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2020-12-12 笑語千年

《九歌》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徵,也是中國戲曲的起源。

戲曲指是一種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元素在內,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演出藝術。它是綜合歌唱、念白、舞蹈等手段,將人物和故事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藝術。

《九歌》的特點

《九歌》是楚地一種祭歌,是用來郊祭天帝的。 這些祭歌再經過屈原的加工修改,是屈原在民間神話傳說基礎上加工融匯而創作出來的,其演唱形式為男女巫合演。《屈辭精義》上說:"《九歌》有男巫歌者,有女巫歌,有巫現歌者,有 巫倡而眾和者。"其內容有祭祀夫神的《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和《少司命》;有祭祀地抵的《湘君 》、《湘夫人》、《河伯》、《山鬼》;還有祭祀人鬼的《國瘍》 。

《九歌》有兩種演唱形式,祭祀天神和人鬼的由飾為天神的主巫與代表世人的群巫共同參與,輪流 對唱。祭祀地抵的則是由主巫獨唱獨舞,沒有群巫的參與。

動作是支配戲劇藝術的重要法則。動作之於戲,正如身心之於人。作為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段,戲曲的動作與生活動作、舞蹈動作都有所區別。普通的歌舞表演目的在於抒情,很少負責介紹事件、表達生活精神。《九歌》中的動作則是直觀性和非直觀性的統一,如《雲中君》中的"靈連蜷兮未央",就是表演的女巫身段柔軟輕盈,搖曳多姿;《東皇太一》中的"靈偃蹇兮姣服",是描寫巫覡時仰時俯舞衣翻飛的情景。

戲劇動作具備非直觀性,作用於觀眾視覺的不僅僅是動作本身,還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一點在《九歌》中也有體現。《山鬼》中美麗的山鬼久候心上人不至,於是" 採三秀兮於山間",用 "採" 這個動作,表達山鬼的心情交織與碰撞。"採" 在這裡就是將直觀性和非直觀性相統一的戲劇性動作,展現人物心理活動,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湘君》中的湘夫人順流而下,出洞庭至江迎接湘君,卻不見湘君,方有了"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的戲劇動作。扮演湘夫人的女巫且歌且舞,,優雅的抬起玉手,緩緩地吹起樂曲,表達她盼望夫君到來的急切心情和惆悵,表達出動作之外的心理活動,這些動作都起著推動情節的發展的效果。

戲劇動作之間都具有因果相承的聯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湘夫人"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與之相對的湘君也"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這些戲劇動作生動的反映了湘君與湘夫人希望與失望的矛盾衝突。 對他們之間愛情,也表達得更加熱烈和纏綿。

《九歌》與"戲曲"起源

戲曲到底起源於哪種藝術形式,一直眾說紛壇,爭論不休。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戲曲起源於上古歌舞、祭祀、說唱等幾個共同要素,是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發展完善出來的。戲曲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的演變,而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疊加。現在大多數人認為,戲曲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它萌芽於春秋、醞釀於漢唐、形成於宋金,在元明清達到成熟與完善。

《九歌》是一種通過巫師祭祀,將念白、歌舞、配樂結合在一起,以說唱歌舞演繹故事的藝術形式,它"以說唱歌舞演繹故事"符合戲曲的基本特點。《九歌》雖然情節比較簡單,但具備了"裝扮之後的歌舞"及演員以歌舞代言故事的條件。

《九歌》的曲調來自楚地的巫覡音,在楚人在行巫過程中,將巫舞和楚聲楚樂結合的結果。 《九歌》展現出來的楚舞,具有輕柔之美,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長袖"的舞蹈表現方式,通過描述人神之戀與神神之戀,舞蹈形式多變、表達情感豐富,有著強烈的情感。在祭祀表演中,歌舞表演、咒語念白和楚樂伴奏三者結合在一起,具備了戲劇的基本元素。

"表演者代人物言"

《九歌》在表演過程中,是用表演者扮演的角色來進行表達的,通過敘述口吻的轉移和替代,用人物語言推動情節的發展,完成對故事的敘述。這種"表演者代人物言",正好與因屈原流放時只能通過向神靈傾訴的真實情景,表達出屈原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的悲怨。

《山鬼》的一篇就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美麗女子等待情郎未果的悲劇故事,暗喻了放逐的屈原在等待楚王的醒悟,將自己重新召回楚國,通過君臣齊心協力,將楚國變得更加強大的心願。這種"代言體"的敘述方法,正是戲曲的典型特徵之一。

戲曲有著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式化",它包括戲曲的行頭、道具及用固定的動作來表示特定的涵義。戲曲表演的空間有限,許多表演只能通過固定的程式來完成。戲曲表演中,演員在臺繞一個圈,就表示場景發生了變化,這都是"程式化"的反映。《九歌》表演中,也是通過固定的動作和念白用火盆、花、扇子等道具,在固定的曲樂伴奏下,完成與天神溝通的祭祀行為,這都是"程式化"的表現。

楚人祭祀前要用植物進行沐浴,燻燒香草向上天祈禱,祭祀中巫師們也需要一些香草作為道具,去完成祭祀。《九歌》中有很多關於蘭、蕙、芷等香草的描寫,如"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就是在戲曲中對道具的應用。特別是《九歌》中的儺舞面具,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示人物身份,彰顯人物特點,與戲曲臉譜的作用很相似,都是用來展示人物特色,表現不同行當,營造一種氛圍,將帶面具者變成焦點,這是戲曲中道具作用的一種凸顯。 《九歌》具備了戲曲的諸多元素雛形,說它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並不為過。

《九歌》中的哲學

中國戲曲蘊含著許多中國古代哲學。"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戲劇重個體分析、物質實證的特徵,中國戲曲中,情感性比形象性更加突出,允許情感上有大幅跳躍,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虛擬化"。

中國戲曲舞臺開演前是空的,但人物一上場,,小小的舞臺就可以變做山河湖海、金鸞寶殿或者軍營戰場。世間百相都可以被濃縮在這裡方寸之間。而這正是《九歌》首創的。《九歌》中,祀雨的舞蹈者繞著祭壇跑圈,象徵著求雨者走過了千山萬水;湘君和湘夫人通過舞臺上的幾個"圓場",就表示洞庭與湘沅之間千裡的往返。這種空間環境的自由變動,都在《九歌》中體現著虛擬的特徵。

相對空間的一瞬間可以轉換,人的心理變化卻刻畫得很細緻,往往一人個的心理,需要很多時間去表現。《湘夫人》中,湘君久候夫人不至,產生了幻覺:"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九歌》用極其誇張的鋪排手法,用16 個短句盡致地渲染和鋪排湘君的心理活動。 這是中國戲曲寫意化的審美,是對現實的凝練概括和升華。

歌舞演故事的手法

王國維說過:"戲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表演、情節和代言者是戲劇三要素,只有三者同備,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戲劇。《九歌》有一定情節、以歌舞表演為主,是一種有情節的歌舞,從事表演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身巫心神"。他們是巫者,但在表演時,他們就是代表神靈。這就使得《九歌》的表演具有代言的味道。故而王國說:" 楚巫或堰賽以象神,或婆要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九歌》與《韶舞》有著很緊密的關係。 《韶舞》是文舞 ,《九歌》則是武舞的一種。先秦時代,帝王往往"奏九歌而舞韶", 屈原的《九歌》就是借古《九歌》之名,因襲了古《九歌》歌舞的一些形式創作而成的。 就表演來說,《九歌》不但有樂器的演奏,還有舞蹈和歌唱,有專門的服裝和道具。這些服裝、道具、歌唱和舞蹈的集中表演,不僅在時間上 比普通歌舞有所延展同,而且也加大了故事的容量,做到了"以歌舞演故事"。

《九歌》與戲曲的區別

當然,《九歌》並不是後世真正意義上的戲劇,它僅僅具備了後世戲劇的一些因素。《九歌》與戲劇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在表演時,舞臺周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觀眾。《九歌》表演並不是沒有人看,但是這些在祭壇周圍的觀眾並不是在觀賞藝術,而是在頂禮膜拜神靈。在祭神中,每個在場的人都是演出中的一個角色,都是祭祀活動的主體。因此《九歌》是沒有純粹觀眾的。

《九歌》的創作和演出也缺少自覺性。 在屈原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自覺進行文學創作的意識,歌舞表演不過是勞動和宗教相結合的產物,算不上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因此《九歌》中很多人物表現得很為平面,缺少後世戲劇的複雜環境和矛盾衝突。

《九歌》雖然原始而粗糙,但它身上有著天然純粹的美,孕育著各種可能的未來。它身上具有的戲劇化因素使它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蘊藏了中國戲劇的火種。

相關焦點

  • 專家為戲曲電影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把脈」
    近日,「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戲曲電影論壇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行,資深戲曲電影導演馬崇傑、北京電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閆於京、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中外戲劇史論專家謝柏梁對於戲曲如何藉助電影的翅膀更高地翱翔進行了探討。專家們表示,戲曲 電影的效果應該是「1 1gt;2」的,未來的戲曲電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 以自然為師,培養自然天成的未來少年
    背靠梧桐山,毗鄰仙湖植物園的蓮南小學在大自然的靈感中找到了「自然教育」的品牌發展之路。以自然為師、以人為本,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品正如蓮、智睿若水、體健似山、自然天成的未來少年。學校從時空出發,展開了一場與自然、生命的深度對話。大到學校發展理念的擘畫,小到洗手間門帘、樓頂綠色步道的設計,都儘可能貼近大自然。用校長馮永的話來說:「生命的自由舒展是身體與靈魂的同步成長。」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
  • 小劇場,大舞臺,在這裡看到中國戲曲的希望
    在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看來,小劇場戲曲展演正推動上海成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和戲曲原創活力噴湧不息的「源頭」。12月9日至15日,「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將拉開帷幕。本次展演共收到申報劇目68部,涉及25個劇種,為歷屆新高。
  • 董其昌晚年草書神品,行筆圓渾,自然天成!
    董其昌晚年草書神品,行筆圓渾,自然天成! 明董其昌《呂仙詩卷》 以懷素大草風格書成 行筆圓渾,多轉折變化 將懷素筆法 自然地融於本色之中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但是,探索戲曲程式文化是一個相當複雜、艱巨的課題,不僅需要深入研究戲曲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需要把程式創新放到不同的社會時代、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不僅需要研究戲劇家的創作實踐,而且需要分析不同時代中國戲曲觀眾審美心理結構和形成這種結構的社會必然性。
  • 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原標題: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桐鄉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這是《安娥》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後,再傳捷報。
  • 梨園戲《呂蒙正》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
    福建省唯一入選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劇目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呂蒙正》啟動錄製泉州網1月6日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林小偉 文/圖)一出經典好戲,如何留下它最美的時刻?昨日,被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以下簡稱「戲曲『像音像』工程」)的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二度梅」獲得者曾靜萍攜手林蒼曉等梨園戲表演藝術家,將在為期四天時間裡,用影像留住經典。據悉,梨園戲《呂蒙正》是福建省唯一入選戲曲「像音像」工程的劇目。
  • 試論當下中國戲曲舞美創作的美學追求
    在這兩部獲獎的中國戲曲舞臺設計中,當代中國戲曲舞臺美術設計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方法正發生新變化„ 他們運用抽象簡約的藝術處理方式,對傳統古典的藝術元素進行當代「激活」以及轉換運用,尋找自身文化的元素符號,使中國戲曲舞臺美術走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表明中國藝術精神的價值取向,在當下變成了很多有追求的中國舞臺美術設計師的自覺行為。
  • 四大國漫英文名解析,魔道太中二,看到天行九歌:我竟無言以對
    隨著國漫的興起,有很多國漫也走出了國門,走向看了世界的舞臺,在國外自然不會用中文稱呼這些動漫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四部最受外國人歡迎的國漫英文名吧。第一部:《魔道祖師》(The Founder of Diabolism)《魔道》一直是很多腐女心中的第一古風動漫,這部小說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在中國它是成功的,在國外它的人氣也不低,很多外國人都為它瘋狂,雖然很高興國漫能在國外有那麼高的人氣的,但是在看到英文名的時候我懵了,英文名是《The Founder of Diabolism》,「惡魔主義創始人」真的好嗎?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天行九歌》中,4大高人氣女角色,焰靈姬排在了第一位
    在玄機娘娘的作品裡面,就有著這樣的一部高顏值的動漫,除了《秦時明月》,也就是《天行九歌》了。對於《天行九歌》這部高顏值的國漫,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在這部動漫當中,有著很多靚麗帥氣的角色存在。而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高人氣的女角色吧!其中焰靈姬是排在人氣榜的第一位。
  • 文化變更跌宕起伏,中國戲曲臉譜
    時期,圍繞中國戲曲發生過一場爭論,其中涉及到戲曲臉譜。這場爭論是「五四」以來中國戲曲改革的發端。因此,對這場爭論作出實事求是的歷史評價,應當是近代文藝思想史和近代戲曲史所關注的課題。「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也對傳統戲曲展開了批判,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劇場年輕了 戲曲青春了
    如何避免實驗戲曲的話劇化?演員如何跨行當完成對複雜人物的表現?這麼「素」的演出,為什麼感覺戲曲的程式和韻味一點也沒少?……冬日的小劇場,沉浸在古老戲曲和青春探索帶來的純粹感動中。《319·回首紫禁城》是由江蘇省崑劇院年輕的第四代演員創排的小劇場實驗崑劇。據該劇主演楊陽介紹,這齣戲從2011年首演至今已走過近十個年頭,不斷演出,也在不斷修改打磨。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眾所周知,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在當時,文人地位直線下降,這使得很多文人走向勾欄瓦舍,與藝人合作,促使了雜劇的昌盛。
  • 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花落」浙傳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白菁潔 通訊員 唐佳麗)12月18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傳媒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舉行。
  • 首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隆重開幕 1978電影小鎮迎來發展新機
    傳承民族經典,延續歷史文脈,中國戲曲電影屆又迎盛事。3月30日至31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省藝術研究所、1978電影小鎮聯合主辦,由廣州生活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策劃承辦的首屆「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暨尹大為導演戲曲電影藝術研討會」在廣州增城1978電影小鎮開幕。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元雜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奇葩
    一元雜劇,特指在13世紀前半葉,即蒙古滅金(1234)前後,以宋、金雜劇為基礎,融合說唱、音樂、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一種戲曲藝術樣式。它是元代文學藝術的翹楚,也堪稱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一朵奇葩。三元雜劇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具有多方面的劃時代意義,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值得大書一筆。元雜劇中雅俗共賞的曲詞藝術,與唐詩、宋詞和元散曲一起,大大豐富了我國抒情文學的寶庫。元雜劇通俗自然的說白藝術,與宋元話本一起,成為我國白話文學的第一次巨大收穫,並成為現代漢語的一大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