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極佳、對答如流,釋義、典故脫口而出,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
在《中華好詩詞》第三季第二場的比賽中,來自中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三學生——楚凌嵐奪得了全場的陣陣驚呼。
節目組的「大學士」評委楊雨教授作為她的學校老師,在出其不意看到得意弟子登上舞臺時倍感欣喜,隨後也為她的不俗表現感到十分欣慰。
創辦公司、發布專輯,始終致力於弘揚古典詩詞文化……這位落落大方又頗具才氣的古風美女楚凌嵐,是怎樣腳踏實地、一步步執著又堅定地行走在自己的夢想之路上呢?
淡定從容,為夢想兼程蓄力
高中時代的楚凌嵐就讀於湖南的南雅中學,在用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她還任職高一年級學生分會副主席,「學習工作兩不誤」,從容應對每一件事。
在團學兩會工作一年後,她經過一次筆試、五次面試的考驗,通過重重關卡,來到了最後的雙代會:主席與副主席、團副與團副助理的競爭。
在臺上,楚凌嵐和其他同學們盡情闡述自己的管理理念,作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講。同學們評價她:
「李芳華(楚凌嵐原名)雖然是女生,但氣勢一點也不輸給其他人。」
考入中南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後,楚凌嵐不忘自己在高中時期就懷抱著的「詩詞夢」。暢遊在大學的校園中,她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詩友」, 共同發起成立了「南薰詩社」。
詩社名字源於詩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他們的理念和情懷,是以繼承和發揚古典詩詞文化為主要目的,來進行古典詩詞創作。
「明詩言志,神交古人」。
在詩社中,楚凌嵐和指導老師楊雨教授以及同學們把酒話詩,在寓教於樂的學習和「較量」中,她不斷提升自己詩詞素養,還堅持創作。
詩社也逐漸致力於提升中南大學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在全校園的範圍內開展各項活動,同長沙各大學的詩社,乃至全國各個詩社,共同為傳承博大精深的中國詩詞文化貢獻力量。
質變飛躍,逐夢路上永不止步
在不斷的積累和沉澱下,楚凌嵐在詩詞圈中小有名氣。大三時,她終於有自信登上《中華好詩詞》的舞臺,和詩詞達人們一起PK。
電視機前的她大方優雅,擊敗六位守關者,獲得挑戰擂主的資格。吟詩唱曲,舉手投足間無不透露出古典佳人的氣質,火遍了整個網絡。
名聲大噪的她仍舊不忘初心,堅持創作。字斟句酌地打磨文筆、不斷推敲琢磨,作為詩社的優秀成員,楚凌嵐接著又出版了個人詩集《漣漪集》,成熟幹練的文筆令詩友稱奇。
而此時,已經迎接自己夢想路上高光時刻的楚凌嵐,仍舊不滿足、不止步。
她攜手紐約音樂製作人Colin Hua製作了原創中國風音樂專輯《似曾相識》,發布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張專輯。
專輯中的大部分歌曲是對楚凌嵐的詩詞集《漣漪集》中的多首詩歌進行譜曲再創作,再由她親自演唱完成的。
楚凌嵐把原創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讓音樂在文化內涵上既具有傳統詩性的美韻,又具有流行性。
在接受採訪時,楚凌嵐說:
「出這張專輯其實並不是說我想要跨界當歌手,更多是因為內心一直有一股衝動,想要詮釋我所理解的中國風音樂。」
從小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她,在成長中又接觸了中西方的不同音樂,感受到文化碰撞的衝擊性。
「把民族性的東西在現代流行文化中體現出來,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體會到中國文化獨特的美」,這是她夢想的又一個生發。
接著,楚凌嵐又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公司,開設公眾號、設置素笛軒詩詞課程。把詩詞的底蘊與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中華兒女。
如今,楚凌嵐逐夢的腳步仍未停下。她還想和音樂製作人嘗試更多不同的風格,希望能通過不斷的創作,讓傳統文化迸發出更新的活力。
古典才女分享經驗,方法引深思
楚凌嵐樂於大方分享自己的經驗,她的所言所行,體現出夢想路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1、純粹的摯愛和痴迷才能帶來動力
小時候,楚凌嵐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學習了很多年鋼琴,而直到她真正迷上傳統文化之後,才定下心來學習古琴等傳統樂器。
純粹的熱愛萌生出堅定的夢想,讓她心無旁騖地慢慢積累詩詞知識,逐漸領悟格律,一次次嘗試寫作,一點點增強語感。
名聲大噪後她仍不斷豐富學養,滋養靈氣和詩性。正是對傳統文化的痴迷,讓她一直腳踏實地,要求自己不要流於輕浮。
2、懂得思考,始終保持一份尋根問底的態度
在《中華好詩詞》的PK臺上,楚凌嵐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僅能說出正確的選項,還能夠娓娓道來其中的典故來源。
不僅僅是學習詩詞,在其他的課程學習中,學生都應該在背誦記憶的同時,讀懂意思,要重視知識的來龍去脈,學會刨根問底。
而如何刨根問底呢?要點便是: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觀點出發,縱向拓展更多文本以外的東西,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楚凌嵐舉例自己學詩的經驗:
直接被灌輸觀念的效果不佳,應當自己先有思考,此後發現我們和古人有共鳴之處,也是一種莫大的欣喜。沒有形成自己的詩詞觀,很容易被別人左右,走上歧途。
3、學習要有所側重、在精不在多:
楚凌嵐在素笛軒詩詞課上分享到:
「詩詞浩如煙海,我們應當選擇一流的選本、詩人、作品。像唐詩、宋詞三百首這樣的基礎選本。然後儘可能地背誦、領悟,後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著重攻讀一家。」
學無止境,知識典籍浩如煙海。正如我們不能能背盡所有詩詞,我們也無法將全部知識存入腦中。此時有所側重的學習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但有所側重並不是顧此失彼,而是在觀其知識的全貌後,著重掌握一個部分,學到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