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軍戲是唐代一種較為流行的藝術表演,這種以兩人表演為主,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內容多以諷刺或戲謔為主,是滑稽戲的一種,由於唐宋社會的發展,參軍戲逐漸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表演,事實上從參軍戲中,能夠看到我們很多熟悉的內容,比如戲曲和相聲,應該是在逐漸發展過程中,被逐漸的影響和接受的。
1
唐代戲劇有好多個種類,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對唐代戲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後,將唐代戲劇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歌舞戲;一類是滑稽戲。
不過事實上這樣的分法遭到了後來很多人的質疑,就連王國維本人也認為,如果只按照技藝劃分戲劇的種類,未免有失偏頗,不過由於王國維在近代本身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因此這樣的劃分方式後來卻逐漸的被大眾所接受。
滑稽戲在古代稱為優戲,是俳優主要的表演形式,現在很多人都將俳優表演的優戲與相聲掛鈎,實際上二者還並不能同日而語,優戲最主要的特點是角色扮演,比如穿戴一些特定人的衣冠,模仿該人的言行舉止,甚至有時候並不局限表演的藝術,除了戲弄諷刺以外,歌舞通常也是優戲表現形式,
優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社會時期的祭祀鬼神的巫(女為巫,男為覡),由於古代人對社會自然的認識並不足夠,因此巫的活動十分廣泛,通常在體現在氏族之中方方面面的大事上,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求神問卜,而巫之所以盛行,主要也是因為他們能通鬼神,通鬼神的表現形式,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請神入體,一種是靈魂出竅
我們如今視這兩種方式,都為迷信,實際上也可以看出,巫在古代之所以能讓大多數人相信,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扮演請神或者出竅時候逼真的演技,促使人們相信他們真的能通鬼神,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時候,能帶給人心裡很大的安慰。
不過從氏族社會轉化到國家形成時期,巫的作用逐漸減小並為統治者所服務,雖然宗教活動的巫仍然存在,但地位已經有所下降,這時候在統治者的身邊,出現了一些以專門表演為生,取悅於君王的人,這部分人被稱為俳優。
其實俳優所扮演的優戲,最直觀的體現,是在《大秦帝國之縱橫》第一集,魏國使臣離開的時候,俳優表演魏齊相王時候的場景,除了各自角色分明外(分別扮演魏王、齊王),言語中多含譏諷之詞,而且行為舉止誇大異常,由此可見早期優戲表演的風格。
不過俳優這種表演風格,我們之前也說過,專門是為了取悅君王而生的,並且後來一直延續下來,最有名的莫過於五代時期,後唐莊宗寵幸的伶人,不過也因為過於寵幸,最終導致失國亡身,這也是歷史上因寵幸優伶的一個慘痛的教訓。不過事實上五代本就承襲於唐代,優戲的表演風格也是在唐代的時候,被進一步完善的。
2
官吏由於本身處於社會特殊的階層,所以並不經常以戲謔的面孔示人,而官吏對於下層的百姓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久而久之令百姓產生畏懼的心裡,雖然在明面上,百姓並不敢譏諷官吏,甚至在內心深處,對於官員乃至朝廷的統治階級,有著天生的畏懼感。
統治階級也希望能遴選斟酌一部分對統治有利的管理,但往往事與願違,封建時代的統治者往往順乎心意而決定官員的任命:
漢和帝時期,館陶令石躭貪汙受賄,被人舉報,但皇帝欣賞石躭才幹,因此並不下令處罰,只是每到飲宴之時,便令石躭穿上老百姓的衣服,俳優這時候可以好生戲弄。
「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實際上俳優這樣一種表演,到成為了滑稽戲之中一種特有的分支「弄假官」,假官意思從表面上來看,就是扮演官吏的意思,通過諷刺戲弄官吏的方式來進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
不過諷刺官吏畢竟是有失朝廷體面的一件事情,因此在統治階級之中不大能吃得開,倒是在民間逐漸的盛行。不過有關弄假官如何演變成參軍戲,倒是和後趙皇帝石勒有關係。
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勒,因為一任參軍貪汙瀆職,因此命令一藝人假扮這個參軍,然後再由另外一個藝人出言譏諷戲弄。
由於石勒這一舉動,使得「弄參軍」後來成為「弄假官」之中最為傑出的代表曲目,並在唐代的時候逐漸發揚光大。「參軍」原本是中國古代軍隊官職,在漢代的時候地位很高,在百姓心目中反倒成為官吏的普遍代表。
參軍戲的表演一開始只有兩個角色,一個是被戲弄的對象,俗稱「參軍」,另一個就是戲弄的人,俗稱「蒼鶻」,在表演的同時,「蒼鶻」多有打「參軍」的行為,以表示戲弄的動作事實上,這裡的「參軍」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成為藝人表演角色的成稱呼,「參軍」代表的就是參軍戲之中被戲弄的角色。
因為參軍戲本身發源於優戲,因此其語言特色便帶有優戲的習慣,甚至後來還出現了以同音字或者是方言為嘲弄的項目,但隨著後來的發展,參軍戲本身的表演出現了很大變動,也不一定滑稽可笑為主。
並且由於唐代社會風氣,歌舞戲在參軍戲(或者說滑稽戲)之中的影響非常大,參軍戲之中也出現了以歌舞為主的表演形式,甚至發展到晚唐時期,參軍戲出現了多人表演和女性角色參與演出。而這種複雜的表演,也影響了中國戲曲的發展。
結束語
在曲藝界,公認相聲是源自於參軍戲,可以看到的就是,參軍戲之中兩人或者多人的表演形式,和傳統相聲之中的捧哏、逗哏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除此以外起源於晚清時期的相聲藝人,雖然處在社會最底層,但也有自身氣節在裡面,這一時期相聲創作多含有言辭激烈的諷刺,意在針砭時弊,同樣也有承襲自參軍戲之中部分表演特點。
總體來看,參軍戲之所以能在勞苦大眾心目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除了逗人發笑,更在於其反應勞苦大眾內心的訴求。參軍戲在早期多扮演朝廷官吏,用諷刺嘲弄的方式,來表現勞苦大眾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滿,同時他反應了另外一種訴求,那就是期盼清正廉明,愛護黎民百姓的官吏出現。這才是參軍戲能不斷的發展壯大,並為各派藝術所接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