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為什麼讓地球上人類那麼脆弱,出個地球都要各種防護?可以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那就是在現有人類文明等級情況下,人類還不能掌握適應宇宙所有環境的技術和能力,在地球宜居的環境下,人類所有的進化都是朝著適應地球自然環境方向前進的。
地球在形成的最初期,也就是太陽形成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實和宇宙環境是一致的。眾多固態巖質小行星的相互碰撞,然後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隨著質量的進一步增大,一些星際氣體和塵埃物質也被吸附,慢慢地形成了炙熱的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4顆行星就這樣誕生了。而其它沒有被吸附的更輕的氣體和物質,則在太陽風的吹拂下,逐漸在更遠的軌道上聚集,形成了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這樣的氣態行星。隨後,地球表面的溫度逐漸冷卻,所吸附的大氣層中聚集較多的水蒸氣凝結形成降雨,地球上慢慢產生了海洋,為以後地球上生命的誕生和進化提供了物質、能量和空間。
人類的產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逐漸從其它動物中脫穎而出。從直立行走、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到學會用火和用語言交流,慢慢地形成了地球上獨有的人類文明。人類和其它生物一樣,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依賴的就是地球對於生命的宜居性,主要表現在:適宜的溫度、有水分存在、合理的重力環境、有大氣層、存在氧氣、擁有磁場等等,各種生物的進化都遵循著適應自然環境的原則,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產生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基因突變,而淘汰那些不適合環境的不利突變。因此,我們人類雖然在不斷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但基礎仍然脫離不了地球的自然環境,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依賴於自然環境,這是根本無法避免的,這是人類的自然屬性。
從目前人類探測到的宇宙情況看,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空間,不具備以上所說生命宜居的特性,除了恆星、行星、衛星、彗星等大質量天體以外,更多的都是星際物質非常稀薄的「深空」。而即使大質量的天體方面,恆星自然不必多說,溫度、壓力都極其巨大,不適合生命生存,即使行星,其質量、和恆星的距離等條件也很少有處於和地球相似的條件,而那些條件相仿的行星,我們稱之為類地行星,但是已經觀測到的許多類地行星,其大氣層條件、液態水、磁場等條件也不可知,是否適合生命生存很難有定論。
人類已經非常適應地球,準確地說是適應地面上的生活方式,所以一旦離開地面飛向天空、離開地球飛向宇宙空間,那裡的環境特點與地球截然不同,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撐條件都將不復存在,而這些條件,又不能通過簡單的方法加以解決,人類身體本身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演化出適應性,只能衍生出不適應帶來的種種問題和疾病,沒有各種安全周密的防護措施,人類連生命都將受到威脅,還談何繼續向宇宙深處進行探索呢?因此,對於宇宙來說,人類是極其脆弱和渺小的,只有不斷地提升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地進行理論和技術突破,才有可能把宇宙探索的進程加快,把範圍拓展,把尺度提升。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