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導航系統
長徵五號「火箭」
C919國產大飛機
直20中型通用直升機
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
……
你知道嗎
這些大國重器背後的英雄
都有一個共同的響亮稱號
「航空航天月桂獎」獲得者
2020年11月18日
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
將在北京舉辦
今年獎項又將花落誰家?
航空航天月桂獎自2005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3屆,迄今共有90人次、25個團隊獲獎。
獲獎者有院士專家、學科帶頭人、飛行英雄、企業家、一線勞模等,來自國內外航空航天企業、航空公司、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高校等。
為我國航空事業拼搏一生的兩院院士顧誦芬、開創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多次戰勝重大空中險情的英雄試飛員李中華等都是該獎項獲得者。
月桂一詞,在中外傳統文化中有傑出、取勝或褒獎勇士之義。中文中的「蟾宮折桂」、英國延續四百年的「桂冠詩人」稱號,皆是如此。
自2018年第十三屆月桂獎以來
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繼續大踏步向前邁進
無論是直20先進中型通用直升機
還是完成海上首飛的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
無論是託舉「天問一號」飛向火星的「長五」火箭
還是成功覆蓋全球的北鬥導航系統
無論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興機場的建成
還是運送醫護人員飛赴武漢的「空中逆行者」
無論是ARJ21噴氣支線客機的批量交付
還是國產大飛機C919的六機四地試飛
航空航天人創造了多項激動人心的成就!
一起來回顧
往屆月桂獎獲獎人物代表
第一屆月桂獎
2005.09
吳希明
獲獎時職務: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
據說吳希明有個外號——「拼命三郎」,他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多年來在他的日曆上,幾乎沒有節假日的概念。
他心中始終堅定著一個信念:「我們這一代航空人,一定要研製出中國自己的直升機!」
17 平米的舊房子一家三口住了十幾年;幾十塊錢的工資拿了十幾年;為了型號的順利研製,七年前幾乎是強制性入學的研究生,到現在都沒有時間去讀,以至於所裡報上去的先進評比常被那個「大學學歷」所限制——他都不以為然。
在他20 餘年從事直升機設計研製的生涯中,以主要研製人員的身份參與了幾乎所有國內自行研製的直升機型號的研製工作。
他曾4 次在型號研製中立功,4 次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 先後榮獲江西省首屆「十佳百優科技創新標兵」、「中央企業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4 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稱號。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他說得最多的就是:「直升機研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人本事天大也幹不出來!」如今,「希明精神」 成了他所在單位的寶貴財富,人們評論他時說,作為總師,他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作為專家,他知識淵博,精通業務;作為領導, 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這是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讚嘆。
他用四十一歲的青春,挑起中國直升機設計研製工作的大梁。
第一屆月桂獎
2005.09
馬湘生
獲獎時職務:總參陸航部部長,陸航特級飛行員,少將
在祖國50 年開國慶典上,作為帶隊長機飛越天安門接受黨和國家領導檢閱的那一刻,是他覺得最幸福的時刻。
他勇於挑戰自我,徵服「對手」,總是走在時代矚目的最前沿, 被稱為「中國陸航第一飛」。
其長達36 年的傳奇飛行人生讓外國飛行專家嘆為觀止:他是駕駛中外直升機型號最多的飛行員——飛過40 多種機型,安全飛行4000 多小時,執行急難險重任務100 多次;美國、俄羅斯、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家的飛行員曾稱他是一位難得的高素質的優秀直升機飛行員。
他的生命被濃縮在諸多 「第一」上:他是第一批直升機特級飛行員;第一個駕駛武裝直升機的陸航飛行員;第一批赴外軍系統進行戰術飛行培訓的陸航飛行員……
他曾經無數次在搶險救災、新機型試飛等危難險重任務中, 挺身而出,以精湛的技藝和過人的膽識一次次化險為夷。
第二屆月桂獎
2006.10
張恩和
獲獎時職務:「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
他是一位不負眾望的發動機研製專家。他總是身先士卒,衝在第一線,是同事的楷模;他堅持以數據說話,善用系統工程思維,是科研人員的「主心骨」。
在他的帶領下,「太行」研製團隊含辛茹苦十八年,突破了幾十項重大技術關鍵,解決了出上百個技術問題。
他主持研發的「太行」發動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種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它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空白,使我國自主研製的航空發動機實現了從中等推力到大推力、從渦噴發動機到渦扇發動機、從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歷史性跨越。
第二屆月桂獎
2006.10
劉高倬
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總經理
他是中國企業家隊伍裡不可多得的帥才,他改變了這個行業。
從部長到企業家,他成功完成了角色的轉變,展示了高超的管理和經營才能;從政府到企業,他帶領中國一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奠定了下一步騰飛的基礎。七年來,中國一航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實現了在軍機、發動機、空空飛彈上的三大跨越,完成了機載設備和系統的升級換代。
他始終追求著躋身世界航空工業強者之林的夢想。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一航2005 年實現總收入700 億元,是集團成立之初的3.3 倍,在世界航空航天100 強中的排名上升至第20 位,7 年時間前移了34 位。
他創新,他激情,他堅信團隊是企業的脊梁,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團隊建設上,他說,「握緊拳頭是凝聚力,伸出拳頭是競爭力, 張開五指是執行力。」
他睿智,他前瞻,他打造「6S」的一流環境管理,推行以精益六西格瑪為主線的流程再造,形成「型號攻堅」為中心的質量文化。他勝利跑完了中國一航的第一棒,用航空報國之志點燃了永不熄滅的創新激情。
第二屆月桂獎
2006.10
宋文驄
獲獎時職務:中國工程院院士,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原總設計師, 殲10 戰鬥機總設計師
宋文驄院士在早年的工作中擔任過解放軍偵察員、飛機機械師等工作。他首次接觸飛機設計是在1954年,當時他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學習,期間參加了「東風113」研製工作並任總體組組長。1960年畢業後,他先後在瀋陽飛機製造廠、國防部六院一所(即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是我國飛機戰術和氣動布局專業創建人之一。
1970年宋文驄隨新型飛機研製團隊轉戰成都,隨後與殲10結下不解之緣。有關殲10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已毋須多說,而宋文驄對於殲10的意義,其重要性也毫不遜色。
1986年,時年56歲的宋文驄被任命為殲10總設計師。當時國內現代化意義上的航空工業剛剛起步,很多領域還是空白,要完成殲10這樣先進戰鬥機的研發,需要科研人員付出加倍的努力。而作為殲10的總設計師,宋文驄背負的壓力比誰都大,對研發過程之艱辛,也體會得比誰都深刻。因此,在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的那一天,宋文驄含淚宣布:「我今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另據相關人士回憶,宋文驄有一次在親自修改有關他的傳記草稿時,書的封面標題起初寫著「宋文驄院士」,後來他將這個標題改成了「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然後他說「院士要做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總設計師要做什麼。」
憑藉對殲10的熱愛與貢獻,宋文驄於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努力向前、憤發圖強。
第三屆月桂獎
2007.09
樊會濤
獲獎時職務:空空飛彈專家, 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
他是一名年青的飛彈設計師,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十五」空軍重大背景預研項目「新一代遠程空空飛彈研究」課題組長。
8年前,他臨危擔使命,帶著痛失恩師的悲痛,懷著「鑄霹靂神箭,揚中華國威」的決心,毅然承擔起了研製高新工程的千鈞重擔。
他作風嚴謹,嚴守質量,注重數據。
他善於聽取多方意見,包容不同思想,營造互相溝通、交流的良好氛圍。
他極具人格魅力,總是衝鋒在最危急的前線,攬下最重的責任,走在遠離榮譽的幕後。
第三屆月桂獎
2007.09
「北航一號」團隊
他們是「80 後」的一代,無畏地站在科技的前沿。
他們是行業未來的希望,激情,夢想,求知,創造了奇蹟。
他們是一群成績優異的青年,獲得「保研」資格的優秀本科生;他們是一群激情燃燒的青年,主動請纓,申請加入探空火箭項目,在艱苦的條件下獨立設計研製探空火箭;他們是一群志存高遠的青年,永不滿足於搜尋理論知識,立志於理論和工程的結合,追逐科學研究的突破。
他們成功地將自己研製的探空火箭火箭射入了蒼穹,用自己的夢想和行動編織了奇蹟。
第四屆月桂獎
2008.11
楊利偉
中國載人航天第一人、少將
獲獎時職務: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晨9時,是他創造歷史的一刻。
神五沖天,英雄出徵,中國飛天第一人實現千年飛天的夢想。這一刻,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刻在全球史冊中, 也刻在浩瀚的宇宙中。
他的淡然自若,讓所有加諸於身的榮譽光環在他的面前黯然失色;他的完美航行,點燃了中華民族一個時代的驕傲和自豪;他的精神力量,激蕩著億萬人澎湃的心跳。
他是中國航天精神最真實的化身。
第五屆月桂獎
2009.09
趙鵬
獲獎時職務:ARJ21 首席試飛員,試飛院試飛員學院副院長,特級試飛員
不論是學歷和理論知識,還是駕駛技術和業務水平,甚至是外語水平,他都讓人無可挑剔。
他是我國目前具有最高學歷的試飛員。
他是我國第一個闊出國門審定國外大型運輸機的中國試飛員。
他對國外飛機設計師提出的「強制改進」和「強烈建議」讓人刮目相看。
他是我國僅有的兩名民航局方試飛員之一。
他在「小鷹」500 的試飛中,填補了我國民機試飛領域三項技術空白。
他是我國首位被國際權威試飛協會認定的國際試飛員。
他是新支線ARJ21 的首席試飛員。
一橫長城長,一揮萬重山。他構築的試飛世界有著崇山般的幽遠和深厚,有著長城般的堅固和璀璨,見證著我國航空工業不斷前行的步伐。
第六屆月桂獎
2010.11
黃江川
獲獎時職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
他是北大荒拓荒者的後代,滿懷壯志,從教書育人步入航天殿堂。
他以「忠於自己的職業」為座右銘,繼承了中國空間技術的衣缽,將數代專家的精華融會發揚。
他臨危受命,搶救中巴資源衛星,使之安全運行超壽命一倍。
他是「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和指揮,是型號「兩總」 系統少有的「一肩挑」。
他是「嫦娥二號」的總設計師,帶領團隊縝密攻堅,實現多項技術的全面突破,使「嫦娥」順利飛天,行探月之旅,圓國人千年之夢。
第七屆月桂獎
2011.09
李剛
獲獎時職務:中國空軍裝備部某試飛團副參謀長,空軍大校,一級飛行員,殲-20首飛試飛員
他經驗豐富,技術過硬,能熟練駕駛中國現役和在研的所有殲擊機、殲擊轟炸機。
他勇於挑戰,是我國新一代失速尾旋教員之一,完成了「山鷹」 飛機尾旋科目試飛任務,填補了國內空白。
他胸懷祖國,以「擠」和「鑽」的精神長期超負荷探索試飛理論, 曾在國外獲得「大迎角」和「飛行品質」資格證書。
他講課深入淺出、旁徵博引,理論和經驗在他的腦中水乳交融,後輩試飛員在他的引領下如小鷹學翼,進步神速。
他忠於使命,獻身航空,積極向研發單位提出戰機改進建議, 促進機型設計以人為本、科學高效。
第七屆月桂獎
2011.09
馬浩翔
獲獎時職務: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地區總裁
他來自萬裡之外的美國,服役霍尼韋爾31 年,卻擁有一個取意「浩然翱翔」的地道中國名字。
他堅信中國航空市場必將成為世界焦點,一上任便將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部從新加坡遷到上海,紮根中國,取得市場先機。
他提倡「全面合作」戰略,積極推進航空安全和運輸效率的提高,全面助力中國空管現代化。
他推動霍尼韋爾深度參與中國航空工業的全價值鏈,從生產轉包、合作研發到知識分享、人才培養,致力於推動中國合作夥伴的全球競爭力。
在他的帶領下,這家全球頂尖的航空電子設備綜合製造商成為唯一一個在中國擁有飛機全平臺合作模式的外企,橫跨從通航飛機到大型客機的所有維度。
第八屆月桂獎
2012.11
孫聰
獲獎時職務: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殲15航載機總設計師
孫聰,現年59歲。現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中國航空工業航空報國特等金獎獲得者。孫聰先後參與了多個飛機的研製任務,是殲11系列、殲15等重點型號總設計師,擔任飛機製造業數位化工程和多項重大預研項目負責人,殲11系列飛機首席專家,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首席技術專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
在他設計的多型戰機中,殲15給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在談到殲15時,孫聰表示他們在研發過程中使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而且建立了新的組織模式、探索了新的管理模式、使用了新的研發流程和研發手段。在這一系列創新實踐的引導下,殲15艦載機項目大大提升了研製效率。
早在2012年9月「遼寧」艦入列時,外媒預計的中國艦載機在艦上實現起降至少需要一年半;然而僅兩個多月後的11月,殲15就進行上艦試驗了。孫聰說殲15上艦試驗的那天心情十分緊張,「幾乎大氣都不敢出,緊緊攥著的手心裡全是汗」。而在飛機最終著艦成功後,包括孫聰在內的每一位親眼見證歷史的人都熱淚盈眶。
2015年,孫聰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孫聰認為技術進步成就了殲15,也成就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眾多先進型號。
「技術進步,航空報國。」孫聰總結殲15成功的關鍵因素時說,「要把技術進步放在前面,而航空報國的精神要基於技術進步,如果沒有具體的手段和方法,航空報國也不可能實現。」
第九屆月桂獎
2013.09
林益明
獲獎時職務: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部長
16 星密集發射,是他帶領團隊所創造的航天史「中國速度」, 只為祖國打造亞太區域導航先鋒。
三個國家重大專項在研,十餘顆衛星發射入軌,嫦娥三號「落月」 ……他勇挑重擔,為中華民族奏響宇宙天籟。
他是登天之歌的譜曲人:科研生產管理模式、公用平臺開發規範、資源統籌集約管理……他全局在握,旨在全面提升太空飛行器設計規範性與可靠性,夯實航天工業管理基礎。
他甘為桃李,加強高端人才引進,搭建職業化發展平臺,為北鬥星網打造了一支技術精湛、作風過硬的人才隊伍。
他榮譽累累,曾榮獲國防科學技術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並獲得「航天十佳科技青年」等榮譽稱號。
科研管理、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一步一個印記,他腳步踏實, 方向是天邊雲海。
第九屆月桂獎
2013.09
劉偉寧
獲獎時職務:奧凱航空公司總裁
「報春第一枝」,在人們對中國第一家民營航空企業「奧凱」 的讚譽背後,是他作為中國民航運輸界民營開拓者所付出的委屈與血汗。
非議紛紛、爭議連連之時,他以獨特眼光和堅定意志,選擇國產新舟60:「讓祖國上空飛翔著我們自己的飛機,這是我的夢想」, 自此開啟國產飛機投入國內運營的「破冰之旅」。
9年堅持不懈,他因地制宜,創新打造環渤海快線,黑龍江模式, 阿拉善通勤計劃,更多同胞出行因此而便捷,航空市場潛在容量被激發,只為實現「小飛機飛出大市場」的承諾。
他用實際行動支撐、鞭策著中國航空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從一架新舟60 開始,到現在平安翱翔在30 多條航線上的八架新舟60, 再到計劃中的50 架新舟系列飛機——他以對祖國航空、同胞產品的大愛,在民營航空支撐起一片獨特的天空,恰如伯樂遇良馬,伯牙逢子期,胸懷星海,前程無限。
第十屆月桂獎
2014.11
康鵬
獲獎時職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防禦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型號總設計師
二十多年間,他歷經無數次外場試驗,艱苦風沙之中為我國錘鍊未來空防戰場上的無敵殺手鐧。
他組織完成了FD-2000 遠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軍貿型號研製,在眾梟雄中突破壟斷,為中國軍工在世界闖出新天地。
他十幾年專心深入中遠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研製,終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注重掌握核心技術能力,不斷提出創新技術途徑,一步一個腳印, 打造我國空防鎧甲。
他將自己稱為千萬個普通科研工作者之一,他以熱情和勤奮,踏出了一條獨立研發、自主創新之路。
第十一屆月桂獎
2016.10
程堂明
獲獎時職務: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
從「長徵二號」F 的分離和逃逸系統到「長徵五號」的預研與總體設計,再到「長徵七號」的設計立項,這條現在看來清晰卓著、當初卻無法預判成敗的科研之路,他只用了短短20 年。
提起這條科研之路,他仍記得自己曾參與負責研製的項目;對於當時的項目節點和技術特點,他依然了如指掌。而對採用了全新的液氧煤油動力系統和全數位化設計等96 項全新技術的「長徵七號」火箭,他更是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瞭然於心,充滿自豪。
然而面對外界的讚譽,他虛懷若谷,更願意談及團隊夥伴們的力量與貢獻,談及年輕人的成長與貢獻,而他不過是「遇到了好的機會和信任我的領導們」。
20 年前那位曾在北京知春路旁的課堂裡、夢想裡謀劃未來的少年,如今已經目及更遙遠的地方。在那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閃爍著五星紅旗的光輝。
第十二屆月桂獎
2017.12
王 剛
獲獎時職務:航空工業沈飛精密機加專家,航空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班長
航空工業首席技術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40多項殊榮的主人,是一張年輕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臉龐。
從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成為「能挑大梁的好工人」。日夜輪轉、車床轟鳴,他靈活的將一塊又一塊金屬原材料加工成為極高精度和質量的航空結構件,同時也將自己頭腦和雙手當作一塊最珍貴也最富有潛力的材料,在一次次的工作創新中不斷磨礪自己。
十八年來,他以迎難而上、切磋琢磨的鑽研精神和靈活有效、經驗豐富的技術思路,破解了一系列數控加工生產技術難題,創造了全國行業最高的加工精度以及18年無加工廢品的記錄,累計進行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600餘項,包括2項國家專利,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剛班」和「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在為航空製造技術貢獻更多的先進加工方法、更強有力的人才儲備支撐。王剛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爭豔春滿園」,這正是擁有天空般胸懷的大國工匠。
第十二屆月桂獎
2017.12
楊偉
獲獎時職務:殲-20、殲-10系列、梟龍單雙座飛機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楊偉,現年57歲,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1985年,22歲的楊偉從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專業畢業,很快承擔起主持研發新一代戰鬥機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的重任,並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任務。至此,楊偉被冠以中國新型戰鬥機電傳飛控系統的組織者和開拓者的稱號。
30多年來,楊偉一直在科研一線從事戰鬥機的設計與研發工作,他是我國「梟龍」和殲20等多型戰鬥機的總設計師。
2001年,楊偉被任命為「梟龍」總設計師,「梟龍」從凍結技術狀態到實現首飛僅歷時23個月。2017年3月,在巴基斯坦國慶日期間,楊偉在伊斯蘭瑪巴德總統府接受了巴基斯坦總統授予的「卓越之星」國家榮譽獎章。
而讓楊偉真正名聞天下的,是他成為了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抓住殲20飛機需要突出特點的要求,揚長避短、綜合優化,圓滿完成了研發任務。同時殲20的誕生也帶動了我國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等行業的整體發展。因此,藉助於殲20項目,楊偉帶領團隊實現了飛機研發的四大既定目標:一是打造跨代新機,二是引領技術發展,三是創新研發體系,四是建設卓越團隊。
對於殲20的意義,楊偉曾說過「殲20隻是走向中國製造2025途中完成的一個小目標。科技的發展推動著航空產品的更新迭代,而自主創新,就是科技發展之『根』,掌握了科技創新的話語權,誰就能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鑑於在我國軍用飛機研發方面的巨大貢獻,楊偉先後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以及國防科技進步獎等獎項13項;並於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了我國又一名院士飛機設計師。
第十二屆月桂獎
2017.12
吳光輝
獲獎時職務:C919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吳光輝的飛機設計生涯始於1982年,當時他在航空工業部六O三研究所總體室當設計員,並逐漸挑起飛機設計的大梁。2005年,時任航空工業一飛院副院長的吳光輝臨危受命,成為ARJ21飛機總設計師,在該機研發的關鍵階段挑起了重擔,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預定節點,而且在飛機設計中體現出了多處創新。
2008年,吳光輝開始擔任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C919研發過程中,每一項技術細節都需要赤手空拳地摸索,前進的每一小步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吳光輝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他總是告誡自己:「每一個環節都不允許出現任何問題,一定要穩紮穩打。」但他並不打算降低飛機的設計標準,認為C919一定要體現出技術的先進性。因為不比其他機型先進,就沒有優勢和市場。終於,C919實現了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目前已有六架飛機在全面進行試飛。
2020年是吳光輝與飛機打交道的第38個年頭,這期間他完整地親歷了中國大飛機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看到一架架C919飛上藍天,吳光輝雖然感到興奮和自豪,但他也明白,中國的大飛機要等到最後的勝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十三屆月桂獎
2018.11
劉傳健
中國民航英雄機長
獲獎時職務: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長
2018年5月14日,劉傳健駕駛3U8633航班飛行在9800米的成都上空,突然駕駛艙右風擋玻璃破裂。此時,玻璃碎裂向外四散,駕駛艙門自動打開,座艙失壓,駕駛艙溫度達到零下40度;而且自動駕駛設備出現故障,飛機劇烈抖動,情況萬分危急。
憑藉精湛技術和豐富經驗,劉傳健在充分考慮地形和安全高度前提下控制航速和航跡,憑手動和目視操控飛機艱難下降,飛機最終安全降落成都雙流機場。面對極限考驗,劉傳健以無一失誤的手動操作,與機組有序配合,確保了119名旅客和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創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蹟,完成了一次「史詩級」的備降。
2018年6月8日,劉傳健被中國民航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長」;9月4日,劉傳健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9月30日,劉傳健及其機組人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第十三屆月桂獎
2018.11
顧誦芬
獲獎時職務: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航空工業飛機設計大師
1954年起,顧誦芬參與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噴氣式飛機設計隊伍,參與完成了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的氣動設計工作。
1964年,他開始領導殲8飛機的氣動設計工作,並跟隨試飛員三上雲霄,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術關鍵,確保了飛機定型。
1981年,他又任殲8II飛機的總設計師,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1988年起他領導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研究,在國內首次實現不穩定飛機的飛行。
1986年以後,顧誦芬擔任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在ARJ21、C919、殲10、運20、教9等多個型號研製中擔任技術顧問、專家組負責人或成員,為解決設計與研製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汶川地震後的2009年4月8日,顧誦芬與其他27位院士聯名向中央領導上書,提出了「關於建設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議」。
顧誦芬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第十三屆月桂獎
2018.11
孫家棟
獲獎時職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國航天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專家
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他是中國第一枚飛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在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佔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1/3。
孫家棟是我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他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提出了工程研製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作出重要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問題。
孫家棟於1985年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孫家棟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2019年孫家棟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孫家棟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業從起步到躋身世界航天強國的全部歷史進程。
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背後
是無數開拓者、創新者和勇敢者的付出
2020年11月18日
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
讓我們拭目以待!
———— / END / ————
原標題:《月桂贈英雄!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花落誰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