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連日來,一名年輕的女翼裝飛行員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失聯一事持續牽動著人們的心。昨天(18日)上午,天門山發現疑似失聯者遺體,目前已確認,就是5月12日在天門山景區取景拍攝中失聯的女翼裝飛行員。遺體已於昨晚送往張家界市殯儀館。目前搜救已經結束,相關善後工作正在進行中。
據5月16日湖南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通報:5月12日,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取景拍攝極限運動短紀錄片。當日11時19分,參與拍攝的兩名翼裝飛行員從飛行高度約2500米的直升機上起跳進行高空翼裝飛行,其中一名女翼裝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因偏離計劃路線導致失聯。
今天(19日),遇難女翼裝飛行員從直升機上最後一跳飛行的畫面被公布。
5月12號上午11點19分左右,天氣晴朗,載有兩名翼裝飛行員的直升機抵達天門山後山上空高度為2500米的既定位置,做好起跳準備後,女翼裝飛行員一躍而下,開始按設定路線進行高空翼裝飛行,攝影師隨後跳出,跟隨飛行。在平穩飛行了19秒後,攝影師發現女翼裝飛行員的飛行路線明顯偏離,飛行高度有所下降,兩人正快速向天門山臺型主山體方向飛行,攝影師判斷女飛行員可能無法正常通過山頂上空,立即揮手示意女翼裝飛行員開傘,自身飛行高度也出現下降,隨即攝影師也調整飛行姿態,低於原路線高度繞過山體,安全返回降落點。攝影師在無法繼續跟隨飛行的瞬間,僅來得及向側下方回頭看了一眼,發現女翼裝飛行員已經以非正常飛行姿態急劇下降數百米,隨後脫離攝影師視線和可拍攝範圍。
事發後,當地立即組織多方救援力量展開地毯式救援,終於在18日上午找到了失聯女翼裝飛行員的蹤跡,遺憾的是發現時已無生命體徵。
5月18日上午,搜救隊伍在搜尋過程中接到天門山鎮村民報告,在天門山玉壺峰北側下方無人區一處密林內發現疑似失聯者。得知情況後,搜救隊伍立即趕赴現場,經過現場核實,確定其為5月12日上午失聯的女翼裝飛行員,已無生命體徵,失聯者降落傘未打開。遺體發現地點海拔高度約900米,距離其在空中直升機上起跳的位置直線距離約2000米,相對落差約1600米。
自5月12日上午該名女翼裝飛行員失聯以來,當地迅速啟動應急救援機制,組織消防隊、張家界藍天救援隊等多支救援隊伍,以及趕來支援的外地專業救援隊、有關單位工作人員和熟悉地形的當地村民組成聯合搜救隊伍,通過直升機、無人機、熱成像等專業設備持續進行空中觀察,多組人員劃分區域分工進行大面積地面搜尋。但因無法準確定位搜尋目標,且搜尋區域地形險峻複雜、植被茂密,期間時有雨霧天氣等多種因素,導致搜尋搜救過程極其艱難。
除了地形、天氣等原因,據了解,遇難的女翼裝飛行員當時並未攜帶GPS定位設備,這也造成了搜救異常困難。有消息顯示,遇難女翼裝飛行員為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曾在國外經過系統的翼裝飛行專業訓練,有數百次翼裝飛行和高空跳傘經驗。
另外,遇難女翼裝飛行員的隊友告訴記者,在5月12日飛行前,他們已經對天門山現場做了多次試跳,並都成功著陸在山腳的停車場,意外發生在最後一次翼裝飛行正式拍攝時。隊友表示,遇難女翼裝飛行員是在飛行過程中遇到雲層遮蔽視線後偏離了計劃航線,離開拍攝範圍後失聯。
翼裝飛行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瘋狂的極限運動之一。翼裝飛行,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運動員飛行時身著擁有雙翼的飛行服和降落傘設備,在身體騰空之後展開手腳,利用翼裝所產生的浮力以及肢體控制來完成驚險刺激的飛行動作。當達到一定安全高度後,再打開降落傘減速降落到地面,整個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翼裝飛行服進行滑翔飛行的。
再來看看翼裝是如何讓人飛起來的呢?這主要靠翼裝特有的翼膜構造。這些位於腋下和雙腿間的衝壓式膨脹氣囊由高密度尼龍材料製成,當空氣進入的時候就變成了類似蝙蝠翅膀的「翼膜」。運動員跳離高臺後,張開手腳便能展開翼膜,像飛鼠一樣,利用空氣阻力,在減緩下降速度的同時,形成向前飛行的動力。利用身體擺動,運動員可以準確地轉彎以及控制飛行的方向和速度。
翼裝飛行是極其危險的,運動員在空中時速超過每小時200公裡,一旦遇到突如其來的氣流很可能會失控,處理不當還可能撞到其他物體。由於危險性高,要想成為一名翼裝飛行運動員門檻極高,挑戰者必須有200次高空跳傘的經驗,還要身強力健、反應靈敏、協調性好。
由於地理環境符合翼裝飛行運動對場地的要求,再加上景區配套設施相對成熟、交通便利,這些年張家界一直在舉辦翼裝飛行大賽,促使原本小眾的翼裝飛行等極限運動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但同時也有慘劇發生。2013年,第二屆世界翼裝飛行世錦賽在天門山舉行,匈牙利翼裝飛行冠軍維克多·科瓦茨就在試飛中不幸墜落遇難;2017年,加拿大運動員格雷厄姆·迪金森也在天門山獨自訓練時發生意外墜落喪生。
責任編輯:張琳(EN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