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2021-01-09 曼陀羅與格桑花

都說拼命去賺錢,但是有命賺也得有命花,不要錢沒賺到命沒了,意義何在啊? 君子愛財,取之要有道!

現如今的人啊為了錢啥都敢幹,啥都幹,什麼錢都敢賺了,什麼錢都敢花,就說有的人就為了買一個蘋果,去賣腎。值得嗎?你是不是傻?古人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養你這麼大,還沒有享受到你的孝順,你都能賣腎去「孝敬」手機了,孝順女朋友了,孝順老婆,孩子了?當你們大把花錢,充場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家裡的老父老母?辛苦一輩子把我們養大,供我們讀書,指望著我們能出人頭地,他們呢,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到死都沒出過遠門,連火車都沒見過,甚至根本不知道「蘋果」根本不是蘋果!

蘋果

都說養兒防老啊,可是呢都變成什麼樣子了,還沒老呢,都啃老了。為了一部手機。打爹罵娘。這還是人嗎?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在鄉下。每天起早貪黑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收成夠不夠一部手機錢?

農民

幾千年來我國被世界尊為「禮儀之邦」如今的禮儀都去哪兒了?如今的孝道都去哪兒了?其實當今社會現象。父母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下一代寵溺的忘記了身份,顛倒了輩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小時候在家裡面大家慣著,寵著,愛著,將來走上社會的時候,那就是害了他,出了家門,沒有人會寵你,慣你。只會讓他一敗塗地。

孝道

都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為什麼現在窮人家的孩子都養成富二代?而多數富二代,卻成了大家嘴裡的窮人加害者,學習成績優異,工作突出,行事低調,怎麼?搞錯了?對是搞錯了,因為上一代的窮人家窮怕了。就怕現在自己養孩子虧了,每天好吃好喝的,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上了有錢人家的生活。長久以來養成了好吃懶作,自以為是,受不得半點委屈,長此以往有可能會導致心理畸形,甚至走上極端,危害社會,毀了自己!

吃喝

沒文化不可怕,怕的是亂用文化,顛倒黑白。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怎可亂了綱常,丟了忠孝仁義。做事要先做人,如何去做人?如何立足於社會?想要立足於社會,必須先尊重他人,尊敬他人。才會被別人尊重。愛來者愛返,若要人敬己,己要先敬人,寵愛要有方式方法,講究分寸。賺錢要有方法,花錢更要有方法,什麼都不能太過。

相關焦點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忠孝仁義是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倫理規範體系。儒家以仁孝互釋建立了以血親之愛為基礎的仁孝一體觀。仁的親親原則表現在家庭倫理中就是孝道,父子關係是人倫之本,孝道是家庭與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儒家的倫理體系中,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成為必然的邏輯軌跡。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翻譯過來就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就盛行了;家族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有忠臣產生)很多人讀這節會覺得莫名其妙。忠孝仁義難道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元代儒士認為,要實現元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推行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這是鞏固人倫、維繫人心的關鍵,他們認為,「儒者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國家鹹治。」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鄧曉芒:忠孝立國不適合當今中國發展
    他將當代的教育弊端直指忠孝立國的傳統觀念,他說忠孝不過是封建社會皇權制度下的必然產品,這樣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一群聽話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聽這話,似乎有點魯迅先生那味道了,魯迅先生文章中痛斥的"中國人的奴性"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魯迅先生如果仍在世,或許會和鄧曉芒教授成為摯友,畢竟,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一群敢說真話的學者。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其實作者施耐庵給宋江的這三個外號別有用心,這三個外號正對應著中國人最講的「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字,而「忠孝仁義」四個字中的另外一個,宋江卻永遠也沒有。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江的第一個外號「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綜合歷史這些事件,關羽作為「武聖」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仁義忠孝,武藝超群的名將之人。儘管如此,書籍還是影視劇有些無從考證,有些虛構的部分。但正史的關羽,斬過敵方大將,決定整個戰役的勝負,「萬人敵」這個稱位關羽自然受起。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
  • 假「忠孝仁義」之名,行「不仁不義」之事,判了
    經審理查明,被告人鍾某夥同王某、姜某、馬某於1月31日至2月7日間,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物資緊缺之機,用「忠孝仁義」等多個微信名,在微信平臺上發布虛假信息售賣口罩,誘使他人通過微信支付貨款,並承諾收款後發貨。但收到貨款後將對方拉黑,先後五次騙取五名被害人22980元,所得贓款全部被四人揮霍。
  • 盤點動漫中那些忠孝仁義禮智信!
    在這個充斥著烏煙瘴氣的時代之下,還是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盤點二次元世界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廢話就不多說了,現在開始!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白鹿原》:忠孝仁義或是奸詐狡猾,看白孝文的兩面人生
    《白鹿原》:忠孝仁義或是奸詐狡猾,看白孝文的兩面人生在作家陳忠實的經典作品《白鹿原》這部小說中,要說前後轉變最大的,最讓人討厭的人物之一就要屬白嘉軒家裡的大兒子白孝文了。白孝文一開始的形象絕對是屬於整個小說中比較正直,正派的,但是後來田小娥和其他的一些因素的出現,讓他逐漸放棄了之前的一切拘束,仁義、面子、形象什麼的全都不顧了。那麼白孝文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變得陰險狡詐的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白孝文的轉變。
  • 傳一份忠孝之情
    談起企業界成功的秘訣時,許多人會想起當今華人首富李嘉誠等。致富成功最基本的一點就是 「厚道」 - 不欺負人,懂得讓利。他教育其公子李澤楷:「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天下亊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厚道才是人生最大的聰明才智。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做事感覺不順。
  • 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聽這話,似乎有點魯迅先生那味道了,魯迅先生文章中痛斥的"中國人的奴性"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魯迅先生如果仍在世,或許會和鄧曉芒教授成為摯友,畢竟,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一群敢說真話的學者。忠孝不僅僅只是順,在這個思想與人性高度解放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科學的觀念去看待人性和美德。傳統社會的忠孝與順從只會培養出一種帶有奴性的人,所謂的聽話,培養出了一群只會聽媽媽話的"媽寶男","公主病",脆弱的經不起生活的任何風吹日曬。
  • 忠孝仁義禮智信,會讀,你真的會懂嗎?
    「仁」仁義,很巧,一度的名字裡也有一個仁字,是爺爺給起的名字,寓意是一度將來要為人仁義,仁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生活中為人仁義富有愛心總是不會錯的!生意場上你的仁義也會給你帶來更大的財富!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01資訊時代的華夏人生哲學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沁潤了民族的血脈。不論是今天的結婚先買房、婆媳矛盾、照顧老人,都體現了我們忠孝的基因。大家可以看到,可惜人類從種田走到了工廠,再到了機房,我們的思想卻仍停留在農耕時代,尚未創新出民族特色的思想。這樣的趨勢,在清末落後挨打,民國軍閥爭霸。新時期,需要提出適合資訊時代的民族之思想。農耕文明重在延續,以穩定為本,所以講究在既定的平臺上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