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畫的起源
中國戲曲起源有四種說法,原始宗教儀式裡的祭祀儀式,先秦王宮的俳優,宋代的傀儡影戲和古印度的梵劇。然而「藝術源於生活」,人類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美感和藝術。中國戲曲藝術孕育並誕生於原始時代的歌、舞、樂表演之中,後又揉進了雜技、說、表等逐步融合發展成為中國文藝之美的代表樣式。
這件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珍寶,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描繪原始歌舞場景的「戲畫」
秦漢時期盛行百戲,又稱角牴戲,角牴戲上溯於商周,勃發於秦,大盛於漢,至今仍葆存於民間賽會中,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存在。至漢代,角牴戲已融合舞蹈、雜技、幻術、馬戲、技擊等技藝被稱作「百戲」,廣為流行,演出盛況空前,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幾乎都是角牴戲的喜好者。此時中國戲曲藝術逐漸成型並形成相當規模。
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銅牌畫《角牴戲圖》
兩人各自身後的駿馬,瞪起了大眼,注視著對方角力者,似為主人助威,是該戲畫的神來之筆。
漢代說唱陶俑
漢武帝時,設置樂府,收集巷陌歌謠,推動樂舞的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闢,又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藝術匯合。古龜茲(丘茲)地區作為西域文化的重要搖籃,是樂舞的聖地。
反彈琵琶
至唐代發展出成規模出現戴面具的演出「大面戲」,現在戲曲演員直接在臉上化裝彩繪各類角色的臉譜,就是從大面戲演變而來的。《蘭陵王》是大面戲代表作。
蘭陵王入陣曲(大面)
戲畫進入南北朝之後,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有了歌與舞相結合的「歌舞戲」,到了唐代,由於唐玄宗的大力支持,戲曲有了更大的進步,形成了有組織、有規模、有固定演出場所的專業隊伍,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當時宮廷樂舞的寫照。
《韓熙載夜宴圖》
戲畫的發展
宋代是中國戲曲的形成期。宋代戲曲小說的興旺推動了戲曲雜劇的發展,出現了南戲和北雜劇。南戲形成於北宋末年,北曲雜劇形成於金末元初,南戲與北曲雜劇的相繼形成、在交流與融合中的發展、繁榮,標誌著中國戲曲的正式成熟。文化政策寬鬆有利於包括戲曲在內的文化繁榮,城市經濟的繁榮與市民階層的壯大,是戲曲形成和興盛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繪有「戲場」、「瓦舍勾欄」,可見宋代戲劇活動已成為市井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今天能看到 「宋雜劇」的繪畫,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宋雜劇」磚雕,在河南偃師、溫縣博物館裡有收藏;另一種是畫作,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集《宋人畫冊》 中,一幅是以劇目為題的《眼藥酸》,《眼藥酸》是宋代著名的雜劇,還有一幅叫《雜劇圖》,這張畫和《眼藥酸》差不多,同樣都有廣告的意思,宛若今天的戲曲劇照,比西方出現廣告畫要早200年左右。
河南溫縣宋墓雜劇雕磚
元代是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現山西省洪洞縣水神廟保留著一幅完整的元代壁畫,再現了元雜劇在舞臺上表演時的狀況。
山西省洪洞縣水神廟元代壁畫
至明代,南戲盛行,「崑腔」出現,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都有插圖本廣泛印行。我國古代版畫從唐至元代,在雕印水平上已非常成熟,至明代還出現了各種藝術流派。戲曲版畫發展和繁榮,推動戲曲故事流傳和擴散。
相扣玉環構圖《西廂記》圖十二「倩紅問病」
明代現存的戲曲版畫其中以陳洪綬(老蓮)的成就為最高,代表作品有《水滸葉子》、《西廂記》等。《水滸葉子》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文人精緻文化與大眾通俗娛樂巧妙結合的典範。
水滸葉子
清代受統治者偏愛戲曲,戲曲由民間走進宮廷。京劇在民間和內朝盛行,名伶輩出,戲畫繁盛。最為突出的是各地出現了「戲曲年畫」。
這一時期我國民間的戲曲木板年畫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品質之高為世界藝術罕見。
清代版80年代印平度宗家莊木刻木版年畫版畫「戲曲故事蓮花湖線稿」
清代中葉,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為戲曲人物畫的寫真開創了先河。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同光十三絕》,以工筆重彩描繪徽班進京後十三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在當時的戲曲界影響極大,是戲畫中的精品。
同光十三絕
近現代出現了以表現傳統戲曲為題材的「月份牌」,不少名畫家也加入了戲畫隊伍。他們對戲畫的最大貢獻,是發自內心喜愛戲曲藝術,並以各自獨特的藝術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戲畫史。其中關良、林風眠是近現代戲畫兩座高峰。
關良將西方現代主義的繪畫理念引入中國傳統水墨畫,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戲畫,影響遍及現今,使當代畫壇湧現出一大批「童稚體」戲畫家,且以此為中國水墨戲畫之「正傳」。
關良(1900年12月30日-1986年11月28日)
唐僧與悟空 1978年作 油畫2018秋香港蘇富比996萬港幣成交
林風眠畫戲,吸收多種藝術營養,有西方野獸派、立體派的,有東方畫像磚、壁畫的,還有民間皮影、剪紙的,「融匯中西文化傳統於一爐,創造出個人獨特畫風,蜚聲國際藝壇」。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
戲劇人物 42×57cm 油畫 2011年春香港蘇富比810萬人民幣成交
新中國建立後,戲曲戲畫在歷經挑戰中生長繁榮。
戲畫的創作
戲畫與其他繪畫的創作有什麼不同?如何創作出來的?朱剛教授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和速寫作品,向大家做了簡明直觀地解說。他歸納為戲畫創作四步驟,二步法。看戲→懂戲→愛戲→畫戲。速寫→創作。通過展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戲畫速寫作品,向大家闡述戲曲理論常識、戲畫的創作難點,解說戲畫創作的過程,並通過講解精彩的藝術作品,帶領大家領略戲畫之美。
朱剛 昭君出塞 水墨
此幅朱剛教授所繪《昭君出塞》中王昭君遠望塞外,可是足下勾著腳面,方向朝著來處,此刻上下身相反之舞蹈造型,符合京劇肢體上下身「子午相」的原則。朱剛教授通過這樣的處理,藉由畫面的視覺衝擊力表現人物的情感,「別離淚漣漣,怎忍舍漢室家園」,反映昭君出塞時的內心世界。
朱剛教授的戲曲人物畫面部刻畫細膩,寫實和寫意技法並用,中西融合,是朱剛教授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近年戲畫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重視,朱剛教授的戲畫更是引起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得到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國際通訊社的報導。
戲畫的鑑賞
如何鑑賞戲畫?如何做好藝術收藏?朱剛教授總結到,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歷史與時代的交匯點上看待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收藏具有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作品。既懂藝術價值(藝術家的人品、學養、技能、風格、傳承)、也會從藝術市場、營銷造勢綜合分析,綜合地看,更要清楚藝術市場的發展脫離不了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起點還是從喜愛的作品入手,從會欣賞美開始,喜愛藝術是放在首位的。
關良 李太白醉寫蠻書圖 96×132 1984 廣州華藝國際 2017春季拍賣會
RMB 7,935,000元
講座的最後進入互動交流環節,朱剛教授以戲畫為始,從自己與戲畫的因緣說起、延展到全民藝術浪潮、藝術與產業、藝術與收藏、藝術品的投資邏輯等話題,,和與會嘉賓就藝術市場的規律和藝術品投資的共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令大家斬獲滿滿,意猶未盡。
戲畫從中國戲曲文化中和表演中汲取養分,經過千百年來不斷探索和不斷創造,在中國繪畫百花苑中獨樹一幟。讓戲畫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讓更多人懂得欣賞戲畫,對提高人民群眾文化修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意義。講座結束後,範勇院長給朱剛教授頒發了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客座教授的榮譽證書,期待朱剛教授為學院的學員、校友、嘉賓帶來更多精彩的課程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