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
唐代是戲曲形成的階段,
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戲曲,
但因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唐代繁榮的文學藝術
已經為後來戲曲藝術的成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發展日新月異,
戲劇的藝術開始逐漸形成。
而唐代詩歌格律以及大量敘事詩的成熟
對於戲曲的發展幾乎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而當時音樂舞蹈等藝術的昌盛,
則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
極其溫沃的唱腔和表演的土壤。
尤其是在經濟發達情況下,
教坊梨園的專業化提高和正規化訓練,
則極大地提高了藝人的水平,
從而使得歌舞戲劇化速度加快,
在當時產生了眾多以歌舞形式演故事的曲目。
我們如今常稱戲曲界為「梨園」,
這「梨園」一次跟唐明皇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
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唐玄宗在宮廷中設立的這個「梨園」
可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
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
【並且,在這個藝術學校裡,
唐玄宗李隆基還自己擔任了校長。
不僅自己當校長,而且還自己為梨園搞過創作】
唐玄宗李隆基治國上面毀譽參半,
但是在音律上確實是一代翹楚,
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據說就是他所作。
而梨園的設立,
則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使得「開元盛世」時期的文化發展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舞戲
歌舞戲興於北齊,發展在隋唐,
它兼具了歌舞、伴唱、伴奏等形式,
載歌載舞的形式並且加以簡單的故事情節
與角色化裝扮演。
【我們可以看到歌舞戲在當時
已經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音樂表演了,
具備了戲曲的雛形。】
歌舞戲的主要作品有
《代面》、《踏謠娘》、《撥頭》三種。
【其中以《踏謠娘》最為完整,
但是非常可惜,
這三種歌舞戲的劇詞和曲譜都已失傳。】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
「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
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
嘗擊周市金墉城下,
勇冠三軍,齊人壯之,
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
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唐代崔令欽在《教坊記》中也有記載:
「《大面》出北齊。
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
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
臨陣著之。
因為此戲,亦入歌曲。」
【其中的《大面》指的就是《代面》。】
《教坊記》記載 :
「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
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
妻銜悲,訴於鄰裡。時人弄之。
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
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
『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
以其稱冤,故言苦。
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
【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
《踏謠娘》實際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
編演的一部歌舞小戲,極具諷刺意味。】
《舊唐書·音樂志》中有記載:
「《撥頭》出西域。
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
為此舞以象之也。」
【通過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曲
在唐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民間歌舞節目,
講述了一個胡人因為父親被猛虎咬死,
上山尋找父屍,與虎搏鬥的事情。】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到,其實對於今人來講,
歌舞戲是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
在中國的戲曲史和音樂史上均佔據著重要分量。
參軍戲
唐代除了歌舞戲的發展之外,
還有參軍戲的興起,
參軍戲是在俳優表演的優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對於參軍戲的起源,尚有爭論,
一說是在東漢和帝時,還有一說是在後趙石勒時。
【我們此處取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說法,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
後趙石勒因一任參軍的官員貪汙,
於是就命一個藝人扮成參軍,
另一名藝人從旁進行戲弄,
因此成為一種表演形式。
被戲弄的人稱之為「參軍」,戲弄他的人稱之為「蒼鶻」,
兩個腳色作滑稽對話和表演,參軍戲由此得名。
參軍、蒼鶻都是戲中的人物角色名稱,
實際上已構成「行當」。
中國戲曲有角色行當之分,
就是從參軍戲開始的。】
由此我們看出,
參軍戲實際上是由「滑稽」發展而成,
而滑稽戲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
而中國的滑稽歷史悠久,
其實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民間藝術。
我們可考的最早關於「滑稽」的文字記載
是司馬遷在《史記》中
為滑稽藝人所立的《滑稽列傳》,
《史記》中對於滑稽藝人的稱呼為「俳優」,
這些人以逗樂君王、為他們排遣無聊為己任,
可以說是統治者的玩物。
而在唐代,參軍戲發展已經成型,
李商隱在《驕兒詩》提到:
「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
【我們可以看到,在晚唐時期,
連做遊戲的孩子也懂得
如何按照角色模仿參軍戲了。】
歌舞戲與參軍戲的發展融合,
加速了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
預示著一種將歌舞、科白、表演
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即將形成,
同時也打好了中國戲曲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