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下西坑村的「90後」許漢乾在收割海蠣。 歐東茵 攝
中新網福建東山11月23日電 (龔雯 歐東茵)「海水乾淨了,碼頭環境變美了,再加上下西坑海鮮早已名聲在外,遊客自然慕名前來。」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的「90後」許漢乾高興地說。
開過船、捕過魚,也曾養殖魚蝦,收入卻不穩定,去年許漢乾找到了致富新路子——接軌旅遊產業。
東山縣下西坑村的「90後」許漢乾(左)帶遊客到海上收蟹籠。 歐東茵 攝
上午10點,許漢乾站在船頭領著一批遊客到海上收蟹籠,迎著清涼海風,木船穩穩地行駛在碧波蕩漾、整治有序的海面上。
收完蟹籠,木船又調頭轉去收割海蠣。轉悠半個多小時後,船兒駛回許漢乾的「海上快樂大本營」,不少遊客在此泡茶、釣魚、餵海龜,從小與大海打交道的許漢乾向遊客介紹起來頭頭是道。
東山縣中港水產罐頭加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在處理鯖魚 。 東山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近年來,許漢乾所在的下西坑村通過打造「生態水鄉、休閒漁村」,不斷推進海域綜合治理、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走出一條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特色海島之路。
東山縣海濱公園裡的海濱棧道。 歐康 攝
下西坑村是東山「生態+」推進百姓富的一個縮影。東山是全國第六、福建省第二大海島縣,國家生態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200強。近年來,東山以「海灣藍」和「海島綠」為底色繪就出富美新東山,「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成為當地百姓引以為傲的景象。
郭蘇鎮(左)將捕撈的漁獲卸到魚排上。 林華藝 攝
而在20世紀50年代,這裡卻是漫天黃沙、生態脆弱,無從發展,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帶領東山植樹治沙14年,得以改善生態、拔掉窮根。
自此,生態理念一如谷文昌種下的木麻黃,頑強地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展葉:生態作為「生命線」和「發展軸」,全面融入進了東山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海洋功能區劃、森林縣城、城鄉汙水、旅遊發展、鄉村振興等各項規劃。
東山打造綠色海島,堅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萬元、綠化1萬畝,城區、村莊同時「鋪綠」,目前全島綠化率超過94%。
航拍東山。東山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同時,東山以守護好海岸、海灣、海島、海灘、海水「五海」資源打造藍色灣區,大力氣推進海洋生態綜合整治,率先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綜合整治盜採海砂專項行動,推進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引導灣區養殖規範化、灣區保護制度化。
「這幾年漁獲明顯更多、質量更好。」東山縣陳城鎮陳城村的貧困戶郭蘇鎮感受著海洋生態的紅利,他靠出海捕魚賺錢,趕上好時候一天可以捕撈近3千斤,有7千元收入,「現在有新船也在建新房,年收入10萬元。」
優越的自然稟賦和生態環境為東山高質量發展賦能。扶持遠洋漁業,成為「國家海捕水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其遠洋捕撈船隊2019年產量3.4萬噸;水產電商壯大起來,129家電商企業、近千家網店微商陸續出現,在疫情衝擊下,今年上半年電商交易額突破11億元;發展特色現代農業,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4萬元。
生態海灣育民富,美麗海島引客來。東山縣按照「一島一景區」規劃發展,建設全域生態旅遊海島,旅遊業快速增長。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東山全縣接待遊客7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92億元。
漫步於海灣公園,再不見昔日沙灘養殖亂象,徐徐微風下,木麻黃的翠綠與海的湛藍裹挾著濱海步道,蜿蜒數十公裡,遊人星星點點。魚骨沙洲景區與碧海藍天構成夢幻之境,走紅網絡,去年10多萬遊客來此「打卡」。
除海島風光和生態休閒外,東山還高標準建設帆船帆板、汽車拉力、文旅影視、攝影寫生和研學培訓基地,舉辦多項國際賽事,各界人士紛紛來此。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表示,休閒旅遊業是東山最有前途的產業,將朝建設國際旅遊島目標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