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

2020-12-22 騰訊網

風展紅旗如畫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上)

大山環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綠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張張笑臉。探民生,有底氣——去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在這裡發源,如今已惠澤城鄉。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

「家底」算不上殷實,群眾的幸福感為何滿滿?向三明人找答案,他們總要從20多年前說起——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1996年到2002年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找準發展「金鑰匙」——山區「同樣可以當狀元」

三明多山,大山裡討生活,有沒有奔頭?

永安市曹遠鎮霞鶴村(原名蝦蛤村),就在大山的臂膀裡,九龍溪繞村而過。早在1996年,村集體年收入就超過18萬元,不少村民蓋起了獨棟小樓。

1996年5月26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霞鶴村調研。「看到這裡依山臨水,大家蓋起了獨棟新樓房,他十分高興。」霞鶴村村支書李金水,當時陪同調研,每每提及那天的情形,總覺著很帶勁。

「在隨後曹遠鎮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又說了一段讓山區人民特別提氣的話。」李金水記得清楚——「山區也要增強信心,我們自有我們的優勢,自有我們的長處,發揮好了,同樣可以當狀元。」

大山擋不住山區人民的志氣。關鍵在怎麼認清優勢、發揮長處。

泰寧人從山水中找優勢。走進泰寧縣際溪村「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來自北京的客商郭海嬰,看中了這份「罕見的靜謐」,打造「靜心書院」,集休閒養生、文化傳播等功能於一體,別具雅致。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林深水美的泰寧就錨定「旅遊興縣」,此後一張藍圖繪到底,全縣1/5的人吃上了「旅遊飯」,旅遊收入佔到了農民純收入的1/4。如今,泰寧又讓文旅連接康養,從山水牌衍生出「靜心」牌,業態愈發豐富。建寧人在優特上下功夫。山多地少,種糧沒出路?建寧人獨闢蹊徑,從制種業突破。

讓建寧人引以為豪的是,如今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1粒來自建寧,全縣80%的農戶從種稻子轉向育種子。「一畝水稻扣除成本只能賺個100塊左右,換成制種,每畝純利潤可以達到1600到1800塊。」建寧縣溪口鎮溪口村制種農戶蘭永賢,育種10多年,如今住上了小樓,開上了汽車,「總共種了50畝,一年育種收入六七萬塊沒問題!」沙縣人則在「舌尖上」闖天地。「1塊錢進店,2塊錢吃飽,5塊錢吃好」。當年,沙縣小吃靠著薄利多銷走出大山。

目前,沙縣小吃門店已有8.8萬家,本縣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萬,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成為沙縣支柱產業,被譽為「國民小吃」。眼下,「國民小吃」又在朝著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升級,產業鏈不斷延長。沙縣人顏發輝,乾脆從做餐飲轉向了賣醬料,自主開發了40多款,今年銷售額可到2000萬元,「老沙縣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裡就是我們的新空間」。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11次到三明,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同當地幹部群眾探討增收門路,謀劃產業思路。從沙縣小吃到清流豆腐皮,從泰寧旅遊到大田高山茶……

三明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鼓勵和指導。2019年,三明僅特色現代農業的產值就達1550億元。特色產業多點開花,一縣一業,成為山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畫好山水畫——「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排工黃盛騰掄起竹篙,輕頂崖壁,撐著載滿遊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

「就在那裡,鯉魚跳上了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遊,黃盛騰興奮地指向一處水面。動人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時,一條紅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遊水深處泊岸後,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遊走。「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黃盛騰說,「我們一直記在心裡。」

20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泰寧人的行動日益堅決。「以前村裡人砍柴火煮飯,現在每年每戶有五六百元的補貼,家家戶戶以氣代柴、以電代柴。不僅沒有人往河裡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還會伸手去撿。」崇際村村主任李加良說。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遊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裡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現在,泰寧的環境沒得說,對了,我還得好好學學外語,把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故事,講給外國遊客聽。」51歲的黃盛騰笑聲爽朗。

撐排是個「吃飽了才能撐」的力氣活,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不過,黃盛騰和其他排工都不時唱起客家山歌,始終激情滿懷。「三明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

「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幹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鬱鬱蔥蔥。「20年前,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那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伸手一指對面山林,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順對記者說,「村裡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後代的飯碗砸了。」爭論很是激烈。

「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要向供銷社賒帳。不過,村裡最後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他說。「村兩委討論時,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裡在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回憶當時情景,張林順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當時大家窮,滿腦子想的是怎麼樣發展經濟。這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後來,越來越覺得講得在理。」張林順說。碧波蕩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們奮力揮槳,紅色、藍色的皮划艇快速划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來自山東濟寧的皮划艇運動隊,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的常口村,把這裡作為訓練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環境優美,臍橙香甜,漂流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22萬元。「習近平同志當年叮囑我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目光長遠,為我們這個山區村莊指明了發展方向。」張林順感慨道,「如果當年賣了對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哪還有如畫的山水、綠色的產業?」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在明溪縣,從以往剝樹皮破壞瀕危野生紅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難題,一株株紅豆杉撐起一個大產業。南方製藥等企業利用紅豆杉提取紫杉醇,生產抗腫瘤藥物。全縣40%的農戶參與紅豆杉產業,種植紅豆杉6萬多畝。一幅山水畫,越畫越動人: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8.73%,是全國最「綠」的地級市之一;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質處於福建首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休閒旅居、培訓研學,到山地運動、自然觀鳥,「生態」逐漸變「業態」。去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接待遊客3918萬人次,總收入達75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用堅守和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是三明人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在青山環抱中,三明市寧化縣蛟湖小鎮美不勝收。當地依託良好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鄧青攝(影像中國)

擼起袖子加油幹——著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三明先有工業,再有城市。1957年開始工業建設,全國「10萬大軍」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鋼鐵廠,奠定工業基礎,1960年設立三明市。作為地處山區的老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怎樣做到「老樹發新枝」?

在福建省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直惦念著這個問題。2000年8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鋼集團公司調研,對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諄諄囑咐「三鋼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頭」。「當時正是盛夏,天氣很熱,鋼鐵廠氣溫更高,習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溼透了。他在三鋼整整調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細,提出的要求很明確。」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黎立璋說,我們始終牢記囑託。黎立璋時任三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棒材軋鋼廠廠長,當時就在現場。三鋼地處內地,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

20年來,三鋼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結構調整,狠抓精細化管理。三鋼鋼產量從2000年的117萬噸,增長到去年的1240萬噸,跨入千萬噸特大型鋼鐵企業行列,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保持同類型企業先進水平。「每個班組下班時,採集上報水、電、煤氣等的消耗情況,大家會『斤斤計較』,因為這在職工收入考核中佔40%左右。每天下班時,當天的生產情況和每人績效一目了然。」煉鋼廠運轉車間主任陳濱說。「向改革開放要動力」。三明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如今,三明鋼產量佔全省1/4,載重汽車產量佔全省1/5。去年,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產值1263.5億元,增長8.2%。與此同時,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實現產值179.5億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產業鏈。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12月6日,福建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開園,京閩科技合作再邁出一大步,老區蘇區轉型升級駛入快車道。「20多年來,三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進展,根本原因在於一以貫之按照習近平同志重要囑託做好各項工作,結合實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提出要『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我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幹。」

著力機制活、著力產業優、著力百姓富、著力生態美,三明持續推進「四個著力」,努力做好「紅色三明」「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這四篇文章。

三明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之一。

紅色積澱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資源,紅色基因一直代代相傳。「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三明揮毫寫下《如夢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寬林茂糧豐」。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風展紅旗依舊,如畫三明更美。

走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一支跳了21年的舞蹈(親歷者說)

人民日報記者 顏 珂

「當我在病床上,從昏睡中醒來,就會望見媽媽,那充滿撫愛的眼睛……」舞蹈名叫《我愛媽媽的眼睛》,視障的孩子演唱,聽障的孩子伴舞。兩位老師在一旁給著手勢,舞蹈動作便融進了歌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孩子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元旦文藝匯演排練。這支舞一直是學校的保留節目,同樣的旋律21年來一遍遍在校園響起。

21年前的3月5日,這支舞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觀眾。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走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看望師生,在校園草地上觀看孩子們演出。「習近平同志豎起了大拇指,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積極面對人生。」時任校長的黃金蓮現已退休,當時的細節仍歷歷在目,「他還特意用手語向孩子們說『謝謝』。」黃金蓮是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首任校長。1992年,從一片荒坡上建起的新校園,迎來首批學生,專業老師則只有4位。老師既管教學,又管生活——吃飯、洗澡、穿衣,都得手把手教。「我們就是孩子們的耳朵和眼睛。」黃金蓮說。

回憶依然暖心。

黃金蓮介紹:「習近平同志當時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在了解到學校老師既要當教師又要當家長時,對我們語重心長地說,『特殊教育的老師更需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當天下午,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坐到了一起,心裡頭很是熱乎。大家一合計,把「三心」列為辦學理念,此後21年一直秉持。「21年來,除了工作調動,學校沒有一位老師主動離開。如今,所有老師的工作簡歷上只有一行字——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現任校長李勤說。

美術老師劉明,是學校第一批學生,先天性失聰,入學時已經12歲,習近平同志考察時,他就在學校。從小熱愛畫畫的他一路堅持,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選擇回來任教。「為什麼想回來?」李勤用手語幫記者翻譯。「我知道學校裡還有不少喜歡美術的孩子,我也想為學校出一份力,帶出更多的學生。」劉明用手語回答。美術教室的牆壁上,掛著他8年級時畫的一幅蠟筆畫《春天》——鮮花叢中,兩名戴著墨鏡的視障孩子用手撫摸花朵,感受春天。21年前,這幅畫曾吸引了習近平同志讚許的目光。「習近平同志深感欣慰地說,特殊學校的教育和普通學校的教育不同,要重視特殊學生的技能培訓,讓他們畢業後有一技之長,能服務於社會。」李勤回憶。自那以後,學校開始加大職業教育力度,不僅開設了烘焙、美容美髮等10個職教專業,還與其他職業學校攜手,辦起了多個職教班。如今,學校414名畢業生裡,有25人考上大中專院校,279人進入企事業單位,110人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今年10月,第一批畢業生集體回校。他們都已成家立業,有的成了超市經營者和烘焙師,有的成了服裝廠工人和汽車噴漆師。學生們特意穿上了「20年再聚首」的白色T恤衫,給老師們送上了一個大蛋糕……那幅名叫《春天》的畫,如今就一直掛在美術教室。每當有美術新生到來,劉明都要講一講畫背後的故事。「習近平同志的肯定當時給了我巨大的鼓勵。我希望把它分享給每一位學生,激勵他們跟我一樣堅持夢想,堅定信心。」劉明表示。草地上,那支跳了21年的舞蹈還在繼續:「媽媽的眼睛,我心中溫柔的燈,我永遠記著她的深情……」

群眾的笑臉最美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城裡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麒麟山的腳下,就著擂茶吃拌麵……」

一曲《三明後生仔》,近日走紅網絡。短短的歌詞引發了外地人的嚮往,也唱出了三明人的自豪。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

老區蘇區奔小康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三明是老區蘇區,也是欠發達山區。山高,路遠,地少。奔小康的路上,老區蘇區人民過得怎麼樣?

1999年7月7日,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老支書黃建華記得,那天正好是趕圩天,日頭大,天熱。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嶺下村,看望慰問老遊擊隊員黃炳茂,調研村裡「五通」(通路、通電、通安全衛生飲用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情況。黃炳茂時年83歲,家裡四世同堂。

地處閩贛交界的嶺下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當年全村不足400人,就有28人參加了革命。1999年,全村還只有一部搖把電話,村民喝水靠挑,沒有一條水泥路。

黃建華的印象中,嶺下迎來這麼大的領導,還是頭一回。

「從『五老』(老地下黨員、老遊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鄉幹部)的生產生活,到村裡的『五通』情況,習近平同志問得很細。」黃建華說,「第二年,村裡『五通』就基本解決。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黃炳茂老人每年都能收到習近平同志託人帶來的慰問品,直到老人去世。」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幹部。」回到泰寧縣城,習近平同志在調研座談中殷殷囑託。

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佔到了福建全省的1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新橋鄉黨委書記嚴榮焱關注著總書記每次老區蘇區行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對於老區蘇區而言,打贏脫貧攻堅戰,除了政治責任,更飽含著告慰革命先烈的特殊意義。」

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當年蘇區擴紅籌糧的標兵村,近年來又成了精準扶貧的先行村。

「當年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就要求『真扶貧、扶真貧』,2013年到湘西調研時又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淮土鎮黨委書記邱華東說,2014年,三明市領導帶著大家一起琢磨,緊盯三個問題: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

一項名為「348」的精準扶貧機制先在禾坑試點,隨後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確定扶持對象,以「四因四缺分類法」搞清致貧原因,以「八種幫扶模式」解決「誰來扶」「怎麼扶」。

到2019年,不僅禾坑,三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為穩定脫貧質量,三明不僅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還「自我加壓」,將幫扶力量向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延伸。

如今,嶺下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示範村。優質稻、稻花魚等特色農業產業不說,紅色旅遊也辦得風生水起。黃炳茂家門口,21年前紅紙寫就的老對聯,如今換成了木刻:「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

只要值得就捨得

「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

算一筆支出帳,頗有意味。

2013—2019年,三明教育支出從35.31億元增加到64.24億元,年均增長10.49%;2011—2019年,醫療衛生支出從4.8億元增加至13.8億元,年均增長14.1%。二者增幅,遠比財政收入「跑得快」。

支出多與少,增幅快與慢,是選擇,也是理念。

三明為什麼捨得?

「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份人民至上的情懷,三明人早已有深切體會。

「要牢牢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盼,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群眾是主人,我們是公僕,維護好、保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做好全部工作的著眼點;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11次深入三明調研,「人民」二字講得最多,分量最重。

牢記囑託,一以貫之。「人民群眾的事,只要值得,我們就捨得。」在三明,同樣的話,反覆聽到。

車行市區,路過一處嶄新校園。當地人一旁介紹:這是今年剛招生的滬明小學,去年12月動工,今年9月就投入使用,解決學位超2000個。

「不止一個滬明小學。」三明市教育局二級調研員黃茂鋒介紹:為解決近年來冒頭的大班額問題,三明去年啟動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20個,新、改、擴建齊發力,計劃3年內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6795個。據測算,總投入近16億元。

從補短板應急項目,到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再到工作績效正向激勵機制,三明近年來「跳起來摸高」,讓「窮」財政也能辦出「富」教育——這些年,三明基礎教育質量始終位居福建前列,去年福建文、理科第一名和今年理科第一名,都花落三明。

捨得投入,也得創新。

藥品和耗材價格虛高,百姓看病太貴,醫保基金不堪重負,三明以改革求解。從最初的治混亂、堵浪費,到「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兩票制」、「年薪制」,再到如今的醫保打包支付、組建總醫院、C—DRG收付費,三明醫改已邁入「以健康為中心」的3.0版。尤溪縣總醫院黨委書記楊孝燈說得直白:「以前醫院靠治已病賺錢,現在醫院注重治未病,希望群眾不得病、少得病。」

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村民曾繁輝,拿出了自家醫療帳單:愛人尿毒症,2015年醫療費8萬多,自付超過3萬;2019年醫療費6萬多,自掏腰包的大約只有3000塊。2019年,三明全市人均醫療費用1734元,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場醫改,動了多少人的利益,阻力可想而知,但只要是群眾得實惠的改革,阻力再大也要幹。」三明市委副秘書長、改革辦常務副主任郭亞興說。

共建共享新三明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萬安像鎮又不像鎮。

樓房規整,配套齊全,幼兒園、中心校、文體館樣樣都有。有模有樣的小區生活,不似印象中的小集鎮。

這裡也有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遠處青山掩映藍天——現代化氣息雖濃,也依然保留著割不斷的濃濃鄉愁。

萬安確實是鎮,坐落於三明將樂縣。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新村建設,讓它日漸展開新顏。新村建設歷時不短,眼下依然是「進行時」,政府卻也「不緊不慢」——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一批一批引導,不搞突進式運動。

萬安村村民李寧,今年2月在鎮上買地建新房,政府提供戶型圖、結構圖,全程幫忙辦理建房手續,建房過程中還有專業人員監管,把好質量關。

「配套好,管理好,環境好。」李寧說,住在這裡既舒心,又安心。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萬安鎮調研,要求建好新村,讓群眾切實感到奔小康給他們帶來變化,使農民實實在在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叮囑當地幹部:「建新村要分類指導,要根據群眾的意願、經濟水平,做到建新和改舊相結合,改舊要實在,不要搞表面文章。建新村在設計上布局要好,單體設計既要適應農村生活方式,又要有現代化氣息……」

這段話,如今就掛在萬安鎮規劃館裡。鎮黨委書記黃小君一字一句介紹後說:「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要求,和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是萬安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指針,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工作目標。這些話始終提醒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在人民。」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三明發展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起步於三明,起點就在三元區富興堡街道東霞社區。

當年,多家單位家屬樓組成一個「大家庭」,大家有事商量著辦,創造了「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的三明經驗。30多年過去,共建共享的內涵不斷豐富,小區雖老舊,氛圍更融洽。搬來社區35年,老住戶李聚閩感慨地說:「在東霞,意見有人聽,困難有人管,事情商量著辦,小區硬體雖舊,但人情味足,住得舒心。」

「要以二次創業精神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水平。」習近平同志的指示,三明人記在心裡,幹在實處,以民生建設為載體,以長效機制為保障。「滿意在三明」的口號傳承30多年,如今更響亮。眼下,一款「e三明」APP成了三明人手機裡的「新時尚」。群眾的建議、投訴、求助都能在指尖上完成,相關職能部門有問必答,限時辦理。人人都是監督者,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主人翁。據統計,「e三明」上線一年多來,實名認證用戶超100萬人,受理群眾反映事項23萬多件。

精神文明的種子由城到鄉,如今遍撒三明,開花結果。尤溪縣半山村,鄉村旅遊辦得紅紅火火。村內漫步,記者發現許多商鋪無人值守,購物付錢全憑自覺。「沒啥大驚小怪的,誠意、誠心、誠實,是村裡現在弘揚的新風尚。」村支書林上鬥笑著說,「其實,村裡最美的不是風景,是人心。」

善用改革開新局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福建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

在這閩中山區,當年來自全國的10萬建設者建造出一座工業城市。輝煌之後,煩惱也曾接踵而來:交通不便,「小三線」發展陷入停滯;山多地瘦,老百姓守著溝溝田、條條地,過著窮日子;未富先老,醫保基金收不抵支;肆意採礦、非法採砂,清流變「黑」河、青山變礦坑……

千頭萬緒,三明應該怎麼辦?從哪下手?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直面問題,用改革破局解困

「只要老百姓得到實惠,我甘願忍受個人痛苦!」「大不了就不當這村幹部了!」「再難也要改!」……

打開記憶的閘門,三明是一座與改革相伴相隨、相互促進的城市,改革的基因一直在這片紅土地上傳承。

11月末,永安市洪田村依舊溫暖如春,青山巍巍,綠水潺潺,茂林幽幽。

老村支書鄧文山說,洪田村山林多,可是以往「集體林算不清,群眾收入等於零」。

靠山「吃」不了山,洪田村一度亂砍濫伐成風。膽大的白天砍,膽小的晚上盜,違法的發財了,守紀的窮哭了。

「這山地,能不能也像田地一樣,『分』給村民?」眼瞅著山禿了一片又一片,鄧文山和當年的村委會主任賴蘭亭聚在一起苦苦思索。

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體林權,改革山林產權。「大不了就不當這村幹部了!」鄧文山和賴蘭亭下定決心,在村裡實施分山到戶。1998年7月到8月,村裡一連召開了20多次村兩委和村民小組會議。最終,洪田村812口人,每人分得山地6.2畝、木材蓄積量16立方米。不經意間,洪田村成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小崗村」。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2002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的一番話,讓洪田人很振奮。「林改,我們的路子走對了!」鄧文山興奮地說。

「耕者有其田,務林有其山」,洪田村不僅恢復了綠水青山,群眾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近兩年,全村按照政策採伐木材5100立方米,村民純收入達218萬元。

改革,全面深化。三明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保基金扭虧為盈,百姓負擔大幅減輕。

「曾經,三明『未富先老』,包袱大到扛不動。」身為三明醫保基金的負責人,徐志鑾想起當年直嘆氣。2010年,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虧空1.43億元,第二年虧空額就增加到2.08億元,財政根本無法兜底。

醫保岌岌可危,怎麼辦?「既然被逼到懸崖邊,那就只有1個字,改!」時任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組長的詹積富說,再難也要改!

2012年4月,三明揮出醫改「第一刀」:對輔助性、營養性、過往有過高回扣歷史的129種藥品品規,實施重點監控,醫院院長要審批籤字,開具處方的醫生要籤字備案。

執行的第一個月,三明全市藥品支出就下降1670多萬元。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醫改拉開帷幕:全面取消藥品耗材加成、實行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在全國率先成立醫療保障管理局……2012年,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存2200萬元。此後8年,雖然贍養比逐年下降,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仍保持盈餘,2019年基金結餘達4222萬元。

醫保有盈餘,百姓負擔跟著減。2011年,三明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次均費用達6553元,2019年降至6429元,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直面問題,改革創新在各個領域推進。為變「黑」河為清河,大田縣在福建省率先實行河長制;為重建因洪災而毀的萬安鎮,將樂縣探索成立建設發展公司,統一進行土地收儲、開發,讓萬安實現了由「寨」到「鎮」的變化。

與時俱進,深化改革不停步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三明再次先行先試,深化改革不停息。

林改升級,點綠成金,「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

單憑分山到戶,就能過上好日子?

「後來看不一定。」鄧文山說,沒幾年,均林到人的弊端就逐漸顯現:村民們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收益上不來。嘗到改革甜頭的三明人,又在考慮新問題。

單家獨戶效率低,那就分離「承包經營權」。林地所有權還歸村集體,承包權仍歸村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一時間,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新林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三明全市有「新林農」2984家,經營面積達1038萬畝,覆蓋面達61.6%。

發展壯大缺資金,那就讓林地「變現」。政府支持、銀行創新,林權按揭貸、林權支貸寶、福林貸、益林貸,一批普惠金融創新產品在三明問世,讓三明百姓綠裡淘金。

這一點,三元區米洋村村民陳勇世有著切身體會。「以前,竹山基礎條件差,想利用,卻沒有餘錢投入。」家裡的竹山,一度成了陳勇世的心病。

「林業資產評估難、監管難、處置難,金融機構有顧慮。」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在創新模式下,村委會牽頭設立村級合作社,貸款林農按一定比例交繳保證金。貸款時,合作社提供擔保,林農則以林業資產作為反擔保。

福林貸,帶福來。2017年,陳勇世不到3天就順利拿到10萬元貸款,「簡單,快速,便捷!有了錢修機耕路,挖筍再也不用肩背手提。」目前,三明全市福林貸已實際放貸15.46億元,惠及13512戶林農。

如今,三明又有了新動作,打響了林票制度改革第一槍。一張張林票,正讓過去難以流通的林權實現資產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山入林,讓資源變資產、股權變股金、林農變股東。

醫改推進,醫防融合,「治未病」助力全民健康。

聲名鵲起之後,「三明醫改造成大量醫護人員辭職」「三明醫改是靠財政硬撐著,根本長久不了」「三明遭到藥品經銷商聯合抵制」……諸多議論廣泛流傳。

面對質疑,三明人以一項項改革應對,堅信唯改革才有出路。

堵住「以藥養醫」的老路,醫生收入怎麼保障?

調高醫療服務價格。2013至2019年,三明市先後7次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提高醫院的醫務性收入佔比。僅門診費就從原來的7元上調至48元。「我已經記不清被談了多少次話了,價格一上調,中央、省裡不斷有人到三明調研。」徐志鑾坦言,市裡從上到下,都捏了一把汗。

提高醫療服務費,百姓負擔怎麼減輕?

三明立下新原則——凡屬醫療服務技術勞務型的,全部調高;凡屬器材檢查化驗類型的,全部調低。目的就是,杜絕公立醫院用多檢查、多化驗的辦法「堤內損失堤外補」,真正讓患者減輕負擔。

改革紅利已釋放,如何嚴防走「回頭路」?

實行年薪制,讓醫生成為醫改的擁護者。2015年,三明實行公立醫院全員目標年薪制:醫院收入中的50%發放給醫務人員,40%發放給護理人員,10%發放給行政人員。「年輕醫生一年得到的陽光收入有近17萬元,是過去的2倍多,再也不會想著多開藥賺錢。」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溫立新說。

2017年3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三明醫改的參與者感慨:「關鍵時刻,總書記的話給我們吃下了定心丸。」

2019年8月,全國醫改推進現場會在三明召開。隨後,三明醫改的典型經驗被推向全國。如今,全國公立醫院均已取消藥品加成,各地均開始建設醫聯體、醫共體。

常改常新,三明醫改向新領域邁進。「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總書記的一席話,給我們指明了新方向。」將樂縣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健貞說,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利用體檢、住院、門診診療信息等數據,將18.6萬將樂人的健康給管起來,「做好健康管理,讓百姓少生病、少住院,醫保費用自然省下來。」

惠及百姓,改革「改」出獲得感

「老伴,別愁眉苦臉了,市裡又給咱補助了1.8萬元,你放心吧。」三元區巖前鎮百葉坑村,丈夫吳有洪給盧小平帶來了好消息。

盧小平今年75歲了。「年紀大嘍,總往醫院跑,去年就住了7次院,花了11萬元。」盧小平說,雖然醫保報銷7萬元,家庭負擔還是重。

「醫改的紅利必須歸還老百姓。」徐志鑾說,今年三明再次從醫保盈餘中取出部分資金,對生活困難群體進行「精準補償」,進一步提高報銷比例,為老百姓再減負。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三明明確方向,每一項改革措施,無不聚焦「人民」二字。

病有所醫,家庭醫生上門來。

「過去是我們上醫院找醫生,現在是醫生上門噓寒問暖。」將樂縣古鏞鎮和平村村民謝三同笑呵呵地說。原來,自2016年起,三明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創辦公立衛生院,幾百位曾經的村醫被衛生院「收編」。

謝三同的家庭籤約醫生黃金華,就是第一批和鄉鎮衛生院籤約的鄉村醫生。有了黃金華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用藥指導和健康提醒,4年來,謝三同的血壓得到很好控制。

閒有所娛,「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如今,從新聞信息到歷史知識,從紅色文化到生活資訊,三明人都可以從小小的手機中獲取,既可看公眾號,也可看短視頻,還能觀賞微電影。

這得歸功於三明的媒體融合改革。2019年8月,三明完成了報、臺、網、端、微等市屬媒體資源的整合,市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從「相加」到「相融」,各新聞單位從曾經的「分灶做飯」,走向「中央廚房」的策、採、編、發一體化運作。從產品融合、渠道融合再到平臺融合,優勢互補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正彼此助力,煥發新活力。

「要不失時機推動改革,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家底」並不殷實的三明,全面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條治理有序、文化昌盛、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發展之路。

三明人說:「在三明這座小山城,我們的日子也很美。」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黃夢寶

責編:楊瑞蓮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發原創文章版權均屬始興發布所有,如轉載請用「17號字體」註明作者姓名和稿件來源。

關注「始興發布」微信公眾號、

下載「始興發布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
  • 三明這麼火,憑什麼?
    16日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央媒將在頭版、頭條等重要位置、欄目、時段連續刊播「三明實踐」重要報導——人民日報16日推出專題內容,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登文章《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同時還配發特寫和攝影專版。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一年吃進一塊磚」,三明市民曾這樣抱怨市區的粉塵汙染。改變,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至2002年,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在這裡萌出根芽。春風化雨,蝶變重生。
  • 關注|聚焦「三明實踐」!光明日報刊發《一心一意是三明》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
  • 推動綠色發展(135)丨福建三明: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
    最近這幾天,福建的三明火了,中央各大媒體都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聚焦這個規模不是很大的城市,很多新媒體平臺都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報導三明,並收穫了巨大流量。三明鋼鐵廠成為旅遊景區的神奇變化,老舊小區改造裡的幸福生活等等,都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三明成了生態明星。
  • 為什麼是三明?|思客數理話
    轄區流域水質常年保持優良,三條主要水系水質100%達到或優於三類水,全市流域水質處於福建首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2020年1月-10月,福建省水環境質量排名前十位的市縣,有7個來自三明。三明森林建設的長期文化積澱、林改的發展歷史、對森林生態的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全國領先以及森林生態建設融入當地人文精神等特點,是它成為「綠都」不可或缺的條件。▲三明市將樂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杉大道。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傳統工業城市,三明不斷探索「保護」與「生金」的平衡。不砍樹,也致富。
  • 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中)
    https://flv1.gmw.cn/soby/sobey/20201218/1608260348236_High.mp4   【三明實踐】
  • 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https://flv1.gmw.cn/soby/sobey/20201219/1608350327421_High.mp4   【三明實踐】
  • 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中)
    清流古人類化石遺址、「南方周口店」、永安安貞堡……一件件文物講述著文化交融演進的三明故事。以萬壽巖遺址保護為契機和示範,以「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為指引,三明悄然開啟了文物遺存保護在一個市域範圍內的大膽探索,呈現出蓬勃的文化活力。
  •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三明永安市洪田鎮洪田村民居。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福建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福建三明:紅色文化「火」起來
    福建三明:紅色文化「火」起來 2020年12月15日 18:54:00來源:新華社 >   新華社福州11月27日電題:福建三明:紅色文化「火」起來  新華社記者許雪毅  這個月,「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榮獲中宣部評選的「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稱號。
  • 【三明實踐】這裡的精神文明之美,令人怦然心動
    這一天,小陶鎮八一村將創新爭優活動同實施『168』工作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把創先爭優活動落實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來的做法,得到正在福建考察的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許光園激動地說,「這堅定了我們探索的信心。
  • 群眾的笑臉最美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老區蘇區奔小康「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 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老區蘇區奔小康「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 三明實踐論|青山綠水,寫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
    初冬時節,福建三明市常口村,清澈見底的金溪河水靜靜流淌,兩岸的山林依然鬱鬱蔥蔥。村民介紹說,當年有一家木筷廠看中村旁的山林,提出要收購建廠,這對於當時年集體收入僅3萬多元的常口村來說,「誘惑」不小。但村民討論下來,結果是不賣。
  • 青年說丨三明憑什麼成為「寶藏城市」?
    它的所在地三明市不沿邊、不靠海,在福建省內同樣「低調」,但就是這個中等經濟水平的城市,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地發展、又能供全國去參考的治理改革經驗。一時間,「三明實踐」成為全國熱點話題,央媒報導焦點。 三明能稱為「寶藏」城市,不在於外表。作為「中等生」,為民生兜底,是三明的顯著特徵。醫改之後,三明市民告別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畫好山水畫 走好生態富民路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為三明發展繪就藍圖、指明方向。20多年來,三明市牢記囑託,堅持綠色優先,推動林業改革,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隆冬時節,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一支來自山東濰坊的皮划艇隊正在這裡為山東省運會全力備戰。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中新社福建三明12月19日電 題: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作者 閆旭 林春茵「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
  • 三明之「治」中可以學到什麼?
    但我們今天不僅僅是要關注沙縣小吃,更重要的是關注沙縣小吃的所在地,福建三明。  三明這樣一座城市,不僅有沙縣小吃這個名片,還有「三明醫改」、「三明林地改革」等等改革經驗。為何能有這樣的改革經驗?新發展理念,在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實踐?又給其他城市,帶來怎樣的借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