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貸員到董事長,從基層員工到全國勞動模範,貴州花溪農村商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勇從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始終紮根農村,走村串戶,用雙腳打通山區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助力農村群眾脫貧致富。
正在和肉牛養殖戶交談的,就是花溪農村商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勇。眼下,牛舍裡這群肉牛的長勢和銷路是他最關心的問題。花溪區馬鈴鄉凱壩村,人均耕地不足1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致富門路狹窄。而現在,全村有十三戶村民在3個月之內,通過信用貸款的方式累計獲得花溪農商行「養牛貸」專項資金191萬元,112頭肉牛順利入欄。村民周天順他的十三頭肉牛現在每天可以增重4到5斤,預計到出欄時可為他帶來約20餘萬元的經濟收入。
花溪區馬鈴鄉凱壩村村民 周天順:吳董事長對這個項目很支持,很關心。肉牛的長勢比較好,增加了我們的收入,目前看來是成功了。
在農村金融戰線奮鬥了近38年,吳勇始終認為,只有走進田間地頭,才能真真實實的了解農村群眾想什麼、要什麼,於是,戴著草帽走村串寨,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貴州花溪農村商業銀行辦公室主任 楊昌志: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他都在農村,因為夏天很熱,他經常在田間地頭戴著草帽,村民們就親切地稱呼他為「草帽行長」。
通過走村進寨,打通山區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讓花溪農商銀行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農村的金融服務系統。通過實行「小銀行助力大扶貧」理念,推行「小額農貸」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近年來,該行累計向5.4萬名農戶發放貸款190億元。支農支小信貸資金佔信貸總金額的80%以上。
而花溪農商銀行也在吳勇的帶領下,從資產不足2億元的農信社發展成為資產數百億的農商行,員工規模從過去的十幾人,變成了現在的600餘人。
貴州花溪農村商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吳勇:花溪農商行是因農而生,通過多次改革、改制,但不能改姓,初心不改,服務農民、服務三農、服務小微企業的使命不改。所以去農村調研,實地了解農民及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是我的一項必要工作,打造普惠金融共同體,做初心銀行,做農民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