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發展(135)丨福建三明: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

2020-12-19 澎湃新聞

最近這幾天,福建的三明火了,中央各大媒體都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聚焦這個規模不是很大的城市,很多新媒體平臺都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報導三明,並收穫了巨大流量。三明鋼鐵廠成為旅遊景區的神奇變化,老舊小區改造裡的幸福生活等等,都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三明成了生態明星。就拿生態環境來說,2015年以來,三明全市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2019年,森林覆蓋率達78.73%。繪就三明山水畫的神筆,是新發展理念在三明的生動實踐。

歌曲《三明後生仔》最近在網絡上點擊量將近兩億,歌中所唱的美得像花園的鋼廠就是福建三鋼集團。廠區的觀魚臺上,魚群在池中暢遊,池水清澈見底,看似公園的一角,其實是三鋼的汙水處理中心,經過淨化處理的汙水已經可以養魚。

廠區空氣品質優良率99%以上,部分指標達到超低排放,這樣的成果對於三鋼來說得來並不容易。早期的三鋼,由於環保技術和理念的滯後,環境汙染較為嚴重。上世紀90年代,三明市甚至由於三鋼的高汙染被列為全國重汙染城市之一,當時三鋼廠區和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受到很大影響。

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到三鋼調研,他提出三鋼「要增強搞好國有企業的信心,持續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等各項工作」。

那麼,走綠色發展道路,怎麼走?三鋼開始加大對環保設施投入,對主要排汙口進行治理,改進生產工藝。到了2007年左右,廠區環境有了好轉,但有時還會有無組織排放的情況發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為突出的位置。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2012年起,三明市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關停並轉了三鋼部分下屬高汙染企業,三鋼也更新升級了環保設施。

到2013年,廠區每平方公裡每月降塵量從2000年的27噸降低到了13-14噸,但距離國內環境好的城市降塵量還有差距。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要求的不斷提升,「十三五」以來,我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了對高能耗企業的轉型升級。於是2016年,三鋼提出要把廠區打造成旅遊景區,按旅遊景區的標準來要求自身的環保工作,不過當時許多職工卻不理解。

三鋼煉鋼廠的轉爐車間爐長王土龍就是當時去參觀學習的基層代表之一。回來之後,他受了很大觸動。

統一了思想認識,三鋼把打造旅遊工廠的責任層層夯實到了每個職工的身上。在市裡的支持下,三鋼從生產的各個環節再次加大了環保的治理和升級投入,採用全脫硫技術、改善除塵系統,增加雨汙分離系統。如今廠區每月每平方公裡的降塵量約8噸,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2018年,三鋼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三鋼把主要生產環節做成了旅遊參觀的景點。

三明市下轄大田縣礦藏資源豐富,有著600多年的礦業開採史,也曾是三鋼的鐵礦來源地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機械高強度開採,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水土流失。2012年,大田縣被列為全省Ⅱ類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大田縣山川村村支書陳添斌從小在礦山附近長大,當年礦山開採對村裡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那時的情形,他歷歷在目。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三明調研時指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發展。」按照這一指示,2004年起,三明就開始頒布實施《生態功能區劃》,對生態區域進行保護性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三明市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治理政策、制定了生態保護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進行礦山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礦業經濟高峰的時候對大田縣財政貢獻達到近75%,目前依然佔財政收入的25%左右,如果不採礦,日子怎麼過?

「十三五」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大田又再次加大了礦山治理的力度,對不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該關停的礦山下決心堅決予以關停。不過,在關停過程中大田也遭遇了很多阻力。

經過幾番努力,到2018年,山川村的幾個礦山陸續關停。礦山關了,相關群眾的就業又該怎麼辦?而且,由於山體含硫量高,復綠過程需要循序漸進,能不能變廢為寶?

在市裡和縣裡的支持下,山川村還利用原有的礦山發展了光伏發電產業,造福村民。2018年,還在一個廢棄的礦山基礎上發展了蛋雞養殖產業。蛋雞產業還讓很多當初單純依靠給礦山打工養家的村民找到了新的穩定收入來源。

除了守護青山,地處閩江源頭的三明,怎麼保護好一江碧水責任重大。在將樂縣龍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裡,由於歷史的原因,建設了幾座小型水電站,對生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2017年,國家10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加強保護區治理。將樂縣下決心關停了這幾座水電站。

關停小水電後,將樂縣又在保護修復的基礎上,在保護區核心區之外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帶動生態旅遊。保護區附近餘家坪村村民馬春龍的農家樂自從今年國慶節開業以來生意就格外火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多年來,三明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和自身基礎條件,化解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養殖、生態旅遊等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三明接待遊客3917.56萬人次,生態旅遊產業總收入750億元。

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指明了方向。20多年「咬定青山」,才有了今天的生態三明。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包括生態建設在內的幾乎所有改革都以民生為載體,發展的所有突破也都指向人民群眾更美好的生活。這也是三明能全面、平衡發展的底氣和基石所在。三明的實踐還告訴我們,只要勇於改革、敢於創新,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和方法。讀懂三明實踐,我們才能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中,書寫新的中國故事,創造新的發展成績,贏得更加光明的未來。

來源:央視《焦點訪談》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推動綠色發展(134)丨海南:廢礦披「綠」 旅遊「掘金」(央視《新聞聯播》)推動綠色發展(133)丨樹立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光明日報)推動綠色發展(132)丨從生態欠帳到碧水藍天——老工業城市株洲的環境蝶變(新華社)

推動綠色發展(131)丨改善生態 貴州海雀村致富路越走越寬(央視《新聞聯播》)

推動綠色發展(130)丨雲南:生態搬遷,「退一步」守護瀘沽湖清清的水源(新華社)

推動綠色發展(129)丨守護好山水 守望好日子(人民日報)

原標題:《推動綠色發展(135)丨福建三明: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價之寶」(央視《焦點訪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價之寶」
    最近這幾天,福建的三明火了,中央各大媒體都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聚焦這個規模不是很大的城市,很多新媒體平臺都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報導三明,並收穫了巨大流量。三明鋼鐵廠成為旅遊景區的神奇變化,改造後老舊小區裡的幸福生活等等,都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三明成了生態明星。
  • 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接下來,雲南將持續發力為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不斷向前展望「十四五」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編制實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
  • 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 題: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新華社記者秦宏  「沒想到問題能夠順利解決。」今年7月份,福建省三明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村民賴興益拿著村裡給的回購天然林的13萬元錢高興地說。  2005年賴興益出資取得135畝天然林經營權。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家鋼鐵廠立即停止了採礦爆破,雖然這會影響工廠長期效益20億元以上。「文物保護讓村裡大變樣,現在年輕人辦起了農家樂,搞休閒產業,以後發展機會更多了。」71歲的巖前村村民王源河說。新時代的三明,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工業與文明兩翼齊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相得益彰。
  • 找準高質量發展支撐點——福建三明踐行新發展理念紀實之二
    但在後來的發展中發現,單一的產業結構給三明帶來不少煩惱: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效益下降,高汙染產業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怎麼辦?三明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持產業結構轉型不動搖,推動技術升級迭代不停歇,這座因工業而生的城市,正因發展新興產業而興。
  • 三明實踐論|青山綠水,寫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
    既要發展好經濟,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絕非易事。「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朵把花蕾否定了。然而事實上,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相互牴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整體的生命就是這樣構成的。」這就是我們必須掌握的辯證法。綠色發展創造著發展機遇,生態優勢完全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 兵團日報
    行走三明,滿眼都是綠色。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 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實現怎樣的發展?三明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 三明這麼火,憑什麼?
    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綠色與發展,生態與致富,本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就,走出一條用綠色生態為發展致富賦能的新路。在三明的實踐中,生態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就是一座促進農民致富、引領經濟發展的富礦。大田縣產茶鄉鎮以前只有4個,現在有18個,產值從不到3000萬元達到現在的35億元。沙縣紅邊茶廠不僅恢復了紅邊茶的古老工藝,而且為周邊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 三明:紅色基因 綠色發展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共建的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正式開園,將重點發展智能互聯、生命健康等產業。三明迎來「中國矽谷」,紅色老區轉型升級駛入綠色發展「快車道」。「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主席率領紅四軍,途經福建三明時寫下《如夢令·元旦》。
  • 「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從習近平「兩山論」發源地透視綠色跨越
    本期《中國之治》從習近平「兩山論」的發源地——餘村「綠色跨越」出發,探討聚焦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餘村經驗」勝在何處?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了餘村,在村裡簡陋的會議室裡,聽取當地鎮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的匯報。
  • 繪好生態山水畫——福建三明踐行新發展理念紀實之一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多次對三明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牢記總書記囑託,三明人用定力、擔當和勇氣,為這幅山水長卷添上一筆筆新色,將「如畫三明」描繪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實踐地。
  • 看三明老工業基地「綠色蝶變」
    作為重工業城市的三明,不僅有過去的輝煌,如今更是「老樹發新枝」,裝備製作和新材料等產業不斷壯大,創新驅動加快發展,三明正沿著綠色發展的航向,不斷探索著新時代工業發展的嶄新路徑。綠色蝶變:「城裡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有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
  • 三明:傳承蘇區精神 推動脫貧攻堅奔小康
    全體黨員集體重溫了中央蘇區歷史,聆聽了老一輩革命家在三明的紅色故事,在戰火硝煙的革命歲月中感悟革命先輩的蘇區精神。 三明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全域皆為中央蘇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區蘇區的發展工作。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今日之三鋼,已成為三明的一張「綠色名片」,廠區空氣優良率常年在99%以上,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福建省三明市因三鋼而興,先有工廠後有城市。「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已成三明市民的生活日常。然而,這片林海莽莽、清溪如帶的美麗土地,也曾有過黯淡時刻。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中新社福建三明12月19日電 題: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作者 閆旭 林春茵「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
  • 青年說丨三明憑什麼成為「寶藏城市」?
    縱覽三明發展歷程,一切改革的出發點都源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的所在地三明市不沿邊、不靠海,在福建省內同樣「低調」,但就是這個中等經濟水平的城市,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地發展、又能供全國去參考的治理改革經驗。一時間,「三明實踐」成為全國熱點話題,央媒報導焦點。 三明能稱為「寶藏」城市,不在於外表。作為「中等生」,為民生兜底,是三明的顯著特徵。醫改之後,三明市民告別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 人民日報專訪丨福建省委書記尹力: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
    積極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加快補齊科技創新等突出短板,深入推進數字福建和生態省建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記者: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福建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