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2020-12-12 心安歷史說

封建社會的女子,嫁前從父嫁後從夫,從裹小腳到女子無才便是德,舊思想毒害的女子不勝枚舉,朱安,作為魯迅的妻子,極大的思想反差讓她變得更為可悲,追求自由的魯迅雖然被迫與朱安結婚,但是兩人卻做了一生的陌路人,朱安至死之時,都在渴望能夠得到丈夫的接納,殊不知,他們兩人之間的鴻溝,根本就是難以跨越的。

(朱安)

出嫁前的朱家小姐

朱家父母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但是作為舊時代的女子,朱安是必須纏小腳的,所有的大家閨秀應有的行為朱安都做到了,她需要學習祖上受過冊封表彰的婦女,要態度端莊、不苟言笑,衣著儉樸,不好妝飾,不能學習那些打扮過分的女人,平時不可輕易跨出閨門,恪守作為女人的本分。

朱安小傳中曾提及待字閨中時的她——「夫人生而穎慧,工女紅,守禮法,父母愛之不啻若掌上珠」。父母按照舊社會的要求教育自己的掌上明珠,給朱安灌輸《女兒經》,為的無非就是嫁為人婦後能好好服侍公婆服侍丈夫,能夠過上好的日子,只是這一切在現在看來都是徒勞,因為朱安嫁的,是新文化運動先驅,最痛恨封建主義教條的魯迅,朱安的一生,也正是毀於這些相夫教子的至理名言。

(魯迅青年時期)

朱安之於魯迅

朱安與魯迅的婚約,是典型的舊社會包辦婚姻,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家和周家都是大族,但是因為彼時的朱安已經二十多歲了,當時的社會這個年齡足夠別人背後議論了,而周家卻因為家族逐漸衰敗,而沒有過多的挑選,魯老太太也看上了朱家的大小姐,於是一切就這樣定下來了,遠在南京讀書的魯迅,此時並不知情,而後兩個家族就婚姻一事將各個程序都一一進行了,從出口到請庚再到文定,其實這期間魯迅有回來過家,沒有專門文獻記錄魯迅的態度,但是兩家的關係卻一直在維繫,或許是因為魯迅十分尊重母親的緣故,他並沒有做出十分過分的拒絕,但其實,直到結婚,魯迅都沒有過分頂撞過自己的母親,正是如此,這一切的不滿自然要朱安來承受。

魯迅出於對母親的尊重,其實或多或少做出過讓步,在那個新文化萌芽的時期,魯迅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理解自己,擁有現代的思想,而不是永遠活在封建教條的壓迫下,所以寫信回家要求朱安放足並且進學堂,對於他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但是並沒有成功,唯一一次可以縮短兩人之間距離的機會沒有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安仍然帶著自己的封建思想走上了花轎,走進了苦澀的後半生。

朱安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切從夫,在聽說自己未來的丈夫喜歡大腳時,她在上花轎前,穿上了大幾號的鞋子,由於朱安個子矮小又瘦弱,在下花轎時,鞋子還掉了下來,一波三折的婚禮仍舊是完成了,只是婚禮在魯迅眼裡只是做給母親看的,新婚之夜,魯迅與朱安是否一句話都沒說,是否說了卻發現完全沒有共同語言,這一切都無從得知,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在完成了結婚這個任務後,魯迅在家為數不多的日子裡幾乎一直待在書房,沒幾天便又返回日本,留朱安一人獨守空房,魯迅對朱安的評價是:"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安在魯迅眼睛裡,僅僅是一個禮物而已。

朱安,一個新婚的婦人,卻宛如一個寡婦,自己的丈夫極少回來,渡過了七年的獨守空房,終於等到了丈夫留日歸來,朱安很高興,大先生終於回來了,她可能以為,兩個人終於可以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了,但是一直接受新事物的魯迅卻越發厭惡與朱安談話,家裡人勸說他時,他只說"和她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要自作聰明。他舉了個例子說: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這說明朱安是想親近魯迅的,但是苦於自己從小的接觸的舊思想,與魯迅完全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任誰也是說不來話的,朱安在這個時候是否有意識到呢?也許沒有,沒有任何文獻表明,朱安有主動提起過學習新東西,或許還是封建思想作祟,讓她覺得,作為一個女人,只要唯唯諾諾就好,只要隨聲附和就好。兩人壓抑地生活了不到兩年,魯迅再次離開,這一次,又是七年。

(朱安與魯迅的婚房)

魯迅在北京的日子,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朱安,她的家人的來信也只是客氣對待,全然不像普通的姑爺,對於這個妻子,他始終是沒有一絲感情,朱安也曾託人給自己的先生寫信,而魯迅在日記中卻如此評價「二十六日……下午得婦來書,二十二日從丁家弄朱宅發,頗謬。」朱安並不是個神,她也有過委屈,有過不服,有過吶喊,她在魯迅回鄉探親時,當著眾親友的面指責他作為丈夫的不對之處,而魯迅只是一言不發,不做任何表態,事後在和好友孫伏園說起此事時說「她是有意挑釁,我如答辯,就會中了她的計而鬧得一塌糊塗;置之不理,她也就無計可施了。」朱安也爆發過,只是這一切都只是一拳頭打在了棉花上,魯迅甚至不願意與她爭吵,她的心,終究是慢慢涼了,朱安把自己比作一隻蝸牛,她說自己可以一點點慢慢往上爬,總有一天會接近先生的心吧,然而,時間越久,她越會覺得累,這遙遠的距離,從一開始就難以跨越,更何況魯迅對新文化的追逐越來越遠,朱安,是永遠也追趕不上了。

但是,作為魯迅的髮妻,在變賣了老宅之後,朱安跟隨魯家人一起前往北京定居,在八道灣,一家人生活不久,魯迅兄弟不和,魯迅決定搬出八道灣,這時朱安也二話不言一同搬出,魯迅其實給過兩個選擇,似乎更想讓她回到紹興,然後每月按數給她寄錢,但是朱安還是決定追隨魯迅,曾經和朱安熟悉的俞芳回憶過大師母對於此事的態度。

「大師母對我說:我想了一想回答他,八道灣我不能住,因為你搬出去,娘娘(太師母)遲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獨個人跟著叔嬸侄兒侄女過,算什麼呢?再說嬸嬸是日本人,話都聽不懂,日子不好過呵。紹興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磚塔胡同,橫豎總要人替你燒飯、縫補、洗衣、掃地的,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就這樣,大先生帶我來了。」

魯迅也並無過多追問,類似於為何非要追隨我,為何不回老家你也可以多少寬慰一些,或許是自身責任感使然,畢竟朱安,是他名義上的太太,他不能否認這個事實,在和孫伏園交談時,他也表示過:"凡歸我負責的人,全隨我走。"他雖然不喜歡這段婚姻,但是也並沒有否認兩人的關係,這對於朱安,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慰藉吧。

只是朱安,把這種道義上的責任誤解為魯迅的回心轉意,在搬到北京西三條後,朱安突然主動詢問七月半祭祀的事宜,當時已經是1920年,在北京,新文化運動已經不再是萌芽狀態,而朱安仍舊活在封建的鬼事祭拜之中,據孫伏園回憶,魯迅就此事還與他抱怨過,對於這位舊式太太,除了抱怨,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地方。

自從搬到磚塔胡同以及後來定居西三條,由於魯迅的名聲已經傳播開來,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他和朱安的同居一個屋簷下卻恍若陌生人的生活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被許多人談論,在外人眼裡,魯迅和朱安宛若陌生人,但其實,連陌生人都不及,陌生人也會微笑示意簡單談論一些外界新聞,魯迅對朱安,是唯恐避之不及,兩人之間談話少之甚少,據他家的老媽講:「大先生與太太每天只有三句話,早晨太太喊先生起來,先生答應一聲『哼』,太太喊先生吃飯,先生又是『哼』,晚上先生睡覺遲,太太睡覺早,太太總要問:門關不關?這時節,先生才有一句簡單話:『關』,或者『不關』,要不,是太太向先生要家用錢,先生才會講著較多的話。如『要多少』?或者再順便問一下,什麼東西添買不添買?但這種較長的話,一月之中,不過一兩次。」

但是朱安,面對著對自己毫無愛可言的丈夫,仍舊恪盡婦道,照顧魯迅的生活起居,一切家中瑣事都由朱安負責,這樣的家庭,朱安也從不抱怨,只是偶爾安靜地發呆,沒有人知道她有沒有想過放棄。

在當時的北京,假如放棄一段無愛的婚姻並不會引起多麼巨大的關注,或許會因為是魯迅的婚姻會有一些影響,但是假如放棄,之於朱安,之於魯迅,都是一種解脫,但是朱安沒有,因為在她的世界裡,和大先生結了婚後,她就屬於大先生,離開大先生後,她就會沒有自我,遭受世人嘲笑,和這麼一個新文化先驅生活在一起,卻滿腦子的舊思想,這樣有著一絲嘲諷意味的對比。

魯迅後來的拜訪者中,師大的女學生越來越多,正是這些拜訪者中的許廣平,讓朱安徹底對這段包辦婚姻絕望,對比這些學堂裡的女學生,她們短髮,利落,學習新思想,而朱安更像一個小老太太,過時又老氣橫秋,在和許廣平的通信中,許廣平直言朱安是"遺產"。

「舊社會留給你苦痛的遺產,你一面反對這遺產,一面又不敢捨棄這遺產,恐怕一旦擺脫,在舊社會裡就難以存身,於是只好甘心做一世農奴,死守這遺產。"

許廣平的出現,讓朱安恐慌也嫉妒,從未得到過大先生好言語的她,卻親眼看到魯迅輕拍這個女學生的頭,為她剪短頭髮,朱安,從始至終都在盼望著慢慢爬到魯迅的心上,只是也終於意識到,那是永遠都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她沒有力氣了。因為魯迅,離開北京,離開她,離開這個充滿尷尬與冷漠的舊式家庭,決定追尋新生活了,1926年8月26日,魯迅在日記中記錄了他邁向新生活的一天。

「二十六日晴。子佩來,欽文來,同為押行李至車站。三時至車站,淑卿、季芾、有麟、仲雲、高歌、沸聲、培良、璇卿、雲章、晶清、評梅來送,秋芳亦來,四時二十五分發北京,廣平同行。」

魯迅與許廣平同居,生子,朱安在北京盡心盡力服侍魯老太太,對比起來,朱安是不幸的,魯迅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是幸福快樂的,朱安卻要看著自己的丈夫與另一個女人同居生子,她暗地裡說服自己,這個是二太太,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她才在後來對許廣平並無惡意,反而表現出異常的親近,包括對待周海嬰,在通信中,時常提及想要看看大先生的孩子,在她的眼裡,大先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1936年10月,魯迅逝世於上海,朱安得知消息後,依然恪盡婦道,祭奠魯迅,照顧魯老太太,其實朱安原本是想去上海祭拜魯迅的,但是出於考慮魯老太太的身體,也就此作罷,她用自己的方式去重視魯迅的去世,她了解魯迅對母親的孝順,照顧好魯老太太,是對他的另外一種緬懷方式。

在朱安的心裡永遠都是將自己的丈夫放在第一位,只是她可能永遠都不會受到同等的待遇,因為魯迅從始至終都只是將她看做母親送自己的禮物,為了不忤逆自己的母親,魯迅盡了自己養家的責任,對於愛情,是全然不可能的,直到去世,魯迅與朱安之間也從未有過一次正式的交談,這就是一對名義夫婦的從始至終。

朱安之於魯瑞

魯老太太一直很滿意朱安,最初嫁入周家,魯老太太一心想讓魯迅和朱安像傳統夫婦一樣,相親相愛相敬如賓,朱安在她眼裡是一個合格的兒媳,因為家庭事務上,兩人的規則是同步的。魯老太太是想要孫子的,正是因為這個,有時會嗔怪朱安。但其實誰都明白,魯迅從不與她共眠,何來子嗣之說,於是逐漸,魯老太太便不再說這些總是引起魯迅沉默的事情來,朱安,還是默默無聞地照顧魯老太太。這般的照顧,在現在人看來,果真是魯老太太給自己娶了個媳婦,因為真正是魯迅心上人的,是那個新女性許廣平。

(魯迅的母親魯瑞)

在後來他們生了孩子後,朱安與魯老太太都十分歡欣,這般看起來,朱安和魯老太太是一個時代的人,所以才能生活地如此融洽,朱安從始至終都是魯老太太的好兒媳,只是遺憾的是,朱安果真是嫁給了魯老太太了嗎?她在家宴上喊出侍奉娘娘一輩子的激烈話語,到底是真心還是為了洩憤,不得而知,但是侍奉到老她確實做到了。

朱安之於許廣平

朱安與許廣平,嚴格來講其實兩人是情敵,可是在朱安眼裡,許廣平是自己的妹妹,是魯迅的二太太,魯迅去世後,許廣平一直接濟北京的家,也拿到了魯迅全集的出版權,一直奔波於魯迅的事業尾聲,而朱安負責照顧魯迅的母親,在朱安人生的後期,家道艱難到走不下去,許廣平也許久未接濟於她,朱安最終決定出售魯迅的藏書,許廣平在上海得知此事後十分擔憂,立刻寫信給朱安,希望能夠勸阻她,並表示可以盡最大努力讓朱安得以將生活維持下去,並且隨即在《申報》上發表聲明,表示魯迅在平家屬如有私自出售遺產之事,廣平等絕不承認。

魯迅的好友也都前來阻止,來到他北平的家中,一行人都表明來意,而朱安卻神色激動地喊出了心中的苦楚:「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如此令人心酸的吶喊,內心究竟有多少苦楚,並未見過她對別人訴說過,只是艱難地向前走,她意圖變賣魯迅藏書,一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許廣平設法接濟朱安,暫時平息了賣書一事,朱安也仍然似往常一般,艱難度日,維持生計,常常在與許廣平的通信中關心周海嬰,甚至還將自己八道灣的房產轉到了周海嬰名下,後期的朱安,由於時代變革腳步太快,她選擇許多事情都與許商量,徵求許的同意,而1946年,許廣平來到北京,整理清點魯迅的遺物與藏書,同時,兩個都屬於魯迅的女人,也相見了,會談論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其中的感慨萬千,是難以言說的。

相關焦點

  • 朱安把魯迅留下的一切都給了周海嬰,周海嬰說:她是父親的前妻
    然而,周海嬰卻在自己的書裡稱呼朱安為「朱安女士」,並說她是父親的前妻。晚年的朱安,食不果腹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去世了。魯迅先生一去世,魯老太太和朱安的經濟生活就有了危機。要知道,此前她們二人的生活費一直由魯迅擔著。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許廣平不願人們將魯迅奉為"神",當作偶像,她一直希望群眾將魯迅作為一個普通人來研究。許廣平筆下的魯迅不是革命的神像,而是一個充滿溫情的人。魯迅逝世之後,許廣平和上海諸位友人一起,為了能夠出版魯迅全集,許廣平第一次和朱安寫了信。朱安畢竟是魯迅的合法妻子,許廣平希望朱安以"正妻"的身份,將魯迅全集的出版權委託給自己。朱安深知自己沒有能力為魯迅做這些事,而許廣平不僅有這個能力,還會拼盡全力將這件事做到最好。所以朱安想都沒有想,讓人替她寫了一封信,將出版事宜交給許廣平全權代理。
  • B站2233娘誕生十周年,透明小裙子的心酸,網站粉絲終成犧牲品
    B站與2233娘的由來 要知道B站在最早成立的時候,既不叫嗶哩嗶哩也沒有2233娘這兩位看板娘的,那麼B站和2233娘到底是怎麼來的呢?B站最早的名字是叫做MikuFans,最早的站長單純希望有一個可以分享和交流動漫二次元的地方,所以成立了這個網站。
  • 魯瑞選擇朱安當兒媳,除了傳統桎梏之限制,還有哪幾層含義?
    魯瑞和兒媳(朱安)一同上街,人家總以為兩個女人是同輩呢。魯迅的母親魯瑞可是有眼光的女人,她讀過書,思想開明,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兒子魯迅感情那麼深,找長房媳婦,一定得找個好的,就是差,也不會差哪裡去。就像多喜歡它似的。其實這個問題,撇開朱安的相貌,就一切瞭然了。魯瑞第一次見到朱安,這位「安姑娘」,性情溫柔,彬彬有禮,就打定主意把她娶來作自己的大兒媳婦,幾乎就是一見鍾情。很清楚了,我們大眾認為朱安不好,魯瑞認為很好。因為朱安的品性很好。
  • 負心魯迅現形計:結婚41年,造就朱安一生痛苦
    朱安只能默默忍受,眼淚在黑夜裡陪自己,笑臉在白天陪老夫人。簡在羅切斯特面前,擲地有聲地問: 你以為我是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嗎?你以為我貧窮,低微,渺小,不美麗,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了嗎?穿過墳墓,站在上帝的面前,我們是平等的。面對魯迅,朱安問不出這樣的話。魯迅從來沒有把朱安,當做一個有靈魂的生命,就像是路邊的一株草。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朱安一愣,婆婆自這一次病倒,一直臥床不起,每次起身都需要有人服侍,而且有日子沒叫過自己的名字了。現在突然自己坐了起來,肯定有什麼事情要交待。朱安放下手裡的活兒,疾步走到母親的床前,問道:「娘娘(朱安對婆婆的稱呼)有什麼事?」魯瑞一邊咳嗽,一邊喘著氣說:「我死之後,你怎麼辦?」
  • 變賣魯迅遺物的朱安,晚年只能吃稀飯和鹹菜?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一、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 1944年,作為魯迅遺孀的朱安,已經走投無路,每日只能靠著吃鹹菜喝稀飯為生。 朱安曾給魯迅好友內山完造寫過信,信裡有這樣一句話: 「生活飛也似的高漲,我的債務也一天天的加高到四千餘元,這真使我無法周轉!我今年也已經六十六歲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飽飯,一點不敢有其他的奢望。」
  • 魯迅去世後,報紙僅稱呼朱安為妻,許廣平卻從不認為自己是第三者
    作為女性的許廣平是這樣,作為男性的魯迅亦是如此!1906年,許廣平只有八歲,而遠在紹興的魯迅已經二十五歲了。這年六月,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奉母親之命,返回國內,與同為紹興人的朱安結婚。結婚這天,家族裡幫忙操辦婚事的人一個個都如臨大敵,做事小心謹慎。
  • 封建制、封建社會、封建主義到底有什麼區別,難道真的都是糟粕嗎
    從秦朝開始,統治者將「封建制」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確定了皇帝制度,「皇帝」和「王」這個稱謂在政治角度上有很大的區別,皇權比王權更大,更具威信,權力更集中;其次就是廢棄了邦國諸侯制,改為了郡縣制。封建社會封建制度的確定加強了皇權對國家、社會的統治力度,延續周禮的部分精華制度來確定社會的行為準則,加強社會的管理垂直管理的同時形成一套穩固的社會發展模式,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制度基礎。這種皇權管理制度的實行讓整個社會形成一套一切以皇權為中心運轉的社會形態在,這就是封建社會。
  • 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一詩,其實和朱安有關,你看第一句寫的什麼!
    照片的背面題有一首七言絕句: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如今在很多不同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首詩,如滬教版和長春版。丘比特之箭魯迅之所以遠赴日本,除了救國的理想之外,還跟朱安有很大的關係。早在1899年,魯迅的母親便開始為魯迅張羅婚事,對象是遠方親戚朱安。
  • 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者,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德川幕府
    導語:日本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和力度的名字——德川,是德川幕府的姓氏,也就是江戶幕府,家族定居在江戶地區,而這個家族越過日本天皇統治了日本近二百六十年,大約兩個多世紀,德川幕府可以說是日本的最高政治權力中心。
  • 醫學生的心酸歷程到底有多「慘」?看看醫學生咋說的,網友:頭暈
    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話傳出呢?主要還是因為醫學生要學的實在是太多了!很多學生選擇學醫,都是想著自己在畢業之後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醫生是治病救人的,想想就很酷。但事實上,很多醫學生在真正接觸到醫學之後就改變了想法。醫學生的心酸歷程到底有多「慘」?
  • 二戰時期的日本女人到底有多壞?將身體作為武器,「獻」給軍營
    就算是這樣,也沒有打消女人支持二戰的決心,在軍國主義的洗腦下,越來越多的女人誓死支持而戰。這些女人都是戰爭的犧牲品,在軍國主義的驅使下,心甘情願的效忠天皇。她們雖然沒有上戰場,但是在國內所做的一切,比日本士兵更壞。
  • 7-14世紀中國與西歐封建社會發展比較新論
    中西封建社會比較是一個國內外探討得比較多的老問題,以往國內許多學者大都把比較重點放在探討中國和西歐封建社會的「差異」之上,如中國封建社會持續較長,西歐封建社會持續較短;中國封建社會解體較慢,西歐封建社會解體較快;中國和西歐的封建城市、莊園、稅收、經濟社會結構、土地所有制、農民的地位、經濟生活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 碧藍航線SR龍驤有多強 吃癟型假面騎士 官方匆忙製作的輕航犧牲品
    碧藍航線有關SR龍驤這位艦娘,近期得到了復刻開放再獲取的活動,對於這次的龍驤,因為再登場的時間距離上次較長,評價也有所變化,考慮到新入坑的玩家,這裡帶來具體的現版本的強度分析,來看看這位港區假面騎士有多強。
  • 封建社會時的日本:階級制度讓人不寒而慄
    日本在12世紀到19世紀之間的封建社會有四層階級制度。不像其他國家的封建社會,農民處於最底層,日本的封建階級結構是把商人放在最底層。日本在當時也是受到中國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把社會上參與生產成員看的很重要,因此在日本,農民和漁民的地位高於不從事生產的店主商販。
  • 印度聖女們命運有多悲慘?10歲就被「賣身」寺廟,看完太心酸了!
    壞的習俗我們肯定不保留,只留下一些比較優良的傳統,所以才會有我們國家現在昌盛的文化發展。雖然我們國家現在很少有這樣的封建習俗,但是在世界上卻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著陋習,你們知道多少呢?今天說的國家就是印度,大家都知道印度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很落後並且很封建的國家,甚至印度還存在著一些封建生活陋習,比如嚴格的等級制度以及種姓制度。