思想的積極傳播者。
因此,由於民族性格和思想觀念上逐漸形成的隔閡,使得古希臘文明逐漸不為羅馬人重視,由此古希臘文明也就和古羅馬文明分道揚鑣了。
應該辯證看待問題
毫無疑問,古羅馬人在思想文化的追求,整體上是遠遜於古希臘人的,特別是哲學、數學等這些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
這也凸顯了不同的時代,所展現出的不同關注內容,不能說羅馬人對於思想文化領域的不重視,就囫圇吞棗地認為其不是有思想、有文化的民族。
如果我們換個視角就會發現,其實羅馬在政治、軍事文明上,已經完全超越了古希臘的政治、軍事文明。
這其中固然有生產力不斷進步,創造出了全新的社會環境的原因,但是如若沒有羅馬人自己的重點關注和發展的話,其也不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古希臘文明逐漸為羅馬人拋棄,這並不能說其所包含的輝煌燦爛的內容,就已經與歷史隔絕了,其在此後的希臘化時期,再次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
而羅馬人對於古希臘文明的忽略,其實在社會環境、時代要求 、古希臘文明的內在弊端,以及民族性格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