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2021-01-09 新讀史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

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仁」:仁人、愛人、仁愛。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

「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裡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

在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被視為「三達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視為道德規範、道德品質或道德情操來使用的,是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與「仁」、「勇」兩個道德規範並舉,定位為君子之道,即所謂「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義禮智」四德並提。他從行為的節制和形式的修飾、道德的認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義上確立了禮與智在道德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終,仁義禮智四位一體,相依互補,恰成一完整的範疇系統,構建為人道的全部蘊涵。

到了漢代,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確立,「智」位列其中。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繫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

「信」:誠信、信任。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準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忠」:忠誠、忠良、忠恕。

儒家的道德規範。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儒家的倫理範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儘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悌」: 孝悌,從心,從弟。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小篆:悌,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解,見<說文許箸>。又心中有弟,則如同兄弟間彼此誠心相友愛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順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順其正而加以誘掖之。

「節」:節氣、名節、操守、節制。

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在《騰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講氣節、重操守、重名節、軟利慾,歷經千百年的錘鍊和發展。熔鑄成為不圖名利、為政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克己為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支柱和一個人湧葆錚錚鐵骨的人格追求。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勇敢、堅強、剛毅。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中華傳統文化對「勇」賦予了豐富內涵:「持節不恐謂之勇」,「持義不掩曰勇」,「投身為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懸命為仁曰勇」,「棄命為仁曰勇」,「勝敵壯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說真話,敢于堅持原則,敢於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這種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剛健精神,是中華民飽經磨難、歷久彌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奮的不竭動力。

「讓」:指謙讓、禮讓。

讓(ràng)是指不爭;請;任憑;許,使;被;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責備,譴責;閃避;古同「攘」,侵奪。出自於《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坐,不讓,欲歡公子。」

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這些名字是不是很有趣,你也來補充吧!(圖片來自網絡)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盤點動漫中那些忠孝仁義禮智信!
    在這個充斥著烏煙瘴氣的時代之下,還是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盤點二次元世界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廢話就不多說了,現在開始!混蛋們不像某些人,還要契約什麼的。土方為國盡忠嗎?以他而言其實也不是,他忠的是那份心。那份真正為民,愛民的心,也許在他認為沒有那麼偉大的宏願。只是儘自己的本分保護自己心中嚮往的那份需要守護的東西。不管結果如何,他做到了,守護到了。
  • 仁義禮智信合體 魔神壇鬥士輝煌帝將售
    仁義禮智信合體 魔神壇鬥士輝煌帝將售 時間:2011-12-30 09:35:00   來源:   責任編輯:小T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不論是今天的結婚先買房、婆媳矛盾、照顧老人,都體現了我們忠孝的基因。經濟學理論的破產地球資源雖然有限,這導致了無限的戰爭和欲望以及受挫,人類的壓力,但是宇宙資源無限,這樣,你人類應該放棄物競天擇與人為惡的態度人生觀:人生是不斷走向宇宙的過程,多了少了都沒關係,人在走向宇宙中未知中,不只是想了,也不只是受苦,也不只是幸福,人生就是一代一代不斷,走出地球,走向宇宙的過程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但是我沒有辦法」這不是我的杜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耳聞過類似劇情:什麼老同學爆料小北曾經不擇手段你要多小心小北這個人啊;什麼小南跑到好閨蜜的異性圈子裡爆料該閨蜜的整容史啊;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忠孝仁義是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倫理規範體系。儒家以仁孝互釋建立了以血親之愛為基礎的仁孝一體觀。仁的親親原則表現在家庭倫理中就是孝道,父子關係是人倫之本,孝道是家庭與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儒家的倫理體系中,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成為必然的邏輯軌跡。
  •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神盔甲現身!魔神壇鬥士——第1集京都危機
    可怕的笑聲迴響在城市上空,久久不絕……日法混血美女大學生娜斯蒂在身為千石大學教授的爺爺授意下,將幾個奇怪的名字輸入了電腦裡:火焰神、陀神、光輝神、天神、水神……但是,娜斯蒂一點都不明白這些奇怪的符號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而爺爺卻對這些閉口不提。天真活潑的小學生喬正開心的陪父母逛街,頑皮的喬在大街上玩起了滑板卻不慎摔倒。
  • 古代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五花八門,你了解嗎?
    「九流」隨著時代的發展,分為上中下三個九流的說法,歷朝歷代稍微有所不同,古代的分法是明顯帶有等級地位性的,什麼人高貴,什麼人低賤,一看便知。上九流: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十流:一流官、二流吏、三流僧、四流道、五流醫、六流工、七流獵、八流民、九流儒、十流乞「三教」分別是儒教,以「仁」為最高信仰,提倡禮樂文明作為宗旨,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把得道成仙
  • 忠孝仁義禮智信,會讀,你真的會懂嗎?
    「孝」百善孝為先不難理解,你在善良,孝是排在第一位,一度在看新聞的時候總是能看到一些因為贍養老人打官司和不去贍養老人的,一度想問問你們,是誰養的你們,是誰給你的生命,父母漸漸老去,我們要當孩子一樣去照顧他們,要讓他們更溫暖,而不是寒心。每每看到這些新聞一度都會激動想衝進電視機暴揍那些沒有良心的兒女,我就想問問你們沒有老去那一天嗎?人是要有良心的。
  • 金庸武俠世界之中的「仁義禮智信」,都有何具體表現?
    董仲舒:「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紅塵闖江湖》系列第12篇武俠小說,是我國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身懷絕技的豪俠義士為主人公,講的是「江湖」之中的快意恩仇,因此對於民眾有極大的吸引力。再具體到儒教文化的基礎教義,創始人孔子列舉的是「仁義禮」,亞聖孟子又加了一個「智」,而提出「獨尊儒術」的大儒董仲舒再加了一個「信」字,合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簡稱五常。《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元代儒士認為,要實現元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推行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這是鞏固人倫、維繫人心的關鍵,他們認為,「儒者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國家鹹治。」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錢現如今的人啊為了錢啥都敢幹,啥都幹,什麼錢都敢賺了,什麼錢都敢花,就說有的人就為了買一個蘋果,去賣腎。值得嗎?你是不是傻?古人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養你這麼大,還沒有享受到你的孝順,你都能賣腎去「孝敬」手機了,孝順女朋友了,孝順老婆,孩子了?當你們大把花錢,充場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家裡的老父老母?辛苦一輩子把我們養大,供我們讀書,指望著我們能出人頭地,他們呢,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到死都沒出過遠門,連火車都沒見過,甚至根本不知道「蘋果」根本不是蘋果!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文/巴暘在《水滸傳》中,宋江有三個大名鼎鼎的外號,分別是「呼保義」,「孝義黑三郎」和「及時雨」。其實作者施耐庵給宋江的這三個外號別有用心,這三個外號正對應著中國人最講的「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字,而「忠孝仁義」四個字中的另外一個,宋江卻永遠也沒有。
  • 五德「仁義禮智信」在英文中的翻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五德「仁義禮智信」在英文中的翻譯 2010-07-04 16:15 來源:新浪教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