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世紀,尚未成為表情包萌主的海獺處境危急。由於暴利的海獺毛皮貿易,它們被人類瘋狂獵殺,全球的海獺數量曾一度銳減至 1000~2000 只。
溫哥華水族館裡睡覺的海獺 | Joe Robertson / Wikimedia Commons
直至海獺毛皮貿易被完全禁止,它們的數量才呈現出恢復的趨勢。漸漸地,一些海獺回到了祖輩生活過的地方,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棲息地的生態恢復。
無論是從生態環境還是物種保護的角度,海獺的歸來看起來都是一件普天同慶的事情。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為此感到開心。對於那些以捕撈、加工和販賣海膽、蟹類和貝類等海產品為生的人來說,海獺數量的增長,意味著收穫減少和經濟損失。
海膽是海獺最愛的食物之一 | 參考資料
是食藻狂魔的終結者,
還是豐饒海域的不速之客?
在北太平洋的巨藻林生態系統裡,海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巨藻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為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在巨藻林裡,海獺以海膽、蟹類、貝類等無脊椎動物為食,而這些無脊椎動物則以巨藻為食,特別是「貪得無厭」的海膽(例如紫球海膽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
巨藻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類藻類,高度可達30米,飄搖在近岸海域的海底 | NOAA's National Ocean Service
海膽尤其青睞巨藻基部那似根非根的固著器,鋒利的牙齒能啃食、咀嚼海藻的固著器,將巨藻一株接一株地咬斷。倘若沒有了捕食海膽的海獺,海膽將大規模增殖,巨藻林也將很快毀於一旦,許多依附於巨藻生活的海洋生物也將無家可歸。
海獺在一兩百年前所遭受的重創,至今仍影響著北太平洋巨藻的命運。在北加利福尼亞,已有90%的巨藻林被「食藻狂魔」吞噬殆盡。海洋生態學家們希望,更多海獺能夠儘快回歸,逐步佔領原本失去的棲息地,控制當地的無脊椎動物。如此一來,巨藻才有機會喘口氣,繼續生長壯大,巨藻林生態系統才能恢復勃勃生機。
紫球海膽 | Kirt L. Onthank / Wikimedia Commons
可惜,海獺的歸來雖然有海洋生態學家們撐腰,卻依然沒法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既然海膽等無脊椎海產品會減少,那些以此類海產品為生的人,自然沒那麼歡迎海獺的到來——海獺越多,他們的收穫就很可能越少。
如今海獺在祖輩生活過的棲息地所進行的日常捕食,反而成為了對當地居民代代相承的豐饒海域的肆意踐踏。換個角度來看,當地的捕撈業從業者也是受害者。若海獺與人類的衝突太過劇烈,當地居民可能會限制海獺活動、驅逐海獺,甚至把它們當作「害獸」獵殺。如何化解海獺與人類的矛盾,是當前非常需要關注的問題。
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野生海獺的回歸,對人類社會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近期,加拿大研究人員愛德華·格雷格(Edward Gregr)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他們構建了北太平洋東部的「海獺經濟學」模型,通過運算得出了具有參考性的結果:從總體來說,野生海獺的回歸對人類社會是利大於弊的。
圖 | Mike Baird / Wikimedia Commons
研究者考慮了海獺回歸對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海膽、珍寶蟹、象拔蚌等經濟物種的數量變化,巨藻的密度和生長狀態,以及在海洋食物鏈中,各個層級主要物種的數量和重量變化等等。這些因素是相互牽絆的,並且會影響當地相關產業的經濟收入。
研究發現,海獺回歸之後,雖然常見的無脊椎經濟物種數量減少了,但是某些魚類,例如俗稱為「蛇鱈」的長蛇齒單線魚(Ophiodon elongatus),其總產量卻增加了兩倍。據保守估計,以魚類為主的高營養級物種,其產量的增加每年能給人類社會帶來940萬加元的收入,這也可以直接抵消海膽等物種減產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海獺回歸引發的生態服務價值上的變化:直接捕撈的無脊椎海產品價值下降,但以魚類為主的補充漁獲物、海洋碳沉積和觀光業都有所增長,其中旅遊觀光的增長最為明顯 | 參考資料
另外,海獺的回歸還可以吸引生態觀光。該研究保守估計,未來的海獺-巨藻林生態旅遊業,每年可以創造 4150 萬加元的收入,是預估收益最大的部分。海獺不僅外觀可人、行為有趣,又能維持「海底森林」的健康穩定,對於觀光客應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切向錢看齊」
在複雜的生態系統中,一處細小的變動,就有可能引發類似蝴蝶效應的結果,想要量化具體的經濟影響也並不容易。
海獺會把娃抱在胸前,以免還不能分泌油脂防水的小海獺落入水中 | Michael L. Baird / Wikimedia Commons
模型模擬出的結果並非絕對,在真實情況中,海獺的回歸可能還會造成一些研究裡尚未預料到的影響。不過,從目前來看,海獺的回歸對當地社會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人類總體是獲益的。只是,當地政府還需要考慮,如何彌補總體之中每個個體所蒙受的經濟損失;況且,保障捕撈業從業者的利益,也是在間接地保護海獺。
這個研究之意義,並非只局限於探討海獺回歸的利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確切的量化方法,用人類社會的貨幣來衡量生態系統的各種價值。
圖 | USFWS
大部分情況下,動物保護很難產生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當地居民驅趕或獵殺受保護的動物、不支持保護工作之類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依靠這樣的模型,我們可以計算出生態系統中各個物種的經濟影響,並由此制定合理的保護管理計劃。如果擁有可靠的數據支撐、能夠向大眾展示可量化的經濟效益,動物保護的工作也更容易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支持。畢竟,如果一切都「向錢看齊」,就沒有什麼帳算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