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野的貓-第60期
文/王大野
配圖/網絡
有不少鏟屎官總以為只有野貓之間才會有勢力範圍,而家貓作為萌萌的寵物,沒有什麼勢力範圍。
事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家貓之間不僅有等級劃分,也有勢力範圍。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家裡原本有一隻貓的前提下,接入另一隻新成員,這兩隻貓可能需要至少3天以上的磨合期才能和諧共處。而「社交能力」沒有那麼強的流浪貓,獨自一隻在外覓食時,也不會讓其他貓靠近自己的食物。這都是貓的領域意識,也就是它們的勢力範圍。
Part.1
家貓的勢力範圍在哪?
即使我們現在很多人養的都是品種貓,且養在室內,貓咪依然有自己的勢力範圍。
如果是完全養在室內的貓,它常喜歡在哪個區域睡覺或玩耍,那這個地方就是它的中心區域,其他能夠自由出入的地方就是它的活動範圍。根據情況,有時中心領域和活動範圍幾乎是相同的。
如果有好幾隻貓的話,在同一活動範圍內,每隻貓都有自己中意的中心領域。如果是半散養狀態的貓,它的中心領域就是家,時常出去巡邏的院子和周邊地帶則是活動範圍。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跟新手鏟屎官們說,養貓咪的前提是有足夠好的生活環境。房間最好是寬敞向陽通風,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貓咪生病,尤其是皮膚病。再者,假如空間過小,貓咪活動範圍太小,無法滿足它的需求,貓咪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暴躁。
養在室內的貓,活動範圍對貓咪來說越大越好,聰明的鏟屎官們會在居住空間上多下功夫。比如在空白的牆壁設置貓咪攀爬的地方,給貓咪做貓洞,給貓咪準備磨爪子的貓抓板,陽臺上裝好防護網,以便貓咪能安全地去陽臺看風景。
做好這些,貓咪即便是養在家裡,也會幸福感爆棚。
Part.2
同時養了幾隻貓,會搶地盤嗎?
貓的社交距離需要充足的空間,並且貓不和其他的貓共享中心領域。從小一起長大的貓咪,感情比較好,很少有打架的現象。假如是新成員,那就沒有那麼和睦了。
在房間裡養好幾隻貓時,要讓每隻貓都有能夠安心休息的地方。比如:食盆、水盆、貓砂盆要分開。假如是母貓和小貓咪們、小貓咪的兄弟姐妹們、從小一起長大的貓咪們,可以一起分享中心領域。
假如不是以上的這些情況,即使是看起來關係不錯的貓,也要讓它們各自擁有不受打擾能夠放鬆的地方。如果貓咪之間關係不好,勢力範圍越小,就越容易發生衝突。迎來新成員的時候,原先的貓咪會覺得自己的勢力範圍遭到了侵犯,與新來的貓咪會有幾天甚至更長的磨合期,這個磨合期內會有打鬥的現象,主人要格外注意。
Part.3
流浪貓都會喊同伴一起進食嗎?
其實不難發現,有時去餵流浪貓的時候,會有某隻流浪貓不讓其他貓咪靠近的現象。那麼這隻貓很有可能是單獨狩獵,沒有依靠群體生活的貓。
有的貓社交關係較差,一般是獨自流浪。而具有一定社會性的貓,能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在食物和空間都很充裕的地區,貓會適應環境形成群落,維持著鬆散的社會關係,進行集體生活。
我們對野外生存的動物都有所了解,很多動物都是群居,在狩獵的時候講究團隊協作。野貓也是如此,它們的社會關係比較複雜。
貓創建群落互相幫助養育幼貓。雌性幼貓成長為成貓之後會繼續留在集體當中,雄性幼貓長大以後,必須要離開集體,尋找自己的勢力範圍。
最強的首領公貓和年輕的公貓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兄弟般的聯繫。年輕的公貓不會立刻被群落內的貓當作自己的夥伴般接納,在無休止的打鬥之後,最終會被承認為兄弟。但是,首領公貓年紀大了以後,就會輸給力量變強了的年輕公貓,而這隻年輕的公貓會取代它的位置。
血緣關係密切的母貓有著強大的團結心,母貓的群落只有在繁殖期才會和周圍的公貓分享勢力範圍,外來的母貓一般無法加入這個群落。
此外,還有一隻公貓和數隻母貓組成的一夫多妻式的群落。這就是為什麼常有網友說,自己家的公貓離家出走了,回來了帶了好幾隻貓。
還有公貓和母貓混雜的群落,雄性成員改變,雌性成員也幾乎不會改變。這種群落關係和獅子很像。
所以,不管是家貓還是野貓,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只是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表現出的程度也深淺不一。不得不說,貓咪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