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納德·S.馬庫斯/文,孔煜也/譯
2019-05-26 09:39 來源:《畫裡話外》
對於他所創作的每一本新書,李奧尼都是從零開始構想全新的藝術形式的。
即便如此,後來的事實證明,一個主題線索還是將他隨後的幾本書串聯在了一起,這在薇薇安·嘉辛·佩利(Vivian Gussin Paley)記錄其幼教經歷的回憶錄《共讀繪本的一年》中有詳細的展現。這本書記述了佩利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教師生涯的最後歲月,她在自己任教的最後一個五歲孩子的班級中,進行了整整一年的教學實驗。她和孩子們沉浸在李歐·李奧尼的圖畫書中,不僅一起閱讀,還根據這些書的內容來創作圖畫、海報、戲劇和自己的新故事,並且常常展開範圍廣泛、複雜驚奇的討論。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於1896年由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創立,杜威認為,孩子們從直接經驗中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標準方法並不是最優解,教育的核心目標應該是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不是對別人的想法鸚鵡學舌。根據杜威的說法,教師的重要作用是引導孩子自己去進行探索發現,使其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思想開放、受好奇心驅使的學習者。
有一天,當佩利重讀李奧尼的書時,她突然意識到,這些書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機會,可以讓她秉承著杜威的教育精神和孩子們一起做些事情。佩利注意到書中有一種極其強烈的、反覆出現的主題,她後來將其定義為「個體與大眾之間的衝突」。令她為之著迷的是,在這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李奧尼筆下的人物們以十餘種各不相同、彼此對立的方式化解了這一衝突。「讀者一定會產生疑問:『蒂科、阿佛,或者哥尼流,我最像誰呢?還是故事裡的其他人?如果我做了這些選擇,我的朋友們會有什麼反應?』」當幼兒園的孩子們玩角色扮演遊戲時,他們會嘗試扮演各種新身份。佩利發現,李奧尼的圖畫書正好為孩子們提供了這種類似「想像遊戲」的機會,而且是在更有深度的層次上。
例如在《田鼠阿佛》這部作品中,李奧尼創造了一個愛做白日夢的藝術家形象,相較於群居生活,田鼠阿佛更喜歡與自己為伴,而且他對存儲冬糧這種集體活動毫無興趣。這個故事乍聽起來,非常像那則以懶惰的蚱蜢和勤勞的螞蟻為主角的伊索寓言——蚱蜢最終因為不願未雨綢繆而餓死了。但李奧尼的故事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轉折,田鼠們最終都理解了阿佛那看似不太實用,甚至頑固不化的工作——他日復一日創作的那些詩歌——對阿佛以及這個集體都極有價值,寒冬中,那是在精神上感到愉悅與溫暖的源泉。對一本給五歲孩子看的書來講,這個故事情節的設置可以說是格外「燒腦」了。在佩利的課堂上,《田鼠阿佛》激發了一次集體討論,這種討論是一個對孩子抱有傳統期望的老師所無法想像的。佩利回憶說:「在一上午的時間裡,孩子們知道了藝術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也明白了思考所必需的條件,還有音樂、美術對情感的影響。」
不過,這遠遠不是這些幼兒園小朋友們從李奧尼深具啟發性的寓言中得到的全部收穫。一位名叫瑞妮的非洲裔美國女孩對這本書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佩利覺得有必要用足夠的篇幅把她的故事如實記述下來。作為一個擁有棕色皮膚的女孩,瑞妮在這個名叫阿佛的棕色小田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為一個表達能力異常突出的孩子,她在詩人阿佛身上感受到了志趣相投;並且,瑞妮擁有非凡的自信,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經常為課堂的小組活動制訂議程,她對阿佛堅定不移的個性、不為外界所動搖的勇氣產生了強烈的親近感,因此她與阿佛惺惺相惜。通過瑞妮的例子,佩利想告訴我們,孩子可以充滿想像力地運用不同的方式,將自己投射到故事世界中。最能表現這一點的精彩例證,是孩子們排演《田鼠阿佛》的時候,瑞妮竟出其不意地表示希望扮演其他小田鼠。這個決定顯然令大家感到費解,難道她不喜歡阿佛了嗎?「不,我喜歡,但是他的朋友們都那麼愛他。」瑞妮微妙的回答表明,她正在實現童年時期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長突破之一——一個需要強大想像力的成長衝刺。因為《田鼠阿佛》,她開始明白自己和身邊人的想法不一定是相同的。心理學家稱之為「發現」,這標誌著「共情能力」的覺醒和「思維理論」的出現。這一「發現」使瑞妮難掩興奮之情,加之瑞妮已經體驗過「成為」阿佛的感覺了,所以她現在想知道「成為」李奧尼筆下的其他角色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對於瑞妮和所有讀者來說,到達這個新的理解階段,就開啟了一扇故事欣賞力的大門,使我們可以去人際關係的複雜心理中探微尋幽。
佩利分享給孩子們的另一本圖畫書是李奧尼的《佩澤提諾》。這本書的義大利語書名意為「小塊兒」,在李奧尼的故事中,佩澤提諾是一個橘色小方塊,他居住在一個「大個子」的世界裡,這些「大個子」在視覺上由與佩澤提諾(形狀)類似的紅色、藍色和其他顏色的方塊組成。起初,佩澤提諾在思索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這裡的每個「大個子」都有一個彰顯自己本領的名字,如「飛毛腿」「遊得快」等。佩澤提諾認定自己一定是某個「大個子」身上掉落的一部分,他挨個詢問他們:「我是你的一小塊兒嗎?」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最後,他的探尋將他帶到了一座無人的荒島,在這座島上的經歷讓佩澤提諾明白,他根本不是別人身上掉落的一小塊兒,而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只不過恰好和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不太一樣而已。
佩利班上有一個孩子覺得佩澤提諾的故事格外有吸引力。沃特是來自波蘭的新移民,正在努力學習英語。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都儘可能地讓他感到自己是受歡迎的,但即便如此,沃特和其他孩子之間的溝通依然困難重重。利用教室中神奇的馬克筆和其他藝術工具,沃特轉向了藝術世界,藝術成為他自我表達的方式,他發現他可以輕而易舉地用「佩澤提諾」風格創造屬於他自己的人物形象,並給同學們帶來歡樂。用李奧尼筆下那些簡單的彩色方塊在紙上創造一個「大個子」,和用木材建造一座塔樓有異曲同工之妙。李奧尼為像沃特這樣的孩子提供了一個易於使用的圖畫詞彙庫。
在情感層面,沃特也對故事中這個自我質疑但堅韌不拔的主人公抱有身份認同感。他的語言障礙雖然很可能只是暫時的,但卻讓他覺得自己處於邊緣狀態,感到自己與身邊其他孩子相比有「殘缺」之處。像瑞妮這種自我世界完整的孩子,還有世界上其他像阿佛那樣的孩子們,對於佩澤提諾這類故事的需求大概不如沃特那麼迫切。然而,正如佩利所說的那樣,班上的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將自己想像成一個難以尋找到自我價值的橘色小方塊,來獲得對集體生活的寶貴認知。
李奧尼是一位極其罕見的圖畫書藝術家,他創作的故事始終以強烈的情緒為核心,這種情緒正是孩子們為喚醒自我意識和獲得社會接納而做出的努力。
《畫裡話外01:兒童的想像》,陳暉、[法]蘇菲·范德林登、[美]倫納德·S.馬庫斯/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李歐·李奧尼,《畫裡話外》,童書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