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養成之路:形成期的唐代歌舞戲

2020-12-10 楚予微茫

梨園

唐代是戲曲形成的階段,

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戲曲,

但因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唐代繁榮的文學藝術

已經為後來戲曲藝術的成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發展日新月異,

戲劇的藝術開始逐漸形成。

而唐代詩歌格律以及大量敘事詩的成熟

對於戲曲的發展幾乎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而當時音樂舞蹈等藝術的昌盛,

則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

極其溫沃的唱腔和表演的土壤。

尤其是在經濟發達情況下,

教坊梨園的專業化提高和正規化訓練,

則極大地提高了藝人的水平,

從而使得歌舞戲劇化速度加快,

在當時產生了眾多以歌舞形式演故事的曲目。

我們如今常稱戲曲界為「梨園」,

這「梨園」一次跟唐明皇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

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唐玄宗在宮廷中設立的這個「梨園」

可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

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

【並且,在這個藝術學校裡,

唐玄宗李隆基還自己擔任了校長。

不僅自己當校長,而且還自己為梨園搞過創作】

唐玄宗李隆基治國上面毀譽參半,

但是在音律上確實是一代翹楚,

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據說就是他所作。

而梨園的設立,

則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使得「開元盛世」時期的文化發展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舞戲

歌舞戲興於北齊,發展在隋唐,

它兼具了歌舞、伴唱、伴奏等形式,

載歌載舞的形式並且加以簡單的故事情節

與角色化裝扮演。

【我們可以看到歌舞戲在當時

已經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音樂表演了,

具備了戲曲的雛形。】

歌舞戲的主要作品有

《代面》、《踏謠娘》、《撥頭》三種。

【其中以《踏謠娘》最為完整,

但是非常可惜,

這三種歌舞戲的劇詞和曲譜都已失傳。】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

「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

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

嘗擊周市金墉城下,

勇冠三軍,齊人壯之,

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

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唐代崔令欽在《教坊記》中也有記載:

「《大面》出北齊。

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

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

臨陣著之。

因為此戲,亦入歌曲。」

【其中的《大面》指的就是《代面》。】

《教坊記》記載 :

「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

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

妻銜悲,訴於鄰裡。時人弄之。

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

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

『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

以其稱冤,故言苦。

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

【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

《踏謠娘》實際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

編演的一部歌舞小戲,極具諷刺意味。】

《舊唐書·音樂志》中有記載:

「《撥頭》出西域。

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

為此舞以象之也。」

【通過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曲

在唐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民間歌舞節目,

講述了一個胡人因為父親被猛虎咬死,

上山尋找父屍,與虎搏鬥的事情。】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到,其實對於今人來講,

歌舞戲是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

在中國的戲曲史和音樂史上均佔據著重要分量。

參軍戲

唐代除了歌舞戲的發展之外,

還有參軍戲的興起,

參軍戲是在俳優表演的優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對於參軍戲的起源,尚有爭論,

一說是在東漢和帝時,還有一說是在後趙石勒時。

【我們此處取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說法,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

後趙石勒因一任參軍的官員貪汙,

於是就命一個藝人扮成參軍,

另一名藝人從旁進行戲弄,

因此成為一種表演形式。

被戲弄的人稱之為「參軍」,戲弄他的人稱之為「蒼鶻」,

兩個腳色作滑稽對話和表演,參軍戲由此得名。

參軍、蒼鶻都是戲中的人物角色名稱,

實際上已構成「行當」。

中國戲曲有角色行當之分,

就是從參軍戲開始的。】

由此我們看出,

參軍戲實際上是由「滑稽」發展而成,

而滑稽戲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

而中國的滑稽歷史悠久,

其實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民間藝術。

我們可考的最早關於「滑稽」的文字記載

是司馬遷在《史記》中

為滑稽藝人所立的《滑稽列傳》,

《史記》中對於滑稽藝人的稱呼為「俳優」,

這些人以逗樂君王、為他們排遣無聊為己任,

可以說是統治者的玩物。

而在唐代,參軍戲發展已經成型,

李商隱在《驕兒詩》提到:

「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

【我們可以看到,在晚唐時期,

連做遊戲的孩子也懂得

如何按照角色模仿參軍戲了。】

歌舞戲與參軍戲的發展融合,

加速了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

預示著一種將歌舞、科白、表演

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即將形成,

同時也打好了中國戲曲的基本格局。

相關焦點

  • 戲曲·牛娘戲|由奉牛祭神的歌舞形式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
    牛娘戲,亦名「牛戲」「地戲」「長衫戲」,由奉牛祭神的歌舞形式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約有近200年歷史,流行於桂東南的岑溪縣及其邊鄰地區,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其藝術形式簡單,以「單牌子」演唱民間傳說故事,有唱有白,以唱為主。唱詞以三字句、七字句為主。
  • 此「參軍」非彼參軍:唐代參軍戲小考,嬉笑怒罵皆是人生哲學
    參軍戲是唐代一種較為流行的藝術表演,這種以兩人表演為主,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內容多以諷刺或戲謔為主,是滑稽戲的一種,由於唐宋社會的發展,參軍戲逐漸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表演,事實上從參軍戲中,能夠看到我們很多熟悉的內容,比如戲曲和相聲,應該是在逐漸發展過程中,被逐漸的影響和接受的。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唐代歌舞音樂與酒文化
    酒與音樂相互交織,不論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歌舞昇平,文人貴族宴請賓朋時的即興詞作,還是酒肆樂伎的以酒佐興縱情歌舞,酒已經成為唐代歌舞音樂中重要的藝術符號和文化精神。酒文化在唐代經歷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劉禹錫云:「無人不沽酒」,就是對唐代酒業繁榮的真實寫照。
  • 精彩回顧 | 主題講座:戲畫的前世今生
    中國戲曲藝術孕育並誕生於原始時代的歌、舞、樂表演之中,後又揉進了雜技、說、表等逐步融合發展成為中國文藝之美的代表樣式。這件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珍寶,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描繪原始歌舞場景的「戲畫」秦漢時期盛行百戲,又稱角牴戲,角牴戲上溯於商周,勃發於秦,大盛於漢,至今仍葆存於民間賽會中,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存在。
  • 我們的文化底蘊——戲曲
    講到戲曲,大家可能都知道有這麼一個規矩:一旦開唱就必須唱完,就算沒有人聽,也會有鬼神在聽。其實這與中國戲曲是發源於遠古時期祭祀鬼神的儀式有關。後面經過漢魏時期的百戲,隋唐時期的歌舞民間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在唐代的歌舞戲和參軍戲,已經有現在戲曲的一個格局。而在北宋以後,「雜劇」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當時民間出現了專門演雜劇的勾欄。而在南宋以後,因為有著不同民族的交融,雜劇有著不同的發展。
  • 以全新編碼方式,激活「歌舞演劇」的傳統
    「歌舞演故事」是戲曲最充沛的審美資源  在今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高甲戲《範進中舉》並不試圖從家喻戶曉的故事中生發更複雜的戲劇內涵,這部體量不大的作品中,範進於落魄中上街賣雞,成了情節的重頭。小花臉以繁複身段鋪陳了一個窮儒的「情態」,表演的情趣取代了戲劇的進程,這很得諸如《醉皂》這類傳統丑角戲的意趣——情節游離於人物命運之外,演員的每個瞬間被突出了。  高甲戲以這樣的方式呈現「範進」,是有意識地溯源傳統戲曲的審美資源——它的歌唱和舞蹈。王國維給戲曲的定義是「以歌舞演故事也」。齊如山把京劇藝術的原則概括為「無聲不歌,無動不舞」。
  • 戲曲·師公戲|讚頌神祇的小戲
    廣西師公戲,是由祭神驅鬼的師公歌舞和古儺儀式發展而成的戲曲形式,主要流行於廣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尤以河池、柳州、南寧、百色等地區為活躍。師公戲依民族、語言、音樂唱腔和流行區域有不同的分類。師公技藝傳習的內容中除神靈鬼怪、經書咒語、法事儀軌知識外,還有歌舞藝術知識,故師公中有「跳師」(舞者)和「唱師」(歌者)之分。歌舞被認為是師公與神鬼溝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也是師公技藝傳習的主要內容之一。
  • 千變萬化,各朝戲曲妝容
    面靨化妝《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指出:過去戲曲史研究者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傳統戲曲中的淨角臉譜來源於唐樂舞戲裡的蘭陵王假面,其實這是不對的。淨角臉譜從屬於塗面化妝,是從宋金雜劇裡的副淨化裝派生出來的。至於塗面化妝,則並非脫胎於假面。它另有自已的淵源,認為戲曲的塗面化妝來自於倡優女樂的脂粉妝,來自於俳優滑稽的粉墨妝。
  • 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動作之於戲,正如身心之於人。作為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段,戲曲的動作與生活動作、舞蹈動作都有所區別。普通的歌舞表演目的在於抒情,很少負責介紹事件、表達生活精神。《九歌》中的動作則是直觀性和非直觀性的統一,如《雲中君》中的"靈連蜷兮未央",就是表演的女巫身段柔軟輕盈,搖曳多姿;《東皇太一》中的"靈偃蹇兮姣服",是描寫巫覡時仰時俯舞衣翻飛的情景。
  • 戲曲塑造人物要追求神似,因此外部造型採取了「離形得似」的方法
    戲曲不要求人物的言語動作、形體動作,以及服裝、化妝等必須逼肖生活,相反在人物的外部造型方面允許對生活的應有形態加以誇張、裝飾、變形,充分體現了藝術家主體情志的作用。概而言之,戲曲人物的外部造型採取了「離形得似」的方法。「離形得似」的美學原則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已經涉及,原話為:「風雲變態,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 梨園戲《呂蒙正》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
    福建省唯一入選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劇目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呂蒙正》啟動錄製泉州網1月6日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林小偉 文/圖)一出經典好戲,如何留下它最美的時刻?昨日,被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以下簡稱「戲曲『像音像』工程」)的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二度梅」獲得者曾靜萍攜手林蒼曉等梨園戲表演藝術家,將在為期四天時間裡,用影像留住經典。據悉,梨園戲《呂蒙正》是福建省唯一入選戲曲「像音像」工程的劇目。
  • 和日本傑出歌舞伎演員坂東玉三郎合作演出崑曲《牡丹亭》
    從小跟著大師們學習繪畫重點攻工筆重彩的牛響鈴對古典戲曲《牡丹亭》的故事和人物自然也爛熟於心.成立文化公司後,牛響鈴和幾個同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將男旦藝術有一個新的突破.正好當年日本的一家大型演出公司也正在尋求和中國藝術家們的合作.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經過與一些劇團的溝通,最後決定邀請日本的歌舞伎演員坂東玉三郎將崑曲《牡丹亭》移植到日本歌舞伎表演中去。
  • 評分9.0的《雨中曲》,至今仍是最好的歌舞片之一
    「戲中戲」結構——關於電影的電影:默片時代的消逝,有聲電影的崛起想要了解《雨中曲》對電影藝術發展歷史的紀錄與思考價值,首先需要明白影片「戲中戲」的結構框架。影片的內容大抵上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是輝煌電影公司的第一部有聲片《決鬥騎士》(後改為《歌舞騎士》)的誕生過程。
  • 中國文化的發展,戲曲文化,京昆戲曲的發展
    但是,與此同時,許多地方聲腔,經過長期孕育,已以不同程度的戲曲形式,紛紛出現於市俚鄉間。他們的崑曲技能,已使「吳兒(崑曲演員)」不能專美於前,還有「吳兒莫漫誇歌舞,自是西方有美人(西方美人係指來自陝、晉等地的花部演員)」之說。
  •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沒有,看看霹靂將布袋戲「演」上國際大舞臺
    我是一個愛戲的人,希望用自己的一點點淺見,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中國戲曲這門藝術的發展問題。先說一說,什麼是戲曲?王國維的話是:「謂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國的戲曲,是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音樂性的對話(唱腔)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故事情節的藝術。
  • 有創,有戲!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戲曲視覺表達
    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白雪兒同學努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充分運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戲曲文化相融合,從《班超》《花為媒》《千裡送京娘》《將相和》等戲曲故事中進行提煉,精心設計出《有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海報》,體現出國戲學子的時代自覺與擔當。經學院紀委推薦,白雪兒同學的作品連續三天被北京市紀委官微刊登。
  • 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淺談小劇場戲曲
    原載於《劇影月報》2020年03期 自2000年張曼君導演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小劇場戲曲《馬前潑水》至今,小劇場戲曲已經走過了20年。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分類的嗎?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也叫角色、家門。它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過程,逐漸穩定、發展而來的一種表演體制,即按照劇中人的年齡、性格、社會身份分成生旦淨末醜等幾個行當,並在化裝、表演方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加以區別。唐代參軍戲中有參軍和蒼鵲兩個人物,並且在演出中固定化,成為兩個固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