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泰安市人民政府發布泰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泰安市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分工方案的通知。
泰安市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分工方案
為加快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好地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魯政發〔2020〕8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工作目標
充分發揮泰安特色優勢,堅持全市域、全方位推進,積極融入一體化發展、服務一體化發展、推動一體化發展,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我市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跨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全面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濟泰同城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二)基本原則
——創新共建。以強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創新為引領,堅決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各種新業態、新模式競相迸發的良好創新環境。
——協調共進。 堅持一盤棋整體謀劃,強化區域分工合作和優勢集成。充分發揮泰安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內外並舉、協調聯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同發展局面。
——綠色共保。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統籌「三生空間」布局,打造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開放共贏。 深化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的交流合作,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共同打造一批重點板塊、優勢產業和標誌性工程。
——民生共享。 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引領城市發展理念由「物本」到「人本」轉變,確保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收穫更多獲得感。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規劃政策接軌。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突出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前瞻性,實現共謀劃、共建設、共分享、共繁榮。深度參與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的編制,爭取將我市更多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列入規劃內容。加強與濟南市的銜接融合,按照功能協調互動、產業集聚互補、生態環境和諧的布局原則,在編制「十四五」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時,統籌推進兩地資源開發、產業融合、市場開拓、環境治理、重要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等重大事項。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遊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二)推進交通互聯互通。 加強區域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的無縫對接,構建水陸空多式聯運的立體化交通網絡,增強區域發展支撐力。公路方面,加快完成濟南至泰安高速公路、青蘭高速公路萊蕪至泰安段改擴建工程、京滬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等建設任務;積極推進京臺高速公路濟南至泰安段改擴建工程、濟南至微山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高標準規劃建設S103泰嶽勝景旅遊公路。鐵路方面,推動濟南至棗莊鐵路(濟南-泰安-曲阜-棗莊旅遊高鐵通道)年內開工建設;聯合濟南、聊城兩市推進聊泰鐵路早日核准開工;加快聊城至泰安至青島(魯中高鐵通道)、濟南至臨沂、濟南至濟寧鐵路建設前期工作,爭取魯中高鐵在肥城設站、濟臨高鐵在新泰設站、濟濟高鐵在東平設站;積極爭取將濟南Rl線南延項目納入建設規劃。港航方面,推進泰安港、大清河航道建設,研究謀劃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提升京杭運河通行能力。紮實推進徂徠山通用機場、肥城祥躍機場、泰安運輸機場、新泰蓮花山機場建設前期工作。客運方面,支持開通省會經濟圈城際公交,加快構建快速化、通勤化和公交化的交通體系,逐步實現省會經濟圈公共運輸一卡互通。按照「加密西線、開通東線、東西並行」的原則,進一步密切濟泰間客運聯繫,逐步實現公交同城化。 (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三)推進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省會經濟圈內的產業合作、錯位發展,重點支持我市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遊、高端裝備製造、醫養健康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農業方面,依託我市特色農業優勢資源,以建設省會經濟圈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圍繞糧食、蔬菜、畜牧、林果、油料、泰山茶等主要產業生產及精深加工,為群眾提供綠色、安全、優質的農副產品。工業方面,加強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在機械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關聯度較高產業間的合作,促進輸變電設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比較優勢企業互延發展,鼓勵紡織、化工、食品等具備較強競爭性力的產業重組、聯合。加快推進國泰大成新材料產業園碳纖維項目、鉅成未來數字信息技術山東產業園、泰山政法大數據產業園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服務業方面,發揮我市作為全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市的優勢,密切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在物流集散、金融服務、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快嶽華能源多式聯運內陸港、兗礦泰安港鐵水聯運物流園等項目建設。依託我市自然生態優勢,積極承擔省會經濟圈社會化服務,全力打造生物醫藥、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等全生命周期醫養健康產業鏈。建立健全產業跨區域轉移發展合作機制,加強配套協作,積極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管園區」等跨區域合作發展模式。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四)推進科創資源共享。 藉助省會經濟圈內科研院所、研發平臺集聚優勢,開展委託研發、技術成果授權、技術轉讓入股、研發技術團隊「帶土移植」等產學研合作。加快推進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印染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中心。加快建設泰山創新谷、泰安市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平臺,共創省會經濟圈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共同體。積極對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超算中心等重大科研機構平臺,推進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在多元化基地建設、人才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共同打造行業領域技術創新制高點。高品質規劃建設生態科技東部新城。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五)推進生態環境共治。 嚴格落實《泰安市城鄉一體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嚴控「山體線」「水岸線」「天際線」。大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大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力度,強化汙染源頭協同共治,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環境。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聯手建設一批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重大環保項目。高標準編制《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全面完成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深化汙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開展大氣汙染、固體廢物、水體環境共同治理,協同推進黃河、泰山、大汶河、東平湖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推動森林防火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聯防工作,在主要河流和交通幹線兩側聯合建設綠色景觀長廊,共建沿黃生態綠道、景觀廊道和灘區親水設施,構築沿黃流域自然保護地體系。對泰城河道進行分步整治,根治河道汙染,實現長效管護,營造宜居環境。強化汙染源頭協同治理,優化區域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 (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六)推進文化旅遊合作。 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滸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共同實施泰山、大運河、齊長城等重點文化遺產保護。聯合濟南市、濟寧市(曲阜市)加快「山水聖人」中華文化樞軸建設步伐,努力打造文明交流互鑑高地。高水平舉辦泰山國際文化論壇等高端論壇,做好泰山國際登山節、泰山國際馬拉松賽等活動的聯合營銷,最大程度地釋放疊加效應。探索推進泰山旅遊同城化發展,逐步為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市民辦理泰山遊覽年卡。加強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旅遊市場互動,建立旅遊投融資與企業合作平臺,打包推出一批精品旅遊產品,大力開展品牌運作和營銷,共同開發旅遊市場。加大體育賽事和商務會展合作,積極發展體育經濟、會展經濟。加快推進泰山新聞出版小鎮、泰山金谷、泰山佑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演藝秀都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建設。 (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體育局、市貿促會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七)推進公共服務共聯。 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主動接軌省會經濟圈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推進電子社保卡應用,暢通異地居住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信息的交換渠道;推動工傷認定政策統一、結果互認,共同研究探索「網際網路+社保」的便民平臺服務模式。通過合作辦學、教師跟崗交流、建設教育聯盟等方式,開展學科建設和協同創新,促進各類教育資源跨區域流動。充分發揮我市職業教育資源優勢,推進職業院校和省會經濟圈內的大企業聯合辦學,為企業訂單式培養高級實用人才。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以集團化、企業化運作模式來泰設立分支機構,推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實現電子病歷、醫學檢驗檢查結果跨地區、跨機構互通互認。加強醫保政策的統籌銜接,逐步推廣應用醫保電子憑證和行動支付。 (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八)推進合作開放共贏。 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城市群及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的融合對接和交流合作,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全面完成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任務,規劃實施東平湖蓄滯洪區防洪安居工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鼓勵有優勢、有實力的企業 「走出去」,拓展新興市場,適時推進岱銀馬來西亞紡織三期項目。積極承接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溢出效應,探索建設山東自貿區聯動創新區,合力共建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積極創建泰安保稅物流中心(B型)。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政務服務辦理流程,完善共建共享共用信用體系,打造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營商環境。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商務局、市貿促會、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九)推進要素資源共用。 加強與省會經濟圈內各城市金融資本、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的對接交流,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實現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依託濟南區域性金融中心,吸引國內外各類金融企業入駐泰安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鼓勵金融機構面向省會經濟圈內的企業開展金融服務、股權投資等業務,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建立金融風險聯合處置機制,推動設立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創新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高校畢業生等來泰創新創業。運用市場化手段聯合開展碳排放權、用水權、用能權等資源要素市場化交易試點,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互聯共享,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泰安銀保監分局等,有關縣市區、功能區)
三、保障措施
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和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協調解決跨區域合作的重點難點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負責綜合協調、工作推進以及與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日常聯絡。要加大監督檢查工作力度,對各縣(市、區)、功能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年度工作任務實行「清單制+責任制」管理。要定期對涉及區域協調推進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進行監測分析和動態評估,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見效。要組建對口專項工作組,負責對接省直部門和其他各市對口專項工作組。各縣(市、區)、功能區要建立工作推進機制,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任務紮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