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9日消息(記者任夢巖 姜文婧)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在經過連續7天的搜救之後,18日上午11點左右,在張家界天門山翼裝飛行失聯的女大學生小劉(化名)的遺體被找到。據介紹,因地勢陡峭、天氣惡劣,再加上遇難者沒有攜帶GPS和手機,搜救工作非常困難。目前,搜尋搜救已經結束,相關的善後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今年5月12日,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在天門山景區取景拍攝極限運動短紀錄片時,兩名翼裝飛行員從高度約2500米的直升機上起跳,而小劉正是在飛行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計劃路線。那麼小劉的遺體是在什麼地方被找到的,事故原因是否查明,翼裝飛行等同於「送命」挑戰嗎?
據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官方消息,5月18日上午,疑似失聯翼裝飛行員小劉的遺體被當地村民發現,經搜救人員現場核實,小劉已無生命體徵,降落傘未打開。遺體發現地點海拔高度約900米,距離其在空中直升機上起跳的位置直線距離約2000米,相對落差約1600米。
事發後,當地政府部門迅速開展搜救工作,因無法準確定位搜尋目標,搜尋區域地形險峻複雜、植被茂密,期間時有雨霧天氣等多種因素導致搜尋搜救過程極其艱難。
發現遺體的村民曾先生此前對媒體表示,天門山附近懸崖陡峭、樹林茂密,前幾天下雨能見度很低,他們幾位當地村民也得相互幫助才能爬上峭壁,在樹林裡走了三個多小時後,終於找到了小劉的遺體。曾先生說:「這兩天天氣比較好,幸好我們把她找到了,她在張家界(遇難)我們有能力、義務把她找回來。我是住在這附近的人,我們對這邊比較了解,昨天我有空就找了一天,那邊都找完了也沒找到,今天就和兩三個朋友往這邊來,因為這邊山比較陡,我們幾個人相互幫襯著爬上來的,茂密的樹林裡(走了)三個多小時。」
5月12日飛行前,小劉和隊友已經對天門山現場做了多次試跳並成功著陸在山腳的停車場,意外發生在最後一次翼裝飛行正式拍攝時。小劉的隊友告訴媒體,她在飛行過程中,遇到雲層遮蔽視線後偏離了計劃航線,離開拍攝範圍後失聯。
此前有聲音質疑,翼裝飛行事故率高達30%,國內尚無相關標準和飛行組織,這樣的運動屬於「送命」挑戰。從事過3000多次翼裝飛行的運動員張樹鵬告訴記者,這樣的數據並不準確,隨著設備的發展和標準的逐漸完善,翼裝飛行的事故率目前在千分之五。為了保障安全,許多飛行員都有詳盡的要求。張樹鵬說:「翼裝飛行這項運動剛誕生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技術、經驗,所以那個時候的事故率確實很高,但是現在已經20多年過去了,翼裝飛行發展的速度很快,裝備也很安全。我們每次在飛行的時候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個是場地符合翼裝飛行起跳的標準,也就是說它必須是垂直地面90度的懸崖,它的垂直落差達到600米以上。第二個是氣象條件,不能有大風、降水,能見度是站在起跳臺能夠看到降落的位置,有通透的能見度。第三個是裝備,使用安全、科學的裝備,一般裝備分為翼裝飛行服、降落傘、頭盔三大部分,當然還包括一些輔助的設備,比如高度表、飛行電腦、對講機等輔助設備。第四個是良好的身體狀態。」
張樹鵬表示,每次翼裝飛行他都會帶上手機,行業內也有專業的飛行電腦來記錄飛行時的情況。他說:「我自己飛行訓練的時候,所有的時間我都會帶手機,溝通方便,在不發生意外的情況下,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通話。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手機是一個跟外界溝通的設備。我們飛的時候帶的不叫飛行GPS,而相當於一個小的飛行電腦,這個東西會記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飛行軌跡。大多數我們是在比賽的時候會帶這個東西,平時這不是一個硬性的要求。」
張樹鵬說,他並不在事故現場無法對此次事故進行分析,但全國能做低空翼裝飛行的不超過10人,從高空到低空翼裝飛行,有著非常詳盡的訓練要求,先完成高空跳傘200次後,才可以進行高空翼裝飛行訓練,在完成400次高空翼裝飛行或跳傘後,才可以進行低空跳傘訓練,在100次低空跳傘後,才可以去天門山這樣的場地,進行最危險的低空翼裝飛行。張樹鵬說:「我已經有1060多次在張家界天門山翼裝飛行的經歷,在國外,我有過2000多次高空翼裝飛行,事故率是非常低的。只有一兩次打開傘的時候遇到小問題,沒能降落到降落點,落在了山上或樹上。咱們現在國內的情況是,能做低空翼裝飛行的在10個人左右,其中還包括一些剛剛學會的,網上那些所謂的『大神』、第一人,我覺得確實太誇張了。」
目前,搜尋搜救工作結束,相關善後正在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