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正值盛夏,39歲的趙波已經開始為寒冷的冬天作準備。
作為「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的發起人之一,他和志願者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聯繫廠家、制訂方案,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們定做過冬的棉服。
趙波的另一個身份是演員。2016年,他參演的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三八線》上映,這部「讓一幫男人流著淚」拍完的電視劇讓劇組很多演員第一次接觸到志願軍老兵這個群體,「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也由此誕生。
4年時間裡,這個最初由17名志願者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不斷壯大,共尋訪到240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記錄他們的故事,為他們送去專門製作的榮譽紀念章。
尋訪過程中,志願者們意識到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時光荏苒,昔日在異國他鄉英勇作戰的戰士如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尋訪到的最年輕的老兵也已85歲高齡。4年裡,他們聽到了許多動人心魄的戰鬥故事,也收到不少「老兵歸隊」的悲傷消息。
「很多事情我們得抓緊,因為留給老英雄們的時間不多了。」趙波說。
一
「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的成立,源自一次自發的志願軍老兵走訪活動。
2016年6月21日,電視劇《三八線》播出結束後,正在橫店拍戲的趙波和劇中另一名演員姚增強決定去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看望志願軍老兵,「去看看活歷史、活英雄。」
那次走訪,他們從平原一路往山裡走,共看望了8位老兵。耄耋之年的老兵生活水平參差不齊,走到最後一位老兵陳可來的家中時,90多歲的老人住在還沒有裝修的毛坯房中,「像工地一樣」,簡陋的條件讓兩人心裡一陣難受。
趙波用手機拍了視頻,發到《三八線》演職人員群中,立即有不少人發私信給他表示願意捐款,但趙波希望更進一步,「就我們幾個人,能幫到多少老兵呢?」
他建議成立一個公益組織,尋訪更多的抗美援朝老兵,「為衣食無憂的老人送去慰藉,為生活困難的老人送去溫暖。」在大家的熱烈響應聲中,「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呱呱墜地。
演員常荻記得,籌備工作進行得非常迅速,正在廣西拍戲的他坐飛機趕到橫店,和大家討論成立細節。演員王放和愛人焦碩熬了幾夜,設計出一枚由五角星、國旗、步槍和飄帶組成的紀念章,正面刻有「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字樣,背面計劃刻上老兵姓名、部隊番號和全國統一編號。
「我們想讓老英雄們知道,這些後來的年輕人沒有忘記他們。」趙波說。
「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幫老兵陳可來修繕房屋。十幾名《三八線》演職人員湊齊資金,聯合當地誌願者為陳可來的毛坯房鋪水泥地面、刮膩子、裝防盜門和鋁合金窗戶。新安裝的燈一打開,老人的屋子裡亮堂了許多。
從此,越來越多的抗美援朝老兵開始走進志願者們的視野,其中就包括重慶市忠縣雙桂鎮的志願軍老戰士古臣坤。
1950年,19歲的古臣坤和戀人何光英定下親事,還沒舉辦婚禮就參加了志願軍,在戰場上不幸負傷,下半身癱瘓。何光英不離不棄,悉心照顧古臣坤60多年,老兩口的愛情在當地被傳為一段佳話。
2016年夏天,「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通過當地誌願者了解到,古臣坤老人一直有個願望——為老伴兒補辦一場婚禮。了解情況後,當地人武部想幫老人實現心願,志願者們也決定參與進來。
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當天,這場遲到66年的婚禮在兩位老人家中舉行。志願者們送去了醫療升降床、衣櫃、DVD機和一套《三八線》光碟。姚增強特地飛到重慶參加婚禮,因工作無法到場的演員也錄製了祝福視頻。
婚禮現場,在親朋的鼓動下,穿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裝的古臣坤對何光英說:「老伴兒,我愛你。」82歲的何光英捂著臉羞澀地笑,一對白髮新人雙手緊握在一起,完成了多年來的心願。
舉辦婚禮1年多後,古臣坤在何光英的懷裡安詳離世。「我們很幸運,能夠在古爺爺 『歸隊』前幫他完成心願,讓他沒有遺憾。」趙波說。
二
隨著時間推移,「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尋訪到的老兵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趙波發現他們身邊的志願者也越來越多。
2016年,常荻回四川探親時尋訪到一位88歲的老兵汪成江,老人當年是志願軍20軍炮兵團的一名戰士。由於年事已高,汪成江的牙口不太好,常荻帶他去做假牙時,診所牙醫汪剛聽說老人的事跡後當場表示免費製作假牙,並申請加入「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如今,汪剛已成為四川地區的一名骨幹志願者。
「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的志願者遍布全國各地,平時很少見面,但一有活動就踴躍參與,積極性很高,陝西地區的骨幹志願者黃軍平就是其中之一。
1953年,黃軍平的二伯、志願軍1軍7師20團1連戰士黃建國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由於二伯犧牲時沒有成家,剛出生不久的黃軍平就由爺爺做主過繼到了黃建國名下,這讓他從小就有一種使命感,「一定要去朝鮮尋找二伯。」
2016年8月,得知朝鮮開放位於開城和安州的兩座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後,他立即前往拜謁。在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他看到一面二三十米長的英名牆,「牆上密密麻麻寫著姓名,每個名字都是一位烈士。」
雖然沒有找到二伯的名字,但黃軍平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宣讀祭文時,他在人群中放聲大哭,「在我痛哭的時候,感覺整個烈士陵園都是自己的親人。」
隨後,黃軍平在英名牆前獻上鮮花,在每座合葬墓前敬煙、祭拜。最後,他拿出手機拍下英名牆上的姓名,回國整理後發布在網上,希望為這些犧牲在異國他鄉的烈士找到親人。
這份點擊量達數十萬的烈士名單引起了「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的關注。2017年4月,在趙波的邀請下,黃軍平加入了這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公益組織,從此既為烈士尋親,也尋找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
走訪中,他從老兵們口中得知了更多當年戰場上的情況。一次,他意外發現了一位和二伯同屬20團的老兵。據老人回憶,當年20團的戰士們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上戰場前已經挖好了墓穴。」一場激戰過後,活著的人掩埋好犧牲戰友的遺體,擦乾眼淚繼續前進。
走訪途中聽到的故事讓黃軍平更加堅定了尋找志願軍老兵的決心,「我從內心敬佩志願軍官兵,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多年間,為了了解二伯犧牲的具體情況,農民出身的黃軍平學會了上網、使用印表機。加入「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後,他又主動承擔起了為全國老兵郵寄紀念章的工作。有時,他要負責上百枚紀念章的檢查、核對、郵寄,一個人做不過來就拉家人和朋友一起幫忙。
目前,他已經為150多位陝西籍烈士找到了親人,也走訪了20多位健在的老兵。「我一輩子就做了這一件事兒。」黃軍平說,他打算繼續做下去,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值得的事兒。」
三
在走訪過程中,志願軍老兵最興奮的時刻,就是戴上那枚刻著姓名、部隊番號和全國統一編號的專屬紀念章。
根據志願者們的描述,有的老兵看到紀念章時「眼前一亮」,指著紀念章背面說,「是,是我的部隊!」有的老兵在志願者為其佩戴紀念章時一直舉著手顫巍巍地敬禮。
「很多老兵拿到紀念章時熱淚盈眶,回憶起當年的種種經歷。」趙波覺得,對老兵來說,紀念章代表著榮譽,也意味著雖然時隔多年,但他們並沒有被遺忘。
這枚小小的紀念章也讓58歲的貴州志願者張林和「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相遇。張林的父親和公公都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從小聽著戰鬥故事長大。隨著父輩們日漸老去,她覺得「要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逐漸萌生了走訪當地抗美援朝老兵的想法。
由於平時事務纏身,張林原本打算退休後開始實施這個計劃,但身邊幾位朋友的老兵父親相繼去世,讓她「有了一種緊迫感」。
2016年,她從單位一把手的位置提前退休,開始走訪家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志願軍老兵,一出去就是一兩個星期,白天走訪,晚上住在招待所或者小旅館裡。雖然很累,但她不敢停下來,有好多次「一跨進門,人家嘆了一口氣,說老人前幾天去世了」,這成了她最遺憾的事情。
一年後,丈夫看她太累,也從單位提前退休,加入尋找老兵的行列。4年裡,他們走遍了全州16個縣市,一共走訪1129位志願軍老兵,為每位老兵拍攝製作了一張18寸軍禮照,同時以縣市為單位為老兵製作系列畫冊《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今年3月,張林在走訪一位老兵時發現了那枚特製的紀念章,立即和「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取得聯繫。 「知道有這麼一群人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很欣慰,也很溫暖。」 她說。
「勝利會師」後,她第一時間為1000多位老兵申請了紀念章。趙波得知消息後非常興奮:「一下找到這麼多老兵,我們求之不得!」志願者們湊夠了錢,廠家加班趕製,張林協調寄送,很快將這批紀念章送到了老兵手中。
4年裡,張林曾多次被這些志願軍老兵感動。當她尋找到一位叫郭城的老兵時,老人家已經病入膏肓,無法交流。得知老兵當年是在戰場上火線入黨後,她拿出一本黨章問他是否還認識,沒想到躺在床上的老人情緒激動,用微弱的聲音反覆說:「我是黨員,我是黨員!」
她還曾看望過一位殘疾老兵黃世明,老人當年是一名重機槍手,一隻手在戰鬥中被炮彈炸斷。回國後,他靠著一隻手開荒種地,「用斷臂夾著木柄,另一隻手抓著鋤頭鋤地」,獨自一人把3個女兒拉扯大。
黃世明講得雲淡風輕,但張林卻聽得紅了眼眶。「沒有一個老兵抱怨自己的生活。」她覺得,這些志願軍老兵的英雄事跡應該被銘記,他們的家國情懷、他們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也值得年輕人學習、思考。
四
在山東省煙臺市,志願者曙笑華也在記錄志願軍老兵的故事。退休前,她是一名資深記者,曙笑華的父親曙光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曾任9兵團27軍94師炮團團長兼政委。這讓她對抗美援朝戰爭格外關注。近幾年,在尋找和探望志願軍老兵的同時,她也在對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進行搶救式的採訪。
曙笑華先後尋訪、看望了100多位老兵,包括偵察兵、通信兵、鐵道兵等,對每一位老兵的故事如數家珍。有的老兵聽力不好,曙笑華就用紙筆和他們交流。
走訪中,曙笑華親眼目睹了戰爭給老兵們留下的創傷。她曾經看望過98歲的老兵初寶進,老人參加過長津湖戰役,在戰鬥中右腳趾頭全被炸掉,身體嚴重凍傷。聊天時,老人脫掉襪子,「那腳像是鞋廠裡的鞋楦」,毫無生機地垂在炕沿,讓她「近距離感受到長津湖的極寒」。
在朝鮮度過的寒冬至今仍讓許多老兵記憶猶新。曙笑華的父親回國時「滿口的牙都凍掉了」。91歲的老兵丁信福說,「我的茶缸晚上裝了水沒倒出來,早上一看,凍裂了。戰士們都在雪坑裡蹲著,穿什麼都不頂用。」
趙波在拍攝《三八線》時曾體會過這種寒冷。他飾演的六班長帶領全班在雪地裡執行潛伏任務,最後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犧牲時仍保持著準備戰鬥的姿勢。趙波記得,那場戲拍了6個小時,最後「整個人止不住地抖」,肩膀幾乎凍僵了,好幾個月沒有緩過來。
「真不知道當年志願軍『冰雕連』的戰士是怎麼度過那個夜晚的。」他不禁感慨。
當年,面對武器精良、後勤保障充分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官兵憑藉頑強的意志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曙笑華至今仍能從老兵的描述中感受到那份震撼。
她曾問93歲的老兵滕明堂在戰場上怕不怕,老兵的回答洪亮有力:「不怕!當兵還有怕死的?怕死就別當兵!」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另一位老兵王執梅說:「任務比命還要金貴!」
相反,談起當年的對手,老兵們往往嗤之以鼻。張林的公公、鐵道兵龍成福回憶,一次他們抓到了一個被炮兵打下來的美軍飛行員,這個俘虜立即交出一份用5種文字統一印製的投降書,讓他和戰友們非常驚訝:「這些鬼子,還沒上戰場就先準備好了投降書,他們不敗才怪!」
93歲的老兵魏健曾講過一個故事,讓曙笑華感動不已:「有一位名叫楊永生的小夥子對我說,指導員,什麼是幸福?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完成任務就是幸福。」
「每次聽這些老兵講當年的經歷,我們都感動著、收穫著、成長著。」曙笑華覺得,「其實受益最大的是我們。」
聽到這些故事,趙波也感慨良多。「我相信任何一個國家有這麼一群人,其他國家都不敢小看你。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把這群人當成偶像,那麼這個民族一定是有希望的。」而這也是他和同仁們做「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的初衷之一。
讓他欣慰的是,如今「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團隊中有很多90後志願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和領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集到一起,尋訪、記錄志願軍老兵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趙波經常跟這些年輕的志願者們分享一句話:「當我們年華老去、子孫滿堂的時候,我們可以驕傲地跟孩子們說一句:我們不是英雄,但我們曾經離英雄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