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https://flv1.gmw.cn/soby/sobey/20201219/1608350327421_High.mp4

  三明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王 丹 高建進 邱 玥 羅 旭

  西倚武夷山,東靠戴雲山,沙溪河自西向東奔流其間,晝夜不息。

  山河不語,坐看它們孕育的這方土地接連跨入人類歷史新紀元,靜聽漸次響起的石器鑿制聲、「閩學四賢」誦讀聲、嘹亮的軍號聲、建築工地的轟鳴聲,見證古城現新韻、新城拔地起,古今歷史相接、多元文化共生。

  這裡是三明,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人們在這裡的千年古縣中追溯先輩南遷的軌跡,在福建第一條重工業產業鏈落地處探求發展的答案。

  擰開的文化探照燈,穿透深邃時空,留下一代代人追逐「文明」、積跬步以至千裡的剪影。特別是在近20年的「三明時間」裡,保留歷史、保存文脈實現知與行的並進,發展思路和社會共識正向未來而行。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內容;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徵程中,文化是重要支點和重要力量。

  仍處於進行時態的三明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樣本。站在承前啟後的時間節點,三明拿出的答卷自然也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和期待。

  紅色回聲嘹亮

  數百根通電光纖呈正方形從天花板傾瀉而下,站在1米開外看足像一個充滿科幻感的時空隧道。穿過密集的光纖帶,不難辨識出裡面的兩個紅色數字:11200、76。

  前者是三明參加長徵的人數,後者是最終到達陝北的三明紅軍人數。什麼概念呢?基本上每8名參加長徵的中央紅軍中,就有1人來自三明,每3名踏上長徵路的福建兒女中,就有1人來自三明。

  2020年11月開始試開放的三明市中央蘇區革命紀念館,參觀人數日眾。講解員王莉莉說,這個光纖帶是參觀者平均停留時間最長的點位。

  三明,是不折不扣的紅色土地。「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蘇區,這裡還是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之一,三明蘇區人民當時每年籌集『千擔紙、萬擔糧』和數十萬元錢款,被《紅色中華》報稱作中央蘇區『烏克蘭』。」三明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鄒曉芟說,中央紅軍自1929年入三明駐紮5年,留下了353處紅色文化遺址遺蹟。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說的這句話,寧化縣老幹部鍾寧平印象深刻。

  「我當時從新聞中看到這句話,腦袋中馬上閃現出當時還是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我們寧化革命紀念園調研時的畫面。也是在那次調研之後,我們很快領到了省裡撥下來的15萬紀念館修繕專用款,給當時無處可放的2000多件珍貴革命文物安了家。」鍾寧平說。

  「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創新,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堅持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的力量源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說,「使革命文化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這個方向,紅色三明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完善機制,注重實效,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永續蘇區精神,在促進發展振興上下足功夫。

  「60後」鍾寧平和「80後」王莉莉見證了「紅色三明」這張名片如何被一點點擦亮——

  設立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大膽「吃螃蟹」創設省內首部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政府規章,通過組織開展「紅色歷史文化名村」「中央紅軍村」保護命名工作,讓民眾也參與其中。「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正馬不停蹄奔跑在路上,他們去到群眾中,將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傳播到千家萬戶。寧化縣想出了百家小講壇、座談小院子等形式,明溪縣用起了「村村通」廣播、流動小喇叭,清流縣則堅持談身邊事、說家常話,化解百姓心裡的糾結。

  90年前,毛澤東同志率領紅四軍途經三明時寫詩盛讚這裡「風展紅旗如畫」,「90年後的今天,感受著身邊的紅色文化熱潮,好幾次我都覺得這個『名場面』復現了。」王莉莉動情地說。

  「紅色三明」是城市名片,也是潛在富礦。清流縣林畲鎮瞄準青年群眾和黨員幹部打造紅色旅遊品牌,引進客商共同開發「初心小鎮」,統一修繕紅色遺址,鼓勵村民開紅嫂飯莊、辦紅軍民宿。林畲鎮黨委書記黃勝木介紹,項目試運營半年多來已接待1萬多人,紅色旅遊帶動了餐飲、住宿消費,「現在留在村裡有活兒幹、有錢掙咧」。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時隔6年再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仍振聾發聵。創造了「紅旗不倒」奇蹟的三明人將其樸素地表達為:「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要對得起這片土地上的先輩。」

  歷史並沒有走遠。新的故事正在被書寫。

  傳統步出深閨

  永安吉山、青水滄海、將樂良地、尤溪雙鯉、清流賴坊……在三明,這些景觀和名字一樣美的傳統古村落像顆顆珍珠,散落在雲霧繚繞的青山綠水間。

  作為活態文物,這些傳統古村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這些無字的信息寫在桂峰村「耕讀傳家,經史名世」的祖訓中,寫在賴坊村古民居的脊飾與粉牆上,寫在千年大源村的古碑石刻裡。它們被作家馮驥才稱作「中華文化的箱底兒」。如此說來,三明的這個箱底兒,不薄。

  不過,這不薄的箱底兒,並沒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做好普查摸清「箱底」、留存影像開展數位化保護、夯實保護責任制度護航……20多年來,三明小心翼翼守護著這些古村落,保護著民族文化綿長的根。

  在尤溪縣,已經70歲的吳錫孝不忍看著村裡陪伴自己大半生的古民居破敗,出資參與拯救老屋5大棟,合2萬多平方米,目前仍沒有要「收手」的意思。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將老屋安全交到下一代人手上」。

  對於三明來說,搶救萬壽巖這樣的「超大工程」不常有,如何讓這些傳統古村落走出深閨,讓非遺及民間文化化靜為動,才是每日都要直面的考驗。

  「三明這些年來圍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文章,讓陳列的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年輕起來,讓民間文化與現代生活真正融起來。」三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林日上說,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麼靠文化就「吃好文化」。

  在泰寧,引入專業文創團隊做項目規劃,深入挖掘耕讀文化並創新營銷,昔日「尚書故裡」重現榮光,人氣和煙火氣讓文化味更濃;舉橋燈、賞梅林戲、觀大源儺舞、聽上青古樂,「小城過大年」活動搭臺,非遺和民俗融入日常,鄉愁回來了。

  在尤溪,朱子文化園的打造帶動文化新消費,形成文化新業態,興學重教、循理守禮、忠孝愛親的朱子家訓飛進千家萬戶,躍然鄉規民約上,縣域文化由此有機會實現再豐富。

  在寧化,書法教育被作為另一種傳承傳統、生成文化的抓手。在與客家祖地隔馬路相望的寧化縣客家學校,每天20分鐘的書法課已經雷打不動上了6年。

  寧化縣客家學校校長吳華透露,每個學生每周的在校書法課時長為140分鐘,加入學校免費書法興趣班的學生書法課時更長,達220分鐘。「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代表,美育如煲湯,急不得燥不得,慢慢燻,總會在一代人的生命中留下痕跡。」吳華說。

  就是在這個只有309名學生且都是客家人的農村寄宿制小學,模仿大學選課規則,自主開發出一套名為「客家少年大學」的選修課程,包括客家童謠、客家舞龍、客家美食、客家刺繡等15門子課程。全校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課,以社團的形式開展活動。

  課間操練習穿龍、繞龍、解龍,美食社團「上手」清炒擂茶、種植中草藥,童謠課基本用客家話來上……在各種量化標準中都只能稱作「小」的學校,在文化傳承這件事上,如此不遺餘力地做著「大」文章,甚至顯得有些「過度認真」。每每遇到這種質疑,代課老師吳清華都說:「守著客家祖地,守著祖宗留下的寶貝,都應該,都值得。」

  「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句話是指針,是明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說,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其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推動社會文明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邁向文化強國的必要前提。

  精神之樹常青

  嗓門粗大、一臉黝黑,利落的短髮下,皺紋和色斑在無聲地向時間訴說。

  54歲的許光園,是小陶鎮五一村歷史上第一位女支書。20年前,她帶著村裡的婦女們破天荒集體承包果園,讓婦代會不再是「空殼」一個;20年後,又是她力主推進跨村黨建,強村帶弱村,積極組建家庭旅館協會,抱團發展對抗疫情衝擊。

  閩西北的一座座山,致富路上的一道道坎,沒有難住像許光園這樣的當家人,也沒有攔住像李建生這樣的貧困戶。在嵩溪鎮破敗的李家老宅左邊,是在當地豆腐皮合作社的扶持下建起的100平方米的新廠房,在老宅的右邊,是他在2年前蓋起的四層紅磚毛坯房,「感恩最困難的時候有人拉一把,不怕苦,攢夠錢就再裝修一層」。

  百折不撓、硬拼敢幹,在許光園們和李建生們身上,有股客家人的「硬勁」,能看到成就「紅旗不倒」奇蹟的堅韌,映照著奮鬥和奉獻精神的影子。那些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在這裡都能找得到呼應;那些寶貴的精神和文化,在這裡都淬鍊成了治理資源。

  讓抽象的概念落地為具體的實踐,讓文明沁入城鄉各處的血液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使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話語,賦予了三明抓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念。

  自1987年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以來,三明結合汲取傳統文化思想精華,以切實解決同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突出問題為切入口,持續推進教育、醫療、林業等領域的改革,加強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建設和社會公德建設。「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都濃縮在這12個字裡,如果非要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三明市委文明辦副主任江學富說。

  在石壁鎮陳塘村,年輕的志願者們組織起來,向旅遊者講解紅色遺址背後的歷史風雲和時代變遷。運行未滿1年半,在「志願三明」App上,已有近30萬人完成志願者實名註冊,組建了超過3000支志願服務隊伍,平均每天完成近3000個志願服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城市,是溫暖的,有根的;「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城市,是蓬勃的,有力量的。

  就在前幾日,2019年統計數據發布,三明人均GDP突破10萬元大關,系歷史上首次。2021年,隨著興泉鐵路的開通,寧化、清流、明溪、大田4縣將正式接入全國鐵路網,三明市將徹底告別有區縣不通鐵路的歷史。

  興泉鐵路和沙溪河以不同的角度穿三明城而過,匯入閩江和它所滋養的地帶,並向更寬闊處不斷延伸。跨越千年仍文脈常新,不斷築牢的文化自信,塑造著今人的精神和氣質,也為未來的發展注入更深沉持久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9日 02版)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流淌的文化記憶 持久的奮進力量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 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中)
    清流古人類化石遺址、「南方周口店」、永安安貞堡……一件件文物講述著文化交融演進的三明故事。  以萬壽巖遺址保護為契機和示範,以「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為指引,三明悄然開啟了文物遺存保護在一個市域範圍內的大膽探索,呈現出蓬勃的文化活力。
  • 新時代的幸福縮影——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上)
    在重要囑託指引下,三明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國率先拉開醫改、林改、金改等一系列改革序幕,奮力書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二十幾年來,在實踐的檢驗中,在歲月的洗禮中,新的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逐步凝練成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的精神血脈,推動中國發展抵達嶄新高度。
  • 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中)
    清流古人類化石遺址、「南方周口店」、永安安貞堡……一件件文物講述著文化交融演進的三明故事。以萬壽巖遺址保護為契機和示範,以「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為指引,三明悄然開啟了文物遺存保護在一個市域範圍內的大膽探索,呈現出蓬勃的文化活力。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
    風展紅旗如畫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上) 大山環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綠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張張笑臉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
  • 關注|聚焦「三明實踐」!光明日報刊發《一心一意是三明》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
  • 【三明實踐】這裡的精神文明之美,令人怦然心動
    「從當初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到『好在共建、貴在堅持』,從『滿意在三明』到『六聯六建』『好人建設』,30多年來,三明堅持不懈,創造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文明創建品牌。而貫穿始終的就是把老百姓所呼所想作為三明文明創建的出發點。」三明學院校長潘玉騰教授認為,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經得起人民的考驗,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初心」,這就是三明文明之花常開不謝的法寶。
  • 聚焦留存城市記憶,構建城建檔案文化新發展格局
    德州市城建檔案「十三五」工作巡禮四:聚焦留存城市記憶,構建城建檔案文化新發展格局德州市城建檔案館多年來始終注重城市聲像檔案的採集、利用和編研工作,紮實開展中心城區城市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城市活動影像檔案的拍攝採集和收集歸檔工作,始終堅持做到從建設項目原貌到施工、工程竣工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為此為記錄城市發展、留存城市歷史資源積累了豐富素材
  • 天津武清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啟動
    11月4日上午,天津市武清區在文化公園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啟動儀式,標誌著武清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進入新的階段  戴東強指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 福建三明:紅色文化「火」起來
    現在聽了三明的紅色故事宣講,發覺先輩的犧牲如此令人動容。」盧燕琴說。  三明是一片紅土地,其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1930年,毛主席率領紅四軍,途經三明時寫下《如夢令·元旦》,盛讚這片土地「風展紅旗如畫」。
  • 玉溪市紅塔區聚焦培育時代新人 弘揚時代新風建設文明實踐中心
    紅塔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著眼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部署
  • 三明這麼火,憑什麼?
    16日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央媒將在頭版、頭條等重要位置、欄目、時段連續刊播「三明實踐」重要報導——人民日報16日推出專題內容,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登文章《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同時還配發特寫和攝影專版。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落實文化興盛行動
    記者夏琳過去一年,是杭州市文聯砥礪奮進、大有作為的一年。市文聯黨組依靠全體幹部職工和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執行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服務大局與繁榮文藝互促共進,黨建和文藝文聯工作開啟新徵程、展現新氣象。
  •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  打開記憶的閘門,三明是一座與改革相伴相隨、相互促進的城市,改革的基因一直在這片紅土地上傳承。  11月末,永安市洪田村依舊溫暖如春,青山巍巍,綠水潺潺,茂林幽幽。  老村支書鄧文山說,洪田村山林多,可是以往「集體林算不清,群眾收入等於零」。  靠山「吃」不了山,洪田村一度亂砍濫伐成風。
  • 群眾的笑臉最美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一項名為「348」的精準扶貧機制先在禾坑試點,隨後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確定扶持對象,以「四因四缺分類法」搞清致貧原因,以「八種幫扶模式」解決「誰來扶」「怎麼扶」。  到2019年,不僅禾坑,三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為穩定脫貧質量,三明不僅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還「自我加壓」,將幫扶力量向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延伸。
  • 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為穩定脫貧質量,三明不僅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還「自我加壓」,將幫扶力量向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延伸。如今,嶺下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示範村。優質稻、稻花魚等特色農業產業不說,紅色旅遊也辦得風生水起。黃炳茂家門口,21年前紅紙寫就的老對聯,如今換成了木刻:「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
  • 「我們厲行法治的聚焦點和發力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現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延展。人民群眾對執法亂作為、不作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見比較集中,這要成為我們厲行法治的聚焦點和發力點。」
  • 文藝傳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這一使命出發,以「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統攝性的觀念將文藝工作者、黨政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學會、文化企事業單位等市場主體、傳播媒介、批評家、受眾等文藝傳播活動的各種力量都凝聚到一個獨特的場域之中,從而構建起一種既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中心」的文藝傳播力場有本質不同,又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所構想的「非總體、去中心」的文藝傳播力場相區別的
  • 【喜報】聚力新科技 奮進新時代!衛生健康系統獲加快科創中心建設...
    【喜報】聚力新科技 奮進新時代!衛生健康系統獲加快科創中心建設主題立功競賽多項榮譽!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自2019年起,上海市總工會聯合市科創辦、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委等多家單位,連續兩年開展「聚力新科技 奮進新時代」加快科創中心建設主題立功競賽,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三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