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16歲的少女富莊突然在家中服安眠藥自盡。家人在她的書桌上發現了三封遺書,其中一封寫著:「追隨七十二烈士,我為第七十三者。」
1931年9月18日,東北淪陷,這一天被中國人永久銘記,在當時更是被視為國恥之日。青年學生們罷課上街遊行,他們派出優秀代表前往南京請願。然而一波又一波的抗議浪潮,並沒有讓國民政府採取積極的行動,國民政府還在期待國際聯盟能夠制裁日軍。
青年人的愛國熱情和抗敵決心本是一件好事,但一心堅持內戰的蔣介石卻心生厭煩。
9月24日,上海各大學抗日救國會的代表們來到南京請願,蔣介石在日記之中怒罵:「上海學生狂激。」
9月28日,南京中央大學1000多名學生來到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無果後又前往外交部請願。外交部部長王正廷避而不見,被激怒的學生毆打傷到了頭部。蔣介石這一日在日記之中寫道:「內憂外患,相逼至此,人心之浮動好亂,國亡無日矣!」
學生請願活動絡繹不絕,蔣介石一邊疲於應對,一邊在日記之中揣測學生們已被操縱,卻始終沒有採取積極行動。
日軍妄圖侵吞中國,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當局這種軟弱的外交方式讓當時諸多的青年學生感到不解和失望,報國的熱忱和強大的無力感讓他們陷入迷茫之中,為了向國民政府施加壓力,停止內戰全面抗日,他們最終選擇了最為激烈的方式——自殺。
富莊犧牲之時只有16歲,《大公報》為她寫下了輓聯:「見了黃泉中七十二烈士,可告無罪;想起鐵蹄下三千萬災黎,為之一哭!」
16歲的花季少女,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的時期,而在富莊母親的心中,女兒似乎總是有著無盡的心事,她常常掛在嘴邊的是一句話:「世間一幕戲耳。」
富莊是滿洲鑲藍旗後人,祖上顯貴,富莊自盡之時,父母不過30歲。富莊是家中長女,她短暫的一生經歷數場動亂,她和家族不斷搬遷,一直到天津事變之後才輾轉定居在了英租界,富莊也考上了慈惠女校。16歲這年,她本應該畢業了,有一個英俊的未婚夫,父親擔任公職,衣食無憂。在女校,富莊一直是名列前茅,她精通日語,平時關心政事,經常和同學們討論哲學。
富莊平時內向寡言,心事沉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她就一直悶悶不樂。在富莊犧牲之後,家人在她的遺物之中找到一本剪貼冊,她平時讀報刊之時,但凡有投軍、自殺或者絕食的報導,富莊都會剪下來裝訂成冊,絕望的她唯一想到的報國方式就是這些。當自殺的念頭悄悄萌發,就再難拔除。
富莊的自儘是有徵兆的。
在自盡前一天,富莊體操課沒有穿校服,謹慎的她從來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同學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後來想來,不過是自盡的決心已經定下了,人世間這些瑣碎的事情就已經不在意了,也不再重要了。
放學之後,富莊獨自一個人留在教室之中收拾自己的東西。當時校長正好路過,富莊看到了校長,幾次望向這位和藹的長輩,欲言又止。校長當時就覺得富莊有話想要和他說,這也許是富莊自盡前最後一次向外界求助的機會,但是她放棄了。校長因為自己沒有上前詢問愧疚不已,在富莊自盡之後,每次說到這個女生都是扼腕嘆息。
學校的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富莊在自殺當天找到了母親,希望母親能夠給她買一雙新鞋。母親不知這是女兒給自己「上路」做準備,因為當時弟弟生病,母親立刻拒絕了富莊的要求。富莊卻道:「母親之前不是早已答應給我買新鞋了嗎?您今天陪我把鞋子買了,今後我就再也不麻煩您了。」
富莊的母親沒有意識到富莊這句「再也不麻煩您」是什麼意思,只是覺得女兒那時候哀求的樣子非常心疼,就陪她去買了新鞋。買完鞋之後,富莊還央求母親陪伴她去拍了一張照片。回家之後富莊沒有任何反常的激動,看起來很正常。到了晚上,富莊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穿上新鞋子,喝下早就已經準備好的大量安眠藥,安靜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
富莊的未婚夫韓鴻藻在聽聞未婚夫自盡之後大病一場,在醫院住了好多天。兩人皆出身書香門第,兩人相戀並非是家族包辦婚姻,而是在學校相識之後自由戀愛,在家長同意之後才訂婚的。富莊為國自盡韓鴻藻萬萬沒有想到,他從前看富莊,覺得她雖然思想老成,看人生非常通透,但是沒有到對人生絕望的程度。此事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沒有人能夠真正走進她的內心之中。
富莊的犧牲,在當時社會是一個非常轟動的新聞,諸多主流報媒都曾經報導。人們對富莊之死的激憤,不是因為富莊的身份有多特殊,正是因為她是一個平凡不過的女學生,一個尚且16歲的少女。明明有著平靜的生活,父母健在,家境不錯,未婚夫也是前途無量,她卻為國憂心到了不得不以身殉國的程度。
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青年學生身後是封建思想頑固的家長,眼前是半開放的新社會,他們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向躊躇不前的國民政府撕心裂肺地吶喊,不顧自己的未來,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
愛國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認為青年人莽撞激進,不懂得人生之苦,不了解如何愛國。其實愛國是中國人的一種本能,無論古代、近代或者是現在,當國難來臨,無須他人的宣傳,無須父母、導師的教誨,他們自己就會扛起愛國的大旗。「以死明志」,對於我們來說似乎已經遙遠,多年之後再看富莊殉國的報導,依舊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