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多年,歸來已是忠魂——6位歸國志願軍烈士的家國故事

2020-12-17 今日福鼎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此刻,我們來追憶6位志願軍烈士,周少武,侯永信,冉緒碧,陳曾吉,許玉忠,方洪有。

去年,有關部門在599位歸國志願軍烈士的上千件遺物中,以24枚刻有個人名字的印章為線索,通過查找檔案,發動社會力量,進行DNA檢測等方式,最終確認了這6位烈士的身份,得以讓他們在闊別半個多世紀後,與家人「團聚」。

只是,時光,已經過去70年。他們犧牲時,沒有一個人留下後代,他們的生前事,已經知者寥寥,在家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晚輩的講述中,那些模糊的記憶碎片,很難拼出一個個完整鮮活的人生。

所以,這裡記錄下的故事,不離奇,不曲折,或許,也不生動。但我們還是想如實地呈現給讀者,因為,這6位烈士的身後,還有那些即使回到祖國懷抱卻仍沒有找到家人的593位無名英烈,以及那些至今仍長眠在異國他鄉的烈骨忠魂。這些幾經轉述的「碎片」,不僅僅是一個個家族的記憶,更是一次穿越時光的回望,可以幫我們勾勒出那段烽火歲月在一代熱血青年身上烙下的時代印記,讓我們感悟他們在「舍與得」抉擇中映照出的家國情懷。

「煌煌烈士盡忠臣,不滅光輝不朽身」。謹以此文,致敬那些在異國他鄉為國捐軀的志願軍烈士。

——編 者

尋找,為了忠魂的安息

犧牲證明書、陣亡通知書,60多年前,6位烈士的家人,大都是在收到這樣的證明或通知時,才獲悉了他們的兒子或兄弟幾年前就犧牲在朝鮮戰場的消息。然而,對他們的家人而言,這樣的一紙證明,並不代表著與烈士的真正分別。

在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店留村的周波家裡,存著一張已被歲月洇漬得發黃的證明書,上方是兩面軍旗,四周的邊框為深褐色,左右兩側是齒輪和麥穗圖案,上下兩邊印有坦克、飛機。

這是烈士周少武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周少武的弟弟周觀富已於2014年去世,周觀富的孫子周波說,從小他便經常聽爺爺講大爺爺的故事。爺爺告訴他,兩兄弟從小相依為命,後來一起逃荒到陝西,在那裡,年僅17歲的周少武參軍入伍。自此,周觀富就再也沒有哥哥的消息。後來,他回到老家河南濟源,一直四處打聽,卻始終杳無音信。直到他收到這張「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才知道哥哥已經犧牲在朝鮮戰場。周觀富一直把這張證明書視若珍寶,後來還專門到鎮上請人做了一個玻璃鏡框把它裝裱起來。

過去幾十年,周觀富從未放棄過尋找哥哥的遺骸,他一直惦記著把哥哥周少武接回家,但直到2014年他離世時也未能如願。

就在周觀富去世不久,長眠異國多年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開始分批次回國,第一批回國的烈士遺骸中就有周少武。可惜,周觀富未能在生前得知這一消息。

烈士侯永信,1920年出生在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上柳河子村,參軍後便和家人失去了聯繫。1952年,家人在他犧牲1年後,收到了他的陣亡通知書。此後,他的家人在村子的墓園裡,為他壘起一處衣冠冢,立起一塊無字墓碑。每年清明,家人都會去祭掃。

去年9月,侯永信的侄子侯甫元和侄女侯甫蘭、侯甫坤作為受邀烈屬代表,趕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參加烈士認親儀式。他們仰望著陵園裡的英名牆,看到了「侯永信」3個字,淚流滿面。

今年清明節前夕,「烈士侯永信之墓」7個大字,終於刻在那塊無字墓碑上。從看到那張陣亡通知書,到把他的名字刻在墓碑上,侯永信的家人,等了整整68年。

珍藏,為了思念的安放

烈士冉緒碧和陳曾吉的家人是幸運的,他們珍藏著烈士留下的遺物,可以睹物思人,寄託哀思。

一個木製算盤,一盞桐油燈,一個簡易木製書箱,3件由家人捐贈的冉緒碧烈士的遺物,如今靜靜地「躺」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的展櫃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楊壩鎮龍興村的冉方章,是冉緒碧的侄子。「家裡老人都說,如果叔叔活著,一定是家裡最有文化的人。爺爺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這3件遺物。」冉方章說,聽父輩講,叔叔冉緒碧從小就展現出很高的天資和學習熱情。為支持他讀書,在那個節衣縮食的年代,爺爺冉啟基只好讓其他3個孩子輟學,全力供小兒子冉緒碧讀到了五年級,並為他購置了學算數用的算盤。為了讀書,冉緒碧早出晚歸,每天都要跋涉四五裡山路。為了讓冉緒碧好好學習,冉啟基還咬牙用12斤玉米換了一盞桐油燈,供冉緒碧晚上學習使用。

漸漸地,私塾教育已經滿足不了冉緒碧對知識的渴望。冉啟基又用60斤玉米當學費為冉緒碧請了一位教書先生。為了便於保存學習書籍和用品,冉啟基特意請木匠師傅為小兒子手工製作了一個書箱。

3件學習用品,濃縮了父親為支持冉緒碧讀書改變命運的希冀,也見證了這個鄉村少年的思想啟蒙。為了追尋革命理想,冉緒碧放下書箱,扛起鋼槍,並奉獻了自己的全部。1951年4月22日,志願軍第20軍60師180團戰士冉緒碧,光榮犧牲。

陳曾吉烈士留給家人的遺物,是他的一張黑白照片。照片裡的小戰士身著軍裝,手握鋼槍,英姿颯爽。

1930年5月,陳曾吉出生於吉林省延吉市長安鎮磨盤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大。1947年,時年17歲的陳曾吉響應號召,主動報名參軍。1950年,陳曾吉隨部隊入朝作戰。那年7月,身為班長的陳曾吉在朝鮮江原道與敵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0歲。家人得知這一消息、收到陳曾吉的烈士證時,已是1955年。和烈士證一起送來的,還有一張陳曾吉的軍裝照片,這也是他留下來的唯一影像。

陳曾吉的母親黃鳳金在臨終前把照片交給二兒子陳壽山保管。如今,在陳壽山家中,這張軍裝照依然擺在屋內。

「後來,陳曾吉的3個兄弟都曾報名參軍。」陳壽山的妻子金春今說,大哥犧牲後,丈夫和兩個小叔子也相繼報名參軍。鄉政府考慮到要給陳家留下一個勞動力,沒有批准陳壽山入伍。陳虎山、陳虎吉兩兄弟則如願成為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在父輩們踴躍參軍、保家衛國的感召下,陳家後代也不甘落後,陳壽山的兩個兒子和陳虎山的兩兒一女,也相繼參軍報國。

追憶,為了英名的留駐

更多的時候,這幾位烈士,「活」在家人和親友的回憶中。

去年9月,許玉忠烈士的兩個侄子許同海、許同橋從河北老家前往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參加烈士認親儀式。臨行前,村裡的鄉親來送行,他們交代許同海帶上家鄉的小棗、花生和蘋果,「讓『玉忠』嘗嘗老家的東西」。1948年,許玉忠就是吃著老家的小棗、花生參了軍。

今年65歲的許同海介紹,許玉忠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三,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已去世。雖然沒見過三伯,但許同海覺得他並不陌生,知道他參加過哪些戰役,在戰鬥中如何英勇殺敵。

許玉忠的家中有一張留存了71年的立功喜報,雖然已有些殘缺,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青倉縣七區趙官村許玉忠同志在秦嶺戰役中建立了「英勇追敵不怕困難完成任務」三等功績。上世紀50年代,政府部門告知許玉忠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後來將烈士證、烈屬牌和撫恤金等送到家中。「之後有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的同鄉告訴家裡人,三伯犧牲在朝鮮,是他親眼所見。」那位同鄉回憶,當時部隊組成了一支突擊隊,向敵人的一個高地發起攻擊。戰鬥開始前,已是副班長的許玉忠向其他戰友高喊了一聲「來世再見吧」,就帶領全班戰士衝了上去。

1991年,許家重修家譜。雖然許玉忠沒有子嗣,當時也不知長眠何處,許同海依舊將三伯的家譜續上。他堅信,有一天三伯會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的烈士認親儀式上,許同海和許同橋在英名牆前擺上了一抔黃土、一把小棗、一捧花生和6個蘋果。「三伯回國就等於回家了,也了卻了我們一家人的心願。」許同海的眼角泛著淚花。

提到叔叔方洪有,有「兩個春天」永遠留在方直文的記憶裡。

烈士方洪有,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人,志願軍第12軍34師101團警衛連戰士,1951年犧牲,年僅29歲。

「要不是因為疫情,今年本來打算再去趟瀋陽……」方洪有的哥哥方洪啟已過世,他的兒子方直文也年過六旬。方直文說,一個「春天」,是1949年的春天。那時他還沒出生,是父親方洪啟後來一遍遍地回憶講述,將那個春天刻在他的腦海裡。方洪啟兄弟倆自幼父母雙亡,相依為命,靠討飯和賣苦力長大。1949年4月,當塗縣解放,兄弟倆迎來了真正的「春天」。父親告訴方直文,當時弟弟方洪有要去參軍,他大力支持。

另一個「春天」,是去年春天。方直文的二女兒方娟在網上看到了「尋找英雄」活動中24位歸國志願軍烈士的名單,留言「方洪有就是我的小爺爺」。經過確認,他們尋親成功。回想起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名牆上摸到叔叔「方洪有」的名字,方直文眼眶發紅:「多少年了,父親在清明時都不忘為叔叔燒一把紙」。

最美人間四月天。4月的中國,草長鶯飛,奼紫嫣紅,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無數像周少武、侯永信、冉緒碧、陳曾吉、許玉忠、方洪有這樣的英烈,用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才迎來一個又一個明媚的春天。

(譚長俊、丁宏旺、黃子嶽、趙程彰、張建平、李軍、黃韌、白亞東、本報特約記者朱勇、屈雷宇採寫)

相關焦點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有感於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
    9月27日,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由專機接回瀋陽國際機場。那些當年背井離鄉,轉戰朝鮮,血灑疆場,保家衛國的志願軍烈士的遺骸,今日回到了中華大地,在飄零異鄉六十多年後,終於葉落歸根,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從此日夜守護,再不分離。
  • 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 迎回儀式上這些細節令人動容
    瀋陽市民等待英雄歸國,九旬老兵路邊敬禮瀋陽市市政府廣場上,早有市民默默等待著英烈回家,一位市民動情地說:「我們能有今天的好生活都是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無論等到幾點,一定要等到最後迎接英雄歸國!」在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前往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途中,瀋陽市設置了5個群眾匯集點,部分志願軍老兵和烈士子女也參加了迎接活動。
  • 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來,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祖國以最高禮儀...
    經過約兩小時飛行,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今天中午安抵瀋陽。時值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之際,祖國以最高禮儀迎接英烈歸來,代表著對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紀念英雄、緬懷英烈,更是我們正確認識歷史,沿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
  • 志願軍烈士尋親服務團:想幫助72位內蒙古籍烈士尋親
    志願軍烈士墓  7月初,在看到《北方新報》刊發的《3位抗美援朝烈士家屬想尋找親人下落》之後,志願軍烈士尋親志願者申雲峰與本報記者取得聯繫,表示想通過北方新報正北方網尋找72位內蒙古籍志願軍烈士的後人志願者尋親按區域設專人負責,向社會公布烈士名單,接受烈士親屬諮詢。區域負責人會要求找到的烈士親屬出示烈士證書或一切可證明烈士身份的證明材料,核實無誤的,向烈士親屬發放烈士安葬陵園照片和墓地(號)照片以及烈士親屬赴朝實地掃墓的視頻等內容。自成立以來,服務團已確認信息的烈士達3萬名,幫助1800多名烈士找到後人,2017年以來志願者尋親服務團已經先後組織6批赴朝鮮掃墓團。
  • 無使忠骨羈他鄉:7年來716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魂兮歸來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近20萬志願軍英烈在戰火中埋骨他鄉,70年後,9月27日上午,韓國向中國移交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了。
  • 今天,以國之名祭國之英魂
    今天,以國之名祭國之英魂■中國軍網記者 張曉君今天,我們以國之名義,祭國之英魂。三天前,9月27日,國家以最尊崇禮遇,迎志願軍先烈遺骸歸葬故土。2014年至2020年,我國先後分七批迎回716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忠烈英魂終於安眠於祖國和人民的懷抱。70年前,我們的志願軍戰士踏上異國戰場,經歷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今天,最高禮遇接117位烈士回家
    2013年,中韓兩國本著友好協商、務實合作的精神,達成了將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還中國的協議,體現了新時期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精神。從2014年到2019年,韓方已向中方連續六年移交共599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加上這次,共有716位志願軍烈士魂歸故裡。我們對此感到欣慰。
  • 運-20首次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志願軍老兵佩戴勳章迎接戰友
    【環球時報記者 辛陽 陳尚文 馬菲 張悅】27日上午11時18分,裝載著第七批共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遺物的運-20專機抵達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這是我國第七次迎回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此前六次均在清明節前夕完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次迎接儀式最終定在「9·30」烈士紀念日前夕。
  • 山河已無恙 忠魂歸故裡
    日前,中韓雙方已協商達成共識,韓方將於今年9月27日向中方再次移交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在此以前,雙方將於9月26日在韓國共同舉行裝殮儀式。(9月23日央視網)  大江奔流,山莽疊翠。山河無恙,英烈回家。七十年前風華正茂的他們,集結在和平與正義的旗幟下,踏過浩蕩奔湧的鴨綠江,奔赴烽火連天的前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自此,青山忠骨,魂斷異鄉。
  •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周日起向公眾開放 1900餘...
    從2014年到2020年,韓方向中方連續移交了716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後均安葬於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今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舉行,韓國移交了117位志願軍遺骸,是除第一批437位外,移交最多的一次。每年移交遺骸的同時,還有大量志願軍遺物返回祖國,此次展覽展出了精選出的43件。
  • 運-20專機接志願軍英烈回家!機首編號01,致敬英雄
    本文轉自【中國軍網】;今天 第七批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回家 青山忠骨,英烈歸來!運-20作為專機 首次執行 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任務 機身上的編號01 體現了祖國對烈士們的無上尊崇運-20專機穿過機場水門 最高禮遇迎接烈士遺骸 此前,已有599位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從韓國仁川機場踏上回家之路。
  • 山東「烈士尋親」倡議發出48小時:已幫7位烈士找到家!
    8月1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讓我們一起幫這75位烈士尋親》倡議稿件刊發以後,引起強烈反響,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倡議發出48小時,已發現任守忠、徐慶功、姚樹田、王玉春、張登雲、許化水、白玉檏、張德清、時成伴等9位烈士家屬的極為相似信息。
  • 中國退役軍人|紀念抗美援朝特別節目《歸來》第八集:《懷念》
    找到父親的墓碑,李鳳瑞噗通跪下,失聲痛哭,把60多年的思念說給父親聽。同行的張紅琢在現場看到這一幕,不禁淚流滿面。張紅琢:「一到陵園,她就在父親的墓碑前跪著哭,真的就是長跪不起。她說,『爸爸呀,我想你,這麼多年沒找到你。
  • 3名志願軍烈士的親人,全部找到!
    3名志願軍烈士的親人,全部找到!牽動著很多人的心中午,我們推送了文章福建漳州籍烈士林水實的親人已於昨晚找到烈士親人激動地表示「謝謝黨和國家沒有忘記犧牲的烈士」
  • 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
    當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由中國空軍專機護送從韓國接回遼寧瀋陽。機上共載有117位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9月27日,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的空軍專機通過水門。當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由中國空軍專機護送從韓國接回遼寧瀋陽。機上共載有117位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
  • 漫漫尋父路,深深家國情——一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遺孤尋找父親的...
    漫漫尋父路,深深家國情,跨越50載的找尋之旅,讓田興華一路見證真情、一路擁有溫暖、一路收穫友誼。刀光劍影何所懼,殺敵報國逞英豪( 田全仁烈士畫像。我軍打退了敵人22次進攻,確保陣地巋然不動,田全仁等志願軍戰士不幸犧牲,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17年6月,田興華到福建省閩侯縣探訪父親當年的老戰友、同在一個連的陳禮源老人,陳老對他說,1953年7月13日夜間戰鬥打響後,田全仁衝在最前面,不幸身負重傷,後經搶救無效於15日光榮犧牲。
  • 孫春蘭:志願軍烈士的貢獻彪炳史冊,英名萬古流芳
    當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由中國空軍專機護送從韓國接回遼寧瀋陽。機上共載有117位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孫春蘭出席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並講話新華社瀋陽2020年9月27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27日上午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出席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並講話。
  • 尋找志願軍老兵
    4年時間裡,這個最初由17名志願者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不斷壯大,共尋訪到240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記錄他們的故事,為他們送去專門製作的榮譽紀念章。  尋訪過程中,志願者們意識到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時光荏苒,昔日在異國他鄉英勇作戰的戰士如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尋訪到的最年輕的老兵也已85歲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