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三維互聯石墨烯卷骨架增強反應動力學的鋰離子電容器研究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電極的材料選擇和巧妙的結構設計對於構建高性能的電化學儲能器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維導電網絡對於均勻負載良好分散的活性納米結構尤為重要,同時也能為納米活性物質提供三維快速的電子和離子傳輸通道。一維石墨烯卷不僅繼承了石墨烯的優異的電學性能,同時也具有一維材料的諸多性能,如表面積比大、載流子遷移率高、自聚集受限、機械強度高等特點。另外,與表面無縫的碳納米管相比,石墨烯卷在埠和邊緣處呈開口狀,更有利於電解液的滲透和離子的遷移。同時石墨烯卷也是一種良好的自支撐電極框架,這種自支撐結構可以通過省去非電化學活性元件(包括電流收集體、導電劑和粘合劑)來提高儲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因此,利用石墨烯卷作為導電骨架原位負載過渡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不僅能夠避免納米顆粒因團聚而導致的活性物質利用受限的問題,也為解決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體系廣泛存在的電子傳輸能力差以及因體積效應而導致的結構和界面穩定性欠佳等問題提供了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A05組近年來基於發展出的一種超彈性碳氣凝膠的製備方法(Small, 15 (13): 1804779, 2019),合成出了一種自支撐還原氧化石墨烯卷,並將石墨烯卷網絡與硫複合構建出了具有高容量和長循環鋰硫電池(Chinese Physics B, 27 (6): 068101, 2018)。近日,該組博士生陳鵬輝在解思深院士和周維亞研究員的指導下,與該組王豔春高級工程師、博士生李少青、肖卓建博士、陳輝亮博士等人,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石墨烯卷網絡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應用。通過將離子與石墨烯片層進行靜電吸附,並結合冰晶模板法和冷凍乾燥技術,設計並製備出一種在三維互連石墨烯卷導電網絡上原位生長MnO納米顆粒的超高倍率自支撐儲鋰負極,並通過調控氧化石墨烯濃度實現了產物中石墨烯由一維卷狀向二維片層狀的轉變(圖1)。

圖1. (a-d)基於不同GO濃度的樣品的SEM圖像。(a,a1)0.25 mg mL-1,(b,b1)0.5 mg mL-1,(c,c1)0.75 mg mL-1和(d,d1)1.0 mg mL-1;(e)0.25MnO/3DGS樣品中負載MnO納米顆粒的石墨烯卷的SEM圖像;(f-h)0.25MnO/3DGS在不同放大倍數下的TEM圖像;(i) HAADF-STEM圖像及對應區域的面掃描元素分布圖。

通過結合電化學測試和結構表徵,系統研究了不同微結構與儲鋰反應動力學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由一維石墨烯卷構建的網際網路比由二維石墨烯片層構成的微結構具有更強的電子/離子轉移動力學,從而表現出更佳的倍率性能和更高的循環穩定性(圖2)。

圖2. 0.25MnO/3DGS自支撐電極在0.1 mV s-1掃速下的CV曲線(a)和0.1 A g-1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b);不同電極的倍率性能(c)、Nyquist曲線(d)和0.5 A g-1電流密度下的循環性能對比(e);(f)0.25MnO/3DGS和1.0MnO/3DGS的綜合電化學性能比較;(g)0.25MnO/3DGS在2 A g-1下的長循環性能及該樣品的離子和電子轉移示意圖(h)。

此外,石墨烯卷作為骨架材料和MnO納米顆粒之間通過Mn-O-C化學鍵緊密結合,在構建多種結構單元搭建多級微結構的同時,能夠有效地保證了金屬氧化物在嵌/脫鋰過程中的結構和界面的穩定性,電極在1000次循環後仍能維持原有的多級結構。基於這種網際網路結構的自支撐負極表現出了快速、持久的儲鋰能力,具有在20 A g-1下比容量為203 mAh g-1的超高倍率性能以及在2 A g-1下循環1000次後比容量為759 mAh g-1的長循環穩定性。基於此高倍率-高容量特性的自支撐負極構建的鋰離子電容器在功率密度為139.2 W kg-1時具有高達179.3 Wh kg-1的能量密度,而且得益於電極材料良好的結構穩定性,鋰離子電容器在5 A g-1下循環5000周的容量保持率為80.8%(圖3)。本工作所採用的製備方法可以為其它具有電子/離子電導率較低、因體積變化大而導致結構和界面不穩定等普遍問題的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的設計與改進提供新的思路。

圖3. 0.25MnO/3DGS//AC鋰離子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a)不同掃描速率下的CV曲線;(b)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c)根據充放電曲線計算的比電容;(d)5 A g-1下的長期循環穩定性;(e)基於0.25MnO/3DGS//AC的鋰離子電容器與文獻報導的其它MnO基鋰離子電容器的Ragone圖比較。

該研究結果以「In situ anchoring MnO nanoparticles on self-supported 3D interconnected graphene scroll framework: A fast kinetics boosted ultrahigh-rate anode for Li-ion capacitor」為題發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33: 298–308, 2020)上。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2018YFA02084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634014, 51172271, 51372269)和中國科學院A類先導專項(XDA09040202)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20303330

編輯:jita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究竟是什麼神秘力量,讓中國孩子集體扁了頭?

2. 為什麼啤酒用綠瓶子裝,白酒用透明瓶子裝?

3. 讓巨輪斷裂、大橋損毀,宇宙第一元素竟這麼邪門

4. 今天我們不搞科研,來搞顏色

5. 這種水果千萬別輕易用微波爐加熱,否則……

6. 珍惜這些食物,要不是人類為了吃,它們早滅絕了

7. 最黑的顏料有多黑?

8. 數字人民幣來了,它到底是什麼?

9. 為啥點了個鴛鴦鍋去聚餐,總是辣鍋先開呢?

10. 越剪越大?莫比烏斯環到底神奇在哪裡?

相關焦點

  • 三維互聯石墨烯卷骨架增強反應動力學的鋰離子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三維導電網絡對均勻負載良好分散的活性納米結構尤為重要,同時也能夠為納米活性物質提供三維快速的電子和離子傳輸通道。一維石墨烯卷繼承了石墨烯優異的電學性能,具有一維材料的一些性能,如表面積比大、載流子遷移率高、自聚集受限、機械強度高等。此外,與表面無縫的碳納米管相比,石墨烯卷在埠和邊緣處呈開口狀,這更有利於電解液的滲透和離子的遷移。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
  • 廣汽石墨烯電池最快今年底實車量產測試!充電速度堪比加油
    近日,廣汽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互動平臺表示,目前石墨烯電池研發工作在持續進行中,預計今年底將此項技術走向實車量產測試,最終能否實現量產仍需等待實車驗證結果。後續將會根據項目進展發布相關信息。廣汽集團還表示,石墨烯電池研發工作具體原理是將三維結構石墨烯作為添加劑添加進電池的正負極,改善電池充電性能。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
  • 神奇的超輕超彈多孔氣凝膠材料——三維石墨烯
    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不同種材質的氣凝膠材料。美國休斯實驗室與波音公司合作開發出具有周期結構的微格氣凝膠新材料(圖4),它的組成部分包括金屬和高達99.99%的空氣,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輕的金屬材料,甚至能夠放置在一朵蒲公英上。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在不摻雜元素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石墨烯基材料的電學性質來增強其本徵反應活性。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對於因邊緣、缺陷和自由基等引起的石墨烯基材料的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及其在能源催化、生物醫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進展。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PMCR)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Plasmonic Hot Electron-Mediated Hydrodehalogenation Kinetics on Nanostructured Ag Electrodes」於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新版「龜兔故事」,就在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之間
    另一個很好的使用案例是電能質量——即使是電能質量幾微秒的微小擾動,如果沒有超級電容器來保護設備、基礎設施和電網,也會造成數千萬元的損失。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已成為互補技術:電池提供長期能源,而超級電容器提供快速反應和高功率。所以有人說,超級電容器加電池是電氣化的未來。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 亞穩態矽鋰合金及矽與電解液發生化學反應, 造成鋰離子的消耗, 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距離, 阻礙鋰離子的順利脫嵌, 最終造成矽基負極材料容量的損耗。 SiOx材料的電化學機理與單質Si有所區別, 首先SiOx與鋰離子反應形成納米Si、Li2O 及鋰矽酸鹽, 生成的Li2O及鋰矽酸鹽主要抑制納米Si顆粒發生團聚, 起到緩衝體積膨脹的作用。如圖9所示, Phillipe等通過硬質和軟質XPS研究了矽納米粒子和SiO2層的界面機制, 類似於不成比例的SiOx納米結構, 有助於理解SEI膜形成機制。
  • 新的基於石墨烯的超級電池可在15秒內充電
    不會代替鋰離子電池,但可以補充鋰離子電池以獲得更好的性能。來自愛沙尼亞的超級電容器專家Skeleton Technologies宣布,它與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學院(KIT)一起,正在開發一種名為SuperBattery的新型突破性石墨烯電池。
  • 航天新型高性能材料大匯總及最新研究進展
    2015 年,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一種「雷射誘導石墨烯」( LIG) 的方法誘導石墨烯生產,用於柔性電容器的生產。上述材料可望用於航天電子系統中。2015年6 月,韓國三星公司通過將高結晶石墨烯的合成新方法應用到高容量矽陰極,發明了新型「高度結晶石墨烯編碼的」矽陰極材料,大幅提升了鋰離子電池的電容量。上述材料可望用於航天武器裝備的超級電容和電池中。
  • 石墨烯電池出現了,充電只需幾秒鐘
    2、氧化-還原法氧化-還原法是指將天然石墨與強酸和強氧化性物質反應生成氧化石墨(GO),經過超聲分散製備成氧化石墨烯,然後加入還原劑去除氧化石墨表面的含氧基團後得到石墨烯。氧化-還原法製備成本較低容易實現,成為生產石墨烯的最主流方法。
  • 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俊生)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金屬
  • 我國第一具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顎區研究進展
    NEW RESEARCH 4月1日,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關於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進展,補充了準噶爾翼龍的形態鑑別特徵,為翼龍的系統發育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也提供了其生活習性方面的證據。
  • 分子動力學(167篇)2019年1月15日
    從頭算 分子動力學 模擬表明,在石墨烯基底的支撐下,2D ...erviewee - plane ps ....[ 雙語全文 ]   J. Am. Chem. Soc. (14.4) 4. 蛋白質 - 配體結合中構象熵與溶劑化熵的相互作用。
  • 大連化物所實現界面釕中心高效催化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二氧化釕(RuO2)和石墨烯界面處的釕中心可以顯著提升RuO2基催化劑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中的活性和穩定性,該工作為設計和製備高效、穩定的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石墨烯小知識之石墨烯在農業中的應用
    石墨烯在生物醫藥、電子器件、電池電容器、航空航天以及軍工等眾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石墨烯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石墨烯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也不斷被挖掘,科學成果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惠及百姓日常生活。石墨烯在農業中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涵蓋了傳感器、農藥、肥料、保鮮劑、吸附劑、電熱膜/板以及塑料薄膜等方面,具體應用如下:一、石墨烯傳感器可用於採集空氣溫溼度、土壤溫溼度等周邊環境參數,形成優化生長環境和生長方法的關鍵信息,滿足智慧農田的管理需求;將多孔石墨烯材料用於修飾工作電極,構建電化學酶生物傳感器,用於檢測農藥殘留,保障農產品食用安全
  • 剛剛中國科學家完成石墨烯「摺紙術」,研究成員來自他的團隊
    探索新型低維碳納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是世界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相關研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目前在單原子層次上精準構築和調控基於石墨烯的低維碳納米結構仍存在巨大挑戰。經過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精準、按需定製的可控摺疊,構築出一種新型的準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