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紅色基因 綠色發展

2020-12-19 湘潭在線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共建的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正式開園,將重點發展智能互聯、生命健康等產業。

三明迎來「中國矽谷」,紅色老區轉型升級駛入綠色發展「快車道」。

「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主席率領紅四軍,途經福建三明時寫下《如夢令·元旦》。

三明的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

十八大以來,三明不僅傳承紅色基因,還深耕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三明寧化生態茶園

作為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三明市寧化縣是紅軍長徵的出發地之一。

這片紅色故土,其發展一度面臨自然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十年,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54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14.8%。而淮土鎮,更是治理的難中之難。

近年來,鎮裡全面推行「以電代柴」直補農戶的政策,同時,大力發展油茶種植,力爭治荒與致富同步。

淮土鎮鳳山村的茶油品質好,農戶種植油茶樹積極性高。為抱團做大,鳳山村成立合作社,註冊「淮鄉」商標,村子還同步發展旅遊產業。

▲彩鷸戲水

三明市明溪縣位於全球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上,記錄發現野生鳥類300多種。

為打響「生態觀鳥+森林康養」品牌,明溪布局打造東、南、西、北、中五大觀鳥片區,實施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保護和修復森林康養中心等項目,舉辦「生態觀鳥+森林康養」主題活動、國際觀鳥攝影大賽等。2017年以來,累計接待觀鳥遊客10萬人次,帶動收入約2億元。

▲坪上梯田蓮海

三明市建寧縣是 「中國建蓮之鄉」,種蓮歷史悠久。

為深入挖掘「蓮」特色,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建寧食品加工企業運用國內先進專利技術,對蓮子、蓮芯、蓮葉、蓮梗、蓮藕等進行全方位的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研發蛋白粉和速溶藕粉等產品。

如今,建寧的蓮子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餘畝,幹蓮產值5億多元,成為建寧縣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傳承紅色基因,激活綠色產業,這是三明的發展新活力。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福建三明:紅色文化「火」起來
    這讓三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盧燕琴感到高興。她尤其高興的是,宣講工作得到一批年輕人的肯定。  「年輕人說,之前感覺先烈離他們很遙遠。現在聽了三明的紅色故事宣講,發覺先輩的犧牲如此令人動容。」盧燕琴說。  三明是一片紅土地,其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
  •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藍色力量 推動綠色發展丨中建六局領導幹部集中輪訓精彩紛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
  • 推動綠色發展(135)丨福建三明: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三明調研時指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發展。」按照這一指示,2004年起,三明就開始頒布實施《生態功能區劃》,對生態區域進行保護性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三明市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治理政策、制定了生態保護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進行礦山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 衛星告訴你,三明憑什麼被稱為「寶藏城市」?
    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80多年前,3萬多名三明兒女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紅軍到達陝北後,三明籍紅軍戰士倖存的僅有76人,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成為長徵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三明的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在這裡,一個個紅色故事,就是一段段厚重的歷史,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3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三明,滿眼都是綠色。
  • 看三明老工業基地「綠色蝶變」
    作為重工業城市的三明,不僅有過去的輝煌,如今更是「老樹發新枝」,裝備製作和新材料等產業不斷壯大,創新驅動加快發展,三明正沿著綠色發展的航向,不斷探索著新時代工業發展的嶄新路徑。綠色蝶變:「城裡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有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
  • 全國百名徽章收藏家匯聚三明 追尋紅色足跡
    全國百名徽章收藏家走進紅軍長徵出發地——寧化東南網12月22日訊(通訊員 洪常 文/圖)12月14日至16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36名徽章收藏家走進三明,他們深入寧化、沙縣等地,瞻仰革命遺物,挖掘紅色故事,學習長徵精神,追尋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20多年來,三明市歷屆黨政領導班子和三明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託和期望,傳承紅色基因,深深紮根老區,一代接著一代幹,一茬壓著一茬推進,老區面貌變化日新月異——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三明國內生產總值從1996年的172.6億元增至2019年的2601.6億元,年均增長10.8%,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三明實踐論|青山綠水,寫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
    既要發展好經濟,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絕非易事。「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朵把花蕾否定了。然而事實上,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相互牴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整體的生命就是這樣構成的。」這就是我們必須掌握的辯證法。綠色發展創造著發展機遇,生態優勢完全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
  • 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 題: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新華社記者秦宏  「沒想到問題能夠順利解決。」今年7月份,福建省三明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村民賴興益拿著村裡給的回購天然林的13萬元錢高興地說。  2005年賴興益出資取得135畝天然林經營權。
  • 找準高質量發展支撐點——福建三明踐行新發展理念紀實之二
    但在後來的發展中發現,單一的產業結構給三明帶來不少煩惱: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效益下降,高汙染產業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怎麼辦?三明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持產業結構轉型不動搖,推動技術升級迭代不停歇,這座因工業而生的城市,正因發展新興產業而興。
  • 6萬畝綠色長城傳承紅色記憶——高臺縣以紅色文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在「植綠」的表象下,它更重要的使命是承載「紅色」基因,走出一條集歷史文化、綠色生態、研學旅行、美麗鄉村、民俗特色為一體的旅遊新路徑,使紅色文化成為高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植「新綠」這幾年,高臺縣黑泉鎮的村民們見證了九壩灘上的新變化。
  • 三明:傳承蘇區精神 推動脫貧攻堅奔小康
    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在省工信廳宣講 三明市工信局供圖 臺海網9月7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近日,三明市工信局組織紅色三明故事宣講隊一行,應邀參加省工信廳第
  • 為什麼是三明?|思客數理話
    通過「見縫插綠、拆牆透綠」的造林補植,綠色,成為三明最亮眼的底色。目前,三明全市林地面積共2850萬畝,森林蓄積量1.82億立方米。「森呼吸」,每一口呼吸都是清新的享受。三明森林建設的長期文化積澱、林改的發展歷史、對森林生態的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全國領先以及森林生態建設融入當地人文精神等特點,是它成為「綠都」不可或缺的條件。▲三明市將樂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杉大道。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傳統工業城市,三明不斷探索「保護」與「生金」的平衡。不砍樹,也致富。
  •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輝煌之後,煩惱也曾接踵而來:交通不便,「小三線」發展陷入停滯;山多地瘦,老百姓守著溝溝田、條條地,過著窮日子;未富先老,醫保基金收不抵支;肆意採礦、非法採砂,清流變「黑」河、青山變礦坑……  千頭萬緒,三明應該怎麼辦?從哪下手?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
  • 一心一意是三明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
    「習近平同志當年叮囑我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目光長遠,為我們這個山區村莊指明了發展方向。」張林順感慨道,「如果當年賣了對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哪還有如畫的山水、綠色的產業?」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在明溪縣,從以往剝樹皮破壞瀕危野生紅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難題,一株株紅豆杉撐起一個大產業。南方製藥等企業利用紅豆杉提取紫杉醇,生產抗腫瘤藥物。
  • 關注|聚焦「三明實踐」!光明日報刊發《一心一意是三明》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綠色與發展,生態與致富,本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就,走出一條用綠色生態為發展致富賦能的新路。在三明的實踐中,生態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就是一座促進農民致富、引領經濟發展的富礦。大田縣產茶鄉鎮以前只有4個,現在有18個,產值從不到3000萬元達到現在的35億元。沙縣紅邊茶廠不僅恢復了紅邊茶的古老工藝,而且為周邊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 一心一意是三明(報告文學)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