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美女教授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導師席上,一位來自中南大學的美女教授引人注目。
她的名字由詩中而來,「楊柳依依,雨雪菲菲」。
可能你已經猜出來,她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女教授」的楊雨。
有文章這樣評價她:女人最高層次的氣質,如古人所言,就是「林下風致」。
一襲旗袍,端莊雅致,氣質與美貌並存。這樣的氣質美女,是多年專注於詩詞研究、修煉的結果。
楊雨教授頗有「大家閨秀」風採,但是並非出自書香門第。
與詩詞從相識到相知
1974年,楊雨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從七歲開始學詩,最喜歡的就是坐在教室後排,聽老師讀詩。
詩的種子深植於幼年的楊雨心裡,讓她喜歡上古典文學,練就一手好文筆,作文屢屢獲獎,小小年紀被同學老師譽為「小詩人」。
因此,學中文是多年的夢想。高考填志願時,所有選項都填的是中文系。但陰差陽錯,卻被劃撥到華東師範大學法語專業。
雖然沒有得償所願,但是依然專心致志學習,成為掌握英語、法語等多國語言的才女。
在攻讀完中國哲學碩士後,研修博士時,毅然選擇自己的夢想——中國古代文學。
就像她鼓勵大學生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因為愛而愛,情動於衷,不是為了愛而愛,寧缺勿濫。
這也是她對待詩詞的態度。一波三折,最終自己所愛牽手,由此開始潛心研究古代詩詞、哲學,深耕多年。
除專業著作外,已出版20多部詩詞著作。
正如人們常說的:你的心用在哪裡,結果就在哪裡。
執著、專注的個性,猶如一位匠人,讓她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擅持「匠心精神」,潛心教學、教研工作二十年。
他人眼中的楊雨教授
從2001年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南大學,作為一位老師,開始全心投入教研工作,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授課,而是有自己獨特的詩詞解讀方式。
南京大學酈波教授這樣評價楊雨:她講的詩詞,既注重發現古典的東方神韻,又往往能在中西方的比較中,凸顯文化個性與情感魅力,中西合璧的視覺很開闊也很獨特。
她獨樹一幟的闡釋詩詞風格,沒有枯澀難懂的專業名詞,通俗易懂,以女性的獨特視角,細膩、娓娓道來,得到學生認可。
在中南大學,楊雨的課一座難求,同學們說上她的詩詞選修課,比搶春運火車票還難。
即使她的課不點名、不籤到,教室過道提前半小時,依然被旁聽學生擠滿。
無論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是《見字如面》、《百家講壇》,不論是當評委,還是主講嘉賓,只要她出場,一定會場場爆滿。
在一次採訪中,她笑著坦承:「我是慢熱型的,不是一見鍾情,而是日久生情的人,崇尚的是細水長流的感情。」
這種性格特質,讓她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愛古典文學,堅守專業領域。
在談到工作時,她認真地說:「我會在教學中很投入,每年的課程都有變化,講述方式會有微調,希望我的教學熱情不退,給學生新的內容。
專注研究古詩詞,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已成為楊宇的一種使命、責任。
走上《百家講壇》,進入大眾視野
楊雨教授第一次參加《百家講壇》試講,是在有近十年授課經驗的2009年。
當時她猶豫是否參加這個欄目,編導幾次打電話溝通。
編導對楊雨教授說:「作為大學的一個學者,你也有普及文化的責任和使命,不是一味做學問,埋頭故紙堆裡。」
正是「責任」和「使命」兩個沉甸甸的詞語,讓她決定承擔這種社會義務,走進演播室。
即使講解內容信手拈來,依然認真對待,用心準備,縱然這樣也免不了緊張。
她說:「可能真的沒有什麼天才,天才都是一步步的,在適應和努力當中成長起來的。」
這是楊雨教授發自肺腑之言,也是她的踐行。
沒有天賦和捷徑,唯有持之以恆的堅
付出總有回報,她獲得諸多榮譽:曾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中南大學升華學者育英計劃;中南大學首屆傑出青年人才等。
三十多年從接觸、認識到專注研究古詩詞,使楊雨具有古典美女的氣質,仙氣飄飄,大氣婉約。
網友形容她就像《詩經》裡在水一方的秋水伊人,曹植《洛神賦》中款步而來的凌波女神。
正如那句耳熟能詳的話:腹有詩書氣自華。耳濡目染的傳統文化薰陶,絕非刻意培養能造就的。
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基本不看電視,對於德高望重的學者的講稿,比如閻崇年先生的,好幾本書都仔細看過。在講納蘭之前,把閻老關於清初的一些講稿,也非常細緻通讀了一遍。
楊雨教授很好詮釋了匠人的「匠心精神」:又叫「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和行為表現。
「匠心精神」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就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一輩子專注一件事的境界。
高曉松對它的解讀是:道在我心,一以貫之。
如《莊子》中有鬼斧神工解牛之法的「庖丁」;「惟手熟爾」的「賣油翁」。
「匠心精神」首先需要耐得住寂寞,成功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汗水。
在繁華、浮躁的世界,堅持內心篤定的信念,讓心靜下來,使思想沉澱,才能走得更遠。
就像李宗盛所說: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
內心的簡單、純粹,在塑造自己的產品、作品的基礎上,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人生會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